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棉铃虫卵与幼虫在棉株上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不同耕作类型与不同卵量密度棉田,调查棉铃虫卵与幼虫在棉株上的分布情况,明确了在嫩头、叶片、苞叶等不同器官部位的消长动态及垂直分布规律,并据此对棉田棉铃虫卵与幼虫种群抽样调查方法及施药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在南疆棉区两种种植密度下中棉所36棉田通过人工摘蕾模拟研究第二代棉铃虫为害对棉株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7月中旬每株损失4个蕾加2个小铃后,常规和高密度棉株每株成铃数分别减少7.8%和5.2%,而每株损失2~4个蕾或2个蕾加1个小铃后,最终成铃数减少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酒泉市棉铃虫一年发生 3~ 4代 ,从 4月下旬开始出现越冬代成虫 ,1、2代发蛾盛期分别为 6月底— 7月上旬和 7月下旬 ,从 8月底开始至 1 0月上中旬化蛹越冬。其寄主作物主要为玉米、豌豆、棉花、番茄、向日葵、大麻 ,其中棉花上主要以 2代幼虫危害为主。在 2 5 .6℃时 ,人工饲养条件下 ,卵期、幼虫期、预蛹期、蛹期、成虫期分别为 4.7、 1 4.1、 1 .5、 9.62、 6.2 d,整个世代历期 36d  相似文献   

4.
麦垄直播夏棉区,一代棉铃虫主要发生于小麦田,并集中于麦穗上产卵、取食为害;二代棉铃虫卵粒分布于各种秋作物田,但前期主要产于蕃茄、菜椒、花生、玉米、大豆上,棉花4片真叶后,对棉铃虫有明显的诱集作用;三代棉铃虫主要发生于棉田内;四代棉铃虫则主要为害迟发棉田、夏播玉米及晚播的其它秋作物。  相似文献   

5.
棉田施磷量对棉铃虫落卵量及其幼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中等地力条件下,棉田施磷量的多少,不仅直接影响棉铃虫的生长发育,而且还关系到棉铃虫幼虫对棉株的危害程度。试验结果表明,增施P_2O_5可便棉株幼嫩组织中全磷含量增加,施135kg·hm_(-2)P_2O_5可比对照(不施磷)二代减少田间落卵40%,三代减少田间落卵59%,棉铃虫的食物利用率增高,粗生长效率降低,在棉铃虫大发生年可减少田间损失量  相似文献   

6.
低酚棉棉铃虫发生与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低酚棉和有酚棉在棉铃虫大暴发年份中的虫害情况和农药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低酚棉上的初孵棉铃虫幼虫的成活率显著高于有酚棉,棉铃虫发生重于有酚棉;但在低酚棉上的农药防治效果优于有酚棉,特别是对高龄幼虫。因此,在同样喷药防治条件下,低酚棉的危害反而轻于有酚棉。此外,对低酚棉和有酚棉农药防治效果差异的原因和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根据萧县棉铃虫系统调查数据 ,统计历年棉铃虫产卵高峰日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差值 ,以此将棉铃虫各代历期作相应的调整 ,即一代幼虫到成虫产卵前历期增加 4d,二代幼虫到成虫产卵前历期减少3 d,将三代幼虫到成虫产卵前历期减少 5 d。调整后对 1 990~ 2 0 0 2年各代发生期进行回测 ,二、三、四代棉铃虫发生期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吻合率比调整前分别提高了 6 7.3 %、43 .6 %、6 0 .2 %。  相似文献   

8.
陈小飞 《江西棉花》2008,30(2):19-21
2006年,对农三师五十一团棉铃虫进行了详细地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在5月18日至8月10日期间,棉铃虫共发生了3代,即第1代、第2代、第3代;随后对黑光灯、杨树枝把和性诱剂3种测报方法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在棉铃虫第1代、第2代、第3代发生期,黑光灯诱蛾的方法最为准确,能较好地反映出棉铃虫成虫的消长规律。  相似文献   

9.
棉铃虫性诱剂诱蛾量农历日分布的圆形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表明 ,棉铃虫性诱剂诱蛾量的农历日分布有集中倾向。按不同方法分段 ,绝对蛾量以 4~ 6日、上旬、朔~上弦为最高 ,相对蛾量以 1 9~ 2 1日、下旬、望~下弦为最高。这些最高值一般极显著高于各自的最低值。绝对蛾量和相对蛾量的谷点大都在月满稍前。这表明性诱剂诱蛾量与月相有一定关系 ,但绝对蛾量和相对蛾量的集中时间也有显著不同 ,提示数据处理的方法对结果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王海东 《中国棉花》2001,28(2):14-15
通过对阜阳市历年棉铃虫发生情况的研究,建立了棉铃虫各代及年发生程度和防治适期的气象预报模式,并应用于实际预报效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11.
探讨使用环境友好复合型防治害虫中试药剂扫虫光防治瓜菜害虫的发生与危害及其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安全性,比较分析扫虫光对棉铃虫的防治效果及其处理对辣椒的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扫虫光1 000倍液、1 500倍稀释液不仅对棉铃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而且对植株生长安全;扫虫光500倍液虽然对棉铃虫具有良好防治效果,但植株生长畸形。因此,综合考虑经济、高效和简便等因素,扫虫光1 000-1 500倍稀释液可广泛用于防治瓜菜棉铃虫的发生与危害。  相似文献   

12.
虱螨脲对棉铃虫的生物活性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测定了虱螨脲对棉铃虫的室内生物活性和田闻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虱螨脲具有较强的杀卵作用。在50mg/L浓度下。棉铃虫1日龄卵死亡率达到87.30%;对棉铃虫2~5龄幼虫具有较高的胃毒活性,其LC50分别为0.7434mg/L、1.9669mg/L、2.0592mg/L和2.6945mg/L。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卵高峰期至初孵期用药,对棉铃虫有较高的防治效果,药后7d.用50g/L虱螨脲EC450mL/hm2、600mL/hm2防治效果分剐为89.3%、90.2%。  相似文献   

13.
通过饲料混毒法测定鳢肠对棉铃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饲料中鳢肠比例的加大和棉铃虫幼虫取食时间的延长,鳢肠对棉铃虫幼虫的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幼虫取食鳢肠比例高的饲料后,棉铃虫蛹质量显著降低,但羽化率和单雌日均产卵量与对照处理差异不显著;给棉铃虫幼虫饲喂鳢肠明显延长了幼虫和成虫历期,但对蛹历期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初步研究了棉铃虫性信息干扰素(AB-ROPEL)田间试验效果,结果分析表明:AB-ROPEL对棉铃虫成虫的干扰效果显著,达99.7%以上;棉田害虫天敌数量增加37%;棉株蕾铃被害率下降了10.2%--62.7%;化防次数减少6次;综合防治成本降低20.1%;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江苏省丰县棉花棉铃虫发生有逐年加重趋势。为更好地指导棉农科学防治棉铃虫,保障本县棉花高产优质生产,笔者实施了30%茚虫威WG等8种药剂防治棉铃虫田间药效试验,筛选出一批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结果表明:30%茚虫威WG、150g·L^-1茚虫威SC、375g·L^-1硫双威SC、55%毒·氯EC、125g·L^-1高效氟氯氰菊酯SC用于防治棉花棉铃虫均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均优于对照药剂480g·L^-1毒死蜱EC,且对棉花安全,适宜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几种性诱剂、性诱器诱捕棉铃虫成虫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探明性诱剂在棉铃虫测报中的效果及其应用前景,筛选理想的、使用简单、诱捕效果高的诱捕器和性诱剂,笔者进行了筛选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水盆诱捕器+橡皮头诱芯等具有较好的诱蛾效果,且设施简单易行,调查方法简便,值得继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棉铃虫对转Bt基因棉产生抗性的现状和机理及治理对策等方面国内外研究的进展。随着转Bt基因棉花的大面积推广,棉铃虫对Bt棉的抗性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在室内抗性筛选中,棉铃虫对Bt的抗性已经达到上千倍,但在大田自然条件下,还未发现大面积抗性的产生。棉铃虫对Bt的抗性机理包括中肠蛋白酶的改变和中肠毒素受体的改变两个方面,其中毒素的受体研究主要包括APN类受体和类钙粘蛋白受体。并简要介绍了国内外棉铃虫抗性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2011-2012年,在147团棉田进行奇农素和新型杀棉铃虫剂15%茚虫威混配防治棉铃虫试验,结果表明奇农素和茚虫威混配使用可提高防效,在蕾铃期使用防治棉铃虫效果明显;同时还可以促进棉花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9.
Rapid identification of invasive species is crucial for deploying management strategies to prevent establishment. Recent 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 invasions and subsequent establishment in South America has increased the risk of this species invading North America. Morphological similarities make differentiation of H. armigera from the native Helicoverpa zea (Boddie) difficult. Characteristics of adult male genitalia and nucleotide sequence differences in mitochondrial DNA are two of the currently available methods to differentiate these two species. However, current methods are likely too slow to be employed as rapid detection methods. In this study, conserved differences in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1 (ITS1) of the ribosomal RNA genes were used to develop species-specific oligonucleotide primers that amplified ITS1 fragments of 147 and 334 bp from H. armigera and H. zea, respectively. An amplicon (83 bp) from a conserved region of 18S ribosomal RNA subunit served as a positive control. Melting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in ITS1 amplicons yielded species-specific dissociation curves that could be used in high resolution melt analysis to differentiate the two Helicoverpa species. In addition, a rapid and inexpensive procedure for obtaining amplifiable genomic DNA from a small amount of tissue was identified. Under optimal conditions, the process was able to detect DNA from one H. armigera leg in a pool of 25 legs. The high resolution melt analysis combined with rapid DNA extraction could be used as an inexpensive method to genetically differentiate large numbers of H. armigera and H. zea using readily available reagents.  相似文献   

20.
采用浓度梯度的生物测定方法测定了棉铃虫室内种群对3种Bt毒蛋白的致死效应阈值,结果Cry1Ac、Cry1Ab和Cry2Ab对棉铃虫室内种群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133(95~174)、86(60~114)、151 ng· g-1(91~214 ng· g-1);LC90分别为:1071(784~1654)、728(553~1029)、3067 ng· g-1(1853~6669ng·g-1).实验所得到的数据可作为今后我国抗虫棉新品种安全评价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