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新高考制度变革和新时期学生主体变化的特点,针对生源结构差异和学生知识体系不平衡等急待解决的问题,以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下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地质地貌学”为例,基于“以本为本-科教融合-思政同行”的育人思路,探索出了“4B”(OBE+Break-Bridge-Build)育人模式,即以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为指导,通过破解学情(Break)、引导自主学习(Bridge)、树立专业情怀(Build),实现课程育人,达到学生知识、能力、情意目标的进阶。通过“三三四”教学内容搭建、多元化参与式教学活动、有效教学组织(BOPPPS)等形式推动课程创新,从“课程前-课堂前-课堂中-课堂后-课程后”全过程的教学路径践行育人模式。实施“4B”课程育人模式后,“地质地貌学”课程的教学满意度提高、学生科研和专业素养提升、教学成果显现、育人模式得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地貌学课程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一门传统课程,也是该专业的必修课程。根据地貌学课程的实践性和认知性特点,为了解决当前地貌学课程教学存在的教材内容脱离实际、语言和文字教学存在局限性、书面考试不利于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课时有限等问题,提出突破传统课程的知识本位论、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等教学改革措施,从而实现地貌学传统课程的新发展。实践表明这些教学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4.
风景园林专业“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风景园林专业的性质和特点,针对目前"土壤学"课程中存在的教材与教师、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及考核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改革的措施和建议。首先在改革的整体思路上要突出风景园林学的专业性和"土壤学"课程的实用性;其次要根据专业性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要改变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提高"土壤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树木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面向21世纪,我国高校正在进行着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树木学作为林业院校的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必须符合于培养基础厚、口径宽、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的改革思路。在总学时压缩的条件下,围绕培养高素质林业人才的目标,我们对树木学的教学大纲、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考核指标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一、研究方法及思路 1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收集国内外有关教学改革的论文及成果,分析研究以往树木学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2在分析调研结果的基础上,充分听取有关专家的意见及建议,以林业科技… 相似文献
6.
“土壤侵蚀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土保持专业成立之初直至1997年调整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水土保持原理”课程名称及其内容几经扩展和调整。其中一次较大的调整是在1988年之前,因“水土保持原理”课程内容中有水土流失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部分,所以当时本课程的名称为“水土保持原理与土地利用规划”。80年代末期由于电子计算机带来的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土地利用规划内容从理论到实践都不断得以完善。为满足新形势下教学和生产需要,土地利用规划内容从“水土保持原理”课程中分离出来,单独形成了一门专业课程———土地利用规划。自1996年… 相似文献
7.
8.
9.
“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摘要: 该文从教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南京林业大学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城市规划专业“城市总体规划”课程的定位和课程建设现状,围绕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教学观念转变、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和内容调整、教材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0.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地质与地貌学"课程教学体系构建与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地质与地貌学”课程具有自己独特的专业背景,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已不适合此专业的本科教育。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把课程体系建设与专业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强调用课程的基本理论去客观分析地质与地貌现状,帮助学生构建地质与地貌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并进行了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优化了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1.
根据风景园林专业的性质和特点,针对目前“土壤学”课程中存在的教材与教师、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及考核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改革的措施和建议。首先在改革的整体思路上要突出风景园林学的专业性和“土壤学,,课程的实用性;其次要根据专业性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要改变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提高“土壤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13.
该文认为,“建筑构造”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技术性,所以在课程教学中,应结合典型的工程实例、设计和技术规范、技术规程、标准图集以及学生毕业后就业地区的具体状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提出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现场教学、实验室教学、撰写调查报告等多种教学手段和途径,促进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取长补短;通过加强“建筑构造”课程与“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所学的建筑构造知识学以致用,从而适应建筑构造学科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摘要: “家具设计CAD II”是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家具设计与制造方向的专业选修课,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针对该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等问题,从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上入手,提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重点、以点串线;在多媒体课件上下工夫等改革措施。提高上机实验课效率,做到上机实验课全程答疑解惑,督导跟踪,开展学生之间互动,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地理大数据"课程是2018年北京林业大学面向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生增设的一门学位课程。针对"地理大数据"课程教学内容交叉性强、教学方式不确定等特点,探讨了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具体从以下3个方面实施:①基于前沿话题式引导,开展以问题讨论与交流为主的互动式专题教学;②建立"地理大数据"课程资源数据库,鼓励并督促学生丰富该课程数据库内容;③建立多元化的"地理大数据"课程考核评价体系。通过探讨"地理大数据"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强化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社会输出了实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6.
新工科"相对于传统工科而言,更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通信原理"作为通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也要注重课程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目前,"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在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验和实践教学设计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问题。为了适应"新工科"的建设,探讨了"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措施:引入精讲基本理论的"微课"、设置新技术专题课程、引入开放设计类考核题型、增加新型教学方法、优选教学手段、开设综合设计类和项目研究类实验、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等。课程教学改革后,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为培养信息技术领域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家具设计”课程教学应适应家具产业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家具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针对安徽农业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家具设计方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家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动态更新教学内容,重视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的训练效果,强调理论教学与课程实验并重,强化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大力推进社会实践教学等,以期通过多种途径切实提高“家具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19.
“园林生态学”是园林、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针对“园林生态学”课程的现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取得了学生对“园林生态学”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的需求、意见及建议,并在分析了“园林生态学”课程内容缺少新颖性、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缺少动力等问题的基础上,采取了修定教学大纲、引入新的教学方法、调整考核方式、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等一系列措施,对“园林生态学”课程进行了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对“园林生态学”今后的教学改革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