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选用18日龄肉鸡80羽,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组Ⅰ、组Ⅱ、组Ⅲ、组Ⅳ,其中组Ⅰ、组Ⅱ、组Ⅲ为试验组,组Ⅳ为对照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羽(♀)。采用单因子随机分组设计,共设4个处理,组Ⅰ为基础饲料+1%松针粉,组Ⅱ为基础饲料+3%松针粉,组Ⅲ为基础饲料+5%松针粉,对照组为基础饲料+抗生素。研究结果表明,干物质表观代谢率组Ⅰ、组Ⅱ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显著(P>0.05),但组Ⅲ干物质表观代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5%松针粉组干物质代谢率比对照组低5.46%,其余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粗蛋白质日摄入量及日排出量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粗蛋白质表观代谢率组Ⅰ、组Ⅱ、组Ⅲ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组Ⅰ、组Ⅱ、组Ⅲ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8.34%、23.44%、27.13%;粗脂肪日摄入量组Ⅲ显著高于组Ⅰ和对照组(P<0.05),试验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粗脂肪日排出量组Ⅲ显著高于组Ⅰ、组Ⅱ及对照组(P<0.05),其余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粗脂肪的表观代谢率组Ⅰ、组Ⅱ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粗脂肪的表观代谢率组Ⅰ、组Ⅱ、组Ⅲ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6.86%、9.43%、5.05%;磷的日摄入量、日排出量、表观代谢率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
设置4个试验组(A、B、C、D)和1个对照组(E),在不同的试验条件下,对巴马拟缨鱼进行人工催产,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样本鱼催产前后血清激素水平,试验周期365 d。结果表明,催产前,C组的雌二醇(E2)含量最高,较A组有显著提高(P<0.05),与其他各组无显著差异(P>0.05);D组的雌三醇(E3)和睾酮(T)含量最高,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A组的孕酮(P)含量最高,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B组雌酮(E1)含量最高,较A组和D组有显著提高(P<0.05),与C组无显著差异(P>0.05)。催产后,A组E2含量上升,B、C、D组下降,且C组催产前后差异显著(P<0.05);A、B组E3含量均上升,其中B组催产前后差异显著(P<0.05),C、D组下降,催产前后差异不显著;A、B组P含量下降,而C、D组上升,催产前后差异不显著(P>0.05);A、B组E1含量下降,A组催产前后差...  相似文献   

3.
以鱼粉为脂肪源,设脂肪水平分别为6.1%(A组)、9.5%(B组)、12.4%(C组)、15.1%(D组)、18.5%(E组)的5种实验饲料,对平均初始体质量为(27.56±0.19)g的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进行为期60 d的饲养实验,探讨饲料脂肪水平对褐菖鲉血清生化指标、免疫及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饲料中脂肪水平的升高,褐菖鲉血清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逐渐升高的趋势,E组最高,显著高于A组、B组和C组(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C组显著高于D组和E组(P<0.05),而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CHO)呈下降的趋势,D组、E组显著低于A组、B组和C组(P<0.05),总蛋白(TP)含量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褐菖鲉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随脂肪水平的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C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溶菌酶(LZM)活力也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C组显著高于A组、D组和E组(P<0.05);(3)肝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随着饲料中脂肪水平的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C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丙二醛(MDA)含量则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其D组和E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血清中SOD活力随脂肪水平升高呈现上升趋势,D组和E组显著高于A组、B组、C组(P<0.05);血清CAT活力也表现为上升的趋势,但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可见,饲料中适宜的脂肪水平(12.4%)可明显改善褐菖鲉的免疫功能与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4.
三种肉鸭日粮A、B、C进行对比饲养试验,A为对照组基础日粮,B为基础日粮+50mg/kg喹乙醇,C为基本日粮+100mg/kg阿散酸。经过42d的试验,结果显示:只均增重B组比A组高11.97个百分点,差异极显著(P<0.01),B组比C组高9.85个百分点,差异显著(P<0.05),A组与C组差异不显著(P>0.05);A、B、C组饲料利用率差异不显著(P>0.05);平均每只鸭毛利B组、C组比A组分别高1.45元、0.2元。试验表明B组饲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吕云云  毕颖杰  常青 《河北渔业》2019,(4):19-21,30
为探讨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饲料中发酵豆粕的适宜添加量,本试验以0%、10%、20%、30%、40%的发酵豆粕添加在五组等蛋等脂的饲料中,分别替代鱼粉蛋白的0%,9.81%,19.63%,29.44%,39.26%,标记为A、B、C、D、E共5个试验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池15尾圆斑星鲽(49.0±1.0 g),经过10周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随饲料中发酵豆粕水平的升高,特定生长率逐渐降低,A、B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系数则逐渐升高,A、B和C组显著低于D、E组(P<0.05)。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以B组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10%的发酵豆粕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鱼体对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且不会对鱼体生长造成不利影响,过量则抑制鱼体生长。  相似文献   

6.
李海卫 《畜禽业》2005,(9):10-11
选用1日龄健康樱桃谷肉鸭75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设5个重复,每个重复50只肉鸭,试验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A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B组、C组在基础日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0.2%、0.4%的双乙酸钠。试验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双乙酸钠对肉鸭日增重有显著影响(P<0.05);对肉鸭的饲料转化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肉鸭的成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B组日增重比A组提高了8.65%(P<0.05),比C组提高了5.45%(P>0.05);B组料肉比较A组降低了11.52%(P<0.01),较C组降低了3.29%(P<0.05);B组的成活率与A组、C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B组每只肉鸭分别比A、C组多盈利1.04元、1.06元。  相似文献   

7.
刘安芳 《畜禽业》2003,(2):38-39
选用1日龄健康樱桃谷肉鸭60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50只肉鸭,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A组饲喂基础日粮,B组、C组在基础日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0.2%、0.4%的双乙酸钠。试验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双乙酸钠对肉鸭日增重、瘦肉率有显著影响(P<0.05);对肉鸭的饲料转化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肉鸭的成活率和屠宰率、皮脂率无显著影响(P>0.05)。B组日增重比A组提高了8.65%(P<0.05),比C组提高了5.45%(P>0.05);B组料肉比较A组降低了11.52%(P<0.01),较C组降低了3.29%(P<0.05);B组的成活率与A组、C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B组每只肉鸭分别比A、C组多盈利1.04元、1.06元。  相似文献   

8.
中草药与抗生素作为添加剂对本地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对本地鸡设计了A、B、C、D四种饲料进行饲养试验,结果表明:A组(混合型基础日粮+中草药添加剂)平均日增重比B组(混合型基础日粮+抗生素添加剂)、C组(玉米型基础日粮+中草药添加剂)、D组(玉米型基础日粮+抗生素添加剂)分别提高20.03%、18.3%、46.8%,与B、C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与D组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经济效益以A组最好,比B、C、D组分别提高26.37%、26.05%、59.75%。平均采食量A组比B、C、D组分别提高1.20%、0.87%、9.87%。A、B组比C、D组平均日增重提高19.94%,差异显著(P<0.05),经济效益提高26.04%。A、C组比B、D组平均日增重提高22.04%,差异显著(P<0.05),经济效益提高22.67%。因此,用稻米来代替部份玉米,用中草药添加剂代替抗生素添加剂是可行的,且能获得较好的日增重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选择通江本地黄牛25头,随机分为A、B、C、D、E组,每组5头,A组采用传统舍饲肥育方式,B、C、D、E组分别采用在传统舍饲基础上以不同方式补饲低精料的肥育方式;试验结束时,每组选2头牛进行屠宰测定。结果发现:B、C、D、E组日增重分别比A组(对照组)提高218.8%(P<0.01)、250.3%(P<0.01)、243.8%(P<0.01)、225%(P<0.01),肥育毛利润分别比A组多出8.4元/头、11.9元/头、14.4元/头、6.0元/头,屠宰性能与A组无显著差异(P>0.05)。以上结果表明:与A组相比,B、C、D、E组(特别是D组)能显著提高日增重,缩短肥育时间,增加收入,且对屠宰性能无显著影响,是通江本地黄牛低精料肥育的较好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使用经氨基酸平衡后的酵母提取物替代鱼粉对凡纳滨对虾消化机能的影响,分别用酵母提取物替代饲料中15 %(B)、30 %(C)、45 %(D)、60 %(E)和100 %(F)的鱼粉,配制6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投喂凡纳滨对虾(6.328±0.630 g),以鱼粉含量为25 %的饲料为对照组(A)。饲养7 d后开始收集粪便,测定凡纳滨对虾对饲料的表观消化率。养殖试验结束后,研究酵母提取物替代鱼粉对凡纳滨对虾消化酶的影响。试验结果:凡纳滨对虾对各组饲料均具有较高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77.96 %~81.21 %)和粗蛋白表观消化率(87.19 %~92.82 %);各替代组饲料的表观消化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C、E和F组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粗蛋白表观消化率随酵母提取物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凡纳滨对虾肝胰腺中类胰蛋白酶的活性随饲料中酵母提取物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脂肪酶的活性随饲料中酵母提取物用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肝胰腺中淀粉酶活性最高的为C组;各替代组凡纳滨对虾的肠胰蛋白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以氨基酸平衡酵母提取物替代饲料中的鱼粉可以提高凡纳滨对虾对饲料的消化机能。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一种新型抗菌肽(第益肽)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免疫和消化性能的影响,挑选初始体重为(0.40±0.01)g的虾苗240尾,随机分两组,A为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E为试验组投喂添加0.03%第益肽的饲料。试验为期10周。结果显示:添加第益肽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无显著性影响(P>0.05)。A、E两组全虾和肌肉的水分和粗脂肪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E组的粗蛋白质含量高于A组,粗灰分含量A组高于E组(P<0.05);A组的AKP、ACP活性和MDA含量高于E组(P<0.05),E组的T-AOC、TPS和LPS活性显著高于A组(P<0.05);SOD的活性变化并不明显(P>0.05)。可见,添加0.03%的第益肽可显著提高对虾的免疫和消化性能,有效保护对虾的肝胰腺。  相似文献   

12.
以初始体重7.30±0.12g的奥尼杂交罗非鱼幼鱼为对象,在池塘内浮式网箱中进行为期70d的养殖试验。试验配制5种等氮、等能、低鱼粉含量(2%)的实用饲料(D1~D5)。其中,D1为对照组,含有30%豆粕;在D2里用花生粕蛋白替代D1中50%的豆粕蛋白;D3~D5是在Diet2的基础上分别添加0.25%晶体赖氨酸+0.05%晶体蛋氨酸、0.25%微囊赖氨酸+0.05%微囊蛋氨酸、0.50%微囊赖氨酸+0.10%微囊蛋氨酸。饲料中添加0.5%Cr2O3作为外源指示剂用于测定营养成分或能量的表观消化率。结果表明,罗非鱼的成活率在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与D5组罗非鱼的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显著(P>0.05),均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D2组最低;D2与D3组的饲料系数显著高于D5和对照组(P<0.05)。D5和对照组的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D2与D3组(P<0.05);罗非鱼的肥满度在对照组、D4与D5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均显著高于D2与D3组(P<0.05);罗非鱼的脏体比和肝体比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干物质、脂肪、总能及必需氨基酸的消化率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在对照组、D4与D5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D2组(P<0.05);花生粕替代豆粕及添加晶体或微囊氨基酸对罗非鱼体常规成分和必需氨基酸均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3.
李玮 《畜禽业》2023,(8):30-32
目的 探究复合酶制剂对仔猪生长性能及饲料消化率的影响。方法 试验选用80头28日龄断奶仔猪,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在基础日粮中根据体质量分别添加0、200、400、600 mg/kg的复合酶制剂,试验为期30 d。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Ⅱ和试验组Ⅲ仔猪的终测体重、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显著升高(P<0.05),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Ⅱ和试验组Ⅲ仔猪对饲料中干物质、粗脂肪、粗蛋白、粗纤维和粗灰分的消化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 在基础日粮中添加复合酶制剂可以有效提高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改善仔猪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提高营养物质吸收率,且在该试验条件下,复合酶制剂的最适添加剂量为600 mg/kg。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不同养殖模式对虎龙杂交斑(E.fuscoguttatus♀×E.lanceolatus♂)生长、消化酶活性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选取初始体质量为(143.22±12.48)g的健康虎龙杂交斑鱼种360尾,随机分为3个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A组)、池塘网箱养殖模式(B组)、流水养殖模式(C组),进行为期56 d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B组的存活率、体质量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A组和C组(P<0.05),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水平也显著高于A组和C组(P<0.05),其饲料系数(FCR)显著低于A组和C组(P<0.05);B组肠道的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显著高于A组和C组(P<0.05),B组和C组的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A组(P<0.05);B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A组和C组(P<0.05),A组血清溶菌酶含量和超氧化岐化酶活性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研究表明:池塘网箱养殖模式能更好地促进虎龙杂交斑的生长和消化,工厂化养殖模式则更有利于提高鱼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15.
以点带石斑鱼幼鱼为试验动物,进行短期饥饿和再投喂对其生长、生化组成及行为的影响试验。对照组(S0)持续投喂30 d,饥饿组S2、S4、S6、S8和S10分别饥饿2 d、4 d、6 d、8 d和10 d后再分别恢复投喂28 d、26 d、24 d、22 d和20 d,试验设3平行。结果表明: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点带石斑鱼幼鱼全长、湿重、粗蛋白、粗脂肪、糖类的含量和能值均逐渐减少,粗蛋白、粗脂肪和糖类的相对损失率顺序为糖类>粗脂肪>粗蛋白。再投喂后,S2湿重超过S0(P>0.05);各试验组粗蛋白含量除S10外,均与S0差异不显著(P>0.05);S2粗脂肪含量超过S0组,且差异显著(P<0.05),S4粗脂肪含量与S0组差异不显著(P>0.05);S2糖类含量达到了S0组(P>0.05)。再投喂期间,粗蛋白、粗脂肪和糖类的相对增加率顺序为粗脂肪>糖类>粗蛋白。粗蛋白、粗脂肪、糖类的质量分数和能值的变化与饥饿时间呈负相关关系,与再投喂时间呈正相关关系;粗蛋白、粗脂肪和糖类的质量分数变化与能值呈正相关关系;认为蛋白质是影响点带石斑鱼幼鱼肌肉能值变化的主要的含能物质。饥饿幼鱼行为变化表现为集群觅食、反应迟钝和外部形态变化并均匀静伏底。  相似文献   

16.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1、0.3 g/kg的脂肪酶,饲喂平均体重(57.6±0.02)g的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60 d,测定南方鲇的生长性能、饲料表观消化率、消化酶活性及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显示:添加0.1 g/kg和0.3 g/kg的脂肪酶,增重率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4.0%和5.8%,但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系数分别下降了5.0%和6.6%,差异显著(P<0.05),肥满度和粗脂肪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对内脏指数、肝脏指数、肠脂指数、胰蛋白酶活力、肠蛋白酶活力、肠脂肪酶活力及血液生化指标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添加0.3 g/kg的脂肪酶显著提高胰脂肪酶活力(P<0.05),添加0.1 g/kg的脂肪酶对胰脂肪酶活力没有显著影响(P>0.05)。结果表明,在脂肪水平为10%的饲料中添加0.3 g/kg的脂肪酶可以提高胰脂肪酶活力,提高脂肪消化率,改善饲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17.
《畜禽业》2016,(12)
用两个实验研究了日粮中添加不同蛋白质来源性饲料对猪生产性能和养分利用率的影响。选取40头体重相近的猪,随机分成4组,A组饲喂基础日粮,B组饲喂基础日粮加大豆粕,C组饲喂基础日粮加鱼粉,D组饲喂基础日粮加大豆。结果表明:(1)从饲养的整个过程来看,C组日增质量显著高于B组和D组,C组日采食量显著高于A组、B组和D组,B组、D组料重比显著低于C组;(2)27 d时蛋白质来源性饲料的代谢能、粗脂肪、干物质和粗蛋白质的表现消化率比A组有所提高,B组和D组钙的消化率显著高于A组。三种蛋白质来源性饲料对猪的生产性能有所提高,对养分利用率有所改善,其中以动物性饲料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试验研究奶牛抗热应激中草药添加剂对热应激小鼠机体耐力的影响。试验分A、B、C、D4个处理,每个处理20只小鼠,分别喂以不同添加剂浓度的饲料21d[A组:0.5g/(10g体重)、B组:0.25g/(10g体重)、C组:0.13g/(10g体重)、D组0g/(10g体重)],每日光暗节律各12h,自由摄食与饮水。试验结果表明,A、B组体重增加显著高于C、D组(P<0.01),A、B、C组小鼠死亡数显著少于D组(P<0.05),受热90min后,A、B、C组小鼠肛温比D组分别低0.3℃、0.3℃、0.5℃(P<0.05),说明该添加剂具有一定的提高小鼠热耐力作用。  相似文献   

19.
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设置包括自然海水在内的4个盐度组,分别为31(自然海水,对照组A)、26(B组)、22(C组)、18(D组)。按逐步降盐(DG)与盐度突变(DS)两种盐度变化模式对各组刺参进行盐度胁迫实验。结果表明,B组仅个别较小个体出现死亡现象,C组和D组刺参个体的DG与DS实验组的成活率均出现显著差异(P<0.05),DS-D组的成活率最低,仅为45.67%。不同盐度胁迫的各实验组之间,摄食率与食物转化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各实验组内,DG处理和DS处理的刺参个体的FR和FCR差异均未见显著(P>0.05)。B组内的两种降盐方式在降盐后的前10d生长有显著差异(P<0.05),之后20d内差异不显著(P>0.05)。C组和D组的刺参个体在实验中均出现体重负增长,与其余各组的SGR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0.
不同脂肪源对异育银鲫鱼种生长、消化率及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探讨不同脂肪源对异育银鲫生长、消化率和体成分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4%的鱼油、豆油、猪油、花生油和混合油(鱼油∶豆油∶猪油=3∶4∶3)制成5种等氮试验饲料,饲喂均重为(6.04±0.05)g的异育银鲫60d。结果表明,混合油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鱼油组和猪油组(P<0.05),但与其他组无显著差异(P>0.05);蛋白质效率(PER)、饲料系数(FCR)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豆油组的肠体比显著高于鱼油组和猪油组(P<0.05);猪油组的肝体指数(HSI)显著高于鱼油组(P<0.05),猪油组的内脏指数显著高于混合油组(P<0.05);不同脂肪源对肥满度的影响不显著(P>0.05);鱼体肌肉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和磷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猪油组肝脏中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鱼油组和花生油组(P<0.05);肝脏中粗蛋白鱼油组和豆油组显著高于猪油组和花生油组(P<0.05);猪油组粗蛋白和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研究结果显示,当豆油和花生油单独添加时,与添加鱼油组表现出相似的生长性能、表观消化率和体成分,而单独添加猪油,鱼体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