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鹌鹑羽色的遗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筑波大学农林学系近宗干城,金井幸雄对鹌鹑羽色型的遗传进行了系统实验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现将实验结果综述如下: 一、实验中出现的鹌鹑羽色型 1.野生色型(以下用K表示)。初生羽(绒羽)像野鸡或者山鸡的雏,腹部呈黄白色,颈、脸、腹侧是黄褐色,从头后直到背部,在黄褐色的羽毛上有3—5条粗大的暗褐色斑与脊柱平行。  相似文献   

2.
自然界中鸟类呈现出丰富的羽毛颜色,羽色性状在躲避天敌、捕食、求偶及抵御紫外线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对鸡羽毛颜色性状的研究有助于加强品种区分、识别,在育种工作中建立品种间的显著标识和保障同一品种外观整齐尤为重要。羽毛颜色是禽类表型遗传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由黑色素和类胡萝卜素所决定。目前鸡羽毛颜色性状遗传调控机制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黑色素相关通路,其中,Wnt、KIT/KITL和EDN3/EDNRB等信号通路对黑素细胞的生长发育、迁移和分化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α-MSH/ASIP-MC1R信号通路负责调控黑色素的合成。已有研究显示,通过全基因组范围内的遗传变异检测技术挖掘与羽色性状相关的基因和变异位点,可以揭示黑羽、麻羽、显性白羽、隐形白羽、常染色体白化、银羽、性连锁不完全白化、深棕色羽、淡紫色羽(灰羽)、非依赖酪氨酸酶的隐性白羽、斑点羽和性连锁横斑羽(芦花羽)等多种羽色性状的遗传调控机制。此外,以图灵模型为理论基础可以解释复杂羽色图案的形成机制。作者通过总结黑色素相关调控通路与图灵模型对家鸡羽毛颜色性状的遗传调控机制,对近年来已经确定基因座的家鸡羽毛颜色性状相关研究展开综述,以期为鸡羽色分子机制研究以及在育种过程中开展鸡羽色性状标记辅助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黑化雉鸡 (Melanisticmuckedpheasant)和大型环颈雉鸡 (Jumboringneckedpheas ant)的正交和反交 ,以及F1 中进行自交 ,观察F1 和F2 中羽色性状的表现和分离比例。试验结果表明 ,黑化雉鸡羽色性状对于环颈雉鸡羽色的遗传方式是显性遗传 ,而且显性是完全的 ;黑化雉鸡羽色性状也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M来控制的 ,并不存在显性致死现象  相似文献   

4.
MC1R基因与朝鲜鹌鹑羽色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素皮质素受体1(MC1R)又称促黑素细胞激素受体(MSH-R),由毛色扩展位点编码而成,对动物体色的形成起重要作用,本研究分析了MC1R基因突变与朝鲜鹌鹑羽色之间的关系。通过混合样品DNA测序方法寻找MC1R基因的突变位点,采用PCR-SSCP的方法对突变位点在4种羽色鹌鹑(栗羽、黄羽、白羽、黑羽)群体中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以揭示MC1R基因与鹌鹑羽色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鹌鹑MC1R基因上存在一个A/G突变位点,导致编码蛋白发生Ile58Val突变,通过PCR-SSCP分析发现,该突变位点在4种羽色鹌鹑群体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没有发现与日本鹌鹑报道相同的Glu92Lys突变位点,表明朝鲜鹌鹑的黑羽突变与报道的日本鹌鹑黑羽突变的机制不同,而且朝鲜鹌鹑的黑羽突变可能还与其它基因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5.
朝鲜龙城系蛋用鹌鹑已分化出 3种毛色 :即龙城栗羽 ,北京白羽和黄羽。试验证明 ,3种羽色白均为伴性遗传并且存在如下关系 :白♂×栗♀→F1 栗♂白♀ ;黄♂×栗♀→F1 栗♂黄♀ ,后代均自别雌雄 ,而黄♂ (♀ )×白♀ (♂ )正反交 ,后代均能自别雌雄 ,黄♂×白♀→F1为栗♂黄♀ ;白♂×黄♀→F1 为栗♂白♀ ,试验进一步表明 :栗 (Y)和黄 (y) 在Z染色体上是一对等位基因 ,栗相对于黄为显性 :白羽是由位于Z染色体上的隐性白化基因b对Y或y上位作用所致。栗和黄两种鹌鹑的Z染色体上均有b的不白化等位基因B ,B相对于b为显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着眼于现代分子数量遗传新技术在鸭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前景,对鸭繁殖性状的分子遗传研究进行综述。介绍繁殖相关激素和调节因子的基因研究、与肝脏及卵巢中脂肪酸代谢相关功能基因的研究、与生长发育相关基因的研究等进展情况;同时介绍鸭分子遗传标记的开发和连锁图谱构建等方面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7.
鹌鹑形态学和行为学突变以及分子遗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鹌鹑是一种在研究和生产方面均有价值的鸟类.从生物医学研究角度来看,本文叙述了过去20年中发现的一些鹌鹑形态学和行为学突变特征和近年来(10或15年)鹌鹑分子遗传上的进展.在1940年首次报道一个鹌鹑突变以后的50年里,大约发现了50个突变.随后的20年中,迄今为止,鹌鹑中又多了大约25个突变.基于鹌鹑分子遗传进展,通过微卫星DNA和扩增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已经建立了两张主要的遗传连锁图,而且在分子水平上找到了几个突变的致突基因.可以预料的是,未来分子研究将进一步揭示鹌鹑的本质,提高鹌鹑作为实验动物和生产动物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利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蛋用朝鲜龙城系栗羽鹌鹑及其突变系白羽和黄羽鹌鹑的红细胞和血浆酯酶的遗传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细胞酯酶Es-Ⅰ、Es-Ⅲ和血浆酯酶Es-3、Es-4均存在遗传多态性,其中Es-Ⅰ和Es-Ⅲ、Es-3分别受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和B控制,各出现3种表型A、AB和B。Es-4出现2种表型即有带型和无带型,受显性基因Es-4^A和隐性基因Es-4^a控制。经适合性x^2检验,3群体在红细胞酯酶Es—Ⅰ位点的基因分布均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1)。黄羽和白羽鹌鹑的红细胞酯酶Es-Ⅲ和血浆酯酶Es-3两个位点,均处于遗传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9.
猪毛色性状遗传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猪毛色性状遗传机制非常复杂。从毛色的形成、毛色类型、毛色的孟德尔遗传位点及毛色基因的分子生物学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综述,并对猪毛色性状遗传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对于神秘的赛鸽育种,广大鸽友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和求知。这一密境让一代代的养鸽人苦苦寻觅,苦苦追踪。其中很多未知的东西尚需科学家和广大信鸽育种爱好者去探索、去解码。单亲强势遗传便是值得鸽友们重视并加以利用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利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蛋用朝鲜龙城系栗羽鹌鹑及其突变系白羽和黄羽鹌鹑的红细胞和血浆酯酶的遗传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细胞酯酶Es-Ⅰ、Es-Ⅲ和血浆酯酶Es-3、Es-4均存在遗传多态性,其中Es-Ⅰ和Es-Ⅲ、Es-3分别受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和B控制,各出现3种表型A、AB和B。Es-4出现2种表型即有带型和无带型,受显性基因Es-4A和隐性基因Es-4a控制。经适合性χ2检验,3群体在红细胞酯酶Es-Ⅰ位点的基因分布均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1)。黄羽和白羽鹌鹑的红细胞酯酶Es-Ⅲ和血浆酯酶Es-3两个位点,均处于遗传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2.
泌乳性能是产奶家畜的重要生产经济性状.也是典型的由微效多基因控制,并受环境因素影响的数量性状。用遗传标记对家畜进行选择可以达到提高育种值的准确性和早期选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我国鹌鹑遗传资源现状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国斌  常洪 《中国家禽》2004,26(9):59-60
通常人们所说的鹌鹑,系指日本鹌鹑,简称“鹑”;在我国又名“早秋”.“罗鹑”,“赤喉鹑”等。属鸟纲(Aves),鸡形目(Califormes),雉科(Phasianidae),鹑属(Coturnix),其学名为Coturnix joponica。  相似文献   

14.
半番鸭羽色性状AFLP标记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初步利用AFLP标记对半番鸭及其母本-北京鸭进行检测。结果显示,AFLP标记扩增带丰富,10对引物组合共检测到2046条扩增带,平均每对引物组合/每个池DNA可产生60.15条。半番鸭白羽性状特有的扩增带共有15条,分布在E AAC/M CTA、E AAC/M CTT、E AAG/M CAG、E ACA/M CTC、E ACT/M CTA和E ACT/M CTC等6对引物组合上,为半番鸭个体羽色与AFLP标记相关分析和验证提供了素材。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SLC24A5基因与鹌鹑羽色性状的关系,试验采用RT-qPCR方法研究朝鲜鹌鹑和北京白羽鹌鹑在胚胎不同发育时期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SLC24A5基因在朝鲜鹌鹑胚胎发育时期的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北京白羽鹌鹑(P<0.01);鲜鹌鹑和北京白羽鹌鹑的3种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极显著(P<0.01)。位于外显子1的SNP1(c. A5T)和外显子6的SNP2(c. G703A)均为中性位点,但SNP2(c. G703A)位点造成的编码蛋白G235S位点突变并不保守,属于多变性位点。研究表明,SLC24A5基因与鹌鹑羽色性状有关联性,可以为鹌鹑羽色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DNA指纹分析技术(RAPD),时半番鸭全白羽和全黑羽两种羽色极端个体的基因组DNA指纹进行研究,从4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7个引物对22羽半番鸭个体基因组DNA进行分析。结果:7个引物共获得44个条带,其中有5个条带与白羽性状显著相关,表明应用RAPD技术可用于初步筛选有关性状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7.
试验采用纯系蛋用黑羽鹌鹑与朝鲜鹌鹑(栗羽)按照公母比例1∶2进行正(反)交试验,选取F1代鹌鹑进行自交,并对F1代和F2代羽色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正反交试验组的F1代均为不完全黑羽,其公母比例均为1∶1,而正反交试验组的F2代均出现了黑羽、不完全黑羽和栗羽3种羽色,其比例为1∶2∶1.控制黑羽性状的基因h位于常染色体上,野生型H对黑羽基因h为不完全显性,该基因座(H/h)与Z染色体上的2个羽色基因座B/b和Y/y具有互作关系.黑羽的出现是在有色基因B存在下,黑羽基因座H/h与Y/y互作的结果,黑羽基因座隐性纯合时(hh)与栗羽基因Y互作使栗羽变为黑羽,黑羽基因座杂合时(Hh)与Y互作使栗羽变为不完全黑羽,该基因座显性纯合时(HH)与Y互作可产生野生型栗羽.  相似文献   

18.
乌骨鸡羽色及肤色的遗传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乌骨鸡羽色及肤色的遗传基因研究及开发利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并提出了争端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微卫星标记在鹌鹑遗传育种工作中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种群亲缘关系的鉴定、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杂种优势预测及新型EST-SSR标记的开发等方面的应用。以期为今后鹌鹑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