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养猪》2020,(3)
正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virus, PED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成员,是引起猪病毒性腹泻的重要病原。PEDV引起的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PED)是一种以猪只急性肠炎、腹泻、呕吐、脱水和食欲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1]。2011年以来,PEDV变异株在我国多地暴发流行,新生仔猪病死率非常高,7日龄内仔猪病死率几乎达到100%,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2-3]。PED发病周期变长,顽固易反复,已无明显  相似文献   

2.
猪流行性腹泻(P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对哺乳仔猪致死率可达100%,是导致我国哺乳仔猪高死亡率的“头号杀手”。PEDV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是一种具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其基因组由4个结构蛋白和17个非结构蛋白组成。其中,S蛋白在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和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S蛋白的突变与病毒的致病性高度相关。PEDV的变异以及PEDV与其它病原的共感染是难以防控PED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正>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ms,PED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PEDV的感染可引起腹泻、呕吐、脱水以及哺乳仔猪的高死亡率。PEDV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基因组为线形单股正链RNA病毒。PEDV基因组编码4种结构蛋白:S蛋白、E蛋白、M蛋白和N蛋白,ORF3编码一个未知功能且具有多态性的  相似文献   

4.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是一种全球分布的α冠状病毒,能引起仔猪流行性腹泻,猪流行性腹泻一旦暴发会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在病毒感染期间,Ⅰ型干扰素(typeⅠinterferon,IFN-Ⅰ)是先天性抗病毒反应的关键介质。大多数冠状病毒通过限制IFN的产生和IFN应答的激活而产生一些策略以规避IFN应答。然而,PEDV颉颃IFN抗病毒作用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猪感染PEDV后,机体的先天免疫不能有效抵抗PEDV的侵害,PEDV通过限制或阻断IFN的功能和隐藏自身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两种途径逃逸宿主先天免疫。在此过程中,PEDV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及一些蛋白酶起到了关键作用,核衣壳(nucleocapsid,N)蛋白能抑制IFN-Ⅰ的产生,协助病毒逃避机体的抗病毒天然免疫,木瓜样蛋白酶通过去泛素化酶活性阻断天然免疫信号通路,PEDV也可通过阻断双链核糖核酸(double-stranded RNA,dsRNA)诱导IFN-Ⅰ的产生,以逃避宿主的先天免疫。这些研究为深入了解IFN在PEDV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及PEDV逃避IFN抗病毒的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有助于深入了解病毒与宿主先天性免疫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PEDV的防治及PEDV疫苗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属于冠状病毒家族成员,是近年来引起新生仔猪水样腹泻致死的主要病原之一,给养殖业带来了巨大威胁。病毒感染后,宿主细胞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RRs)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促进I型干扰素等细胞因子的产生,进而抑制病毒的增殖。近年来的研究表明,PEDV能够通过其编码蛋白对宿主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进行调节,成功逃避免疫识别或拮抗宿主的天然免疫反应,为自身的快速复制和增殖创造条件。本文结合目前关于PEDV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综合分析了PEDV编码的各种蛋白在感染过程中拮抗宿主天然免疫系统的分子机制,旨在为进一步认识PEDV乃至其他冠状病毒的致病机制,也为探索新的抗病毒药物靶标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上海周边地区腹泻仔猪肠道病毒组学特征,特别是冠状病毒流行情况,采用病毒宏基因组学方法对6个猪场的90份疑似病毒感染导致腹泻粪样进行检测,并通过Geneious和MEGA7.0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获得的完整的α冠状病毒属中的PEDV ORF3基因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数据显示,腹泻仔猪肠道病毒群落组成主要由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63.67%)、星状病毒科(Astroviridae)(12.68%)、杯状病毒科(Caliciviridae)(4.07%)、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2.51%)等组成。在唯一一个检测出PEDV阳性的猪场中,腹泻仔猪PEDV阳性率高达43.33%(13/30)。基因序列遗传进化分析显示,在本研究获得的3个PEDV ORF3基因序列中,有1个属于G2基因型,与其他参考PEDV病毒株相似性较高(96.44%~99.70%);另外2个ORF3基因序列属于G1基因型,相似性相对较低(95.11%~99.41%)。与PEDV传统株CV777蛋白序列比较分析发现,除piglet91株产生F2S突变以外,三株PEDV存在一致性突变,分别如下:V21A、I70M、V79I、F80V、L85I、L92F,这一特性,有可能是PEDV传统株与流行株基因型的鉴别依据。上海周边地区腹泻仔猪肠道病毒组成丰富,在不同猪群中,不同病原感染的情况有所差异,除了PEDV外,星状病毒和杯状病毒也是仔猪腹泻的主要病原。PEDV的ORF3基因与传统分离株相比具有独特的分子特征,新检测到的毒株突变位点与病毒毒力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腹泻仔猪肠道的病毒谱,并为仔猪病毒病防控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
正猪流行性腹泻(PED)是临床上最常见、最严重的猪肠道病毒性传染病之一,其病原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PEDV可感染各年龄阶段猪群,引起剧烈呕吐、水样腹泻及脱水。PEDV是α冠状病毒属成员,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其变异速度较快,疫苗很难提供完全保护,因此抗PEDV的药物及新型高效疫苗的研发对PED的防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养猪》2021,(4)
2020年11月初,福建南平某猪场仔猪开始发病,其临床症状以腹泻、呕吐等为主。为确定病因,猪场工作人员采集发病仔猪小肠等组织送至武夷山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分别检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轮状病毒和猪德尔塔冠状病毒等病原,结果仅在肠道组织中检测出PED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且通过对该毒株的S1基因进行扩增、测序与分析发现,该毒株与国内流行变异株对应序列同源性超过97.4%,但与疫苗株同源性相对较低,仅为92.2%。因此可判定该猪场流行的PEDV毒株为变异株,此结果为该猪场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当前河北地区猪腹泻主要相关病毒流行情况,对2016年4月—2017年2月收集的河北地区腹泻样品,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轮状病毒,并对扩增获得的9株PEDV S基因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全年腹泻病发生率为9.70%,在春冬季节多发。其中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检出率最高,为13.89%,其在仔猪中检出率为19.28%,在育肥猪中检出率为17.24%。对PEDV S基因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目前河北省PEDV流行毒株分布在G2群中的2个进化分支,部分毒株发生多处独特氨基酸突变。本研究表明,2016年河北地区PEDV对仔猪的感染情况有所缓解,而对育肥猪感染率较高,PEDV流行毒株S蛋白进化分支和突变较多提示PEDV流行毒株毒力和抗原活性可能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0.
仔猪流行性腹泻的最新流行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同属于l型冠状病毒。两种病毒引起的仔猪腹泻在临床上较难鉴别诊断,需要进行实验室病原学的鉴别诊断。相对而言,TGEV的传播速度较快,对仔猪的危害也更为严重。在欧洲地区,PEDV主要引起较大日龄猪的腹泻(6-15周龄),造成感染猪群较轻微腹泻流行,并在1周后很快康  相似文献   

11.
正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属于尼多病毒目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是一种单股正链有囊膜RNA病毒。PEDV在临床上可以引起猪流行性腹泻(PED),此病以各阶段猪群发生腹泻、呕吐、脱水为主要特征;主要危害7日龄以下的哺乳仔猪死亡率可达100%。1976年中国首次报道PED,2010年  相似文献   

12.
正当前,猪病毒性腹泻(PED)主要是指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轮状病毒(RV)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引起的急性胃肠道传染病。这三种病毒性腹泻病的主要危害对象是哺乳仔猪,对规模化种猪场危害最为严重的是PEDV。猪病毒性腹泻在临床上以呕吐、腹泻和伴随脱水为主要特征,均有高度接触性传染、高发病率、高病死率的特点。生产中该病仅靠疫苗保护的效果不理想,而且流行毒株多(对PEDV新流行株的主要抗原变异  相似文献   

13.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是一种全球分布的α冠状病毒,能引起仔猪流行性腹泻,猪流行性腹泻一旦暴发会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在病毒感染期间,Ⅰ型干扰素(type Ⅰ interferon,IFN-Ⅰ)是先天性抗病毒反应的关键介质。大多数冠状病毒通过限制IFN的产生和IFN应答的激活而产生一些策略以规避IFN应答。然而,PEDV颉颃IFN抗病毒作用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猪感染PEDV后,机体的先天免疫不能有效抵抗PEDV的侵害,PEDV通过限制或阻断IFN的功能和隐藏自身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两种途径逃逸宿主先天免疫。在此过程中,PEDV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及一些蛋白酶起到了关键作用,核衣壳(nucleocapsid,N)蛋白能抑制IFN-Ⅰ的产生,协助病毒逃避机体的抗病毒天然免疫,木瓜样蛋白酶通过去泛素化酶活性阻断天然免疫信号通路,PEDV也可通过阻断双链核糖核酸(double-stranded RNA,dsRNA)诱导IFN-Ⅰ的产生,以逃避宿主的先天免疫。这些研究为深入了解IFN在PEDV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及PEDV逃避IFN抗病毒的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有助于深入了解病毒与宿主先天性免疫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PEDV的防治及PEDV疫苗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2020年11月初,福建南平某猪场仔猪发病,临床症状以腹泻、呕吐等为主。为确定病因,采集发病仔猪小肠组织,提取核酸分别检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轮状病毒和猪德塔冠状病毒等,结果仅检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且通过对该毒株的S1基因进行扩增、测序与分析,发现该毒株与国内流行变异株对于序列同源性超过97.4%,但与疫苗株同源性相对较低,仅为92.2%,因此可判定该猪场流行的PEDV毒株为变异株。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粤北地区新生仔猪腹泻病的主要病原,本试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2015年粤北地区6个规模化猪场31份新生仔猪腹泻样品进行了猪流行腹泻病毒(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和猪轮状病毒(PoRV)检测,并对5株PEDV流行毒株ORF3基因进行测序分析。病原检测结果显示,83.87%(26/31)样品为PEDV阳性,没有检测到TGEV和PoRV阳性样品。对PEDV ORF3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5个流行毒株ORF3基因全长均为675bp,相互之间核苷酸同源性为98.7%~100.0%,与参考序列同源性为94.5%~100.0%,多个核苷酸位点发生了共同突变。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PEDV可分为两个基因群,粤北地区流行的PEDV与2013-2015年间在中国部分地区、东南亚、北美洲和欧洲流行的PEDV遗传关系较近,位于基因1群中的同一个亚群,而2011-2012年中国流行的PEDV主要毒株及疫苗毒株则归类于另外两个基因亚群。结果表明,粤北地区新生仔猪腹泻主要是由PEDV感染引起的,PEDV基因随着时间推移呈现不断进化和变异趋势。  相似文献   

16.
正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的急性肠道传染病。PEDV可感染不同阶段猪,临床表现为腹泻、脱水、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见死亡,尤以低日龄哺乳仔猪为甚。近年在全球范围内暴发并广泛流行,对生猪养殖产业造成严重的损失。PEDV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是一类具有囊膜、基因组为线性单股正链的RNA病毒。  相似文献   

17.
为初步调查河北省邢台市及周边地区猪流行性腹泻(PED)分子流行病学情况,试验于2022年1月—12月从河北省邢台市及周边县(市、区)采集疑似感染PED猪肠道病料或新鲜粪便共206份,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样品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阳性率;同时采用RT-PCR法扩增部分PEDV阳性病料S1基因序列,根据S1基因序列特征分析毒株基因型和变异情况。结果显示:共47份样品为PEDV核酸阳性,平均阳性率为22.82%,其中腹泻仔猪、育肥猪和母猪样品PEDV检出率分别为27.05%、15.15%和20.83%;采用RT-PCR法共扩增6份PEDV阳性样品S1基因部分序列,进一步序列分析发现5个毒株属于PEDV变异株,1个毒株属于PEDV经典株。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邢台市及周边地区PED流行情况较严重,且同时流行PEDV经典株和变异株,但PEDV变异株为优势基因型。  相似文献   

18.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是引起仔猪严重肠道疾病的病原之一,新生仔猪感染后常引起致死性水样腹泻、呕吐、出血性肠炎,死亡率高达100%,给全球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2010年,高致病性PEDV变异毒株的出现与流行造成猪流行性腹泻(PED)在全球的再次暴发,以经典毒株为抗原的流行性腹泻疫苗无法有效控制高致病性变异毒株的流行。文章综述了PEDV基因组结构与蛋白功能、基因分型与流行现状,以期为PEDV新型疫苗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旨在对广西玉林市某规模化猪场免疫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AJ1102疫苗株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二联弱毒活疫苗后,猪群发生的腹泻进行确诊。通过对发病猪群临床观察、腹泻死亡仔猪病理解剖、实验室RT-PCR检测和基因测序,最终诊断为PEDV变异株感染。对PEDV变异毒株的S基因进行了扩增测序与分析发现,该毒株与国内外参考毒株S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92.8%~99.5%,氨基酸同源性为91.8%~99.2%;遗传进化分析表明,该PEDV毒株属于G2-a型变异毒株;氨基酸序列比较结果显示,该PEDV变异株氨基酸在多个位点发生了变异,S蛋白在第807位与第827位疏水性氨基酸处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在抗原位点第800~813位氨基酸处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本研究通过该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变异株感染的临床诊断和S基因变异分析,为PEDV病原学研究以及科学防控该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河南省部分地区猪流行腹泻病毒(PEDV)和猪δ冠状病毒(PDCoV)的流行状况,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PEDV M基因及PDCoV M基因序列,分别设计扩增引物,采用单一RT-PCR方法对2017年3月至2018年1月采集的154份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PEDV的阳性率为51.92%,PDCoV的阳性率为35.06%,混合感染率为24.03%。说明PEDV和PDCoV是普遍存在于腹泻猪群中的病毒,是引起河南仔猪腹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