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苏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设计了一套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江苏省的13个市作为案例,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各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深层次因素分析。  相似文献   

2.
罗文 《农业考古》2005,(6):251-254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学术界及农业管理部门关注的热点,制订科学的、合理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有助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本文通过对农业活动、农业政策与农业环境变化关系的研究,提出了反映农业可持续发展状态指标分析框架,并建立了综合评价的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模型.评价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和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上海郊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系统最优综合评价模型,对上海郊区1995~2004年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22个指标进行了分析,并按综合指标的大小进行了排序,最后对上海郊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作出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4.
论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出发,阐述了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指标的选择依据和指标体系的设置框架。  相似文献   

5.
孙艳  刘瑞香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8):8705-8706
从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农村社会、农业经济4个方面选取了25个指标,构建了江苏省射阳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对射阳县农业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周娅莎  朱满德  刘超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694-7696
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评价体系研究很多,综合了众多学者在体系建立和运用具体指标进行评价的文献,在其中挑选指标重新组合为一套新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制约因素,构建了较全面的、层次清晰、数据较易获取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采用主观赋值法、客观赋值法确定指标权重,然后用综合集成赋值法确定各项指标的综合权重。在此基础上运用综合指数评价法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得出相应结论。  相似文献   

8.
文章构建了吉林省农业发展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30个指标,用综合指数评价方法对吉林省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经济系统和社会发展系统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从2000年以来,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逐年稳步提高,发展形势较为喜人,特别是农业经济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提高,对农业整体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高发挥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9.
姚平伟  侣胜利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622-6624
在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和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运用Delphi和AHP法,建立了黔东南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方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上,针对我国森林资源系统的功能与属性,探讨了对我国森林资源综合评价的方法论问题,着重研究了描述指标的无量纲化方法、定性指标的定量转换方法、各评价指标的赋权方法及综合评价指标的算法(尤其加权方式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对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状况的评估准则、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1.
河南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相关统计资料建立了河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该体系对河南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河南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尚未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2.
刘岭村农业生态系统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确立农业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客观地设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和确定基础层次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刘岭村农业生态系统进行了综合评判,找出了该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和对各因子的调控顺序。  相似文献   

13.
立体农业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及其权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辽宁省自然和社会资源,从气候资源,土壤资源,水利资源,作物品种和栽培措施5个方面,对目前辽宁省60余种农业模式进行系统分析,用德尔裴(Delphi)法对高效模式和高产模式分别确定权重,提出了评价指标,共1级4项,2级16项极其权重和评价,并依权重总和,确定某一立体农业模式的优化程序.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从社会、经济、生态及科技四个方面构筑了包含17个指标的畜牧业综合评价体系,通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对贵州省2007~2012年6年间的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2007~2012年,贵州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在0.217~0.316之间,总体呈现平稳上升趋势。四个子系统发展状况依次为:生态子系统>科技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并对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张雁 《安徽农业科学》2015,(36):385-387
为了全面系统地评价商洛市可持续发展真实水平,从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方面选取了23个单项指标,构建了商洛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从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性和协调性对2008~2012年商洛市可持续发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8~2012年商洛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数、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和可持续性均呈上升趋势,但可协调性有下降趋势;从各系统贡献得出这与2008~2012年商洛市主要依靠政府投资促进发展有关,需要地方政府尽快调整经济结构、完善社会保障事业和改善环境质量,才能真正达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晔立 《甘肃农业》2007,(7):68-70,65
在介绍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确立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其指标权重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并以甘肃省为例,着重对全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价,提出了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安丘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讨论指标体系内涵和构建原则的基础上,确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最后,对安丘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自1996年到2004年安丘市农业系统总体发展良好,但该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即农业资源与环境和农村社会还未进入可持续状态,该市的农业可持续性是不稳定的,应加大对其弱势系统的发展力度。  相似文献   

18.
区域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提出了具有一定意义的区域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以及评价的一般程序。并对曲周县1996-1998年期间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表明,曲周县农业-农村系统总体基本可持续。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浙江省25个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县(市、区)为考查对象,构建了基于农业资源禀赋、农业发展水平、农业从业人员科技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6个层面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的基础上,采用变异系数方法,从子系统得分和综合得分2个方面,对其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浙江省25个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县(市、区)的农业资源禀赋、农业发展水平、农业从业人员科技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加权得分分别介于0.071 1~0.642 9、0.195 4~1.311 9、0.093 1~1.066 8、0.587 0~1.720 1、0.012 3~0.917 9、0.383 3~1.880 9,总得分介于3.261 1~5.946 4,其中,德清得分最高,安吉、定海次之,兰溪得分最低。整体上看,各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相对均衡。各层面中,农业发展水平和生态效益的得分率超过50%,但农业从业人员科技水平和社会效益的得分率不足40%。提出加强农民职业培训、更加重视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保证我国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建立由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4个方面的17个指标组成的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选用多指标综合模型法对中国1991-2013年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平均水平及东部、中部、西部3大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逐步上升,制约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资源的减量化投入水平。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政府要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提高资源减量化投入水平、在农业生产各个环节贯彻4R原则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效益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