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果蔬采后冷害控制技术及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多热带和亚热带果蔬采后在低温贮藏时易发生冷害,表现为表面组织凹陷、变色、水渍状、褐变和失去后熟能力,从而降低食用品质,缩短贮藏寿命。本文重点介绍了减轻果蔬采后冷害的主要技术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化学处理和生物技术。此外,对调控冷害发生的主要机制进行了总结与讨论,并提出了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国内和国外多年来对低温冷害的不同研究,统计表明:国外对低温冷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中国东北气候相似的几个国家且偏重于对经济作物的研究,而中国多年来对低温冷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作物。较为细致地对比了低温冷害的几种指标并分析其优缺点,指出了热量指数指标具有较为明确的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黄瓜果实以其口感清脆、营养丰富等特点深受大众喜爱,在我国广泛种植。低温贮藏是目前采后果蔬贮藏保鲜的有效方法之一,适当低温可有效延长果实的贮藏时间,维持采后果蔬品质,但黄瓜不耐低温、对冷敏感,温度过低或长时间低温贮藏则会导致冷害的发生。本文从黄瓜冷害的研究现状出发,综合阐述了黄瓜果实冷害发生的生理生化和分子机制,主要包括低温对膜脂、活性氧、能量和细胞壁物质代谢的影响,探讨了冷害与次级代谢产物、植物激素及冷害相关信号途径之间的联系,并且从分子和蛋白层面概述了黄瓜果实耐低温相关基因和蛋白的研究现状;基于这些冷害发生机制,提出了减轻和防止黄瓜果实冷害发生的措施,目前在黄瓜果实中应用有效的方法主要有热处理、冷激处理、高湿贮藏、气调贮藏、紫外线照射、涂膜等物理方法及外源施用水杨酸、茉莉酸甲酯、硝普钠等化学物质。本文综述了黄瓜果实冷害的发生机制与控制技术,为黄瓜果实采后低温贮运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今后进一步研究黄瓜冷害提出了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水稻冷害 Ⅰ冷害发生的时间规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50余年黑龙江省部分市、县气象资料和产量数据的分析,阐述了黑龙江省水稻低温冷害发生的时间规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水稻生育期内的气温也呈明显增加趋势.而在最近的几年间,6~8月份的日平均温度却呈现下降的态势,这正是导致2002年、2003年和2006年部分水稻产区障碍型冷害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50余年黑龙江省部分市、县气象资料和产量数据的分析,阐述了黑龙江省水稻低温冷害发生的时间规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水稻生育期内的气温也呈明显增加趋势。而在最近的几年问,6-8月份的日平均温度却呈现下降的态势,这正是导致2002年、2003年和2006年部分水稻产区障碍型冷害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水稻低温冷害分析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冷害这一角度出发,结合我国水稻生产的实际情况,对国内外水稻低温冷害进行了详细的概述。其中着重介绍了我国水稻冷害的类型、危害特点以及发生的时期和规律,为今后的水稻冷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地枇杷有食用、药用和观赏价值,极具开发潜力。针对地枇杷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发现和拓宽地枇杷的潜在价值,促进地枇杷的开发与利用。使用文献综述法和演绎分析法,从资源分布、生物学特性、栽培繁育、逆境适应性等方面对地枇杷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地枇杷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以扦插繁殖方式为主,抗旱性强,较耐阴,较耐水淹,可抗重金属污染。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地枇杷医药成分提取和有效性研究,将地枇杷繁育与经济价值开发相结合,以期为地枇杷的推广和更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研究冷害对采后"大五星"枇杷果实贮藏品质及木质化的影响,旨在阐明冷害温度下枇杷果实品质劣变,特别是木质化败坏的规律,为枇杷贮藏保鲜提供理论依据。"大五星"枇杷采后分别于冷害温度[(3±1)℃,简称3℃]和非冷害温度[(8±1)℃,简称8℃]贮藏30d,定期测定贮藏期间两组的品质及相关指标变化。结果表明,3℃条件下枇杷果实在第10天开始出现冷害症状,随后日趋严重,而在8℃条件下的果实30d内发生冷害程度很轻。冷害会加速枇杷采后失重率、膜透性、木质素、PAL、POD活性的上升,促进TSS、TA和VC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枇杷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总结了其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枇杷病虫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对2008年1月底至2月中旬期间湛江地区农作物遭受严重冷害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持续长时间低温阴雨天气和相应栽培管理措施得不到有效运用是造成这次冷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应对农作物冷害发生的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桃果实在采后低温贮藏过程中,存在“中间冷害温度”特性,即桃果实在5℃下冷害发生最严重.0℃贮藏时冷害症状反而减轻.总结了桃果实采后低温贮藏过程中冷害生理及分子水平方面的研究进展,对桃果实采后主要冷害症状絮败、褐变、失去固有芳香等进行了详细阐述及分析,针对各种冷害症状,可相应采用温度处理、气调贮藏、化学保鲜药剂处理等各种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2.
桃是我国南北栽培最普遍的一种果树,近年来桃的栽培面积越来越大,产量不断上升。但桃果实极不耐存放,一般采后2-3天内,果肉便迅速软化、色变、失去食用价值,因此桃的贮藏保鲜技术完善成了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冷藏是果品保鲜的最有效措施。但是,桃果实在低温下容易发生冷害,使果实的食用价值大幅度降低,甚至完全丧失,长期以来,桃果实的冷害问题受到了广泛重视。本文就桃果实冷害发生机理和防治措施作一阐述,以期为桃贮藏技术的改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一、低温冷害的类型及其症状表现 北方水稻冷害的类型主要有3种:一是延迟型冷害;二是障碍型冷害;三是2种冷害类型在同一年份发生的混合型冷害。东北地区在过去50年中主要是延迟型冷害,对水稻生产危害较重。近年来,随着栽培技术水平的提高,对防御延迟型冷害的能力也大幅度提高,但是近年来随着气候的改变,特别是7~8月份常常出现阶段性低温,障碍型冷害成为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的主要冷害类型,也是今后生产上特别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枇杷果肉作为一种中国传统药食同源的食品,味道酸甜、营养丰富,既可鲜食也可用于加工。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枇杷果实的功能性价值,由于枇杷的应季产量较高,储存和运输困难,容易腐烂,自然脱落的枇杷腐烂导致果园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同时也导致资源的浪费,因此,对枇杷果肉的深加工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对近年来枇杷果肉的功能性成分、枇杷果肉相关食品的研发进展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对枇杷果实资源的开发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枇杷果肉的新产品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枇杷冻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枇杷冻害的发生原因与症状,并从园址选择、选择耐寒品种及砧木、肥水管理、短截修剪、加强气象预报、果实套袋、熏烟、用塑料薄膜大棚防寒、受冻后处理及无籽枇杷的利用等方面总结了其冻害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阐明果蔬冷害发生机理,为控制采后果蔬冷害发生、提高果蔬冷藏品质和延长其货架期提供依据。[方法]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综述了采后果蔬冷害发生的机理及其与膜脂组分、膜脂相变、电解质外渗、能量代谢失调、氧化胁迫等的关系,并探讨了减轻采后果蔬冷害的物理和化学技术。[结论]保护果蔬细胞膜结构有利于提高采后果蔬的抗冷性并延长其贮藏期。  相似文献   

17.
郭春歌 《河南农业》2015,(16):37-38
棚室黄瓜在秋冬和早春季节栽培中因气温寒冷,易产生冷害和冻害,造成叶片黄化、生长点受害、植株萎蔫或枯死。在介绍黄瓜冷害与冻害症状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选用耐低温品种、低温炼苗、及时调控温度、加强水肥管理和及时整枝等预防及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8.
介绍枇杷枝干褐腐病的发生特点、发病症状及传播途径,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我国枇杷种质资源丰富,枇杷各部位中均含有丰富的药用、食用物质,在枇杷生产管理中有大量枇杷叶片、枇杷核被丢弃,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为进一步充分开发利用枇杷中的有效成分,探索枇杷对非生物胁迫的耐受机制,提高枇杷利用率并减少其受到的胁迫伤害,本文综述了枇杷中三萜、挥发油、黄酮类、糖苷、有机酸等有效成分的含量变化、分布部位等研究现状,及枇杷在温度、水分等其他非生物胁迫下的生理形态变化、耐受程度和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对建立完善枇杷中有效成分代谢合成机制体系、未来枇杷非生物胁迫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提高枇杷资源的综合有效利用程度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2013年遂平县遭受历史罕见的严重倒春寒、晚霜冻天气,小麦出现空颖白穗或瘪穗等小穗不孕现象.基于小麦所处生育期及当时生育期的天气条件,明确了2013年度小麦低温冷害的类型为障碍型冷害,并提出了冷害发生后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