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斜带髭鲷室外水池仿生态系育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至2002年,就斜带髭鲷(Hapalogenys n itens)室内人工育苗周期长、需求活饵多等问题,进行室外水池人工设置模仿自然生态条件的仿生态系育苗技术研究。即1号试验池接入6种生物饵料;2号对照池接入2种生物饵料。2001年仔鱼经108d培育,1号池、2号池分别获得幼鱼5.55万尾和3.03万尾,平均全长31mm和29mm,平均体重0.9g和0.75g,成活率达18.5%和10.1%;2002年仔鱼经60d培育,分别获得幼鱼4.98万尾和2.76万尾,平均全长36.7mm和30.8mm,平均体重1.48g和0.95g,成活率达16.6%和9.2%。试验结果:1号池的成活率、全长、体重明显好于2号对照池。表明在仔鱼培育期间,多种生物饵料有利于生物饵料的多样性以及开口仔鱼的摄食和营养,有利于鱼苗的生长发育和成活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对虾是我国传统的重要出口水产品。近年来,海洋中自然生长的对虾(以下简称海捕对虾)资源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波动明显。沿海各地纷纷发展人工养殖对虾业,其产量逐年大幅度增长,已成为我国出口对虾的主要原料来源。人工养殖对虾(以下称养殖对虾)与海捕对虾在生物学分类上是同一种,即对虾 相似文献
4.
渤海对虾(Penaeus orientalis Kishinouye)的生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绘制的对虾体长和体重的生长和生长速度曲线,描述了对虾体长及体重随时间变化的状况。对虾体长和体重增长的特点略有不同:体长增长在先,体重增长略后,体长增长较体重增长提前结束。7—9月也就是对虾体重生长曲线的拐点前后两个月是对虾生长的重要时期,这时对虾生长迅速,体长和体重增长幅度较大。9月底和10月中以后,雄、雌虾先后达性成熟并进行交配,一般不再蜕皮,生长变慢。不同世代和同一世代分布在不同海区的对虾个体大小差异较大,这种差异除了与各年对虾开始产卵的时间不同有关外,还与各年对虾种群的资源量有关。某些年份个体大小与种群资源量之间的负相关表现得比较明显,反映出对虾生长状况与饵料基础之间的铱存关系,同样地对虾个体大小的差异也与其分布海区饵料生物的数量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5.
根据1972—1976年用以铜为主的化学元素、发酵配合饵料在土池进行对虾养殖的生产实践和1979—1981年在室内用硫酸铜消除硫化氢危害有关生物的实验结果,初步明确了用硫酸铜能抑制和消除硫化氢危害对虾养殖的机理和确定了应用上量问(CuSO_4·5H_2O/s~=)关系的依据,结论如下: 1.根据正二价铜离子(Ca~( ))和负二价硫离子(S~=)反应化合,生成可沉淀无毒硫化铜(CuS↓)的机理以及甲壳类十足目含血蓝蛋白的生理特点,创立用硫酸铜作为对虾养殖池发生硫化氢的抑制剂和消除剂。 2.经实验确定,当养殖池出现硫化氢的紧急危害时,可用硫化物测定法,检测现场池子的硫化物含量或浓度,并根据水体大小,用2.5—4倍于硫化物含量的硫酸铜,配成0.5%的溶液,均匀喷洒于池中,并根据土壤有吸附硫化氢的作用,同时撒扬些细土,顷刻即能减弱或消除养殖池硫化氢的毒害作用。如幼长臂虾(体长2—3厘米)和对虾仔虾(体长0.7厘米左右)经不同含量硫化物的水样多次实验,其结果如表5—6所示。用适宜量硫酸铜组,均能获得80—100%较高的成活率,而不用硫酸铜的仔对虾对照组,甚至均无例外地在2—26分钟短时间内全部死亡。 3.通过不同种类生物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用硫酸铜消除硫化氢的危害,对诸如太平洋哲镖溞(Calanus pacificus Brodsky)和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 Tokioka)等非含血蓝蛋白的浮游动物,无效果。 相似文献
6.
7.
用四种试验饵料,其中分别含有1%高纯度的ω-3及ω-6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C18∶2ω6、亚麻酸C18∶3ω3、花生四烯酸C20∶4ω6、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ω,DHA)以及一种对照饵料含有5%棕榈酸C16∶0和油酸C18∶1ω9混合物对中国对虾(PenaeusorientalisKishinouye)幼虾进行了为期32天的投喂试验,从成活率、蜕皮次数及增重等实验结果可见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对中国对虾幼虾具有最高的营养价值。同时,对海捕和人工养殖的中国对虾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比较,两者都含有大量的ω-3系列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但是与海捕虾相比较,人工养殖对虾的DHA含量较低,而亚油酸含量较高。上列结果表明在对虾饵料中补充富含DHA的脂肪源将有效地促进对虾增产。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和温岭县水产局对虾组在去年试验的基础上,今年全面进行了对虾工厂化育苗试验。他们克服了今年气候反常,低温多雨,海水比重过低,饵料培养困难等因素,取得了好成绩。育出了514.5万尾虾苗,完成了上级下达的400万育苗任务的128.5%,为历年最高育苗量的6.35倍。试验方面取得的进展主要有: 相似文献
9.
10.
11.
本文报道了1981~1983年黑鲷小水体工厂化育苗试验结果。涉及到亲鱼捕捞、暂养、自然产卵、人工催产、采卵孵化、鱼苗发育与生长、饵料系列、培苗条件以及工厂化育苗工艺等方面。另外,还提出了黑鲷苗各发育期的形态与生态特征检索表,可供育苗生产参改。 相似文献
12.
于1990年3月2日大丰县水产局、大丰县沿海滩涂经济开发公司及上海水产大学在大丰宾馆组织召开《中国对虾仿生态系育苗新工艺研究》评议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大丰县贝类苗种场和上海水产大学养殖系研究了中国对虾仿生态育苗新 相似文献
13.
14.
15.
(2)轮虫、蒙古裸腹蚤的培养:培养池为常用水泥池,24小时连续充气,充气量以轮虫、蒙古裸腹蚤不因缺氧而浮于水面为宜。每天投喂适量酵母和小球藻液,轮虫培养每天投喂酵母量为0.005克/万个,分4~6次投喂;蒙古裸腹蚤投喂酵母量为1~2毫克/升,分3次投喂;每天换水20%,换水后添加小球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在1984年突破了河蟹海水工厂化育苗技术的基础上,1985~1986年期间重点探索了利用对虾育苗室进行河蟹早批育苗的生产工艺,并获得成功,从而为对虾育苗设施的综合利用开拓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18.
报导了褐毛鲿鱼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成果:在海水温度22—25℃,比重1.020、PH8.0—8.5,光照控制5,0001ux以内,均匀充气的条件下,受精卵6.1kg(约1154万粒)进行工厂化育苗,历时40d.培育出平均体长24.4mm幼鱼251.2万尾,受精卵孵化率87.72%,育成率为24.21%。讨论了扁藻类单胞藻在鱼苗培育饵料系列中的重要意义和仔鱼期鱼鳔异常胀大病的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9.
河蟹工厂化育苗中人工半咸水的净化与循环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室外大循环的水交换形式,将生物净化和物理、化学处理相结合对河蟹育废水进行净化与循环利用,可提高育苗用水利用率2—3倍。节约配水原料50%以上,同时把生物净化与单胞藻,轮虫的培养结合在一起,既达到了净化育苗废水的目的,又为蟹苗提供了大量的生物饵料.蟹苗成活率较对照池提高2.5%. 相似文献
20.
8.1 稚贝室外中间育成将越冬后的稚贝(壳高约在1mm),按一定数量放入事先改造好的中间育成池的网箱内进行培育管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