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槟榔黄化病检测与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地控制黄化病的发生发展,并开展深入研究,对槟榔黄化病的症状特征,发生发展,病原及传播途径以及的防治研究的进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2.
海南省槟榔主产区槟榔黄化病发生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阐明槟榔黄化病在海南地区的病害发生规律,对海南省主要槟榔种植园进行了槟榔黄化病病害调查.结果表明:东西线平均发病率分别为41.38%和37.67%,年份越久的的槟榔园槟榔黄化病病情越严重,槟榔黄化病死亡率总体上随着发病率的上升而提高.  相似文献   

3.
对水竹丛枝病的症状和病原进行观察研究表明:水竹丛枝病的典型症状是病枝节间缩短,侧枝、细枝丛生。每年从4月起,在病枝叶鞘内产生白色米粒状子座,5月中旬开始在其外围产生褐色垫状子座:即瘤座菌的有性世代;通过电镜观察,发现在病株同一组织的超薄切片中,同时存在类细菌,类菌原体和真菌菌丝,其中真菌菌丝的形态和大小与病株叶鞘内的瘤座菌子座切片菌丝相似。用分离培养的类细菌培养液针注接种能诱发致病,其症状与自然发病相同。进行再分离,其菌落形态、菌体大小和形态结构均与接种物相似。  相似文献   

4.
王惠杰  龙云学 《林业科学》1991,27(3):292-292
漆树是我国高山速生阔叶树种,至今未见有类立克次氏体研究报道。作者近二年在研究漆树病毒病时,从漆树叶脉黄化及微点状退绿的病叶组织中发现类立克次氏体。一、材料与方法病理切片取叶脉黄化型及微点状黄化型病叶的黄化退绿部位。将1mm~2病叶组织,经2.5%戊二醛,1%锇酸固定,PBS洗涤,酒精系列脱水,苯二甲酸二丙烯酯包埋,LKB-Ⅲ型超薄切片机切片,醋酸铀柠檬酸铅双染色,JEM-100型电子显微镜观察。  相似文献   

5.
6.
张祝良 《浙江林业科技》1993,13(1):29-31,11
本文对银杏早期黄化病着重进行了病原因子分析和成年结果树的防治研究。对泰兴县成年结果树叶含锌量进行了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县银杏成年结果树属缺锌状态。在4月上旬前桉树的胸径大小,用不同量的多效锌,再按树冠投影开小沟撒施或浇施的方法,取得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银杏早期黄化病发病症状、病原因子、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病原为非生物侵染因子引起.6月上旬为始发期,经复回归关系显著性检验,温、湿度对病斑的线性回归关系不显著,病斑扩展过程呈逻辑斯蒂曲线,与时间呈正比.在6月份前用多效锌肥,和硼、锰、锌等微量元素混合液(1:500)泼浇根基附近地面,能有效地控制其病害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自1967年发现植物类菌原体MLO(Mycoplasma-like organisms)以来,迄今世界各国已发现300余种,我国已鉴定70余种植物MLO和类细菌(BLO)病害。作者收集鉴定了其中18种林木MLO、和BLO病害。本文汇总了国内已报道的林木及果树等木本植物MLO、BLO 38种及其发生地、寄主媒介昆虫,就世界范围而言,占已发现木本植物类菌原体比例最大,对我国类菌原体学的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祝良 《江苏林业科技》1993,20(1):37-38,40
本文继续研究了江苏泰兴地区银杏早期黄化病病原及成年结果树的防治。样品(叶片和叶柄)分析结果表明,银杏早期黄化病是由缺锌引起。防治方法可根据树木的胸径大小,用不同量的多效锌,按树冠投影开小沟撒、浇防治,可取得良好效果。对稳产增产,改善产品品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池杉黄化病防治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池杉黄化病的症状及发病规律。生长于碱性土壤上的植株常发生此病,多种营养元素喷施试验结果表明硫酸亚铁防治效果85%以上。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不同地区枣疯病发生动态和主导因子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对我国陕西清涧、佳县 ,河南濮阳 ,山西临县、太原枣品种圃 ,安徽 ,浙江和北京等部分枣树传统分布区的枣疯病进行了典型调查研究。通过不同地区枣疯病发生历史和危害现状的比较分析 ,初步摸清了各地区枣疯病发生的不同特点和为害状况 ;发现根蘖苗繁殖方式仍是目前多数枣产区病园内苗期和幼树发病以及病害从病区传入无病区的主要原因。不同枣树品种对枣疯病的田间抗性存在明显差异 ;局部空气污染以及施肥等枣树管理措施不当会导致枣树的抗病性降低。用DAPI荧光显微镜和PCR技术检测植原体结果显示 ,病园内存在比例不等的无症带菌树 ;由此判断 ,高比例的无症带菌苗的人为传病及不利于枣树生长的环境应力是导致许多地区病害加重和爆发流行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2.
从出现花叶症状的臭椿上分离到一种线条状病毒,经过生物学特性、病毒粒体形态、血清学及超薄切片等方面的研究,确定为马铃薯Y病毒组病毒。  相似文献   

13.
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及华北落叶松是我国重要的木材树种,然而由于采用不同的性状进行分类,它们种间关系问题一直在争论着.国外研究人员如Ostenfeld and Larsen(1930)等认为长白落叶松和华北落叶松为兴安落叶松的2个变种,而我国科学家则把它们视为两个单独的种,并且还认为长白落叶松有3个变种存在,而华北落叶松有1个变种存在.因此用分子遗传学方法研究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及华北落叶松3个种间遗传进化关系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例如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潜势预测.至今植物分类研究所采用的性状已包括有表型形态、生殖、生化、蛋白质(同功酶)到RNA和DNA的分子标记等,进行综合性状分类比较。由于这些变量所经受的环境影响和所包含的各种历史事件(如突变、选择、连锁等)不同,因此应用不同性状分类时,有可能导致不一致的结果。本文分别从形态性状,包括球果和木材解剖特征等、染色体核型分析、同功酶变异、RAPD分析、叶绿体DNA的RFLP分析,以及叶绿体DNA3个非编码碱基序列(1452bp)对这3个落叶松种的遗传进化关系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和评述。从表型和生态适应性状变异看,这3个落叶松种可以较容易的区别出来,它们有着不同的生态特性和若干形态学差异,然而这可能只反映了适应性性状(受自然选择影响)的变异。近年来应用同功酶标记(选择性中性标记)研究结果表明:这3个种的遗传关系非常密切,种间Nei氏遗传距离平均约为0.01,种内群体间的遗传距离约为0.002。3个落叶松的种间遗传距离要比其它落叶松种间距离要小,如用同功酶分析所得的欧洲落叶松(L.decidua)和西伯利亚落叶松(L.sibirica)Nei氏距离为0.057。应用叶绿体DNA分子标记研究结果表明3个落叶松种间无差异。这意味着它们的遗传分化可能发生很晚、或种群间的基因流动发生十分频繁。根据所用的同功酶变异特点,即选择性中性和检测后证明为连锁平衡(Hu,1998),若分化时间尺度很短的话,那么突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这时遗传漂变和基因流动对群体的遗传变异起主导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平均单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和多态性水平均由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到华北落叶松依次减少,由此可推测长白落叶松与华北落叶松可能的形成过程。然而这一推测的前提是突变影响很小,而这一前提可以从叶绿体DNA的变异以及LePage和Basinger根据古化古资料对其它落叶松种的分化推测间接加以判断。根据分子钟(Molecular Clock)假设和Juke与Cantor-参数模型,可以粗略地估算出这3落叶松的分化时间发生很晚,可能发生在第三纪后期(Late Tertiary),这要比叶绿体DNA发生突变频率的倒数要小,这样也就间接地推断突变的影响很小。虽然对于生物的概念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如基于分子标记而建立的系统进化种与传统的生物学种可能不一致,然而我们根据生物学上种的概念以及一些性状变异特点,认为将长白落叶松和华北落叶松划为兴安落叶松的2个变种而非2个单独的种可能要更合理些。这与Shiraishi et al.(1996)建议将发生在Mt.Manokami山上的落叶松划为日本落叶松(L.kaempferi)的一个变种而非一新种的情况类似。根据这种非常近的遗传关系,我们认为3个落叶松种间的杂种优势利用是非常有限的。为了进一步研究3个落叶松种的形成与遗传关系,我们建议应用线粒体DNA标记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虽然线粒体DNA的点突变率要比叶绿体DNA要低,但由于线粒体DNA分子内存在高频率的重排(Rearrangement),进而产生遗传变异。同时也需要了解到这种变异不适合于分析种间的进化关系(Phylogeny Re-construction),及线粒体DNA的母本遗传方式特点,但可以用群体遗传结构的研究。稀有标记的空间分布有助于进一步判断落叶松群体的形成路径和历史。  相似文献   

14.
我国兴安、长白及华北落叶松种的天然群体交配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树种的群体交配系统(Matingsystem)提供了该树种是如何将其遗传物质从一个世代传递到下一个世代的基本信息。因此交配系统研究可有助于:(1)推测群体的基因型组成;(2)分析多基因位点连锁不平衡程度;(3)推测种子园的种子质量及提供种子园营建设计的有关信息;(4)在一定的程度上,可用于分析天然群体的遗传结构分化水平。在落叶松的10个种和3个变种中,目前已报道了2个种的交配系统:一个是美洲落叶松(L.laricina[DuRoi]K.Koch),另一是欧洲落叶松(L.deciduaMiler)。我国兴安、长白及华北落叶松的交配系统的研究尚未进行。本研究目的就是应用同功酶标记:(1)测定和比较这3个兴安落叶松种间及种内群体的异交率;(2)比较与其它针叶树的交配系统差异;(3)推测群体内自交或双亲近交发生的可能性。本文采用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应用由6个酶系(PGI,MDH,6PGD,AAT,PGM及SDH)产生的7个多态性位点的同功酶标记分析了我国3个落叶松种(兴安、长白及华北落叶松)的共9个天然群体交配系统。结果发现兴安落叶松的加格达奇(内蒙古)群体表现出几乎完全的异交(tm=0.986±0.081)。华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不同森林带林分的生产力及影响产量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森林带林分生产力差异显著,热带山地雨林产量最高,常绿季雨林稍次,山顶苔藓矮林最低;同带间不同森林类型差异不显著。由于尖峰岭的天然林已达成熟阶段,干形变化不大,因此,影响林分总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林分的平均直径、树高和密度。次生林目前尚处于中幼龄阶段,产量较低,如能加强管理,可获高产。大面积的次生林是一不可忽视的后备资源,应加强管育,促使早日成材。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疆椒样薄荷油的化学成分分析及品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GC/MS法,研究了中国新疆和印度椒样薄荷(Mentha piperita L.)精油的化学组成,测定了其相对含量,并与美国出口日本的优质椒样薄荷精油进行品质对比。分别鉴定出精油中的37种化合物,包括了检测精油质量常规指标的全部15个组分。结果表明,中国新疆产的椒样薄荷精油品质优良,优于印度产精油,已基本符合出口日本的标准。  相似文献   

17.
毛竹枯梢病综合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论述毛竹枯梢病综合防治效果。采用随机区组设计5个处理,结果表明,5种处理的防治效果产显著优于对照区,其中清除病原结合垦复抚育的防治效果最显著,是当前防治毛竹枯梢病最为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对我国珍稀濒危树种--珙桐地理分布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本文在珙桐地理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IDRISI和专门计算机软件 生态信息系统GREEN ,找出适宜珙桐分布的气候参数区间 ,并以此确定了珙桐的适宜分布区 ,在此基础上根据全球气候预测模型GCMs 预测的 2 0 30年气候变化的结果 ,就气候变化对珙桐地理分布的可能影响进行了模拟预测。结果表明 :到 2 0 30年珙桐的适宜分布区将发生改变 ,其中 ,适宜分布区的东界约向西移动 0°1 8′~ 1°1 8′ ,西界东南段约向东移动 0°1 8′~ 1°5 4′ ,北界和南界变化不大 ;2 0 30年适宜珙桐分布的面积比当前气候条件下适宜珙桐分布的面积约减少 2 0 %。本文还结合珙桐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 ,就气候变化对珙桐影响的可能性作了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利用诱饵树防治桑天牛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张贤开  雷永春 《林业科学》1992,28(5):466-470
湖南省洞庭湖区的欧美杨、黑杨林,从苗期至成林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桑天牛(Apriona germari)为害,轻则生长受抑,重则死亡,为此,我们根据桑天牛成虫具有补充营养的特性,于1985—1988年在广州军区南湾湖农场,开展了以诱饵树招引诱杀桑天牛成虫的大面积试验工作。一、研究方法及结果 (一)成虫补充营养与产卵量及寿命的关系(见表1)。  相似文献   

20.
银杏叶聚戊烯醇联合化疗肿瘤的药效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银杏叶聚戊烯醇(GP)联合化疗S180肿瘤的药效作用。从银杏叶中分离纯化聚戊烯醇,分别与阿霉素注射液(ADM)、氟脲嘧啶(5-Fu)、环磷酰胺(CTX)和顺铂(PDD)等化疗药联合用药,对S180荷瘤小鼠进行抑瘤实验,并与ADM、5-Fu、CTX和PDD单独用药比较。研究表明,聚戊烯醇与CTX、PDD、5-Fu联合化疗,对S180的抑瘤率分别从59.8l%、43.06%、42.03%提高到70.56%、60.29%、63.45%;与ADM联合化疗,可使1.0mg/kg的ADM对S180的抑瘤率从50.93%提高到77.19%。研究结果表明,银杏叶聚戊烯醇具有明显的辅助化疗和减毒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