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乡村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法治对于数字乡村建设具有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实践中,数字乡村建设存在具体制度缺失、执法监管困难、权利救济不畅、农民的主体性和参与能力不足等困境。需要采取多种优化路径,包括完善数字乡村建设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强政府执法部门执行和监管能力、强化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和司法救济,进而保障农民参与的主体性与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2.
产业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核心与关键,新时期的数字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与数字中国的重要举措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基于此,结合实践与经验构建出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产业的分析框架,即基础赋能、主体赋能、技术赋能与资源赋能。分析得出数字乡村建设在有力地推动了乡村产业的改造与升级的同时,也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完善、数字人才不足、技术应用不充分以及资源缺乏的困境,需从资金、政策、技术应用方向、产业发展定位等角度来提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乡村治理法治化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出发,分析乡村治理法治化的现实困境,发现仍存在着基层法治人才缺乏、村民法治观念淡薄、乡村法律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应当认真分析乡村治理法治化的价值意蕴,通过挖掘优质人力资源、加大乡村普法力度、构建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等路径来解决当前乡村治理法治化中存在的问题,籍以优化法治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4.
郑一鸣 《河南农业》2023,(27):54-56
乡村数字治理作为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以及规范社会秩序有着重要的价值诉求。随着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广泛应用,数字治理在信息安全、农民主体性以及公平正义等方面存在着伦理困境。从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规章制度;转变思维观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公共伦理教育,提高村民数字素养等方面提出推动乡村数字治理伦理困境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中国数字经济迅猛发展,已成为促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助力,为农村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新动力。江苏省是数字农业的先行者,必须紧抓数字经济发展契机,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美丽乡村顶层设计;夯实数字技术环境,引导村民全员参与建设;推广农业前沿技术,赋能乡村产业转型发展;强化数字人才支撑,提高涉农主体数字素养4条路径高效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助力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乡村生态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生态基础,是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抓手和内在动力,是对生态文明语境下乡村现实问题的回应.直面乡村生态振兴的现实困境,探寻其破解路径,有益于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方法/过程]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分析归纳法,分析、总结出乡村生态振兴存在的现实困境,并针对这些现实困境提出相应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7.
全面脱贫后,河源市东源县骆湖镇江坑村、杨坑村等五个原省定贫困村的文化治理虽初见成效,但仍存在资金投入不均、文化建设主体缺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本文分析五个村在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衔接进程中,乡村文化治理的共性关切与问题聚焦并提出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8.
乡村文化振兴是新时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我国乡村文化振兴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空心化”现象严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才队伍素质和能力良莠不齐等问题。积极探寻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途径,要增强基层主体的参与意识,用乡贤引领乡村治理,坚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坚持系统观念,久久为功。  相似文献   

9.
数字技术在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中还存在数字技术应用的主体认知不足,数字化理念发展滞后;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技术服务水平不高;数字化人才供给不足,数字技能应用水平不高;协同机制建设不足,数据共享滞后形成“数据孤岛”等困境。为此,应采取增强数字技术应用的主体认知,强化数字技术理念;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技术服务水平;增强数字化人才供给,提升数字化应用水平;强化多元协同机制建设,促进数字元素的共享等举措,为赋能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乡村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和乡村文化振兴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本文分析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得出在构建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时需要从发展乡村经济、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途径入手,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1.
鲁倩  马婷婷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21):8-10,1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治理体制"行政化"趋向明显,乡村治理主体流失化现象普遍,乡村文化庸俗化倾向显著,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主体认知、城乡二元体制、外嵌制度等方面的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因此,破解乡村治理困境,实现乡村振兴,要以乡村文化为纽带,不断提高主体认知水平;以实现城乡资源公平配置为导向,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弊端;以完善外嵌制度为基础,不断提高乡村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2.
数字乡村建设是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举措,是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农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依托。为了推动数字乡村建设,以X县的数字乡村建设为例,实证研究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的困境。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现阶段数字乡村建设还存在乡村居民与数字化理念之间的现实矛盾、硬件基础设施供应不足、数字乡村制度体系障碍这些层面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建议从理念转型、资源投入、治理优化三个方面来优化数字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13.
周斌  杨新宇 《乡村科技》2021,(20):120-122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必然要先取得文化振兴成功.农家书屋的建设就是为实现乡村文化振兴采取的重要举措.但近年来农家书屋的建设遇到了资源配置、数字化建设、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困境,对此,可以通过开展实践调研、加强数字平台建设、全面提升管理体制等合理路径进行解决,促进我国农家书屋的长效发展,实现乡村文化...  相似文献   

14.
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一环,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在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中,产业兴旺对其他四个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文章在论述产业兴旺基本内涵和重要地位的基础上,探究产业兴旺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关于人才资源、产业融合、科技投入、土地产权等要素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背景,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认为创新教育管理理念,完善规章制度,优化教管引导队伍和完善质量评价体系是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6.
虽然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快速发展,但是乡村与城市在各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城乡差距明显、传统观念束缚、人才政策不足、产业结构单一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青年大学生思维开阔、精力充沛、知识丰富,是乡村振兴事业的推动力量,乡村振兴事业需要青年大学生克服现实困境,返乡助力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事业提供理论和实践的解决路径,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数字健康理念与实践的不断发展,传统卫生健康治理正迈向更高的数字健康治理阶段。在“健康中国”“乡村振兴”等战略背景下,推动乡村数字健康治理,不仅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支撑,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卫生健康需求的内在要求,更是进一步提高乡村健康治理现代化水平的突破口。但从目前来看,乡村数字健康治理还面临农民数字健康素养发展滞后、数字健康资源供给缺位以及人才缺口突出等问题。为进一步提高乡村数字健康治理效能,需要全面推进乡村数字健康治理观念变革、体系变革、人才变革,加强农民数字健康素养培育,构建乡村数字健康治理框架,推进乡村数字健康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8.
数字乡村建设是以数字化转型驱动农业生产模式、农民生活方式与农村治理体系的重大变革,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国外典型的数字乡村建设模式包括政策支持与前沿技术联动模式、专业化与一体化的复合模式、农业信息化与集约化运营模式等,国内近期涌现出河南鹤壁数字化改造提升模式、浙江德清数字综合赋能模式等。应当看到,作为一个地区差异较大的国家,我国数字乡村建设面临城乡数字鸿沟较大、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与专业人才缺乏等困境。为此,应当因地制宜,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数字化人才,从而推动数字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19.
冯秀萍 《现代农业科技》2023,(2):201-203+209
本文介绍了常德市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做法,分析了其现实困境,阐述了突围路径,具体包括重塑理念、做优基础、做强保障、做活机制等方面内容,以期为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多元理性使其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性,需要在治理体制建设、治理需求匹配、城乡平等、乡村文化耦合等方面协同共进.乡村治理结构失衡、小微权力失范化、文化庸俗化、社会主体边缘化现实困境制约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现,基于政策问题构建理论溯源发现村民主体地位衰弱、监督力量分散多元、乡村文化重构缺失、交易体制建设滞后是造成困境的根源.为促进治理现代化,需要探索财权与事权的深度分离、完善村级民主议事制度、构建无缝衔接的监督体系、建立城乡联动交易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