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凡纳对虾人工繁育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凡纳对虾(Penaeusvannamei)又称南美白对虾,是当今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品种之一。其自然分布区主要在东太平洋沿海岸的暖水水域,但由于凡纳对虾属于开放式纳精囊种类,其人工育苗是已知对虾种类中难度最大的种类之一「张伟权199O],在室内饲养条件下性腺成熟、自然交配很难,其卵子和幼体对真菌极为敏感。因此,本研究设想通过在不同温度、盐度、光照、PH和饵料条件下,切除对虾单侧眼柄促性腺发育;控制蓄养密度、性比及水流,开展凡纳对虾池内诱交及人工授精获取受精卵进行人工繁育;处理育苗用水和施加药物,预防育苗期病害感…  相似文献   

2.
为克服凡纳滨对虾虾苗长途运输可能给后期生产带来损失,尝试在养殖当地利用人工配制海水进行育苗。2011年,在上海奉贤区一养殖场,以天然河水为基础,加入海水晶及粗盐,配制成盐度为29的海水进行凡纳滨对虾育苗试验。育苗期间每天监测水体的各项指标,DO保持在7.3(±0.10)mg/L、pH值为8.00(±0.04)、水温为28.2(±0.20)℃、活性磷(PO4-P)为0.88(±0.14)mg/L、总磷(TP)为1.46(±0.14)mg/L、亚硝酸盐(NO2--N)为0.21(±0.02)mg/L、硝酸盐为(NO3--N)1.52(±0.10)mg/L、总氨氮(TNH4-N)为2.88(±0.34)mg/L、总氮(TN)为7.01(±0.36)mg/L、化学需氧量(CODMn)为18.05(±1.40)mg/L,及时利用生物和化学方法对水体进行调节,可为幼体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凡纳滨对虾室内生态育苗技术,包括设施与材料、育苗车间消毒处理、育苗用水处理、无节幼体投放、培育管理、生物饵料培养、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等方面内容。最后,对凡纳滨对虾室内生态育苗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对凡纳滨对虾病毒病的发生特点进行了总结并分析,针对病毒爆发的机制进行探讨,提出凡纳滨对虾病毒病防控技术,通过该技术可推迟病毒病的爆发时间,减少因病毒引起的死亡,提高养殖效益,提升对虾健康养殖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选出有效的凡纳滨对虾人工授精方法,为后续的雌核发育诱导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以受精率和幼体孵化率为考核指标,探讨外体精卵结合授精法、精荚移植法、精液移植法等不同人工授精技术对凡纳滨对虾繁育效果的影响。【结果】体外精卵结合授精法在各处理组均无幼体成功孵出,但在精子密度为2×107个/L和卵子密度为300枚/L,且在卵排出1 min内完成授精操作时,可获得相对较高的受精率(6.67%)。在精液移植法中,发现精荚在8℃恒温条件下保存3h内进行授精操作,仍可获得一定的受精率和幼体孵化率,超过3h后则无法实现受精;精荚保存温度以8~16℃为宜,保存温度升至25℃时则无法实现受精。3种人工授精技术中,以精液移植法的受精率和幼体孵化率最高,分别为52.33%和12.35%,其次是精荚移植法,体外精卵结合授精法的效果最差,无幼体孵出。【结论】精液移植法是凡纳滨对虾最有效的人工授精方法,但精荚保存时间不宜超过3 h,且应在雌虾排卵后1~2 min完成挤精荚和网搓释放精子溶液,同时可添加预先收集浓缩制备好的卵水溶液,以提高凡纳滨对虾的人工授精效率。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珠三角地区1年3茬养殖凡纳滨对虾的主要技术,包括养殖时间安排、池塘设施、水质要求、清塘消毒和水体培肥、投放虾苗、池塘养殖、越冬管理和收获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凡纳滨对虾是目前世界上养殖虾类产量最高的三大品种之一,是水产养殖中非常重要的物种.提高凡纳滨对虾的产量是水产养殖中的重要课题.综合现有关于凡纳滨对虾营养学的研究,从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微生物和矿物质几个方面出发,分析凡纳滨对虾生长的营养需求.对凡纳滨对虾营养需求的分析能够为改善和控制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提高营养物的消化利用率,从而进一步研究凡纳滨对虾生长所需的最佳营养素配比、构建营养更加均衡的饲料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凡纳滨对虾(Lito penaeus vannamei)人工繁育养殖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价,获得家系间和家系内的差异,为凡纳滨对虾遗传育种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抽查的凡纳滨对虾35个家系共计350个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统计多态性条带,应用Popgene Version 1.31、Arlequin Version 3.1、Mega 3.1软件,计算各家系的Shannon指数、遗传分化系数Fst及基因流Nm等遗传参数,采用UPGMA法,根据Nei’s遗传距离绘制家系间的聚类分析图。【结果】筛选的10对选择性引物共扩增出312个可用于分析的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62个,占总标记数的51.92%;凡纳滨对虾各个家系的多态位点百分率和Shannon指数分别为12.50%~32.69%和0.0683~0.1817。所有家系中,有36.38%的变异存在于家系间,有63.62%的变异为家系内的遗传变异,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3638,基因流Nm为0.9372。【结论】凡纳滨对虾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具备一定的选择潜力,在传代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的遗传体系,可以根据亲缘关系,选择利用其中的个体作为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9.
凡纳滨对虾土塘淡水养殖技术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凡纳滨对虾是淡水养殖的新宠。本文总结了在明光市潘集镇土塘利用女山湖水系成功养殖凡纳滨对虾的技术模式,并对养殖效益进行分析,以期为内陆水域凡纳滨对虾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机抽取40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和120尾凡纳对虾,测定含肉率并对三种对虾含肉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斑节对虾含肉率最高,为58.65±5.2,其次为日本对虾,为58.59±6.84,最后为凡纳对虾,为57.86±4.37。分别对三种对虾含肉率之间的差异进行了T检验,结果表明:凡纳对虾与斑节对虾含肉率之间差异显著(P=0.005),其余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李刚  刘小林  黄皓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90-191,255
测量海南南疆生物有限公司板桥育苗基地2003年14个家系600只凡纳滨对虾不同月龄的体重;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并利用回归分析的显著性检验,建立了最优回归方程及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曲线;根据最优化方程,以6月龄体重为标准制定了体重的校正系数表。校正系数表是由生产实践总结而来的,在制定该凡纳滨对虾育苗基地的育苗工作、生产计划以及进行不同生产组别和不同对虾的生产性能比较时,用以校正到可比水平,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通过DNA提取和PCR扩增分离鉴定样本中的欧文斯弧菌(Vibrio owensii)、哈维氏弧菌(V.harveyi)、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副溶血性弧菌(V.parahaemolyticus)、新喀里多尼亚弧菌(V.neocaledonicus)、创伤弧菌(V.vulnificus)、坎式弧菌(V.campbellii)、霍乱弧菌(V.cholerae)、含CTX肠毒素霍乱弧菌(V.cholera CTX)、拟态弧菌(V.mimicu)和河流弧菌(V.fluvialis)11种致病性弧菌。根据样本TCBS平板检测结果,统计样本中所检测弧菌的重复出现率,按出现频率逐级分析,对检出率较高的欧文斯弧菌(V.owens)、哈维氏弧菌(V.harveyi)和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进行详细探讨,并根据养殖过程出现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策略,为凡纳滨对虾细菌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2010年、2011年利用"南美白对虾疫病政策性互助保险"这一平台,对慈溪市凡纳滨对虾生产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1)凡纳滨对虾池塘进行套养鱼类能有效提高对虾产量,降低饲料系数,2010年提高产量0.026 kg/m2;2011年提高产量0.029 kg/m2,饲料系数降低21.4%;(2)凡纳滨对虾池塘套养银鲫与鳙鱼模式,凡纳滨对虾池塘套养甲鱼模式其产量与效益均好于其它模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分析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肌肉组织蛋白的双向电泳图谱及技术体系。[方法]采用裂解、离心等抽提方法提取凡纳滨对虾肌肉蛋白样品,利用bradford蛋白定量试剂盒作蛋白定量后,进行一向等电聚焦电泳和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电泳后的凝胶采用考马斯亮蓝染色,利用ImageScannerⅢ扫描仪扫描凝胶,获得凝胶图像。[结果]经双向电泳图谱分析显示,所获得的凡纳滨对虾肌肉蛋白点分布于pH值4.0—7.0之间,大部分蛋白为酸性蛋白,其中有部分蛋白可能存在同分异构体,高pH值区蛋白分布相对较少。[结论]首次获得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肌肉蛋白质的双向电泳图谱,初步建立了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肌肉组织双向电泳技术体系.可为进一步探索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的生理生化机制及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5.
凡纳对虾小触角表面结构的显微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凡纳对虾小触角的表面结构。结果发现:小触角上广泛着生着700根以上的羽状刚毛;外鞭片状隆起腹面平均约具280根无顶孔但有细分支的化感刚毛,这类有分支的化感刚毛在其它十足目种类上未见有报道,而且其刚毛数也较其它种类少;内侧附肢前端与柄节上直立的羽状刚毛毛簇顶相接触,推测该结构可能对相邻的复眼具某种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土塘养殖自然发病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体长6.3 cm±1.5 cm)的气泡病,采用现场镜检、细菌分离培养、PCR检测及石蜡组织切片等方法,研究了患气泡病凡纳滨对虾在组织病理方面的变化。结果表明:患气泡病的凡纳滨对虾体色泛红,腹部肌肉体节间发白,镜检可在附肢、鳃、触角、头胸甲肌肉等部位观察到气柱、气泡;凡纳滨对虾组织病变特征中,其肌肉、眼、鳃、肝胰腺、触角、心等组织器官均可见气泡印迹,肌肉组织中气泡印迹集中于中、后段肌肉,背腹血管、鳃轴血管内亦可见气泡印迹;临床可见体内有气泡的凡纳滨对虾比未见气泡的虾气泡印迹严重;取样池塘水体溶解氧范围为4.15~15.06 mg/L,溶解氧饱和度为56%~293%,随着溶解氧浓度的升高,凡纳滨对虾鳃组织气泡有增多、变大的趋势;眼组织均可见空泡化,溶解氧较低时,常一侧眼组织病变稍重,随着溶解氧浓度的升高,空泡化渐趋严重,高溶解氧时两侧眼组织空泡化均较严重。研究表明,当凡纳滨对虾出现上述临床现象或病变特征时可确诊其发生了气泡病。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分子标记的应用越来越受到生物学家和育种家的重视。本文对DNA分子标记的种类及其特点进行了概述,并论述了目前DNA分子标记在凡纳滨对虾中的应用进展,同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MC-LR对凡纳滨对虾的急性毒性研究,为凡纳滨对虾的科学养殖提供参考依据。以凡纳滨对虾为实验材料,分别注射0、50、100和200μg/kg浓度的MC-LR,记录死亡个体,计算不同浓度MC-LR注射情况下凡纳滨对虾的死亡率及LC50,观察其急性毒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MC-LR对凡纳滨对虾24、48、72和96 h的LC50分别为439.990、384.655、346.659、320.663μg/kg。凡纳滨对虾对MC-LR的耐受性较强,个体较大及遭受低浓度MC-LR感染凡纳滨对虾对MC-LR的耐受能力更强。为MC-LR对凡纳滨对虾不同个体大小影响及毒性作用机制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凡纳滨对虾塑料地膜高位池养成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国强 《农技服务》2009,26(7):91-92,107
2年来,用0.54 hm2的试验池,进行了4茬凡纳滨对虾塑料地膜高位池养成试验,通过池塘建设、基础饵料培养、苗种选择放养、饲料投喂、水质管理等措施,试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第1茬布苗密度105万尾/hm2,经74~76 d饲养,成活率89.2%,饵料系数0.895,商品虾规格76~82尾/kg。第2茬布苗密度150万尾/hm2,经116~122 d饲养,成活率89.3%,饵料系数1.21,商品虾规格50~78尾/kg,4茬养殖共获商品虾35 400 kg,平均每茬单位面积产量16 389 kg/hm2,盈利(未扣除固定资产)510 900元,每茬利润达236 528元/hm2。  相似文献   

20.
凡纳滨对虾池塘水质及对虾肌肉品质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2010年5-9月期间,对上海奉贤区两个养殖场采取不同养殖方式的22个凡纳滨对虾养殖塘的水温(T)、总溶解盐(TDS)、溶解氧(DO)、pH、透明度(SD)、亚硝酸盐氮(NO2 N)、总氨氮(TAN)、硝酸盐氮(NO3N)、总氮(TN)、活性磷(PO4P)、总磷(TP)、叶绿素a(Chl.a)、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等因子进行监测,其中1号场养殖用水为经沉淀处理的天然河水,而2号场则为添加了海水晶的河水。结果表明:试验期间水体的温度、DO、pH变化幅度不大,基本可满足凡纳滨对虾生长的条件;总体上硝酸盐氮(NO3N)在无机氮(TIN)中所占比例最高,总氨氮(TAN)在TIN中所占比例随养殖周期的推延而增加,养殖后期NO2N所占比例升高趋势明显;活性磷含量则逐渐下降,总磷逐渐升高; BOD5、叶绿素a的含量随时间延长而逐渐上升。测定了两个养殖场成虾的肌肉品质结果如下:1号场南美白对虾肌肉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分别为16.30%和1.42%,低于2号场的18.30%和1.61%;1号场成虾氨基酸总量为23.27%,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为9.09%,而2号场则分别为27.52%和10.74%;在鲜味氨基酸方面,1号、2号养殖场的含量分别为 8.52%和10.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