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宁夏引黄灌区盐化土壤盐分特征与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宁夏典型盐化土壤,研究了土壤盐分、pH和碱化度的垂直分布特征,并对土壤含盐量及各离子组成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的盐分离子有SO42-、Cl-、Na+、Ca2+,0~ 40 cm土层试区土壤类型属氯化物-硫酸盐类型;40~100 cm土层,属硫酸盐-氯化物类型.相关性分析表明:0~40 cm土层土壤含盐量与SO42-含量相关性最大,其次是Mg2,40 ~ 100 cm土层土壤含盐量与Cl-和Na+的相关性最大,其次是SO42-,各土层Cl-与Na+均呈相关系数大于0.97的极显著正相关,SO42-在0~40 cm土层与Ca2+的相关性最大,40~ 60 cm土层与Cl-的相关性最大,60 ~ 100 cm土层与Na+的相关性最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SO42-、Mg2+、Cl-、Na+、Ca2可作为试验区土壤盐化状况的特征因子.  相似文献   

2.
保护地蔬菜栽培对土壤盐分积累及pH值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地区保护地土壤盐分含量及其离子组成和土壤pH值进行测定分析,研究保护地蔬菜栽培对土壤盐分和土壤pH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地土壤的盐分含量和电导率均明显高于露地土壤,露地土壤平均盐分含量为0.29 g/kg,露地改为保护地10年左右土壤的平均含盐量上升至1.56 g/kg,相应的EC值达到0.53 mS/cm,已超过作物的生育障碍临界点(EC>0.50 mS/cm).保护地土壤酸化趋势明显,建成保护地栽培蔬菜6年,土壤pH值从6.50降低至5.50以下,超过了蔬菜出现生理障碍的临界土壤pH5.52,保护地土壤NO-3,SO2-4,Cl-和Ca2+,Mg2+,K+,Na+等盐分离子含量均较露地土壤大大增加,但HCO-2则低于露地土壤;保护地土壤pH值的下降与NO-3,SO2-40,Cl-的大量积累关系密切,而全盐中Ca2+,Mg2+,Na+相对比例的下降在土壤pH值下降的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腰坝绿洲的土壤盐渍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腰坝绿洲土壤盐渍化特征及土壤盐分离子分布规律,为研究区农业生产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计策提出合理依据。[方法]通过在野外考察、GPS定点、样品采集和处理并借助Excel和SPSS软件,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了该区土壤盐离子含量、总碱度与土壤离子含量之间的关系、土壤含盐量以及盐离子间的相关性。[结果]灌区土壤pH值平均值为8.13,为碱性土,土壤盐分含量较高,其中0—10cm土壤盐离子含量最高,平均值达到4.49%。阳离子主要是Ca2+和K++Na+,阴离子主要是SO2-4Cl-HCO-3,CO2-3含量微小。0—10cm土层和10—60cm土层中SO2-4与Ca2+均有极显著正相关,相关性均大于0.95,因子分析中SO2-4与Ca2+,Cl-和K++Na+发生"聚类"现象。[结论]灌区盐渍化土主要为硫酸盐渍土,其次为氯化盐渍土,该盐渍土危害植被生长。  相似文献   

4.
蓄排水条件下盐碱地土壤盐分运移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检验蓄水和排水处理下盐碱地土壤盐分的变化情况及盐分运移规律,于2009年在陕西富平设置试验模型,分析在两种处理下0—160cm土层土壤中盐分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蓄水处理下0—160cm土层的平均土壤湿度较排水处理高,能有效提高土壤中含水量,满足作物生长需求。分析了土壤中可溶性固形物(TDS)、阴离子(Cl-,HCO3-,SO42-)、阳离子(Ca2+,Na+,K+)含量的剖面分布及土壤pH值变化,并且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土壤盐分与各离子间关系,得出蓄水处理有效降低土壤表层的盐分,加速土壤耕作层脱盐,土壤质量明显改善,即蓄水处理下盐碱地治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土样化学测定,分析胀果甘草原生境下土壤盐分的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盐分普遍较高且表聚作用明显,土壤表层0~10 cm土层盐分均值高达32+.08g/kg,属典型的强度盐渍化土;土壤盐分组成中,含阳离子Ca2+、Na+、Mg2+、K+和阴离子Cl-、SO24、HCO-3,不含CO2-3,土壤盐分的特征因子为Ca2+、C1-、SO2-4、NaCa+,其盐渍类型主要为硫酸盐-氯化物型,重碳酸盐是土壤盐分的次要成分;该生境土壤中在整个垂直剖面上Ca2+的含量丰富,属典型钙质土。  相似文献   

6.
盐渍生境下野生琵琶柴盐分分布及泌盐特点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对干旱盐渍环境下野生琵琶柴泌盐结构、泌盐规律及其与土壤盐分、植物盐分分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 ,生长在硫酸钠盐土上的琵琶柴体内Na 、SO2 -4含量较高 ,其次是Cl-、Mg2 和K ,Ca2 含量最低。在一天之中植物体内含盐量保持稳定 ,叶片盐分离子含量高于枝条。光学显微观察显示 ,琵琶柴叶片具有多细胞盐腺 ,可分泌K 、Na 、Ca2 、Mg2 、Cl-和SO2 -4。其分泌细胞对于离子的分泌作用受到温度及昼夜变化的影响 ,表现为上午的分泌量高于下午 ,白昼高于夜间。盐腺对于不同离子的分泌速率表现为 :对于Cl-的分泌最高 ,其次是Na 和SO2 -4,而对于K 的分泌高于对Ca2 、Mg2 的分泌。但与植物叶片含盐量相比 ,琵琶柴盐腺对于Cl-的相对分泌远高于其他离子 ,分泌的盐分中Na/K比值高于植物体Na/K比值。以上结果表明 ,琵琶柴体内盐分离子含量与土壤盐分离子含量及其自身对于元素的吸收特性有关 ;而盐腺对于盐分的分泌作用在受到温度变化影响的同时 ,对离子分泌具有较高的选择性。琵琶柴对于不同元素的这种选择性吸收及分泌特性对适应盐渍生境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主要菜区耕层土壤盐分总量及离子组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评价全国主要菜区温室、 大棚和露地菜田土壤盐分及离子组成状况,为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治、 蔬菜合理施肥和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在我国北方3个区域(东北、 华北、 西北地区)和南方4个区域(华中、 西南、 华东、 华南地区)主要蔬菜种植区不同栽培方式典型菜田耕层土壤展开调查,共采集501个土壤样品,分析了盐分总量及其离子组成。【结果】 1)全国主要菜区设施(温室和大棚)菜田土壤盐分总量及其各离子含量(NO-3、 SO2-4、 Cl-、 Na+、 K+、 Ca2+、 Mg2+)均显著高于露地菜田土壤,盐分总量平均高69.3%,离子组成增加幅度在36.2%~170.0%之间。2)设施菜田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土样数比例显著高于露地菜田土壤,但设施菜田土壤盐化程度总体上较轻,居于轻度盐化水平的比例占38.2%,处于中度盐化以上水平的比例仅占4.7%。 3)设施菜田土壤盐分总量及主要盐分离子(NO-3、 SO2-4和Ca2+)含量积累总体上随种植年限的延长呈先增后降并趋于平缓的变化趋势,在连续种植5~6年时达到高峰期,之后因采取的各种管理措施而有所降低,但仍显著高于露地菜田土壤。 4)设施菜田土壤盐分离子组成以NO-3和SO2-4为主,其次是Ca2+,分别占盐分总量的27.9%、 26.9%和15.3%。露地菜田土壤主要盐分离子组成总体上是SO2- 4 NO- 3 Ca2+、 HCO-3,分别平均占盐分总量的29.0%、 21.1%、 16.1%和14.1%,但西北地区露地菜田土壤盐分离子组成以HCO-3为主,其次是SO2-4、 NO-3和Ca2+。【结论】设施菜田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土样数比例虽然显著高于露地菜田土壤,但土壤盐化程度总体上较轻,盐分离子主要是NO-3、 SO2- 4和Ca2+,NO-3、 SO2-4含量大于Ca2+含量; 露地菜田主要盐分离子是SO2-4、 NO- 3、 Ca2+和HCO-3,含量为SO2- 4 NO- 3 Ca2+、 HCO-3。  相似文献   

8.
新疆于田绿洲盐渍化土壤盐分动态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土壤含盐量对作物的生长有较大影响,分析土壤盐分动态变化对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和提高农作物产量有较大意义.对塔里木盆地南缘克里雅河流域于田地区典型盐渍化地进行4次野外调研,在GPS定点,土壤采样及室内分析的基础上,借助Excel,SPSS等统计软件对研究区不同时期土壤含量盐及pH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土壤平均pH值为9.1,属于碱土,盐分含量表聚强烈,土壤可溶性盐及pH的变化趋势为9月>5月>7月>3月.土壤阳离子主要以Na ,K ,Ca2 和Mg2 为主.3月、5月、7月中各阴离子在土体中的含量依次为Cl->CO2-3>SO2-4>HCO-3,在易溶性盐类上行过程中.以氯化盐最为活跃,硫酸盐次之,碳酸盐较稳定.而9月各阴离子在土体中的含量依次为 HCO-3>CO2-3>Cl->SO2-4.0-20 cm土层中盐离子相关性分析表明,3月、5月、7月、9月各离子之间及各离子与总可溶性盐之间的相关性不同.  相似文献   

9.
伊犁河流域土壤盐分与地下水关系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通报》2013,(3):561-566
根据2009年伊犁河流域土壤盐分与地下水条件的监测和取样分析资料,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伊犁河流域3月、6月、9月与11月的土壤盐分与地下水埋深、矿化度、电导率、pH值与主要离子进行了关联分析。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盐分平均含量为1.37 g kg-1,属于轻度盐渍化土壤。地下水矿化度平均值为2.50 g L-1,属于微咸水。在关联排序中,地下水埋深、矿化度、电导率、SO42-、Cl-、Mg2+、Na+与土壤盐分变化的关联性较强;地下水pH、K+与Ca2+与土壤盐分变化的关联度低,均小于0.321;地下水Mg2+含量与土壤盐分关联度最高,为0.606。灌溉对地下水pH、矿化度、电导率、Mg2+、Cl-离子变化的影响不大,而对地下水埋深、Na+、SO42-、K+与Ca2+离子变化的影响较明显。为了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应该加强对地下水中Mg2+、Na+与Cl-离子的控制与管理。  相似文献   

10.
秦皇岛市蔬菜大棚全盐及盐分组成离子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不同棚龄、不同土层、不同季节的蔬菜大棚土壤全盐及盐分组成离子变化的研究表明,大棚土壤全盐含量明显高于相邻棚外土壤,大棚土壤全盐含量随着棚龄的增加而增加,大部分大棚土壤已达到中度盐渍化的程度,同棚龄不同土层全盐含量由上而下呈下降的趋势,大棚土壤全盐含量季节变化2月份明显高于9月份。不同棚龄的大棚土壤盐分组成离子Na+、K+、Ca2+、Mg2+、Cl-、SO42-、HCO3-、NO3-含量,在0~20cm土层中均明显高于相邻棚外土壤,其含量随着棚龄的增加而增加,其中,K+、Ca2+、NO3-、SO42-最为明显,是造成大棚土壤表层盐渍化的主要离子。造成大棚土壤盐渍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另外,耕作、灌溉等管理方式不当也是造成棚内土壤盐渍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微咸水滴灌条件下不同盐分离子在土壤中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9,他引:7  
开展田间试验研究微咸水滴灌条件下不同盐分离子在土壤中的分布特征。试验采用5个水平的微咸水灌溉处理:电导率分别为1.1 dS/m(K1),2.2 dS/m(K2),2.9 dS/m(K3),3.5 dS/m(K4)和4.2 dS/m(K5),重复3次,按随机区组布置。试验结果表明:滴灌条件下各种盐分离子的迁移速度与分布特性不同,Ca2+、Mg2+与SO2-4易于被灌溉水分淋洗,主要分布在湿润体外围,而HCO-3、Na+与Cl-主要分布在湿润体内部。生育期内土壤剖面上的平均盐分含量没有增加,但对土壤结构与作物有重要影响,Cl-、Na+、HCO-3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不同灌水量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改良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不同灌水量对盐渍土的改良效果。试验共设计3个不同灌水量,分别为S1 (200 mm)、S2 (300 mm)、S3 (400 mm)。结果表明:(1)灌溉淋洗对0—40 cm土壤盐分淋失影响较大,其中0—20 cm脱盐率最高,表现为S3S2S1,不同处理在剖面上均出现积盐,S1、S2在40—60 cm出现积盐,说明低灌水量对土壤表层盐分具有淋洗作用,但会造成底层土壤盐分累积;(2)K~+、Na~+、Ca~(2+)、Mg~(2+)、Cl~-、SO_4~(2-)、HCO_3~-含量在灌水后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且整体溶脱率随灌溉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各离子在0—20 cm随灌水量增加表现为不同的变化规律,Ca~(2+)先溶脱后积累,HCO_3~-变化规律与Ca~(2+)相反,表现为先积累后溶脱,其他离子均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减少;(3)灌水后,S1、S2的pH在剖面上的分布与灌水前相似,0—40 cm土壤总碱度随灌水量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表现为先碱化再脱碱,与土壤pH变化一致。研究成果可为盐碱地改良和节水灌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新疆伊犁察南灌区土壤盐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察南灌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含盐量土壤进行盐化程度分级,并对该地区土壤盐分特征进行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以及对土壤盐分因子区域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察南灌区以碱性土壤为主,HCO_3~–是影响该灌区土壤p H最强的因子;对灌区0~100 cm土体土壤的分析表明,灌区盐化土面积约为总灌溉面积的1/4,盐渍化风险较大;相关性分析显示,HCO–3、Cl~–、SO_4~(2-)、Ca~(2~+)、Mg~(2~+)、Na~+、K~+为盐分主要组成离子,总盐分与各离子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与总盐分相关性最强的阴离子为SO_4~(2-),相关性最强的阳离子为Mg~(2~+);主成分分析显示,HCO_3~–、Cl~–、K~+为影响该灌区土壤盐分特征的主导因子;通过盐分因子区域影响因素定性分析可知,除HCO_3~–和pH是由河流以及地下水综合作用影响外,其他盐分因子均主要受河流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克拉玛依人工碳汇林区的土壤可溶性盐分离子、地下水矿化度和植被为研究对象, 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 研究其景观地球化学特征, 旨在通过对克拉玛依人工碳汇林区的景观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 为这一地区盐渍化土壤改良和沙漠化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克拉玛依人工碳汇林区土壤Cl-、SO42-、Ca2+在0~80 cm范围内变异系数较大, 80~100 cm范围内, 土壤总盐和各离子变异系数相对较小; 盐分表聚现象严重; 该地区盐土类型主要是硫酸盐型, 其中SO42-和Na++K+为土壤可溶性盐的主要成分。研究区地下水呈弱碱性, 除HCO3-外, 其他离子和矿化度表现出较强的变异性; 地下水的化学类型主要为Cl·SO4-Na, 矿化度和Cl-、SO42-、Na++K+相关系数较为显著。种植人工碳汇林后, 除土壤HCO3-含量有轻微上升外, 其他离子均有所下降, 其中SO42-含量的降低趋势最为明显。俄罗斯杨林分土壤含盐量随种植年限的增长明显降低, 种植后的土壤盐渍化状况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5.
两种不同耐盐大麦根际中离子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用耐盐性较强的大麦滩引5号(T)和盐敏感大麦CT16(S),用根袋法研究了大麦极际中各种盐分离子的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T大麦土体的pH高于S大麦,根际则相反。与非根际比较,T大麦根际土壤中除K^+离子亏缺外,Na^+,Ca^2+,Mg^2+,SO4^2-,Cl^-及HCO3^-离子均富集;而S大麦根际土壤中K^+和Na^+离子亏缺,其它离子则不同程度地富集,但除HCO3^-离子外,亏缺或富集的程  相似文献   

16.
绿洲盐化潮土有效锌含量与盐分离子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思存  霍琳  王成宝  姜万礼 《土壤》2017,49(3):550-557
以张掖市甘州区和临泽县绿洲盐化潮土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具有代表性、正常耕作种植、前茬为玉米的典型地块0~20 cm耕层土样分析化验,研究了区域土壤有效锌和盐分离子含量特征,运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及不同盐分离子对土壤有效锌含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河西绿洲灌区盐化潮土有效锌含量介于0.289~0.736 mg/kg之间,平均为0.473 mg/kg,变异系数为18.68%,超过70%的土壤低于缺锌临界值(0.5 mg/kg),且土壤有效锌含量有随含盐量升高而降低的趋势。土壤有效锌含量与HCO_3~–、Mg~(2+)、Na~+含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与Cl~–、Ca~(2+)、K~+含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与SO_4~(2–)含量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Mg~(2+)对土壤有效锌含量表现出强烈的直接和间接负效应,HCO_3~–表现出很大的直接负效应和强烈的间接正效应,Cl~–、K~+和Na~+均表现出较强的直接和间接负效应,SO_4~(2–)表现出较弱的直接和间接正效应,Ca~(2+)表现出较弱的直接和间接负效应。Mg~(2+)、HCO_3~–和Na~+是影响土壤有效锌含量变化的3个主导因素,对决定系数R~2的贡献超过了68%。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胶州湾滨海湿地土壤盐渍化特征,为胶州湾滨海湿地保护和区域土壤盐渍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胶州湾选取芦苇、碱蓬、光滩及大米草4种典型滨海湿地分层采集土壤样品,通过测定土壤pH值、电导率和主要盐离子浓度开展研究。[结果]胶州湾滨海湿地土壤盐分含量表现由低到高依次为:芦苇湿地碱蓬湿地光滩湿地大米草湿地,盐渍化类型呈现由滨海硫酸盐—氯化物型向氯化物盐渍化土类型过渡的特征;垂直方向上,大米草湿地和芦苇湿地具有表层积盐特征,碱蓬和光滩湿地则呈现出下层稍高趋势。除CO_3~(2-)(和HCO_3~-离子以外,胶州湾滨海湿地土壤主要盐离子含量均呈现出与全盐量、电导率一致的规律,主要盐离子浓度从高到低依次为:Cl~-Na~++K~+SO_4~(2-)Mg~(2+)HCO_3~-Ca~(2+)。[结论]胶州湾滨海湿地土壤属于极重度盐化土,呈现自芦苇湿地向大米草湿地方向递增趋势;土壤碱度上属非碱化土,与土壤含盐量呈相反趋势,但植被易受苏打碱化土的潜在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不同年限温室土壤盐分变化及对土壤退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敬敏  隋申利  李艳玮  魏珉  赵利华 《土壤》2019,51(6):1183-1187
为明确种植年限与土壤盐分及土壤退化间的关系,选择栽培模式和管理方式相近的温室,研究其土壤盐分、pH和交换性盐基离子随种植年限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全盐量增加,第18年达1.833g/kg;土壤K~+和SO_4~(2–)含量升高,Ca~(2+)、Mg~(2+)和HCO_3~–含量降低;土壤中Na~+和Cl~–增量相对较少。土壤盐离子之和占全盐百分比在第6年平均为77.58%,而至第18年时为52.46%,说明随着种植年限延长,土壤盐离子组成已发生较大改变。土壤pH,第18年比第6年平均下降了1.01个单位,土壤交换性盐基下降了20.11%。因而,随温室种植年限延长,土壤盐渍化严重,酸化程度加重,交换能力下降,土壤肥力下降。  相似文献   

19.
设施土壤盐分的累积、迁移及离子组成变化特征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设施栽培现状的野外调查和取样分析,研究了设施栽培条件下土壤盐分的累积、迁移及离子组成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设施栽培条件下,土壤含盐量的变化幅度大,且均明显高于露地土壤,各研究区域内已有40%8~9%的土壤含盐量超过了作物正常生长的临界浓度。2)设施栽培的可持续利用周期较短,连续种植到4年左右的设施土壤,其耕层盐分的累积量可达到作物的生长障碍临界点,之后因设施使用率的下降以及采取的措施而有所降低,但仍高于露地土壤。设施连续使用会导致土壤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3)设施土壤剖面(0100.cm)盐分含量均高于相邻露地,盐分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其中耕层(020.cm)的盐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下各层;盐分离子在土壤剖面的运移同时存在着明显的向底层迁移和向表层聚集两种方式,但以表聚为主;此外,盐分离子的大量累积和向底层迁移,特别是NO3-的淋溶已严重影响到部分地区的地下水水质。4)设施栽培后,土壤中的NO3-、SO42-、Cl-、Ca2+、Mg2+、K+、Na+均有不同程度的累积,阴离子以NO3-和SO42-为主,阳离子以Ca2+为主。盐分的大量累积以及某些离子的相对富集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作物养分的供需失衡、土壤酸化、棚室内CO2供应不足等生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