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研究不同发育期蚕豆花的挥发性成分,解析蚕豆花挥发性成分的生物功能,为蚕豆花挥发性成分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顶空-气质联用法对不同发育期蚕豆花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从蚕豆花中共分离鉴定出35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醇类、酯类、醛类、酮类、萜烯类、烷烃类、芳香族类、生物碱类等。从花蕾期、初开期、盛开期、凋谢期蚕豆花中分别鉴定出12、14、18、20种挥发性成分,相对总含量分别为80.90%、83.46%、81.53%、84.56%。蚕豆花花蕾期主要挥发性成分有苯乙醇、正己醛、溴化香叶酯、蘑菇醇,初开期主要挥发性成分有正己醛、溴化香叶酯、蘑菇醇,盛开期主要挥发性成分有β-蒎烯、正己醛,凋谢期主要挥发性成分有β-蒎烯、正己醛、苯甲醛、苯乙醇。随着蚕豆花的生长发育,挥发性成分的数量逐渐增加。醇类、酯类、醛类、萜烯类成分是蚕豆花的主要挥发性物质,对蚕豆花气味具有重要贡献。蚕豆花挥发性成分在吸引虫媒、抵御病原菌和害虫侵害中发挥重要作用,凋谢期蚕豆花挥发性成分丰富,可提取用于开发昆虫引诱剂、驱避剂或植物源天然保鲜剂。  相似文献   

2.
玫瑰花发育过程中芳香成分及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研究玫瑰花发育过程中芳香成分及其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唐紫’玫瑰花发育过程中芳香成分及其含量的变化。【结果】花蕾期共检出芳香成分53种,萜烯类化合物是主要香气成分,含量较多的芳香成分有γ-依兰油烯、α-雪松烯、α-蒎烯、反式-α-香柠檬烯、顺式-乙酸-3-己烯酯、长叶马鞭草烯酮;初开期共检测出65种芳香成分,醇类、酯类和萜烯类化合物是主要香气成分,含量较多的有β-香茅醇、乙酸香茅酯、苯乙醇、香叶醇、乙酸正己酯、橙花醇、乙酸苯乙酯、顺式-乙酸-3-己烯酯;半开期共检测出芳香成分62种,醇类、酯类和萜烯类化合物是主要香气成分,含量较多的有β-香茅醇、香叶醇、苯乙醇、乙酸香茅酯、橙花醇、乙酸正己酯、乙酸苯乙酯和α-月桂烯;盛开期共检测出芳香成分65种,主要为醇类、酯类和萜烯类化合物,含量较多的有β-香茅醇、乙酸香茅酯、苯乙醇、乙酸香叶酯、香叶醇、乙酸苯乙酯、橙花醇、乙酸正己酯和α-月桂烯;盛开末期共检测出芳香成分58种,主要为醇类、酯类和萜烯类化合物,含量较多的有β-香茅醇、苯乙醇、乙酸苯乙酯、乙酸香茅酯、α-月桂烯、α-蒎烯、柠檬烯和乙酸香叶酯;伴随花的不断发育,醇类化合物含量迅速增加,半开期含量最高;酯类化合物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盛开期含量最高;萜烯类化合物在花蕾期含量最高,初开期迅速下降,至盛开末期又有所上升;醛类化合物的含量呈先迅速升高后迅速降低的趋势,盛开期含量最高。【结论】玫瑰花发育的不同时期,芳香成分及含量差异明显。鲜花的主要香气成分在初开期基本形成,大部分芳香成分在半开期至盛开期含量最高。因此,生产中提取玫瑰精油时,应选择开放程度在半开期至盛开期的鲜花进行采摘。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茶梅品种冬星主要挥发性成分及其变化特征,为茶梅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茶梅冬星花朵不同花期、不同花器官挥发性成分及其相对含量变化。【结果】苯乙酮、顺式-芳樟醇氧化物和芳樟醇是冬星开花进程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挥发性成分,其中苯乙酮相对含量随花朵开放逐渐升高,顺式-芳樟醇氧化物和芳樟醇的相对含量先升高后降低;花朵开放过程中,醛酮类、烯类和脂类的相对含量逐渐升高,酚类、烷烃类和芳香烃类的相对含量逐渐降低,醇类的相对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冬星花瓣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酚类,其次为醛酮类、烯类和烷烃类,主要成分为2,6-二(1,1-二甲基乙基)-4-(1-甲基丙基)苯酚;雄蕊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醇类和醛酮类,主要成分为顺式-芳樟醇氧化物、6-乙烯基二氢-2,2,6-三甲基-2H-吡喃-3-(4H)酮和苯乙酮;雌蕊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醇类,其次为醛酮类、烷烃类和酚类,主要成分为顺式-芳樟醇氧化物、苯乙酮和芳樟醇。【结论】冬星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是苯乙酮、顺式-芳樟醇氧化物和芳樟醇,挥发性成分释放的主要花器官是花瓣或雄蕊。  相似文献   

4.
不同生理状态云南松木段挥发物化学成分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顶空吸附法对健康松、衰弱松、枯死松的木段进行挥发性物质收集。通过GC-MS联用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检索法对3种生理状态下松树木段挥发物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用离子流峰面积归一法通过化学工作站数据处理系统确定了各成分的相对体积分数。比较结果表明:云南松在衰败过程中木段挥发性成分及相对体积分数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化合物成分α-蒎烯、β-蒎烯相对体积分数减少;莰烯、月桂烯、3-蒈烯、柠檬烯、异松油烯、β-松油醇、1,4-二甲基-2-异丁基苯相对体积分数均有不同程度增加;马鞭草烯、2-甲基茚、1,4-二甲基金刚烷、马鞭草烯酮等化合物存在于衰弱木段和枯死木段中,且相对体积分数呈现上升趋势;α-松油醇、γ-松油醇、L-香芹酮仅存在于衰弱木段中;罗勒烯、反式松香芹醇、蒎莰酮、α-柏木烯、双环大香叶烯等12种挥发物成分仅出现于枯死木段中。  相似文献   

5.
测定鱼腥草土壤养分及鱼腥草挥发性成分含量,对土壤养分与鱼腥草挥发性成分含量进行相关性及因子分析,结果表明,鱼腥草主要挥发性成分为α-蒎烯、β-蒎烯、β-月桂烯、1-己醇、顺-3-己烯-1-醇、癸醛、β-石竹烯、甲基正壬酮、正癸醇、2-十四酮、植醇等;β-蒎烯与有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β-月桂烯、植醇与有效钾含量呈显著负相关;α-蒎烯、1-己醇、顺-3-己烯-1-醇、癸醛与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甲基正壬酮与有效磷含量、pH值呈显著正相关;2-十四酮与pH值呈显著正相关;1-己醇、顺-3-己烯-1-醇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效磷含量、有效钾含量、pH值是影响鱼腥草挥发性成分的主要土壤因子,人工栽培鱼腥草时可适当调整土壤磷、钾养分,改善土壤pH值。  相似文献   

6.
黄兰开花过程中挥发性有机成分及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黄兰(Michelia champaca L.)开花过程中挥发性有机成分及含量的变化。【方法】以黄兰不同开花阶段的花瓣为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黄兰开花过程中的挥发性有机成分及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从黄兰开花过程的6个阶段共鉴定出51种化合物,香叶烯、β-榄香烯、芳樟醇、安息香酸甲酯、β-蒎烯、桉油精是构成黄兰花香气的主要成分。在黄兰不同开花阶段,不同挥发性有机物的相对含量存在不同变化趋势,β-榄香烯、安息香酸甲酯、衣兰烯等的相对浓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β-蒎烯、罗勒烯、桉油精等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而石竹烯、α-荜澄茄烯、大牻牛儿烯B呈现持续下降趋势;【结论】黄兰不同开花阶段,挥发性有机成分及含量差异明显,其主要成分具有药用保健作用。因此,黄兰是营造保健型芳香植物景观的优良植物材料。  相似文献   

7.
高丛越橘果实香气成分不同发育阶段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了解高丛越橘果实香气成分不同发育阶段的变化特点,为进一步探讨高丛越橘香气成分合成机理提供基本资料,为高丛越橘品质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静态顶空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绿色期、粉色期和蓝色期的高丛越橘品种都克和蓝丰的果实香气成分进行检测。【结果】高丛越橘果实在3个发育时期共检测出48种挥发性成分,以醇类、酯类、萜类物质为主,其中酯类物质在粉色期开始形成。都克果实蓝色期为酯类物质迅速形成期,蓝丰蓝色期为醇类物质迅速形成期,粉色期为酯类物质迅速形成期。萜类物质含量随着果实的发育逐渐增高,其中都克果实的萜类物质在各个发育期均明显高于蓝丰。两个品种特征香气成分在粉色期开始形成。在整个发育期中,都克的特征香气成分为丁酸乙酯、大马酮、2-甲基丁酸乙酯、β-芳樟醇、D-柠檬烯和2-丁酮。蓝丰的特征香气成分为2-甲基丁酸乙酯、乙酸-(E)-3-己烯酯、β-芳樟醇、丁酸乙酯、乙酸己酯、(E)-2-己烯醛、(Z)-3-己烯-1-醇和D-柠檬烯。酯类和萜类物质是高丛越橘发育过程中最主要的特征香气成分。【结论】高丛越橘果实香气成分主要在粉色期和蓝色期形成,对这两个时期进行调控,对于提高其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琳  修春丽  路伟  陆宴辉 《新疆农业科学》2020,57(11):2020-2027
【目的】 筛选对黄地老虎Agrotis segetum雌性成虫具有引诱活性的植物挥发物,为黄地老虎食诱剂的研发提供候选物质【方法】 利用触角电位仪(EAG)测试黄地老虎雌性成虫对15种植物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通过风洞试验,评价每种物质对黄地老虎雌性成虫的吸引作用。【结果】 黄地老虎雌性成虫触角对4种挥发物(癸烷、对乙基苯乙酮、2-甲基壬烷和3,3-二甲基辛烷)没有明显的EAG反应,对其余11种挥发物(1,2-二乙苯、1,4-二乙苯、丁酸丁酯、4,8-二甲基-1,3,7-壬三烯、桉叶油醇、乙酸叶醇酯、芳樟醇、β-月桂烯、壬醛、罗勒烯和β-蒎烯)的电生理反应明显,且反应程度随着挥发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最大测试浓度100 μg/mL时产生最强烈的电生理反应。在风洞测试中,黄地老虎雌性成虫对1,2-二乙苯、1,4-二乙苯、丁酸丁酯、癸烷、4,8-二甲基-1,3,7-壬三烯、对乙基苯乙酮、桉叶油醇、乙酸叶醇酯、芳樟醇、β-月桂烯、壬醛、3,3-二甲基辛烷、罗勒烯和β-蒎烯14种挥发物表现出明显的行为趋好。【结论】 筛选出对黄地老虎雌性成虫具有电生理和行为吸引活性的植物挥发物组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苹果小吉丁虫Agrilus mali对寄主野苹果Malus sieversii 挥发物行为反应。  方法  采用动态顶空套袋吸附法收集不同受害状态下野苹果枝条与枝干挥发物,测定苹果小吉丁虫对寄主挥发物触角电位和行为反应。  结果  共获得9类46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醇类、脂类、醛类、烷烃类、烯烃类、酮类、萜类、醚类及其他类。与健康枝条释放的挥发物相比,受苹果小吉丁虫危害枝条中二十烷、十五烷相对含量增加,丁烯醇、2-甲基丙烯醛、十七烷、二十一烷、环庚三烯、环己酮、α-蒎烯、甘菊蓝等8种挥发物相对含量有所降低,增加的有化合物种类为顺-3-己烯醇、己醛、癸醛、壬醛、(+)-柠檬烯等14种;受苹果腐烂病菌Valsa mali危害的枝条,十五烷、十七烷、3,7-二甲基癸烷,二十烷、α-蒎烯相对含量增加,二十一烷、环己酮、环庚三烯、甘菊蓝相对含量减少,增加的化合物种类为顺-3-己烯醇、丁酸丁酯、己醛、(+)-α-蒎烯、(+)-柠檬烯等12种。与健康枝干释放挥发物相比,受苹果小吉丁虫危害枝干,顺-3-己烯醇、α-蒎烯、(?)-α-蒎烯、莰烯相对含量增加,己醛、环庚三烯、β-蒎烯、甘菊蓝相对含量有所降低,增加的化合物种类分别为3-辛烯-2-醇、丁酸丁酯、癸醛、十五烷、(+)-香橙烯等17种;受苹果腐烂病菌危害枝干中,己醛相对含量增加,顺-3-己烯醇、丙烯醛、环己酮、α-蒎烯、(?)-α-蒎烯、β-蒎烯、甘菊蓝相对含量降低,增加的化合物种类分别为苯甲醛、十五烷、双戊烯等11种化合物。能引起苹果小吉丁虫雌雄成虫触角产生较强触角电位反应物质包括(?)-α-蒎烯、壬醛、(+)-α-蒎烯、苯甲醛、癸醛、丙烯酸丁酯,行为测定中具有趋向反应的物质有(?)-α-蒎烯、α-蒎烯、(+)-β-蒎烯、β-蒎烯、癸醛、壬醛。  结论  综合触角电位和行为反应测定结果表明:(?)-α-蒎烯、壬醛、癸醛对苹果小吉丁虫成虫具有较好的引诱作用。图1表3参27  相似文献   

10.
为有效利用银桂花资源,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气相色谱/质谱连用仪(GC/MS)分析银桂花不同组织器官、不同时段挥发性化学成分及含量。结果表明,银桂花花冠的主要成分为β-芳樟醇42.10%、氧化芳樟醇22.23%、紫罗兰酮15.89%;花蕊主要成分为安息香醛26.06%、紫罗兰酮24.09%、β-芳樟醇23.22%、薰衣草醇12.87%、氧化芳樟醇9.40%;花托主要成分为叶醛33.30%、乙酸叶醇酯18.10%、己醛12.87%、β-罗勒烯12.37%。不同采集时间样品中氧化芳樟醇、紫罗兰酮在花冠、花蕊、花托中的相对含量为上午≥下午,β-芳樟醇、薰衣草醇在花冠、花蕊、花托中的含量是下午≥上午。  相似文献   

1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了中国水仙花主要挥发性成分芳樟醇、乙酸苯甲酯及乙酸苯乙酯的含量,并测定了醇酰基转移酶、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伴随着花的发育,芳樟醇含量在花蕾期含量最高,然后逐渐下降;乙酸苯甲酯、乙酸苯乙酯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盛开期含量最高;β-葡萄糖苷酶活性在盛花期最高;醇酰基转移酶活性从花蕾期到盛花期变化不大,盛花期后明显下降。结果表明乙酸苯甲酯、乙酸苯乙酯的含量与β-葡萄糖苷酶、醇酰基转移酶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烟叶成熟度对香味成分的影响,研究了烟叶成熟度与香气质量关系。利用同时蒸馏萃取装置提取不同成熟度烟叶样品的挥发性香味成分,经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对烟叶中主要香味成分变化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烟叶中主要香气成分的总量、醇类和酮类香味成分随烟叶成熟度的提高而增加(2)糠醇、5-甲基糠醛、6-甲基-5-庚烯-2-酮、苯甲醇、芳樟醇、β-苯乙醇、异佛尔酮、茄酮、大马酮、二氢猕猴桃内酯、金合欢基丙酮等香味成分等香气成分含量则随着成熟度的提高而持续增加,最大值出现在完熟阶段;(3)糠醛、苯乙酮、二氢大马酮、巨豆三烯酮、香叶基丙酮等香味成分在烟叶成熟时含量最高,之后其含量缓慢下降。  相似文献   

13.
以暴马丁香( Syringa reticulata var.mandshurica)花为试验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对其挥发油进行提取,通过GC-MS联用技术对其不同花期的花朵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利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化合物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表明,暴马丁香花蕾期、盛花期、衰花期花朵中分别分离得到18、27、7个色谱峰,不同时期共鉴定出44种化合物。芳香成分花蕾期α-蒎烯质量分数最高,为24.839%;盛花期cis-β罗勒烯质量分数最高,为15.824%;衰花期苯乙醇质量分数最高,为66.013%。 HS-SPME GC-MS是一种可用于分析不同开花期鲜花香气成分变化的简单可行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4.
明确芳香万寿菊(Tagetes lemmonii)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成分,是对其芳香特性深度应用的理论基础。为了分析不同时段芳香万寿菊新鲜叶片及干燥叶片自然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利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SPME-GC-MS)对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生长阶段的芳香万寿菊鉴定出10类共57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5月20日—25日、7月20—25日共同存在的挥发性有机物11种,均以酮类、萜类、醇类化合物为主,酮类质量分数最大,醇类质量分数最小。酮类化合物以(Z)-2,6-二甲基-2,5,7-三烯-4-酮、(Z)-2,6-二甲基-5,7-二烯-4-酮、2,6-二甲基辛-7-烯-4-酮为主;萜类化合物以(+)-柠檬烯、(E)-Β-罗勒烯、桧烯为主;醇类化合物以桉叶油醇、芳樟醇为主。干燥叶片鉴定出12类共53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不同存放时间的干叶共同存在的挥发性有机物7种;存放3个月后,新增蒎烯、3-甲基-2-(3-甲基-2-丁烯基)呋喃、(E)-2,6-二甲基-5,7-二烯-4-酮、(Z)-2,6-二甲基-2,5,7-三烯-4-酮等化合物34种。因此芳香万寿菊不同时段叶片及自然干燥...  相似文献   

15.
为加快我国原产木本芳香植物野扇花的推广与应用,使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法对野扇花(Sarcococca ruscifolia)进行挥发性成分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从野扇花中检测出19种相对含量大于1%的挥发性物质,其中苯乙醇(22.94%)、正己烷(9.76%)、吲哚(7.90%)、乙醇(6.13%)、3-甲基呋喃(5.87%)和罗勒烯(3.95%)为野扇花挥发性物质的主要组成成分;苯乙醇、乙酸乙酯、乙酸苯乙酯和芳樟醇可能是野扇花的关键致香成分;野扇花挥发性成分中苯乙醇、罗勒烯和芳樟醇等成分具有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和鉴定池杉Taxodium ascendens叶片和球果挥发油的化学组成,测定挥发油对7种供试细菌的抑制活性。【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池杉叶片和球果中的挥发油,通过GC-MS对提取得到的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分析,采用滤纸片扩散法测定挥发油对供试细菌的抑制活性。【结果】池杉叶片和球果中挥发油的得率分别为0.211%和0.657%。从池杉叶片挥发油中鉴定出21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0.410%,主要成分为(1R)-α-蒎烯(70.149%)、α-松油醇(7.072%)、4-蒈烯(2.025%)和β-蒎烯(2.012%);从池杉球果挥发油中鉴定出13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5.285%,主要成分为(1R)-α-蒎烯(78.609%)、铁锈罗汉柏醇(4.276%)、4-蒈烯(3.355%)、柠檬烯(2.324%)和β-萜品烯(2.179%)。池杉叶片和球果挥发油中相同的成分只有4种,分别是(1R)-α-蒎烯、4-蒈烯、柠檬烯和冰片。池杉球果挥发油对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的抑制活性最强,抑菌圈直径为(34.5±2.3)mm,而池杉叶片挥发油对溶血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haemolyticus的抑制活性最强,抑菌圈直径为(16.0±1.2)mm。【结论】池杉球果中挥发油的含量高于其叶片,二者的主要成分均为(1R)-α-蒎烯,池杉球果挥发油的抗细菌活性明显强于叶片挥发油。  相似文献   

17.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分析手段,对仙人掌果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分离鉴定,通过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挥发性成分的相对含量。从仙人掌果中分离鉴定出24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其中主要挥发性香气成分为正己醛(32.301%)、反-2-己烯醛(15.028%)、正辛醇(10.056%)、乙酸异戊酯(9.251%)、α-鸢尾酮(7.280%)、顺-3-己烯醇(叶醇)(5.709%),共占挥发性香气物质总量的79.625%。通过成分可量化香气值比较,确认了7种主要香气贡献成分,分别为己醛,乙酸异戊酯,反-2-已烯醛,2-戊基呋喃,2-甲基丁基乙酸酯,乙酸叶醇酯和辛醇,确认仙人掌果以靑香为主,果香为辅的香气特征。本研究可为仙人掌果的深加工和利用提供数据支持帮助。  相似文献   

18.
紫藤鲜花在不同开花期的头香成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吸附不同开花期紫藤Wisteria sinensis鲜花的头香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定量分析紫藤鲜花的头香成分,鉴定出芳樟醇、2-壬酮、反式罗勒烯、2-十一酮、3-[4,8-二甲基-3,7-壬二烯基]-呋喃、2-十三酮、4-丙酮基环庚酮、α-蒎烯氧化物、异草蒿脑和α-金合欢烯等47种化合物;同时考察了紫藤鲜花在不同开花期头香成分的变化情况:随着紫藤花开放进程,挥发性香气成分浓度逐渐增大,盛开期达到最大,后逐渐减小。SPME-GC-MS是一种可用于分析不同开花期鲜花香气成分变化的简单可行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双斑长跗萤叶甲取食前后的玉米叶片挥发物组成和含量,为进一步研究玉米叶片挥发物对双斑萤叶甲的防御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并分析健康玉米叶片及双斑长跗萤叶甲不同取食时间(6、24、36和48 h)下玉米叶片挥发物组分变化。【结果】双斑长跗萤叶甲取食0、6、24、36和48 h后,分别检测到29、30、33、36、26种挥发物,主要为醛类、萜类、醇类及酮类等化合物。1-石竹烯、顺-11-十六醛、α-石竹烯、正己醛等20种挥发物随该虫取食为害后消失;新收集到2-己烯醛、(E)-2-己烯醛、α-蒎烯、β-月桂烯等42种化合物。α-蒎烯、2-己烯醛、β-蒎烯等物质是虫害6及24 h释放的主要化合物;十六醛、十四醛、正十五碳醛、β-紫罗酮、(E)-3-己烯-1-醇是虫害36 h释放的主要化合物;β-红没药醇、橙花叔醇、(1R)-α-蒎烯、β-罗勒烯、β-檀香烯、β-月桂烯、葎草烯是虫害48 h释放的主要化合物。【结论】双斑长跗萤叶甲不同时间取食玉米叶片的挥发物的组分和含量影响较大,取食6及24 h主要释放烯烃类化合物,取食36 h主要释放醛类和酮...  相似文献   

20.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技术萃取高良姜及大良姜中的挥发性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进行分析鉴定,再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两种药材共检测出128个峰,鉴定出69种成分。从高良姜中检测到61个峰,鉴定出44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1.52%,主要成分有桉叶油醇、1,2,4a,5,6,8a-六氢-4,7-二甲基-1-(1-甲基乙基)萘、α-松油醇、塞瑟尔烯、1-石竹烯、β-蒎烯、2-茨酮等。从大良姜中检测到67个峰,鉴定出41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78.29%,主要成分有β-倍半水芹烯、正十五烷、(E)-β-金合欢烯、1-石竹烯等。高良姜和大良姜在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上有很大差异,两者不能混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