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陕南春夏秋季工夫红茶加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陕南紫阳群体种为试材,研究了春、夏、秋季红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各环节的最佳参数指标.结果表明:室内自然萎凋,温度20~25℃,湿度75%~85%,春季18 h,夏季13 h,秋季15 h,鲜叶萎凋适度;揉捻采用6CR-25型揉捻机,揉捻依照轻重轻原则,轻揉5min,重揉30 min,轻揉5min,揉捻达到标准;春季揉捻叶发酵温度控制28℃,湿度85%,3.5h;夏季揉捻叶发酵温度28℃,湿度85%,时间3.0h;秋季揉捻叶发酵温度28℃,湿度95%,时间3.0h.干燥烘干毛火温度100℃,足火70℃,烘至茶叶手捻成粉末即可,毛火与足火间摊凉40 min;经感官评审和内质分析,陕南春夏秋工夫红茶产品品质均能达到红茶品质要求,其外形紧结卷曲、色泽乌润,汤色红艳明亮、甜香持久、滋味鲜爽甜醇,叶底红匀明亮.春夏秋季红茶主要理化成分含量分别为:水浸出物含量36.92%、41.93%、35.80%;茶红素含量为3.720%、5.373%、3.486%;茶黄素含量0.313%、0.362%、0.310%;氨基酸含量为3.11%、2.99%、2.92%,产品值得在陕南地区开发.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铁观音’红茶茶青采摘、晒青、晾青以及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制作工艺,成品口感鲜爽、浓醇、甘甜,香气甜润中蕴藏着独特的"蜜兰味"。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要介绍了平和白芽奇兰制作功夫红茶制作的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工艺流程,成品滋味浓强鲜,汤色叶底红亮。  相似文献   

4.
资源县是广西产茶县之一,研究和开发红茶,旨在填补资源县红茶生产历史的空白,带动资源县茶叶发展.试验以红条荼传统加工工艺为基础,将乌龙茶加工工艺中的晒青工序应用到资源县野生茶红条茶加工上,增加复揉工序,对不同晒青时间、揉捻时间、揉捻次数、发酵时间、烘焙温度等进行对比,感官审评样品茶的品质差异情况.结果表明,资源县野生茶红条茶加工工艺的最佳工序及其技术参数是:鲜叶晒青0.5 h→萎凋20 ~ 24 h→揉捻1 h→发酵3.5~5h→复揉0.5~0.7h→120℃初烘0.5h→85~90℃足烘0.7h.  相似文献   

5.
对梅州红茶加工过程的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关键工序进行试验研究,为梅州红茶的制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紫色芽叶红茶加工过程中茶色素和儿茶素组分的变化,选用夏季紫色芽叶1芽1叶新梢为原料,在紫色芽叶红茶加工过程中,取鲜叶、萎凋叶、揉捻叶、发酵叶和干燥叶,测定各加工工序样的茶色素和儿茶素组分含量。结果表明,紫色芽叶红茶加工过程中茶黄素、茶红素含量随加工工序的进程,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茶褐素含量随加工工序的进程呈现持续增高的趋势,各工序茶黄素、茶褐素含量变化具有显著差异(P<0.05),整个加工过程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的增加量分别为0.38%、3.56%和3.69%;紫色芽叶红茶整个加工过程中,儿茶素组分总量变化呈持续下降趋势,儿茶素组分总量降幅为90.44%,儿茶素组分EGC、EGCG、ECG、C、EC和GCG含量降幅分别为95.36%、95.38%、71.12%、100%、95.05%、58.43%,儿茶素组分CG含量略有上升,增幅为1.85%,各工序儿茶素组分总量和各儿茶素组分含量变化具有显著差异(P<0.05)。紫色芽叶红茶加工过程中茶色素比例和各儿茶素组分含量逐渐变得协调适中,有利于紫色芽叶红茶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根据青岛市的自然环境条件和茶树品种的适制性,对青岛红茶加工过程的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关键工序的适宜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及操作方法、控制程度等进行试验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制作青岛红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由于传统绿茶难于开拓新的市场 ,经济价值低 ,许多地方甚至出现了只采春茶 ,夏、秋茶停采的现象 ,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针对这种现象 ,笔者通过近 3年的试验 ,在传统绿茶加工的基础上稍作改进 ,即通过晒青、适度轻摇青 ,再杀青、揉捻、干燥的方法 ,研制出一种既有传统绿茶风格又具自然花香的特种绿茶。期望能引起消费者的青睐 ,扩大茶叶消费 ,提高茶叶生产的经济效益。下面就花香绿茶的加工工艺作一介绍。1加工工艺1 .1 鲜叶原料。采摘一芽二三叶及同等嫩度的对夹叶为原料 ,即鲜叶原料应具一定成熟度。若鲜叶太粗老 ,成茶香气轻飘 ,味淡…  相似文献   

9.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广泛靶向代谢组学的方法,通过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富集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测定并比较干旱胁迫和对照大蒜幼苗叶片的代谢物质成分。结果共检测出23类743种代谢物,其中313种上调,430种下调,差异代谢物134种,占总体代谢物的18.03%。上、下调差异代谢物质数量最多的为黄酮、苯丙素、黄酮醇、黄酮类、核苷酸及衍生物、氨基酸及衍生物、糖类、有机酸及衍生物等8类物质,主要富集在黄酮和黄烷酮的生物合成途径中,干旱胁迫后大蒜幼苗叶片黄酮差异代谢物数量较多且上调。对大蒜黄酮代谢途径进行分析,咖啡酸和麦黄酮O–丙二酰己糖苷的上调关联代谢物质最多,推测干旱胁迫下黄酮和苯丙素物质含量的增加会显著提高大蒜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10.
发酵是红茶加工中最关键环节,技术难度大。目前国内大部分红茶发酵设备作业时,揉捻叶静止堆积在发酵箱内,通气及控温装置放置在发酵堆外,发酵堆内外温湿度、氧气供应差异大,发酵堆温湿度反馈及精度控制误差较大,鲜叶进出料及翻堆耗费大量人工。现有发酵设备的工作连续性、方便性及自动化程度普遍较低。本文设计的红茶发酵设备采用相互独立式子发酵室组合形成发酵室,每个子发酵室底内安装有温湿度控制装置,温湿度控制更加精准;同时将子发酵室底设计为多翻板组合结构,通过翻板平面与竖立状态相互转换,可使发酵叶在重力作用下从上往下在各子发酵室中迁移形成流式形态,达到连续式生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冬枣果皮着色过程中类黄酮类物质成分及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冬枣’为试材,对果皮着色过程中类黄酮类物质的成分及含量变化进行了研究。在果皮中共检测到5种黄酮醇类物质和8种黄烷醇类物质,未检测到花色苷类物质。黄烷醇类物质在果实呈现绿色时大量合成,随着果实变红,其含量下降,而黄酮醇类物质在果实全红时含量最高。贮藏促进了果皮中的类黄酮类物质的合成。  相似文献   

12.
以冬枣白熟期(W)、半红期(着色部分SR_R,未着色部分SR_W)、全红期(R)果皮为试材,通过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不同着色期冬枣果皮类黄酮组分及变化,构建冬枣MYB家族进化树,通过转录组分析潜在调控类黄酮合成MYB转录因子。结果表明,着色期4个比较组果皮差异代谢物分别为291(R vs W)个、196(R vs SR_W)个、297(SR_R vs SR_W)个和201(SR_R vs W),其中共有差异代谢物98个。通过KEGG分析发现共有的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次生代谢物、苯丙烷类和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126个类黄酮物质在果皮着色期被检测到,其中包括13个花青苷类物质、53个黄酮物质、28个黄酮醇类物质、8个异黄酮、5个原花青素和19个黄烷醇类物质;随着冬枣果皮着色,3个花翠素、3个黄酮和3个黄酮醇类物质显著增加,而原花青素和黄烷醇类物质儿茶素、表儿茶素显著减少。冬枣MYB家族聚类共筛选出14个潜在调控类黄酮生物合成的MYB转录因子。进一步通过转录组和qRT-PCR分析发现有12个MYB转录因子随冬枣果皮着色呈下调表达趋势,仅LOC107434709和LOC107404750两个MYB...  相似文献   

13.
周君  陈宗玲  张琼  王红清 《园艺学报》2009,36(12):1717-1724
 以‘晚蜜’桃为试材, 果实于盛花后75 d套袋、盛花后144 d除袋, 以未套袋果作对照, 应用HPLC - MS技术对果皮中酚酸类和类黄酮类物质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在成熟果中分离、检测到了3种酚酸类物质, 8种黄酮醇类物质, 5种黄烷- 3 - 醇类物质和2种花色苷类物质。伴随果实成熟, 酚酸类和黄烷- 3 - 醇类物质的含量逐渐下降; 黄酮醇类物质在果实发育早期含量较高, 而后逐渐降低, 果实着色初期其含量骤然上升, 到成熟后期又急剧下降; 未套袋果在盛花后144 d已有花色苷积累, 套袋果除袋后果皮迅速合成花色苷。成熟期套袋果和未套袋果中的酚酸和黄烷- 3 - 醇类物质的含量没有差异, 但套袋果中花色苷类和黄酮醇类物质的含量显著高于未套袋果, 其中套袋果的花色苷含量为未套袋果的1174倍。试验表明, 酚酸类和黄烷- 3 - 醇类物质对光较敏感, 套袋显著抑制了这两类物质的合成, 但未影响成熟果中的含量, 套袋处理增加了成熟果中花色苷和黄酮醇的积累。桃果皮中的花色苷类物质代谢在果实发育早期向花色苷以外的各分支代谢方向进行, 果实着色初期同时积累黄酮醇和花色苷, 到成熟后期主要为花色苷的合成。  相似文献   

14.
草莓果实发育过程中花色苷和黄酮醇类物质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琼  王红清  冷平  贾乐新 《园艺学报》2008,35(12):1735-1742
以‘赛娃’草莓为试材,研究了果实中花色苷和类黄酮类物质的形成机制。在‘赛娃’果实中共检测到12种花色苷和7种黄酮醇类物质。幼果期(盛花后15~25 d)果实内没有花色苷的积累,但黄酮醇类物质大量积累;随着果实成熟,花色苷含量逐渐增加,黄酮醇类物质含量降低;遮光导致花色苷和黄酮醇类物质的积累降低了70%~90%,尤其是花青素糖苷和槲皮素糖苷的含量降低了90%以上,表明遮光抑制草莓花色苷和黄酮醇类物质的积累,且对花青素、槲皮素合成的抑制明显高于花葵素和山奈酚。草莓果实类黄酮类物质代谢在发育前期主要向双氢槲皮素方向合成,果实成熟期主要向花葵素方向合成。  相似文献   

15.
以陕西省西乡县的秋季茶树鲜叶为原料加工制成黑毛茶,按照杀青、揉捻、渥堆后再烘干的工序加工黑毛茶,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按照国家标准对黑毛茶渥堆发酵过程中的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碳水化合物以及色素等含量的变化进行了测试,探索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毛茶中的主要生化成分均随渥堆时间延长而变化。至渥堆结束时,茶红素(TR)、茶黄素(TF)、茶褐素(TB)含量呈增加;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减少。黑毛茶加工工艺参数为,杀青时水叶比0.2:1;杀青每锅投叶量10~12kg;揉捻加叶量28~30kg;摊晾厚度10cm;渥堆含水量50%左右。渥堆过程中,茶红素(TR)、茶黄素(TF)、茶褐素(TB)含量呈增加、茶多酚的降解都直接表现在黑毛茶汤色黄绿、滋味醇和的品质特点上,肯定了黑毛茶的加工工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库尔勒香梨发育过程中不同果实部位的酚类物质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动态变化趋势。【方法】对库尔勒香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组织部位的总酚、总黄酮、酚类物质含量及其对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还原能力(FRAP)进行测定,并分析酚类物质与抗氧化能力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库尔勒香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果皮、果肉和心外果肉中总黄酮、总酚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FRAP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果皮中熊果苷含量最高,在果肉和心外果肉中只检测出熊果苷、绿原酸、儿茶素、表儿茶素、异鼠李糖-3-O-芸香糖苷和异鼠李素-3-O-葡萄糖苷;在香梨果心中总黄酮、总酚含量和FRAP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绿原酸含量最高;库尔勒香梨果实中酚类物质的抗氧化活性极高,其中与FRAP呈显著正相关(p <0.01)。【结论】库尔勒香梨果实含有丰富的酚类物质,随着果实的发育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果皮和果心具有更高含量的酚类物质和更强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7.
龙脊大叶茶是广西地方特色群体种,本文在传统红茶加工工艺的基础上,将晒青工艺应用到龙脊大叶茶的红茶加工过程中,并对干燥工序的足火温度设置对比试验,通过检测茶样内含物含量、茶色素含量及感官审评来研究加工工艺对龙脊大叶茶红茶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薄层层析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仪-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对王族海棠叶片色素进行了鉴定,并对鉴定出的单体酚、叶绿素、类胡萝卜.素以及总黄酮含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王族海棠叶片内含有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矢车菊素半乳糖苷、矢车菊素及其它单体酚(儿茶素、绿原酸、表儿茶素、芦丁、对香豆酸、二氢槲皮素、木犀草素、槲皮素、山奈酚、根皮素、柚皮素).其中,矢车菊素半乳糖苷和矢车菊素为王族海棠叶片呈现红色的主要色素,叶绿素起到使叶色加深的作用,类胡萝卜素、芦丁、木犀草素、槲皮素、山奈酚、柚皮素等起着辅助成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发育时期‘早酥’梨及其红皮芽变‘红早酥’梨果皮类黄酮组成与合成模式。【方法】以‘早酥’梨与芽变‘红早酥’梨不同发育时期的果实为材料,通过HPLC-MS2法测定其果实发育过程中类黄酮组分的含量变化,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相关合成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早酥’梨和‘红早酥’梨果皮类黄酮组分与含量差异较大,差异主要集中在黄酮醇、原花青素和花青苷代谢支路。2个品种果实自然发育过程中的类黄酮积累模式基本一致,以酚酸、原花青素、黄酮醇和花青苷为主的多数类黄酮组分的合成高峰位于果实发育早期,随着果实发育成熟,酚酸类物质含量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大部分原花青素、花青苷和黄酮醇类物质在果实膨大期后含量维持稳定。‘早酥’梨葡糖糖苷类黄酮、原花青素组分儿茶素和原花青素B2在果实成熟期出现第二个积累高峰。类黄酮合成高峰期,大多数类黄酮合成基因表达水平达到峰值。果实发育后期,下游类黄酮合成基因DFR、ANR、ANS和UFGT表达量相应提高。【结论】‘红早酥’梨果皮比‘早酥’梨果皮含有更多类黄酮物质,特别是类黄酮糖苷衍生物的种类更为丰富,含量也显著升高。‘红早酥’梨和‘早酥’梨果皮中的类黄酮合成高峰均位于果实发育早期。随着果实的发育,‘红早酥’成熟果皮中类黄酮组分含量虽有下降,但仍含有较高水平的原花青素和类黄酮糖苷类衍生物。  相似文献   

20.
以“台农1号”百香果为试材,研究了其果汁黄酮类物质组分、含量及发育变化。结果表明:果汁中共检测到42种黄酮类物质,金丝桃苷、夏佛塔苷、异荭草素、羟基红花黄色素A、堪非醇3-新橙皮糖苷是果汁中的5种主要黄酮类物质,花后30 d为各黄酮种类和含量富集最高的时期,后随果实发育下降,花后50~60 d黄酮含量略有回升。综上所述,百香果花后30 d黄酮含量最高且组分丰富,但鉴于此时是果实发育前期,果汁量少且酸含量高,仅推荐作为天然抗氧化保健品及功能性食品开发等用途,而鲜食宜在花后60 d,即果实完全成熟后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