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铃薯试管薯诱导集成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用食用白糖代替蔗糖、自来水代替蒸馏水,通过不同培养基、不同的散射光和温度诱导脱毒马铃薯陇薯3号试管薯,观察其对试管薯形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用MS 80g/L食用白糖 1g/L活性炭 200mg/L多效唑液体培养基,在弱散射光(100lx)和(18±1℃)条件下更利于提早结薯,单瓶试管薯鲜重和单薯鲜重都显著增加,同时降低了畸形薯率;用食用白糖和自来水配制培养基不会影响诱导微型薯的效果,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用食用白糖代替蔗糖、自来水代替蒸馏水,通过不同培养基、不同的散射光和温度诱导脱毒马铃薯陇薯3号试管薯,观察其对试管薯形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用MS 80g/L食用白糖 1 g/L活性炭 200 mg/L多效唑液体培养基,在弱散射光(100 1x)和(18±1℃)条件下更利于提早结薯,单瓶试管薯鲜重和单薯鲜重都显著增加,同时降低了畸形薯率;用食用白糖和自来水配制培养基不会影响诱导微型薯的效果,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国外马铃薯试管薯诱导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羧酸,伽马辐射,IAA,KT,脱叶脲,硝基胍,theobroxide,短光照,低温,BAP和ALA对马铃薯试管薯诱导影响的几个方面叙述国外学者的研究情况,以期对于我们的研究有所帮助和启发。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试管薯具有种性好、繁殖速度快、休眠期长、体积小、质量轻、利于保存和种薯交流的特点,是促进马铃薯脱毒种薯繁殖的有效措施。对马铃薯试管苗诱导试管薯的基因型、培养基类型、培养条件、营养成分等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为马铃薯育种工作者对试管薯的诱导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种薯退化与试管薯应用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生物技术途径生产的马铃薯试管薯不带病原,纯度高,种薯质量好,能工厂化作业,周年生产,就近供应。既可以节约相当于播种面积10%以上的种薯繁殖田和相当于总产量约20%的种薯,还要改变传统的马铃薯种植方式,从根本上解决种薯退化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品种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6.
以马铃薯品种广引1号、广引2号、广引3号、广引4号组培无菌苗为试验材料,分别进行4种基本培养基和3种激素(Met、Coumarin、B9)不同浓度对马铃薯试管微型薯诱导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以MS为基本培养基对诱导试管微型薯有较好的效果,结薯率最高为66.07%;不同激素种类及浓度对试管薯诱导的效果有很大的差异,3种外源激素诱导结薯的效果依次为Coumarin〉B9〉Met;Coumarin的最佳浓度为25mg/L,其最高结薯率达81.25%。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试管薯的形成受很多因素影响,如基因型、试管苗健壮程度、矿质营养、碳源、外源激素、植物生长延缓剂及环境因素(温度、光照)等,目前我国已有很多诱导成功的报道,主要是通过培养基中添加细胞分裂素和试管苗直接置于黑暗条件下诱导试管薯,特别是黑暗条件是试管薯形成的必须条件。但暗培养导致试管苗黄化,使试管苗结薯率和单薯质量降低;另外,诱导试管薯成本高、方法设备复杂等问题阻碍了试管薯的大范围应用。本试验采用灭菌蛭石覆盖试管苗下部茎节创造黑暗条件并添加外源激素诱导试管薯,探索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工厂化生产试管薯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以马铃薯品种‘鄂马铃薯8号’脱毒试管苗为材料,实验了生长调节剂、光照、碳源、生长部位对试管薯诱导的影响。结果初步表明:室温为18℃的条件下,结薯与切段苗龄有关,基部切段结薯情况好于顶部切段;采用暗培养,6-BA浓度为4mg/L,蔗糖浓度为8%,对试管薯诱导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试验比较了不同培养条件对川芋56试管薯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液体培养基的试管薯诱导率显著高于"固体+液体"培养基,但液体培养操作繁锁,易折断试管苗,造成污染.弱光和黑暗条件下,川芋56试管薯诱导率和平均薯重没有显著性差异,弱光条件培养的试管薯当时发芽率极显著地高于黑暗培养的,黑暗条件下诱导的试管薯适于贮藏.通过7种培养基对试管薯形成的影响调查,再次证明BA不是诱导试管薯的必备物质,虽然7种培养基成分含量各不相同,诱薯率PS6显著地高于PS4,其它几种培养基之间诱薯率均差异不显著.大规模生产宜选择PS5(MS大量元素100ml/L+MS微量元素10 ml/L+EDTA-Fe 10ml/L+VB1 0.4 mg/L+Vb60.5 mg/L+烟酸0.5 mg/L+食用蔗糖80g/L),组成最简单,不合BA,成本最低.  相似文献   

10.
张易  杨清  陈敏 《园艺学报》2006,33(2):369-369
马铃薯野生种是重要遗传资源。微型薯诱导技术作为重要繁殖方法在栽培种上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野生种上迄今仍鲜见报道。本研究以3个马铃薯野生种Solanumpinnatisectum,Solanumcardiophyllum和Solanumbulbocastanum为材料进行微型薯诱导试验。将带有两个节间的茎段外植体接种  相似文献   

11.
脱毒马铃薯试管苗的扦插快繁技术是近年来采取的一项新型、实施较为快捷的实用手段,应用组织培养技术推广脱毒种薯,不但能够获得无病毒苗,而且缩短无病毒薯的生长周期,还能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和质量.文章综述常见的与试管苗壮苗相关的因素,以及不同的光照条件、外源激素浓度、蔗糖浓度对不同品种马铃薯试管薯诱导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是世界上仅次于水稻、小麦、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在我国已有4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目前世界马铃薯种植面积为2000万公顷,总产量3亿吨。我国种植面积500万公顷,是世界第一大马铃薯生产国。马铃薯脱毒种薯在生产上的显著增产作用已成为科研和生产上一种普遍的共识。然而,我国种薯生产基本上还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真正优质的种薯应用比例  相似文献   

13.
 以浙江省‘台州紫山药’试管苗腋芽为材料,研究了组培容器培养基用量、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配比、蔗糖浓度及光照强度对紫山药试管薯形成和生长发育影响。结果表明:1/2MS + 6-BA 0.1 mg · L-1 + NAA 2.0 mg · L-1 + 0.02% 活性炭 + 蔗糖70 g · L-1、光照强度2 000 lx及每个组培容器(ZP17-440)培养基用量为60 mL的培养条件,有利于紫山药试管薯的形成和生长发育,试管薯在培养40 d左右开始形成,90 d诱导率达100%。  相似文献   

14.
不同浓度的NAA对马铃薯试管薯的诱导效应表明,NAA可以使脱毒马铃薯的愈伤组织直接分化试管薯,在该试验条件下,以MS+食用糖8% + NAA1 5 mg/L的培养基诱导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彩色马铃薯新品系试管薯诱导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彩色马铃薯新品系‘HS-15’脱毒试管苗为材料,在MS培养基下,添加2种不同浓度蔗糖、5种不同浓度6-BA诱导,通过2种不同光照处理,进行彩色马铃薯试管薯诱导研究。结果表明:在16h/d光照培养15d后转入8%蔗糖+6-BA2mg/L的培养基全黑暗培养,对‘HS-15’试管薯诱导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试管姜诱导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姜传统繁殖方法是利用种姜进行无性繁殖。需种量大 ,损耗高 ,费时费力 ,不便于贮藏运输。另外 ,由于长期的无性繁殖 ,病虫害会逐代加重 ,导致品种特性退化 ,严重影响其产量和品质。生姜脱毒组培苗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1,2〕,在此基础上 ,通过人工控制环境条件 ,由生姜脱毒组培苗诱导形成脱毒试管姜 ,则能够缩短其应用到生产中的时间。本研究通过摸索一些诱导因素的作用 ,以期为建立起完善的试管姜诱导体系提供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品种 山东莱芜大姜。1.2 试验方法 诱导培养基以MS(Murashige和Skoog,196 2…  相似文献   

17.
随着马铃薯的种植规模和消费量日益增加,为缓解每年5—7月的马铃薯供应淡季问题,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适时推出适宜河北二季作区种植的早熟马铃薯新品种——石薯1号,该品种2月底、3月初播种,5月底、6月初收获,结合茎尖脱毒、试管苗培育、试管薯生产等技术的应用,可更好地发挥石薯1号的早熟优势,为弥补夏季供应短缺、提高种植效益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组织培养是当代生物研究中的一项基本技术,而马铃薯微型脱毒种薯是生物技术与无土栽培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利用优良品种的脱毒苗密植来生产个数多、无病毒、单薯重约1克的微型薯块。微型脱毒薯的生产不受季节限制,可工厂化周年生产,比  相似文献   

19.
以马铃薯延薯4号脱毒试管苗为试验材料进行试管薯诱导的研究,利用液体MS培养基+蔗糖8%0.5mg/L+6-BA+不同浓度的PP33(0.05mg/L、0.10mg/L、0.15mg/L、0.20mg/L)方法,进行试管薯诱导的形成研究。结果表明在蔗糖8%+0.5mg/L6-BA+0.15mg/LPP33诱导效果最好,不但促进延薯4号试管薯提早结薯,而且使单瓶试管薯鲜重﹑平均直径和单薯鲜重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0.
    
《南方园艺》2005,16(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