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试验设计粗蛋白为32.5%和28.5%的2种饲料配方水平,饲料1、3采用商品饲料生产工艺,饲料2、4为实验室挤条工艺。投喂平均初体重为12.8g的全雄奥尼罗非鱼,60d饲喂结果表明:4个饲料处理组中,饲料1组罗非鱼的生长性能最佳,瞬间生长率(SGR)达2.09,饲料2组其次,SGIL为2.04,其中饲料1、2组罗非鱼的sGR显著高于3、4组的1.58和1.68(P〈0.05);饲料1组饲料系数最低1.36,饲料2组次之1.38,二者均显著低于饲料3、4组的2.04、2.01(P〈0.05),试验期间各组成活率均高于98%,无显著差异;饲料1组和2组罗非鱼脏体比分别为11.33和11.21,显著高于3、4组的9.49和9.73(P〈0.05);肥满度以饲料3组的3.02最小,饲料4组次之3.09,二者显著低于1、2组的3.25、3.38(P〈0.05)。此研究证实了饲料中的32。5%饲料蛋白水平较28.5%饲料蛋白水平能显著提高罗非鱼的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相比而言加工工艺对罗非鱼生长和形体指标的影响较饲料蛋白水平相对有限。 相似文献
3.
饲料中脂肪含量对罗非鱼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饲料中脂肪含量对罗非鱼生长的影响庞思成脂肪是动物营养主要的能源物质,在鱼类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中不可缺少,其中的一部分作为脂溶性维生素的载体,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适宜提高饲料脂肪含量,还能节约蛋白质的消耗,提高蛋白质的利用效率。故此,脂肪在鱼类营养上... 相似文献
4.
5.
将三聚氰胺分别按0、500、2 0005、000、10 000 mg/kg的比例添加于基础饲料中,喂养初始体重为(30.14±0.22)g的吉富罗非鱼28 d。通过测定罗非鱼的增重率、血清免疫指标和三聚氰胺在肌肉中残留量等指标,研究三聚氰胺对罗非鱼生长、免疫功能及肌肉残留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三聚氰胺会降低吉富罗非鱼的增重率,在第21 d和第28 d,10 000 mg/kg组吉富罗非鱼的增重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三聚氰胺对吉富罗非鱼血清中的LZM活力、SOD活力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AKP活力有影响,三聚氰胺对吉富罗非鱼血清中的AKP活力的影响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第7 d和14 d各试验组较对照组有所提高,但影响不显著(P<0.05);在第21 d和第28 d,所有试验组吉富罗非鱼的AKP活性低于同期对照组,5 000 mg/kg和10 000 mg/kg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从第7 d开始,4个试验组吉富罗非鱼肌肉中均能检测到三聚氰胺残留,三聚氰胺在吉富罗非鱼肌肉中的残留量与三聚氰胺在饲料中的添加剂量成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7.
以奥尼罗非鱼为饲养对象研究低鱼粉饲料对罗非鱼生长性能的影响。将500尾个体大小相似(35.12±0.80 g)的罗非鱼随机放入25个已消毒的圆形水族箱(高1 m、直径80 cm)中,平均每箱20尾。将25箱罗非鱼分为5组,每组5个重复,分别标号记录,按照要求给各组饲喂对照组饲料和4种不同的低鱼粉饲料,并在试验期间测定各组罗非鱼的体重、体长、全长和体高等数据。结果表明,各试验组罗非鱼的增重情况、体长增长量、全长增长量及体高增长量等与对照组罗非鱼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利用低鱼粉饲料饲养罗非鱼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试验研究了饲料中用玉米DDGS替代部分豆粕对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 Oreochromis aureus ♂)幼鱼生长的影响。将初始体重为(2.48±0.03)g的试验鱼随机分成6组,每组设3个平行,分别投喂用玉米DDGS替代豆粕的试验饲料,替代比例分别为0(对照组)、16.7%、33.3%、50%、66.7%和83.3%,(记为G1、G2、G3、G4、G5和G6),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4%~6%。试验持续8周,分别在第4周末和第8周末称重。结果显示,4周时,G6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5),G2、G3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G5组(P<0.05);饲料系数以G6组最高,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对照组饲料系数最低,显著低于G5、G6组(P<0.05),与其它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8周时,G6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低,显著低于G3组(P<0.05),其它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系数以G6组最高,显著高于G1、G2组和G3组(P<0.05);肝体比和脏体比有所差异,但均未达显著水平(P>0.05);肥满度以G6组为最低,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5);肌肉中水分和粗灰分含量以G6组最高,显著高于G1(P<0.05),对照组肌肉粗蛋白含量最高,显著高于G6组(P<0.05),粗脂肪含量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在奥尼罗非鱼饲料中用不超过50%的玉米DDGS替代豆粕,不会显著影响其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9.
10.
本试验研究饲料不同水平吡啶甲酸铬对其生长、饲料利用,体成分、血液生化指标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600尾吉富罗非鱼分为5个处理组,每个处理各设4个重复,每重复30尾鱼。每个处理铬添加量分别为0、0.4、0.8、1.2 mg/kg和10.0 mg/kg,在0.38 m3玻璃纤维钢桶中用开放式流水养殖,饲养8周。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吡啶甲酸铬对吉富罗非鱼的增重率、特异生长率、饲料系数、蛋白效率及蛋白质沉积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当铬添加量为0~0.8 mg/kg时,随着添加量增加,可显著提高吉富罗非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P<0.05),显著降低饲料系数(P<0.05),但对成活率和肝体比无显著影响(P>0.05);当饲料中添加为1.2 mg/kg~10.0 mg/kg时并未能进一步提高罗非鱼的生长和饲料利用。同时,铬添加水平为0~0.8 mg/kg,随着添加水平增加,显著提高吉富罗非鱼全鱼的蛋白质和磷含量(P<0.05),显著降低全鱼水分、脂肪和灰分含量(P<0.05),并显著提高吉富罗非鱼血清总蛋白含量以及肝胰脏AKP、ACP和LZM的活性(P<0.05),显著降低血清葡萄糖含量(P<0.05),但对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及肝胰脏T-SOD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当饲料中添加铬1.2 mg/kg和10.0 mg/kg,除了显著降低肝胰脏AKP活性外(P<0.05),对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胰脏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综合生长、饲料利用、体组成成分、血液生化指标和肝胰脏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0.91~4.93 g吉富罗非鱼,饲料中以吡啶甲酸铬的形式添加0.8~1.2 mg/kg铬为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