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抗虫棉棉田中黑盲蝽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南阳棉区,大面积种植抗虫棉后,由于减少了棉田农药化防次数,原属兼治对象的中黑盲蝽象上升为主要害虫,在大发生年份,百株虫量高达500多头,尤其多雨年份,因防治失时,中黑盲蝽象为害造成的棉花产量损失不亚于棉铃虫灾害发生年代.近年来,作者对其进行调查、研究,本文仅就Bt棉田中黑盲蝽象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作一报导。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南疆农田牧草盲蝽和蜘蛛种群动态发生规律以及蜘蛛对牧草盲蝽种群的控制作用,2021年在新疆阿拉尔垦区采用性诱剂诱集法调查棉田牧草盲蝽种群消长动态,用目测法详细调查取样范围内地面和棉株上蜘蛛种群消长动态.结果表明:阿拉尔垦区棉田牧草盲蝽发生有2个高峰期,分别在7月下旬和8月下旬,相对湿度对牧草盲蝽种群数量影响较大;棉...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常见的棉盲蝽有绿盲蝽、中黑盲蝽、苜蓿盲蝽、三点盲蝽4种,其中绿盲蝽为优势种群。在河南省,棉盲蝽一年发生3~5代,其中棉田发生2~4代,以成虫和若虫通过刺吸式口器吸取汁液,为害棉花的嫩头、生长点、幼嫩花蕾及棉铃,造成破头、破叶、丛生枝、蕾铃大量脱落等。象,  相似文献   

4.
九江县棉田中黑盲蝽的发生危害及简易测报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盲蝽是农田常见的重要害虫之一。危害棉花的盲蝽在我县发生的种类主要有绿盲蝽和中黑盲蝽两种。50年代末期以前,棉盲蝽发生较少,至70年代,盲蝽的危害逐渐加重,但危害尚不突出。进入80年代以后,棉盲蝽的危害日益加剧,已成为棉田常发性的必治害虫。究其原因,耕作制度的变化,是造成棉盲蝽  相似文献   

5.
盲蝽象属半翅目,盲蝽科,成虫和若虫以刺吸式口针危害棉花及其它植物,是近年来棉田主要害虫之一。一代盲蝽象主要危害棉苗;二代盲蝽象主要危害棉苗心叶及幼蕾;三代、四代盲蝽象主要危害幼蕾、幼铃和成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绿盲蝽在河北省邯郸市棉田已成为危害棉花多种蝽中的优势种。由于棉绿盲蝽个体小、体色与棉花叶色相似,且具有行动迅速转移快等特点,有很强的隐蔽性,群众难以科学防治。目前的转基因抗虫棉对盲蝽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并不具有抗性,一旦气候条件有利于其发生,将对棉花生产构成威胁。因此,必须了解绿盲蝽发生危害的规律,找出绿盲蝽的防治适期,进行科学防治。  相似文献   

7.
通过网捕法、灯诱法、田间调查法三者结合并互为验证的研究,摸清了江汉平原棉区棉田盲蝽主要种类及基本发生规律,可为预测预报及防治指导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对棉田绿盲蝽及其天敌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绿盲蝽及其天敌的时空生态位。结果表明,绿盲蝽在整个调查期间的时间生态位宽度最小,说明其在时间维度上的种内竞争最激烈,龟纹瓢虫、小花蝽与草蛉类与绿盲蝽时-空二维生态位重叠值均大于1,说明龟纹瓢虫、小花蝽与草蛉类对绿盲蝽的跟随及控制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9.
为了构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河北省棉田绿盲蝽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于2011-2015年在河北省沧州植棉区开展了棉田绿盲蝽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包括色板诱杀、性信息素、频振式杀虫灯和高效生物农药应用等,并逐步构建了针对棉田绿盲蝽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根据相关研究发现,该绿色防控技术对棉田绿盲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与常规防治区相比,减药控害成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王玉堂 《江西棉花》2007,29(3):47-47
棉盲蝽又叫棉花盲蝽象,俗称"小臭虫",属半翅目盲蝽科,其种类很多,我国棉区已发现17种,山东记载有11种,主要的有绿盲蝽、苜蓿盲蝽、三点盲蝽和中黑盲蝽等4种.  相似文献   

11.
在2008年抗盲蝽棉花材料筛选的基础上,选出4个对盲蝽抗性较好的棉花材料和2个感盲蝽的棉花材料,分析其田间抗盲蝽性,并对其生长势和产量构成因素与目前2个主栽棉花品种做了比较,以评估这些棉花材料的应用价值。试验结果表明,表现出良好抗盲蝽性的品种HH1、BJ2、HH2的田间生长势和产量构成参数与抗虫棉中棉所41相当,优于常规棉中棉所49不喷施化学农药田。  相似文献   

12.
新疆绿洲棉田土壤质量演变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君华  刘明 《中国棉花》2011,38(7):31-34
 采集不同种植年限的棉田土壤样品,研究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性状, 探讨新疆绿洲棉田土壤质量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连作时间的增长,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呈上升趋势。土壤养分含量、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在连作10年时、酸性转化酶活性在连作5年时较小。土壤盐分中碳酸氢根含量呈上升趋势,氯、钠、钾离子呈下降趋势,钙、镁离子、总盐硫酸根有升有降。碳酸氢根、氯离子和镁离子含量在连作10年后,钙离子、硫酸根和总盐在连作5年后趋于平稳,钠和钾变化不大。连作0~10年内土壤质量综合得分逐渐减少,10年以后又逐渐增加,由此可知,棉田连作预警时间最多为10年。  相似文献   

13.
转基因抗草甘膦抗虫棉田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的种群动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10年在田间小区研究了转基因抗草甘膦抗虫棉田主要害虫和天敌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抗草甘膦抗虫棉不能减少田间棉铃虫的落卵量,但对棉铃虫有良好的控制作用。2、3代棉铃虫发生期,抗草甘膦抗虫棉田平均百株落卵量分别比Bt棉田增加12.5%和74.3%,比常规棉田增加4.6%和65.7%;棉铃虫平均百株幼虫数量少于常规棉田,但多于Bt棉田。棉盲蝽平均百株数量比Bt棉田和常规棉田分别减少36.1%和66.0%。抗草甘膦抗虫棉对棉蚜、棉叶螨和棉粉虱没有控制作用,和常规棉相比,田间发生量差异不显著,因此,仍需加强田间虫情监测,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控制其为害。同时发现转基因抗草甘膦抗虫棉对草蛉、龟纹瓢虫、蜘蛛、小花蝽、寄生蜂等棉田主要天敌的种群数量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 (Hemiptera: Miridae) tends to feed on young plant tissue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ylet probing behaviors of adult A. lucorum and conditions of cotton leaves, we conducted an experiment using electropenetrography (EPG). Behaviors were recorded on four cotton varieties, in relation to thickness and biochemical traits of differently-aged leaves. Cotton leaf age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probing behavior of A. lucorum but cotton variety did not. One-day-old leaves of A. lucorum received the highest mean number of stylet probes (penetrations) per insect, and longest mean durations per insect of combined stylet probing or its components, cell rupture and ingestion behaviors. All of the leaf traits (thickness and biochemical substances) were similar among these four cotton varieties. Leaf thickness had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effect on the same four variables above. Gossypol and tannin also had a negative impact on combined probing duration. Redundancy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four EPG variable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nutrient substances (amino acids, sugar, and water) while they had the opposite relationship with plant defense substances (gossypol and tannin). On cotton in the seedling stages, A. lucorum fed more readily on the youngest, thinnest leaves in our no-choice EPG experiments. Nutrients and chemical resistance substances determined the probing duration of A. lucorum. Our findings can contribute to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patterns of feeding and host consumption by A. lucorum, ultimately improving cotton resistance to A. lucorum.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预测和治理抗虫棉田Q型烟粉虱的技术,2013年对不同转Bt抗虫棉田Q型烟粉虱成虫消长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并进行了黄板诱杀技术和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抗虫棉与常规棉田Q型烟粉虱始发期基本一致,但抗虫棉田烟粉虱种群盛发期较常规棉稍推迟,且种群发生量显著高于常规棉田;另外,不同抗虫棉之间Q型烟粉虱种群消长动态也不太一致。黄板诱杀棉田Q型烟粉虱技术和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当黄板下沿与棉株生长点平行放置,放置方向为东西走向,粘着剂为机油时,诱杀效果最佳。该研究为抗虫棉田Q型烟粉虱的预警监测和无公害治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中部地区玉米田杂草种类及其优势种群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掌握不同生态条件下的玉米田杂草发生种类及优势种群情况,对于制定杂草综合治理方案,科学选用化学除草剂及其配套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选用倒"W"型9点取样法,对吉林省主要玉米产区的玉米田杂草发生情况进行了普查.结果表明,我省中部地区玉米田杂草种类有16个科,35种.相对多度较大的有稗草、苣荬菜等十余种。  相似文献   

17.
转基因棉花田间棉盲蝽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抗虫棉种植面积的增大,棉盲蝽近几年来演变为棉花上的主要害虫,并且其发生和为害呈逐年加重的趋势。简述了近年来我国棉盲蝽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棉盲蝽发生日趋严重的原因、发生程度的特点、防治策略、防治指标与防治适期,以及简单介绍了防治棉盲蝽各种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为棉田棉盲蝽的防治技术及治理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采用整体挖掘冲洗法和图像扫描分析方法,研究瓜棉套作模式下棉花根系在水平0~40 cm、垂直0~80 cm土壤范围内的动态分布及根系特征参数。结果表明,水平方向上,苗期根系主要分布在0~5 cm,蕾期在0~15 cm,花铃期至吐絮期在0~20 cm;垂直方向上,苗期根系主要分布在0~10 cm,蕾期在0~20 cm,花铃期在0~30 cm,吐絮期在0~40 cm。套作棉苗期和蕾期总根长和根表面积小于单作棉,至吐絮期超过单作棉;套作棉苗期和蕾期根总体积小于单作棉;套作棉蕾期和花铃期根系干物质质量小于单作棉。套作棉蕾期、花铃期、吐絮期根系干物质质量与茎粗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通过在环洞庭湖棉区的桃源县进行湘杂棉8号的种植密度试验, 结果表明:在相同培管条件下,不同密度处理间农艺性状、籽棉产量等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籽棉产量以24 000 株/hm2处理最高,为环洞庭湖棉区杂交棉的适宜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20.
20%草铵膦AS对棉田杂草的防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草铵膦AS按照有效成分用量450~1800g·hm^-2进行棉花行间定向喷雾处理,其对棉田杂草的田间防效优于对照药剂41%草甘膦异丙胺盐AS1230g·hm^-2。该药剂不仅除草速度快,而且持效期长,能有效防除棉田多种常见杂草,且对棉花幼苗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