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业工作研究》2006,(4):38-40
近10年来,我在国外林业研究领域,重点对世界主要林业发达国家的国有林和私有林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做了些研究,有些心得和体会。借此机会,我重点就林业发达国家的私有林发展的特点与启示作一简要的介绍,供各位领导和专家参考。  相似文献   

2.
《林业工作研究》2006,(4):28-29
一、加快集体林业的发展是一项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 林业在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业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对林业进行了战略定位,即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集体林业是我国林业的半壁江山,林地面积占全国的60%,森林总蓄积量也接近60%。大力发展集体林业,是加快我国林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林业工作研究》2006,(4):30-31
一、对集体林业政策的反思 第一,由于害怕林子分到个人后被砍光,实行了“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政策。长期以来,社会对森林资源的长期效益的需求,跟个人、私人对短期利益的追求有冲突。国家害怕把林子分到个人去。这种情况下,找到了“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这样一种模式。这种模式解决了山林分配到私人就被砍掉的危险,但没有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根据我们1985—86年的调查,这种模式并没有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欢迎。原因是农民分到股,并没有分到权,林农挣的利很少,而有些干部得利多。  相似文献   

4.
《林业工作研究》2006,(4):36-37
从2005年12月到2006年4月上旬,我们在福建省从经济学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田间调查,试图找出影响林改的社会经济和政策因素,评价林改的成效,并为探索下一步林业政策的调整和林业管理部门的改革提供依据。调查的范围包括12个县,36个乡,72个村,720户农户。在此过程中得到了福建省政府和省林业厅的大力帮助,在此衷心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5.
《林业工作研究》2006,(4):18-21
一、林业体制改革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一)林业体制改革是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林业体制改革是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突破,为什么说是一次重大突破?第一,从范围和广度上讲,它是对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扩展。我国从整体上来说,所谓的农村不仅是农业,还有林业,不仅有种地的农民,还有育林的林农。所以很多地方,如福建、江西、浙江等都号称是“八山一水一分田”。20世纪80年代实行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改革,是农村的一次重大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相似文献   

6.
《林业工作研究》2006,(4):24-27
在国家林业局、福建省政府和三明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国人民大学从2005年12月开始,承担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永安模式”的研究,这个研究还正在进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7.
《林业工作研究》2006,(4):13-18
福建率先进行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经取得很大成效,起到了发展生产、促进增收的作用。改革成效的最终评价者是农民,他们对这项改革是满意的。从这个角度说,这项制度的改革是成功的。从三明到福建省,再到南方其他集体林区比较集中的省份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目前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林业工作研究》2006,(4):32-33
一、对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认识 分离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是维护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关键方法。如果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维持,所有权和使用权必须分离。但口头上分离不行,光靠领导重视不行,理论上讲必须把这种分离制度化。三明、永安林改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做法就是征收林地使用费,这极为重要。因为林地使用费的本质是租金。租金确定后,租金归所有人所有,然后林地使用者所投的劳动力和资金,应该有另一块回报。按照传统的生产力三要素,我们就可以这样彻底地把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在林地使用费的确定过程中,林地使用价值的形成是通过社区内部机制形成的,经过使用者和非使用者,不同群体的谈判,这是一种非常成功的准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9.
《林业工作研究》2006,(4):34-35
一、从新农村建设的角度认识林改意义 林改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和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说是基础工作呢?因为许多专家把新农村建设说成是中国农村的第二次大变革,也是中国农村发展的第二次大飞跃。相对于第一次大变革、第一次大飞跃而言,第二次是第一次的继续,是在第一次的:基础上开始的。第一次大变革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从农村最基本的生产关系——土地的经济关系入手,以之为突破点,以之为主要内容。林业也属于大农业范畴,但由于林业的诸多特点,所以林业在第一次大变革中碰到了许多困难,走过了许多比较曲折的道路。从80年代初的“林业三定”,到后面以鄂西为代表的分山分林,一直到后来的三明模式,经过了一个比较曲折的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10.
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高峰论坛今天下午就要结束了,我受四个主办单位的委托,对论坛做一个总结发言,讲一些感受。这次论坛是在“十一五”开局之年,在对林业改革赋予了更丰富内容的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举办的。举办这次论坛,是进一步落实中央林业决定的具体步骤,也是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精神的具体步骤,目的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从实践上进行再总结、从理论上进行再认识,进一步总结经验、认清方向,为全面推进这项改革,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推动林业又快又好发展,充分发挥林业在加快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认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全国认真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的重要指示、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之际,国家林业局又在美丽的林业城市——伊春召开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研讨会。这是继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之后,我国林业改革史上的又一重大举措,必将对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几年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践中,特别是对2002年以来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探索,有许多深刻的教训,有许多痛苦的思考,也有很多感慨。今天从这些方面谈些学习中央10号文件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3.
这次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座谈会,开得很及时、很有必要。虽然会议时间不长,只开了一天,但安排紧凑、内容丰富。大家围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这一主题,谈了对林业改革的认识,讨论了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决定》,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听了很受启发。这次会议由于准备充分、主题鲜明、组织得当、  相似文献   

14.
《林业工作研究》2006,(5):58-60
重庆市巴南区地处长江上游、三峡库区,是重庆市主城区域的林业大区,林业在库区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生态作用。全区林业用地面积80.4万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14.7万亩),森林面积61.2万亩,活立木蓄积230万立方米,林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由于林业产权制度中长期存在的归属不清、权责不明、利益分配不合理、经营机制不灵活、产权流转不规范等问题,制约了林业发展和林农增收。开展林权制度改革,理顺和明晰产权,盘活森林资源资产,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区林业建设长期奋斗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2003年,福建省在全国率先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3年过去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展怎样?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深入林权改革第一线,进行了现场采访。林农细说林改好7月的闽北,骄阳似火,酷暑难当。然而,这种“桑拿”天气却丝毫不减南平邵武市水北镇上坪村村民披刀  相似文献   

16.
一、要充分认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各地在建立健全林业产权制度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对促进林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现行的集体林  相似文献   

17.
今天上午,贾治邦局长就中央林改战略决策的背景和意义、中发[2008]10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的主要精神和政策要义作了深入讲授,并对林业系统全面推进林改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应国家林业局的邀请,  相似文献   

18.
林业科技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全国重点林改省份林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建设情况的介绍,分析了林业科技的发展对林改实施作用效果的影响,并对进一步完善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介绍了广东省增城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概况,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林业科技服务创新在社区实用技术的研究,并就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和政策法规研究等方面如何适应广东集体林权改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于寒 《安徽林业》2008,(1):21-22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提出改革集体林权制度,这既是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地区经验的肯定,又是对正在推进这项改革地区的有力支持。作为有幸参与这项重大历史性改革的林业工作者,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十七大精神,并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进一步努力。一、进一步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就是在坚持林地集体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把林地的使用权和林木的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交给农民。这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土地双层经营体制在林业上的突破,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