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河南省常见的棉盲蝽有绿盲蝽、中黑盲蝽、苜蓿盲蝽、三点盲蝽4种,其中绿盲蝽为优势种群。在河南省,棉盲蝽一年发生3~5代,其中棉田发生2~4代,以成虫和若虫通过刺吸式口器吸取汁液,为害棉花的嫩头、生长点、幼嫩花蕾及棉铃,造成破头、破叶、丛生枝、蕾铃大量脱落等。象, 相似文献
3.
通过田间系统调查,研究了棉盲蝽在河南省东部棉区的种类及在目前生态条件下的发生规律和治理策略。试验表明,豫东棉区是以苜蓿盲蝽为主与中黑盲蝽混合发生的棉区,每年发生5个世代.较70年代前多发生了一代。越冬代成虫与一代为棉田主害代,以豆科植物为主与菊科植物混生的草荒地是其最主要越冬场所和全年虫源地。开垦草荒地是治理豫东棉盲蝽的有效措施,采用内吸兼触杀性有机磷杀虫剂点涂棉花生长点是控制主害代为害.保护棉花关键部位的最佳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5.
6.
九江县棉田中黑盲蝽的发生危害及简易测报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盲蝽是农田常见的重要害虫之一。危害棉花的盲蝽在我县发生的种类主要有绿盲蝽和中黑盲蝽两种。50年代末期以前,棉盲蝽发生较少,至70年代,盲蝽的危害逐渐加重,但危害尚不突出。进入80年代以后,棉盲蝽的危害日益加剧,已成为棉田常发性的必治害虫。究其原因,耕作制度的变化,是造成棉盲蝽 相似文献
7.
8.
9.
10.
棉盲蝽综合防治新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床期防效:虫口降低70.04%,断头苗率降低81.88%;大田生长期棉盲蝽控制在百株4.8头,棉铃虫、红铃虫、棉蚜、红蜘蛛亦得到同步控制,并保护了天敌,每667m^2增产皮棉13.49%,减少防治费63.77元,增经济效益264.74元。 相似文献
11.
12.
为了研究中黑盲蝽自然种群的滞育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从8月初至10月末,在河南原阳地区杂草上采集中黑盲蝽成虫的自然种群,每隔7d采集1次。采集到的成虫在温度(26±1)℃,相对湿度80%±10%,光周期L∶D=16h∶8h的人工气候箱中进行饲养。对不同日期采集到的中黑盲蝽所产卵的滞育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月末该地区的中黑盲蝽种群开始产下滞育卵,9月末当地中黑盲蝽种群的滞育率已达到100%;但该自然种群在室内饲养后,其所产不同批次卵的滞育率随饲养时间的增加而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3.
在江汉平原布置3个玉米磷肥用量试验,以确定该地区种植玉米施磷效果和适宜的磷肥用量.结果表明,施用磷肥能明显增加玉米叶片数和株高,在不同磷肥用量时3个试验点的子粒最大增产幅度分别为15.4%、18.8%和39.9%,磷增产效果显著.结果还显示,磷肥对子粒的增产作用大于其它部分,足量磷肥施用有助于子粒产量的形成.磷肥施用能有效地提高经济收益,施磷处理的产投比均>2.0,表明江汉平原玉米施磷是增加收入的有效措施.磷肥用量结果表明,第一个和第三个试验点在施磷(P2O5)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江汉平原油菜根肿病流行规律及栽培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枝江市问安镇龚桥村为例,采用普查和抽查方法,研究2008-2017十年间江汉平原油菜根肿病流行规律,分析土壤条件、栽培措施等因素对其爆发的影响。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开展无病苗分期播种移栽、苗床消毒、根际施肥用药等田间试验,优化防治技术。调查结果表明,江汉平原油菜根肿病扩散蔓延速度快,3~5年内连片发作,危害严重;机械作业是该病远距离传播扩散的主要原因,土壤酸化是其流行爆发的基础。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培育无病苗后移栽到病田避病效果明显,菜籽产量损失小,9 月中下旬育苗,10月中下旬移栽,重病田块能获得2 500 kg / hm2左右的正常产量;根际施用氰氨化钙和氰霜唑显著降低根肿病病情指数,防效分别为50%、90%,两者同时施用防效达100%;苗床氰氨化钙焖棚、火土灭菌、氟啶胺、氰霜唑淋土防治效果分别为100%、96%、76%、62%。基于江汉平原地区水稻土对根肿病极度敏感,在农业机械化生产的背景下,提出油菜根肿病防控应以预防为主。为了减少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果,建议可将氰氨化钙等碱性钙肥丸粒化,作为种肥和底肥集中施用于根际周围;在此基础上无病和轻病田用氰霜唑种子包衣后直播,重病田块用氟啶胺进行苗床消毒,培育无病苗后移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