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砀山酥梨不同发育时期套袋对石细胞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不同发育时期套袋处理的砀山酥梨为试材, 研究了果实石细胞团的密度、大小、含量、几种相关酶的活性变化及果实品质等。结果表明, 套袋后果实可滴定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 而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含量、单果质量及果实内石细胞含量等均低于对照; 果实内石细胞团的分布密度在幼果期较高,随着果实发育膨大密度渐低, 接近成熟前两个月左右趋于稳定, 石细胞团的纵径、横径是随着果实发育先增大后减小, 而后又稍有增大, 果实石细胞含量也是先增加后减少, 在盛花后49 d达到最大值。不同时期套袋的果实内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及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均低于对照, 其活性变化是在果实发育初期较高, 盛花后63~77 d处于低水平, 且缓慢下降, 这与果实内石细胞最终含量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于娟娟  李玲  金青  蔡永萍  林毅  吕芮宏 《园艺学报》2011,38(6):1037-1044
 以不同发育时期的砀山酥梨为材料,通过组织化学定位、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同工酶谱技术,研究木质素代谢关键酶POD不同类型,即谷胱甘肽POD(GSH-PX)、愈创木酚POD(PPOD)、抗坏血酸POD(APX)活性变化与石细胞中木质素代谢的关系,探讨梨果实石细胞发育过程中木质素代谢关键酶POD的类型。结果表明:(1)在砀山酥梨果实发育过程中,位于石细胞细胞壁及邻近区域的POD参与木质素在石细胞细胞壁上的沉积;(2)花后15 ~ 123 d,POD同工酶谱带主要分为3组酶活性区,其中PODⅠ的Rf值为0.13 ~ 0.23,PODⅡ的Rf值为0.44,PODⅢ的Rf值为0.63 ~ 0.96;(3)PPOD是砀山酥梨果实发育过程中木质素代谢关键酶POD的主要类型,参与木质素的合成,促进石细胞团的发育。  相似文献   

3.
砀山酥梨果实石细胞与薄壁细胞发育关系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以砀山酥梨为材料, 对梨果实发育过程中石细胞形成、石细胞团增大及薄壁细胞膨大过程进行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 梨石细胞先由果肉细胞壁不均匀加厚, 进而形成厚壁细胞。石细胞形成始于花后15 d, 此后一周内形成大量石细胞; 花后23 d, 石细胞聚簇, 石细胞团大量出现, 石细胞团直径增大;花后67 d, 石细胞团直径最大, 此时薄壁细胞以长条状和椭球状两种方式膨大。梨果实发育过程中, 石细胞含量先上升后下降, 花后51 d, 石细胞含量达18.95% , 以后石细胞含量下降。石细胞含量的下降是由于果实生长和薄壁细胞膨大引起的相对下降。  相似文献   

4.
石细胞是影响梨果实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钙与石细胞次生壁形成过程关系密切。以南果梨为试材,于花后不同时期喷施钙肥,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氯化钙及糖醇螯合钙对其果实品质及石细胞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钙肥处理对南果梨果实品质均有所改善,同时显著提高果实钙含量,并对石细胞形成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盛花期后20d喷施5.0g/L氯化钙可显著增加南果梨单果重、横纵径和总钙含量,并减少石细胞积累,效果最佳。进一步研究发现,氯化钙处理降低了木质素合成相关基因PuC3H、Pu CAD、PuPOD、PuLAC的表达水平。因此,钙处理可通过抑制木质素途径下游基因的表达来减少石细胞的积累,是提高南果梨果实品质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据《Scientia Horticulturae》(2013.03.020)的一篇研究报道,来自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金青等人研究了砀山酥梨石细胞木质素沉积及其结构特征。石细胞是影响梨果实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石细胞是通过木质素在初生细胞壁上沉积,然  相似文献   

6.
不同果袋对砀山酥梨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选用了18种不同果袋对砀山酥梨果实进行套袋试验,结果表明,套袋后砀山酥梨果实的硬度、可滴定酸含量比对照显著增大;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含量以及单果重均显著降低,平均比对照分别降低10.57%,11.74%,27.96%;套袋梨果的石细胞含量比对照降低10%~52.7%;套三层果袋的果实内在品质比套双层果袋和单层果袋果实的内在品质降低更显著;套袋对果实光洁度和果点等外观品质明显改善,三层果袋和双层果袋效果显著优于单层果袋。  相似文献   

7.
梨果实石细胞发育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石细胞是影响梨果实品质的重要因素,石细胞大小、分布与梨果实品质密切相关,石细胞发育是木质素的合成、转运和沉积的结果。在前人对不同系列梨果实石细胞的大小和分布、生长发育特点、木质素合成途径以及影响石细胞发育的环境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总结的基础上,阐明了梨果实石细胞的形成特点和发育规律,为梨果实石细胞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红、橙、绿、蓝、紫色滤光膜制作果袋(单层袋外套一层透明塑料袋),对‘砀山酥梨’果实进行套袋处理,分析不同光质对果实品质和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色滤光膜套袋果实石细胞含量最少,比对照减少28.85%,鲜质量与干质量的比值最大,达到3.54,Ca和Zn的含量分别是对照的1.34倍和1.49倍;紫色滤光膜套袋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比对照提高5.11%,果形指数最小,鲜质量与干质量的比值比对照提高9.38%,石细胞含量、可滴定酸含量以及果实硬度分别减少22.83%、14.29%和14.88%,Fe、Ca、K、Zn的含量是对照的1.09倍、1.26倍、1.24倍和1.4倍;红色滤光膜套袋果实单果质量、可溶性糖含量相比对照分别减少7.33%和31.27%,Fe和Zn的含量分别是对照的1.13倍和1.37倍;橙色滤光膜套袋果实石细胞含量最高,比对照提高14.87%;蓝色滤光膜下果实单果质量最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低,比对照组分别减少10.19%和19.62%。综合分析认为,紫色滤光膜下蓝光透过率高,红光/蓝光值较小,有利于降低果实石细胞含量,相比其他处理更能提高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矿质元素的含量,且果实硬度、单果质量、果形指数比较理想,果实品质较高,建议在‘砀山酥梨’的套袋栽培中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9.
梨果实石细胞团的发育,分布及其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997年对梨果实石细胞团的发育和分布进行了观察分析,供试品种43个。通过对苹果梨、南果梨、丰水梨,伏茄梨四个品种的石细胞团形成过程的观察,及43个梨品种的成熟果实中石细胞团大小和分布的观察测定发现,梨果实石细胞团的形成从花后15d左右开始,花后2个月内基本结束,梨果实中石细胞团分布一般以近果皮处和近果心处密度高、直径大,中层果肉中石细胞团密度低,直径小,果实中石细胞团直径较大,密度高的品种肉质较  相似文献   

10.
阚知 《落叶果树》2001,33(6):22-22
套袋是防止农药污染、改善果面颜色的有效措施 ,也是生产绿色果品的重要手段。但近几年 ,砀山梨套袋起伏较大 ,其原因是套袋带来的负面影响 ,使果农望而却步。1 套袋后果实偏小套袋后果个达不到标准。其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果柄被袋上的铁丝缢伤 ,供应果实的养分受阻 ;二是套袋时果柄被轻微扭伤 ,虽未造成果实脱落 ,但果柄维管束受损 ,营养运输迟缓 ;三是单株套袋太多 ,影响了光合作用。2 果面黄绿不匀白黄色的果面上有成缕或成片的浅色绿痕。主要是因纸袋质量不好 ,一般木浆纸袋较好 ,草浆纸袋为劣。有的纸袋系木草双浆混制 ,密度不均 ,透…  相似文献   

11.
杨绍兰  王玫  张晓菲  王成荣  王然 《园艺学报》2013,40(10):1887-1896
 研究了4种材质的果袋套袋处理对‘茌梨’(Pyrus bretschneideri Rehd.‘Chili’)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及蔗糖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果实中的果糖、葡萄糖、蔗糖及可溶性总糖含量均随着果实的发育进程而增加;不同材质果袋影响糖增加的程度不同,套黄蜡纸袋的糖增加最少;转化酶(Ivr)活性随着果实的发育而降低,套袋降低了花后75 ~ 90 d 和花后150 d 果实酸性转化酶(AI)活性,而对中性转化酶(NI)影响不明显;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随着果实的发育而增加,套袋处理不同程度上降低了SPS活性,以套黄蜡纸袋最为明显,其次是套白蜡纸袋和无纺布袋,套塑料膜袋的大部分测试点与对照差异不显著;随着果实的发育,果实中蔗糖合成酶合成活性(SSs)逐渐增加,蔗糖合成酶分解活性(SSc)逐渐下降,套袋对SSs活性影响在多数测定点差异不显著,但降低了果实发育后期SSc活性。蔗糖代谢相关酶基因AIV1、AIV2、SPS1和SUS1表达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套袋降低了AIV2的相对表达量,降低程度套无纺布袋大于套塑料膜袋;推迟了果实中SPS1的相对表达量最大值出现的时间,套塑料膜袋果的SPS1相对表达量在发育前期显著低于对照;影响了SUS1相对表达量的变化,整个发育过程未见套塑料膜袋果有SUS1相对表达量高峰出现,套黄蜡纸袋果的SUS1相对表达量最大值较对照提前15 d,之后显著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12.
套袋对莱阳茌梨果皮结构和PPO,POD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1  
对莱阳茌梨幼果进行套袋处理,结果表明,套袋果实单宁层厚度、角质层厚度、皮孔覆盖值及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比对照分别下降15%~30.69%、21%~52.16%、40%、84%和37%。套袋使果实表皮层细胞排列更加整齐,黄袋作用比白袋更明显。套袋对结构的影响可能由于减少了外界不良环境作用和抑制了果实体内PPO、POD活性。套袋将有利于提高果实耐藏性和提高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13.
苹果果实套袋对光合同化物积累与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建立一定的源库单位,分析富士苹果套双层纸袋后果实库中光合同化物的积累与转化代谢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套袋45 d(盛花后90 d)后,果实中光合同化物山梨醇的积累量明显高于未套袋的对照,但淀粉、葡萄糖、果糖、蔗糖含量低于对照;与糖转化代谢相关的蔗糖合酶(SS)、蔗糖磷酸合成酶(SPS)、酸性转化酶(AI)、山梨醇脱氢酶(SDH)和淀粉酶的活性均低于对照。套袋降低了果实的库活力,减弱了调运养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梨品种果肉石细胞含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曹玉芬  田路明  李六林  高源 《园艺学报》2010,37(8):1220-1226
对保存于“国家果树种质兴城梨、苹果圃”的5个梨主要栽培种304个品种的果肉石细胞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包括白梨(Pyrus bretschneideri Rehd.)品种117个、砂梨〔P. pyrifolia (Burm.f.) Nakai〕89个、秋子梨(P. ussuriensis Maxim.)35个、新疆梨(P. sinkiangensis Yü)8个、西洋梨(P. communis L.)16个以及种间杂交品种39个。结果表明:梨栽培品种每百克果肉石细胞含量平均值为0.684 g, 范围为0.010 ~ 6.678 g,其中主要栽培种白梨、西洋梨、砂梨和秋子梨品种分别为0.462、0.524、0.552和1.887 g,变化范围分别是0.020 ~ 1.479、0.027 ~ 1.136、0.010 ~ 2.018和0.256 ~ 6.678 g。秋子梨品种果肉石细胞含量总体最高,白梨最低。通过3年鉴定,筛选出早酥、德胜香、赤穗、玛丽娅、泗阳青梨、康佛伦斯、巴梨、青魁等8个石细胞含量极低的品种。  相似文献   

15.
麦饭石对黄瓜种子萌发和细胞分裂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麦饭石对黄瓜种子萌发和细胞分裂的影响.用不同浓度麦饭石溶液处理黄瓜种子,结果表明:在适宜的浓度范围内,麦饭石能促进黄瓜种子的萌发和根尖细胞的分裂.试验得出适宜的浓度范围是在2%~8%之间.  相似文献   

16.
细胞壁代谢严重影响鲜食菜豆(PhaseolusvulgarisL.)的食用品质。以‘大白棒’豆荚为试材,研究其4个发育阶段内源激素含量、细胞壁主要成分及酶活性的变化,并分析其内源激素与细胞壁代谢的关系。结果表明,豆荚发育过程中GA3和6-BA含量呈下降趋势,乙烯(ET)生成速率和茉莉酸(JA)含量呈先降后增趋势;豆荚在花后前10d以增长为主,花后10d后以增粗为主;花后前10d蔗糖合成酶(SuSy)促进蔗糖合成,随着SuSy活性和纤维素酶(Cx)活性的下降,蔗糖含量降低,纤维素含量升高;花后5 d时G木质素在木质部沉积,花后10 d时G木质素和S木质素均在韧皮部沉积,逐渐增多并向两边扩散,S木质素仅在韧皮部沉积;花后5 d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高,为木质素生物合成提供底物,随后肉桂醇脱氢酶(CAD)活性增加,促进木质素合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加促进O2-向H2O2转化,与增加的过氧化物酶(POD)催化木质素的氧化聚合;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共价性果胶(SSP)和水溶性果胶...  相似文献   

17.
 以‘黄冠’梨为材料,研究了采后热处理(38 ℃热空气24 h),钙处理(6% CaCl2浸果15 min)及热加钙处理(6% CaCl2 + 38 ℃)对果实低温贮藏过程中钙形态及细胞壁物质代谢的影响,以清水浸果为对照。结果表明:果胶钙为果实中主要的钙形态,其含量占全钙的49.7% ~ 55.8%,钙处理、热加钙处理果实的总钙含量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22.95和31.58 µg · g-1;钙处理、热加钙处理显著抑制了果实纤维素、原果胶、水溶性钙及果胶钙含量的下降,促进了草酸钙含量的增加,延缓了果实硬度的下降;热处理、热加钙处理显著降低了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酯酶(PME)和纤维素酶活性。相关分析表明,果实硬度与纤维素、原果胶、水溶性钙和果胶钙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可溶性果胶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G和纤维素酶与果实硬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ME与果实硬度的相关性不显著。钙处理、热加钙处理通过抑制可溶性钙向难溶性钙转化、细胞壁组成成分降解以及降低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延缓果实软化,其中以6% CaCl2 + 38 ℃的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对近十年内蒙古主产的6 800 份蔬菜样品的农药残留超标状况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内蒙古产地蔬菜主要以绿叶菜类、茄果类和瓜类为主,其产量占蔬菜产量的70%;随着2003 年以来蔬菜
检测数量的逐年增加,内蒙古产地蔬菜质量安全状态从快速下降期、规律波动期进入到了持续稳定阶段,
各种类蔬菜的质量安全水平差异化明显。其中占主产蔬菜55% 的茄果类蔬菜、瓜类和豆类蔬菜农药残留
超标率多年变幅低于2%,平均超标率为1.1%、1.6% 和3.1%,属于质量稳定型蔬菜;占主产蔬菜30% 的
绿叶菜类和白菜类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虽呈年度降低趋势,但多年徘徊在7%~10%,属风险主体型蔬菜;
根菜类和甘蓝类蔬菜(占主产蔬菜15%)农药残留超标时间不可预见,超标率在某些年份大于5%,变幅
超过15 个百分点,这部分蔬菜为随机风险型蔬菜。超标的农药相对集中并表现出超标概率风险的种类间
差异。70% 的农药间歇性超标,超标概率低于5%;20% 的传统农药经常超标,超标概率大于30%。有机
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超标风险整体呈年度降低趋势,而一些新型含氮类农药、高效拟除虫菊酯类
农药残留超标风险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