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加速社会背景下,如何留存、呵护与活化乡愁已然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中不容忽视的一环。一方面,乡村文化旅游作为城乡间的纽带,可以将乡村记忆与旅游产业融合,使其产业化、精细化升级,架构沟通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实现乡愁的活化与再发展;另一方面,乡村记忆也会依托文化旅游产业复归,成为缓解当下都市情感焦虑症候的良方,实现城与乡的交流与互见。本文以江西省吉安市东固乡的“晒冬节”为例,着眼乡村记忆的文化重塑、文产结合、媒介传播三个层面,分析如何使乡村记忆的“人、文、居”与文化旅游产业共同创造生产价值,重塑“新乡愁”。  相似文献   

2.
乡愁与乡村振兴有着紧密的联系。乡愁是人们对于故乡的深情回忆和情感投射,而乡村振兴则是对于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全面推进。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人们记忆中的乡村在不断消失,乡愁逐渐与现代生活脱节。乡愁和乡村振兴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加强对乡村的保护和发展,才能让人们拥有更多的乡愁。乡愁与产业、生态、文化、乡村善治有机结合,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保护传承乡愁载体、吸引留住乡村人才、塑造文明乡风、积极利用平台宣传特色乡愁,留住乡愁,发挥乡愁的价值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首次将“记住乡愁”写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记住乡愁,就是要记住本来,延续根脉,传承几千年来深藏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中的家风祖训、传统美德和家国情怀。古代的乡愁在诗句中均有描写。如,独在异乡为异客,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此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运用阐释“乡愁”这一带着社会、文化因素的语词,格外引人瞩目。如何理解这里的“乡愁”?  相似文献   

5.
金抱 《福建农业》2014,(1):22-27
<正>中央提出,城镇化的发展要让居民"记得住乡愁",这顺应了世情人心,对承继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保根护源,功莫大焉。"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城镇化呢?观照"乡愁"重新审视城镇化过程中的乡村的价值定位,已成为必须直面的问题记者:"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此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运用阐释"乡愁"这一带着社会、文化因素的语词,格外引人瞩目。如何理解这里的"乡愁"?刘奇(安徽省政府副秘书长):故乡是每个中国人都急于挣脱,挣脱后又天天怀念的地方,这就是人生旅途中对家乡的情感纠结。"乡愁"一词寄托着游子对故乡记忆的眷恋和思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巫山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建设,形成了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打造生态村镇、培育生态文化、完善生态制度“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不遗余力建设美丽新巫山。  相似文献   

7.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美丽乡村建设目标的形象概括。只有理解“乡愁”、留下“记忆”,才能有助于建设真正的“美丽乡村”,而不是建设另一个“田间的城市”。因此,从乡土元素、乡土材料、乡土符号、乡土质感、乡土记忆等多个方面解读和理解乡土景观特性对于美丽乡村建设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业界也一直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探讨如何在城乡协同发展中保持和发扬乡村景观的乡土性。  相似文献   

8.
胡平 《安徽农业科学》2022,50(8):116-118
通过对安徽省宿松县孚玉镇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和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孚玉镇森林城镇建设的不足,依据“让城市融入森林,让森林拥抱城市”的理念,提出了“一心两片,五纵四横、四廊多点”的总体空间布局结构及实现人居环境全面改善,城乡建设一体化的总体目标。从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生态保护建设3方面,提出了构建合理稳定的森林城镇生态系统,以期促进城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北京农业》2014,(4):36-37
在人类进入短短数百年的工业社会之前,人类就是在乡土社会中生活了数万年。在城镇化工作会议所说的“记得住乡愁”,会令你有一丝的疑惑和不解吗?原来只是城市小资的一缕乡愁,为什么要记住它?其实这是我们试图让这一缕乡愁转化成乡土社会的生态文明复兴。所以我们今天所说的“记得住乡愁”是乡土社会的生态文明复兴,是人类在工业社会走不下去的时候,及时提出把工业文明转变为生态文明。而生态文明的基础不是工业,是农村,是广大的乡土社会。  相似文献   

10.
正通道县坚持生态优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让美丽乡村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保护生态空间,建设绿色乡村注重生态保护围绕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新划定生态保护红线560平方公里,新区划天然林保护区4.4万公顷。2016年启动森林禁伐减伐3年计划,2年减伐4万立方米。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全面落实造林、森林抚育等补贴  相似文献   

11.
牟小燕 《农家科技》2013,(10):44-49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武隆县委书记刘新字表示,武隆县划分为生态保护区,体现了市委市政府的英明决策,武隆县将坚定生态自信、树牢生态理念、确立生态目标、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完善生态机制,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以及市委建设“生态保护发展区”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全市特色经济强县、全国生态县以及国际旅游目的地”,全面推进“绿色崛起、富民强县,建设中国武隆公园”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2.
正恩施市的西南部盛家坝乡,距州城42公里,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村共有村民3015人,其中80%以上是土家族,是典型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二官寨村处处“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被誉为“原始古村落,现代桃花源”。近年来,二官寨村积极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优良家风引领、开展移风易俗等形式,培育文  相似文献   

13.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全面落实和推进的新时期,给岭南传统农业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系统分析并总结了大湾区建设下岭南传统农业文化传承和保护的路径。研究发现,岭南地区的文化故事源远流长,对岭南传统农业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有较好的助力作用。在大湾区建设视角下,岭南传统农业文化的传播主要依托农业产品外销、农业生态基地建设、农业展览馆宣传等路径,相对其他地区而言,缺乏相关的保护条例和系统性资源数据库。因此,在原有的传播路径基础上,岭南传统农业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要充分利用湾区建设和“互联网+”的契机,积极开拓新的传播路径,继承和发扬岭南传统农业文化,推进岭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何键 《甘肃农业》2004,3(12):49-49
“文化兰州”建设是一个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随着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实 ,建设“文化兰州”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增强生态意识 ,在建设“文化兰州”的进程中 ,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化的关系 ,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习总书记指出“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子孙后代的事情。”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从而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即科学、文明、负责的发展理念,使我们伟大的祖国与伟大的中华民族实现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最近结束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颇具清新诗意的表述——“乡愁”,引发专家和网民的热议。会议提出,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相似文献   

17.
《农家科技》2014,(9):24-27
8月22至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在巫山、奉节调研时强调,生态涵养发展区要着力在“面上保护、点上开发”上下功夫,坚持特色发展,大力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实施开发式扶贫,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尊重自然,尊重人文,尊重规律,促进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卷首语     
《北京农业》2014,(1):1-1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尊重乡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是城市的珍贵养分,记住乡愁的城镇化才有幸福味道。”  相似文献   

19.
明清民居、青石老街、炒米花、磨豆腐、吃茶干……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存在于许多人儿时记忆中的乡村景象,在快速的城市化中日渐消亡了。如今,南京江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以“金花村”为依托,打造都市后花园和农民生活乐园,不仅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也让那些迷失在大都市里的人们重新找到了失落的乡愁。  相似文献   

20.
正用特色产业激活经济发展,用特色文化保留乡土气息,才能从发展与精神两个层面定义特色小镇的"特色",让居住其中的人既有现代生活、又有情感归宿城镇化与乡愁,就像两根相互缠绕的绳索,在现代人的心灵中起伏。现代社会,城镇化是必然趋势,但随着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文化记忆、家族观念、风俗礼仪等维系人们情感寄托的乡土观念,却日渐式微。于是,一面是鳞次栉比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