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具体要求,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应有之义。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存在自治程度低、法治不规范以及德治观念旧等问题,面临着治理主体欠缺、基层组织无力以及治理体系失灵等现实困境,针对以上问题,“三治融合”理念的提出势在必行,必须要鼓励主体自觉行动、推进“三治”紧密融合以及构建“三治”有效体系。  相似文献   

2.
“三治融合”是中国特色乡村治理下的伟大实践,在党建引领下,健全以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德治为支撑的乡村治理体系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党建引领“三治融合”的形成有其历史必然性,同时,其内部的弥合机制、统筹机制、支撑机制又不断推动“三治融合”向纵深发展。面对乡村治理暴露出的新问题,加强党建与多元主体的联结体系、营造“互联网+党建”的发展治理模式、密切党建与“三治融合”的共生关系,能够提供方向动力。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并强调要健全以自治为核心、法治为保障、德治为灵魂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全国各地积极响应三治合一治理理念,并创新发展出一系列乡村治理的新模式。通过分析"三治"的时代内涵,提出从构建治理主体多元化、推进治理规范化、治理能力德治化等路径探索乡村治理体系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构成了新的乡村治理体系,三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构成新的统一体。其中,自治的村民主体性、德治的价值引导性和法治的强制性为乡村治理新路径建设指明新的方向。乡村治理新路径就是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三治融合”治理路径,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以先进文化和先进价值理念提升乡村善治水平,以法治作为重要保障维持乡村治理秩序,最终实现乡村治理民主、善治和稳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6.
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治理体系是新时代构建中国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路径,聚焦三者动能,形成善治状态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法治建设作为“三治融合”中的中坚力量,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都不可或缺。现有乡村法治体系建设在立法、执法、守法等方面均存在客观局限性,使得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存在“法治”薄弱化、悬浮化、边缘化的困境。因此须将自治、德治的内在需求融入到法治乡村建设中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法律体系,提高乡村治理主体法治能力,加强乡村法治文化建设,实现“三治融合”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治理法治化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法治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石,本文通过揭示目前农村法治建设的现状,分析原因并提出完善建议,以期推动国家法治化进程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张静 《河南农业》2022,(29):62-64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和落实,为乡村治理新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和机遇。实践表明,“积分制”“清单制”“不良风气整治”等创举为乡村治理开辟了新的路径,具有进一步推广的功用价值和作用。而如何依制而治,如何巩固新制成果,如何自上而下地快速推广则显得十分必要。为此,基于“三治”协同理念,发挥自治、法治、德治三个维度有机一体的协同机制,进一步深化“积分制”“清单制”的乡村治理举措,巩固“积分制”“清单制”的乡村治理成果,以期能为乡村治理路径创新提供帮助,具有一定的实践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梦圆 《甘肃农业》2024,(3):120-124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加快实施,我国乡村数字化治理水平有了一定提升。但目前我国在推进数字化乡村治理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要素保障基础缺乏、数字化治理主体合力缺少以及专业的数字化治理人才短缺等问题。对此,应从技术、主体、政府、制度、人才等方面出发,不断整合资源、鼓励各方主体参与,并完善相应机制,从而构建起要素保障基础,形成数字化治理的主体合力,培养出专业的数字化治理人才。  相似文献   

10.
网格化管理作为新式治理技术日渐成为现代乡村基层治理的新思路,而自治弱化、法治落后、德治平庸等传统乡村问题限制网格化管理进入。因而乡村治理现代化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党建带头作用、激发乡民自治动力、推动法治规范保障、鼓励多元协同共治是网格化管理激活乡村转型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2):309-310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以来,提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乡村振兴成为当前的重要国家战略,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手段。本文分析了永登县民乐乡乡村治理的现状,分析存在治理主体单一、乡村治理手段单一、治理方法不合理、村干部和村民文化素质较低、村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较低等问题并提出了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手段科学化、激发村民积极性和提高村民参与度等对策建议,旨在提高当地乡村治理能力,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2.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乡村数字化转型既是对传统乡村治理结构单向性进行解构,也消解了乡村社 会中信息传播的局限。从“管”到“治”,由传统以行政治理为主向多元共治转变;从简单被动地满足农民需求转向主动 服务农民。不过,数字乡村治理也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从正负两个维度出发,进一步分析数字乡村治理的 “四共”(信息共享、主体共建、行动共治、成果共享)及“四性”(适应性、匹配性、包容性、参与性),并据此提出四项针对 性意见,借此优化乡村数字治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发展差距逐渐拉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为了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大力推进乡村治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治理有效是基础,乡村治理的好坏会直接对乡村振兴的成效产生影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不仅体现了中央对乡村基层治理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为乡村的自主治理提供了思路和路径。因此,要实现乡村的有效治理,需要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此推动乡村治理的成功转型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落实。基于此,本文通过对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内在逻辑理路的梳理、现实困境的分析及破解路径的探讨,以期对我国乡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经济较为落后的乡村地区的乡村治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政府在G村的旅游开发中存在规划不系统、保障措施不到位、引导缺失、宣传营销不到位等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以期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近年来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对以乡村治理能力发展为重点的基层治理能力提升需求日益迫切。以拉萨市农牧区为例,阐述“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提升农牧区治理能力的理论逻辑,概括分析“三治融合”治理体系,提升拉萨市农牧区乡村治理能力的现实逻辑,探究建立健全“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制约因素及形成原因,最后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6.
柯涛 《现代化农业》2020,(12):44-47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部分,也是国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治理效果关系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成败。治理有效是善治的追求,也是乡村治理的目标和国家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本文探讨了如何构建治理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法治化是乡村振兴推进的保障,是乡村纠纷化解的有效手段,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乡村治理法治化面临乡村村治理法律法规亟待完善、农村地区法治意识淡薄、基层干部法制能力不足、村规民约不够规范化等问题,应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法律法规,加强农村地区法律普及,提高基层干部法律素养,规范村规民约,提高乡村法治化水平,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作为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高地,在数字治理方面的实践居于全国领先地位。然而,在积极创新和应用数字技术、全面加快数字化转型的同时,浙江省数字化乡村治理也面临着日益突出的问题。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探析乡村数字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继而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提高乡村数字治理能力,完善数字化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为我国乡村数字治理提供可借鉴的样板。  相似文献   

19.
于泳 《农业与技术》2023,(6):151-154
边境地区是我国与毗邻国家发展的纽带,是民族聚集生活地区,同时也是国家行政与司法管辖的“真空地带”,只有坚持建立健全边境地区乡村基层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才能以有效的边境地区乡村治理体系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测度和评价边境地区乡村治理的绩效成为重要理论问题。依托中央和西藏自治区有关乡村振兴的若干重要文件精神,从定量角度出发,从政治、经济、文化、公共服务、生态5个方面构建边境地区达曼村乡村治理的定量评价体系,为边境地区达曼村乡村治理的科学评估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0.
就当前乡镇发展情况分析,各种矛盾存在于农村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以及在社会体制进行转轨的关键时期,各种利益也呈现多元化特征,总体来看,其发展呈现复杂性。在这种情况下,基层党委政府应该坚持党的十九大精神,从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现实需要出发走创新发展的道路,纵深发展三农产业,厚植发展优势,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