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传统乌龙茶制茶技术的特点在建国前 ,乌龙茶做青大多为轻发酵 ,晒青失水率大约在 5 %左右 ,以轻做青 ,高香气为特色 ,茶叶市场上俗称北 (武夷山 )尝岩韵 ,南 (安溪 )评香气的概念。台湾乌龙茶制法由于大多数是建国前的安溪人把技术带到台湾 ,保留了轻发酵特色 (当然 ,在品种繁育和外形塑揉上有新的进展 )。五十年代中后期 ,闽南茶区随着茶叶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制茶机具如手摇杀青机、木质揉茶机、滚筒式摇青机等已创造或改进 ,对茶叶的发展有较大的促进。2 市场拓展对乌龙茶品质的要求由于当时茶叶是一类管理物资 ,茶叶的经营方式须由国…  相似文献   

2.
巩志 《福建茶叶》2001,(4):50-50
释超全 (162 7- 1712 )俗名阮锡字畴生号梦庵 ,同安 (明至道光前属泉州府 ,今为厦门市同安县 )人 ,明末布衣。曾文忠樱 (南明洪武朝文渊阁大学士 )门人 ,师事曾樱 ,以传性理学 ,患难与共。性嗜茶 ,幼习茶事 ,善烹工夫茶 ,有制茶技术。明亡 ,弃家行遁 ,身怀工夫茶艺而奔走四方 ,留滞燕云二十余载① 。遍览名山大川 ,尽尝天下名茶 ,慕武夷茶之声名 ,约于康熙二十五年 (1685 )入武夷山天心禅寺为茶僧。阮氏对道藏释典 ,诸子百家 ,兵法战阵 ,医卜方技 ,无不淹贯② 。他的主要著作有《夕阳寮诗稿》、《海上见闻录定本》等。在武夷山 ,著有《幔…  相似文献   

3.
乌龙茶源于武夷山,这在中国茶界是基本公认的史实。但是长期以来,在报刊中也偶见不同说法,这其中有的是主观臆解古籍诗文,有的是误把地点与制作人混淆起来,有的则是为本地争荣而杜撰文章。凡此,混淆了视听,搞得业外人士似是而非。本文就乌龙茶发源于武夷山问题进行进一步考证,以及它对于茶文化的影响等问题进行简要阐述。1乌龙茶起源武夷山的记载关于乌龙茶的起源,清布衣文士王草堂在其《茶说》作了详细记载:“武夷茶采后,以竹筐(当为筛字),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阳羡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  相似文献   

4.
龙凤茶(亦称龙团凤饼茶),宋代驰名天下的御茶。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载:“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风饼,名冠天下”。 龙凤茶产于福建建州(今建瓯市)北苑,取名为原产地北苑有龙山和风凰山之意。北宋初年,宋朝废唐代顾渚山贡茶院至建安,设官焙,置龙焙精制贡茶,北苑开始成为宋代贡茶产制中心。  相似文献   

5.
福建乌龙茶是福建出口的乌龙茶产品的总称,包括闽北乌龙茶、闽南乌龙茶以及以品种名称命名的福建所有乌龙茶。我省最早出口的茶叶称武夷茶,至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随着武夷茶大量出口,才有乌龙茶之名。乌龙茶名称的前身称“乌余”,又称“青茶”。“青茶”原先是指乌龙茶的在制  相似文献   

6.
7.
福建乌龙茶生产技术创新(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干燥新工艺 乌龙茶干燥新技术掌握“低温、通气、薄摊”的原则。低温干燥有利于保持乌龙茶砂绿的色泽和高锐的香气;在乌龙茶干燥初期,应将烘箱的门半开,以利于通气,使烘箱内的水汽得以排出;干燥时茶叶的摊放不宜过厚,以保证均匀干燥,避免闷烘。一般优质茶用70℃,低档茶要去苦涩味,温度高一些,约80℃。前30min开箱让热风与冷风对流,慢慢升温保证条形不变,色泽也可保持绿色,后期关门烘,时间至少1h,不宜超过1.5h,以免产生高火味。  相似文献   

8.
乌龙茶生产的季节,春茶时间基本在4月15日~5月15日,夏暑茶6月15日~8月15日,秋冬茶在9月15日以后.  相似文献   

9.
福建乌龙茶生产技术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龙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以其独特的品质风格和保健功效而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福建作为全国重要产茶省,乌龙茶主产区,2008年全省乌龙茶产量达到12.6万t,乌龙茶的产量、产值、出口、创汇均位列全国第一。近年来,铁观音市场不断升温,武夷岩茶市场从2007年开始也呈上升趋势,2008年岩茶价格比往年提高20%~30%,部分企业在销售旺季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乌龙茶市场的繁荣与生产技术的改革与创新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乌龙茶行业发展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世界》2012,(4)
正乌龙茶是我国特有的茶叶品类之一,品种众多且风格各异,在国内外市场一直享有较高的声誉。近年来,随着安溪铁观音、大红袍等乌龙茶产品在国内市场的持续热销,乌龙茶行业整体也得到快速发展,行业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日益增强。目前,乌龙茶行业已成为我国茶叶产业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1.
5 漳平水仙茶饼水仙茶饼又名“纸包茶” ,源产于漳平市双洋镇中村。系用水仙品种茶树鲜叶 ,按乌龙茶制法制成揉捻叶 ,再用木模压成饼形烘干而成。水仙茶饼外形扁平四方 ,乌褐油润 ,汤色金黄明亮似茶油 ,滋味醇厚 ,香气清高 ,叶底黄亮 ,红边显现。水仙茶饼的制作程序是鲜叶→晒青→晾青→炒青→摇捻→造型→烘焙等工序。鲜叶以小开面至中开面二、三叶嫩梢为宜。鲜叶采下后 ,均匀摊在水筛上 ,每筛摊叶量 0 4~ 0 5kg ,各筛按先后顺序放置晒青架上 ,在微弱阳光下晒至顶叶下垂、叶面失去光泽 ,鲜叶减重 15 %左右 ,呈半萎凋状态 ,即可收入室…  相似文献   

12.
茶业是福建省发展农村经济的优势主导产业,产量全国第一,年出口金额全国第三位.其中乌龙茶是我省茶叶出口的拳头产品(据统计,2003年福建国检局辖区乌龙茶出口量占总量的77%,金额占总量的70%),在国际市场享有盛誉: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O,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空间逐渐扩大,与此同时,日本、欧盟等主要贸易国不断设置新的技术壁垒,茶叶质量尤其是农药残留的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3.
茶叶是大自然赠与的产物,由气候、天气、土壤、制茶工艺等影响,有着差异性,才有在喝不同茶品时的口感体会。乌龙茶为我国六大茶类之一,以其香高味醇的优异品质,受到消费者的称誉。福建是我国茶叶大省,也是乌龙茶的主产区,以铁观音和武夷岩茶为主;茶产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乌龙茶烘焙技术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乌龙茶香高幽雅,茶汤浓厚,回味甘甜,耐于冲泡。而决定乌龙茶品质的因素在于品种的优良和初、精制精湛的工艺。制造过程中由于气候或制茶技术的影响,再加上包装贮存过程中,由于茶叶具有吸湿吸味的特性,初制茶叶经拣梗、筛分及拼配掺和后,茶叶烘焙是一道必经的工序。烘焙主要目的在于:降低茶叶含水量,保持含水量在4%-6%之间,防止茶叶贮存期品质劣变而带陈茶味,进而延长贮藏寿命;借烘焙技术去除茶叶青臭味及其它异味,增进茶香,以提高茶叶品质;使茶叶中所含氨基酸类与还原糖类加温时经脱水转化成香气成分;还有杀菌,降低农残等作用。因此,茶叶烘焙包括去异、去水及产生茶叶香气滋味等,  相似文献   

15.
正唐人陈藏器称茶叶为万病之药,饮茶养生,已是共识。按传统医药学的说法,茶叶因品种、产地不同,便有寒、温、甘、苦等茶性的区别,对人体的保健作用也各异。因此,随季节变化选择不同的茶叶来品饮,在养生保健方面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编辑先生:201l(5)《福建茶叶》刊发的“论红茶起源”一文,其中主要的观点是说王草堂〈茶说〉写的不是乌龙茶起源,而是红茶起源。根据是“搋”字是“摝”的通假字。这种说法不知出自哪部辞典?  相似文献   

17.
振动式乌龙茶做青新技术及其效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清香型乌龙茶以其干茶色泽翠绿油润,汤色蜜绿明亮,香气高锐幽长,滋味醇厚甘爽以及特有的“韵味”倍受消费者的青睐,这主要归功于空调做青技术应用所带来的工艺变革。乌龙茶空调做青技术具有轻摇青、薄摊晾、长晾青、轻发酵的特点,该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清香型乌龙茶加工的优质率和经济效益。然而目前空调做青工艺需人工上下叶,劳动强度大,在制叶落地现象常有发生,与标准化茶叶加工的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18.
19.
林更生 《福建茶叶》2010,32(5):62-62
<正>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版茶叶的专著《茶经》。作者是唐代的陆羽。但是陆羽的原来姓名至今仍是一个不解之谜。其中的谜团要从唐·开元年间说起。那时候在复州竟陵郡(今湖北天门)有座龙盖寺,寺中有位智积禅师。有一天早晨,寺里的和尚听到外面有阵阵的大雁声,智积就立即走出寺门,顺著雁声来到河堤边,见有3只大雁将羽毛覆  相似文献   

20.
竺济法 《中国茶叶》2011,(12):27-29
最近几年在研究茶史时,让笔者深感惊讶的是,《茶经》、《续茶经》、《茶经述评》、《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等权威文献从未提及的吴理真,怎么一下子成了茶祖神农之后的“西汉茶祖”和中国植茶始祖了呢?这是中国茶史和佛家茶事的重要事件,值得广大茶人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