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冬小麦潍麦8号为试材,研究不同浓度CPPU处理的小麦萌发胚以及种子所获植株的分蘖及植株发育变化。结果显示,CPPU可以促进小麦萌发胚形成的幼苗产生分蘖,当CPPU浓度小于6μmol·L-1时,产生的分蘖数随着CPPU浓度的升高而增多,而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二级分蘖苗的比率也增大;但是CPPU浓度高于10μmol·L-1时会对幼苗的生长造成毒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CPPU浸种处理的有效穗数也是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增多。CPPU处理后的小麦幼苗生长素合成基因TaYUCCA10的表达比对照增多,且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表达量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
3.
磷肥对小麦分蘖动态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轻盐土上每亩基施磷肥,5,10,20,30,40,50,60kg,对小麦生育性状及产量产生明显效果。单株分蘖40kg/亩,50kg/亩处理比对照增1.5-1.6倍,单株分蘖成穗平均比对照高9.39个百分点,叶面积指数从拔节期至成熟期明显增加,千粒生增2.06g,亩产增46.8%。  相似文献   

4.
滇中高原小麦分蘖的特点李亚路季梅(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南京210095)THECHARACTERISTICSOFWHEATTILLERSINTHEMIDDLEYUNNANPLATEAULiYaandLuJimei(DeptofAgronomy,Na...  相似文献   

5.
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水稻单株分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是在绥化地区的生产与气候条件下,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水稻单株分蘖的影响。试验于2007年在黑龙江省农科院绥化分院水稻基地进行,试验品种为垦稻12。试验设定三种行距配置,即相等行距(30cm),和两种宽窄行(70~20cm;50~20cm)配制。在各种行距配置中都按照三种密度(10穴/m2、17穴/m2和24穴/m2)调节株距,即试验共9个处理,处理名称以"宽行距-密度"形式表示。试验结果表明:在低种植密度(10穴/m2)下,采用宽窄行栽培可以提高单株分蘖数,高种植密度(24穴/m2)下,50~20cm宽窄行栽培时单株分蘖数减少,而70~20cm宽窄行下,单株分蘖数减少;在中等密度(17穴/m2)下,采用50~20cm宽窄行完全可以保证一定数量的单株分蘖数,但行距扩大过宽的宽窄行(70~20cm),明显抑制生长中后期的分蘖数的增长。  相似文献   

6.
7.
研究了春性小麦扬麦16号分蘖、成穗特性与基本苗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的总叶片数随基本苗减少而增多。在45~135万株/hm2基本苗范围内,主茎的出叶速度不受基本苗多少影响,基本苗大于135万株/hm2,主茎的出叶速度加快。基本苗越少,分蘖期持续时间越长,分蘖率越高,且滞增叶龄期推迟,超同伸现象越明显。群体穗群组成中,分蘖穗所占的比例随基本苗增多而减少,基本苗越少,单株成穗率越高,低级蘖位分蘖的成穗率增高。基本苗还对穗部性状具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小麦主茎生育速度对分蘖形成及其成穗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冬小麦品种农林61号的3年观察结果表明:母茎地上部的生育速度与各生育期的长度有关,生育期长度越长,母茎生育速度就越慢;单株最大分蘖数、无效分蘖数、有效分蘖数和分蘖成穗率与植株生育期长度及母茎生育速度有关。出苗至拔节期的长度长,母茎地上部的生育速度慢,最大分蘖数就多;拔节至抽穗期的长度长,母茎地上部的生育速度慢,无效分蘖就少,分蘖成穗率就高;因而出苗至抽穗期的长度越长,母茎地上部的生育速度越慢,有  相似文献   

9.
采用半双列杂交方式研究带有eui1、eui2基因的4种不同基因型杂交稻的株高、分蘖及叶面积动态.结果表明:带有eui基因的e-杂交稻的株叶形态与对应的非eui基因杂交稻相似,但含有eui基因使杂交稻株高增高,分蘖略有减少,成穗率却有所提高,有效穗与原杂交稻相当;eui1基因效应大于eui2基因,同时含有eui1、eui2基因的e-杂交稻十分相似于含eui1基因的e-杂交稻.不同类型杂交稻比叶重无显著差异.在生长旺盛期,含有eui1基因的e-杂交稻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含eui2基因的e-杂交稻和不含eui基因的对照,含eui2基因对杂交稻叶面积的增大作用不显著.生长后期,e-杂交稻叶面积减小较快,使e-杂交稻叶面积指数逐渐降至或低于对照水平.eui基因表现的效应呈现如下顺序:eui1≈eui1+eui2>eui2.  相似文献   

10.
11.
陈敏 《贵州农业科学》2003,31(Z1):50-51
为了探讨小麦的需肥特性,进行了不同时期氮素分配对小麦产量及分蘖成穗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氮肥分次施用(即50%基肥、30%分蘖肥、20%拔节肥)能满足小麦各生育期的营养需求,比全作基肥处理增产达极显著水平,成穗率、结实率分别提高7.0、1.6个百分点,千粒重增加1.3g.  相似文献   

12.
小麦分蘖成穗对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川麦107在不同地点以不同播种量种植,去分析分蘖发生情况、分蘖成穗情况以及主茎穗、分蘖穗对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在小麦生产上,在适期播种下,采用小窝密植(按20 cm×10 cm播),播种量以每穴播4~5粒,基本苗195~225万/hm2,能保证一、二次分蘖按期发生,并有足够分蘖成穗,且成穗率高,其主茎穗与分蘖穗的比重达到5.5∶4.5,产量在6000 kg/hm2以上。  相似文献   

13.
研究铺膜垫底后水稻株高与分蘖动态的变化规律,可为该项技术的完善以及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2007年在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学实验农场,以杂交稻(培杂泰丰)和常规稻(桂香占)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常规水作(CK)、常规旱作、铺膜垫底旱作3个处理条件下水稻株高和分蘖的变化。结果表明:铺膜垫底旱作能缓解常规旱作引起的水稻株高的降低程度,并能提高2个水稻品种的有效分蘖比例。与常规水作处理相比,铺膜垫底旱作对水稻株高及分蘖的影响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进行了不同时期氮素分配对小麦产量及分蘖成穗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氮肥分次施用,即50%N作基肥、30%N作分蘖肥、20%N作拔节肥能满足小麦各生育期的营养要求,比N全作基肥处理增产达0.01极显著水平,成穗率、结实率提高7.6、2.3个百分点,千粒重增加1.5g。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麦胚芽鞘分蘖(T0)的生长发育特点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方法]以4个小麦品种为试材,通过连续4年田间和室内试验,运用形态学和解剖学方法探讨小麦T0的生长发育特点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T0的生长与其品种的生育期有关,且对主茎的生长具有一定延迟作用,生育期越短,T0所受影响越小,延迟作用的时间越短,与其他分蘖发育越紧密同步,成为有效分蘖的机会越大。T0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其前期生长缓慢,后期生长较快,并且与T3(主茎第3片叶片出现的第3个分蘖)和T11(T1的第1片叶片上出现的分蘖)的生长趋势相同。[结论]T0对单株产量影响不明显;无论是对分蘖多的川农17,还是对分蘖少的川麦107,T0不再是制约其产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玉米产生分蘖的生理特性及原因,指出分蘖对玉米产生的影响,并提出预防措施,以期为防止玉米分蘖发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盆栽试验,探讨丙草胺施药量、施药时期、施药时水层深度对水稻的株高、分蘖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有效剂量小于525 g(a.i.).hm^-2的丙草胺对水稻的株高、分蘖影响不显著,用量高于600 g(a.i.).hm^-2时株高明显受抑制,延迟分蘖发生的时间。  相似文献   

18.
<正> 近年来,笔者对小麦的分蘖、成穗率及穗型进行了定点观察和大面积的实地调查。现将结果介绍如下: 一、影响分蘖发生及成穗的因素 除了施肥水平和土壤质地的差别外,主要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1.肥料运筹不当 由于早期速效肥的不足,导致小麦3~4叶期苗势不壮,是麦苗第1叶位空位的首要原因。定点田块中,除有机肥外,每亩施26.7~33.3千克碳酸氢铵作基肥,比对照田分蘖期提前3~6天,第1叶位分蘖增加7.5%~18%,平均单株分  相似文献   

19.
浅析小麦分蘖成穗的限制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浅谈影响小麦分蘖成穗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影响小麦分蘖成穗的因素,主要有播种量过大、秋冬气温低、土壤湿度不适、播种质量不高、施肥不当、播期不当等,针对以上原因提出提高分蘖成穗的措施,主要包括精细整地、适期播种、精少量播种、配方施肥、提高播种质量、精细田管等,以提高小麦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