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前,扩大内需的关键是要发挥农村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以河南省为例,通过对农村居民不同来源收入和消费支出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河南省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2)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在向发展型、舒适型消费升级。(3)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和财产净收入对消费支出有较大的影响。(4)农村居民的经营性收入和消费支出的关系较弱。  相似文献   

2.
基于1995—2013年间河南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的数据样本,在偏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典型相关模型,对河南农村居民收入结构与其消费支出结构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实证分析双方各变量间的关联程度及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与衣着支出、医疗保健支出、交通和通信支出关系最为密切;转移性收入与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医疗保健支出呈现较大相关性;财产性纯收入与衣着支出呈正相关;家庭经营性收入与其消费相关性不强。并由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农村居民消费能力。  相似文献   

3.
在偏相关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典型相关模型,对中国农村居民纯收入来源与其消费支出结构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实证分析双方各变量间的关联程度及影响。结果发现: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与家庭设备支出、居民的居住支出关系最为密切;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对食品支出具有显著影响;财产性收入与医疗保健支出呈现出最大相关。由此提出有针对性地提高农村居民各项收入,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增强农村居民消费能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政府财政支农支出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关系一直是经济界争论的焦点。基于1978—2009年度时间序列数据,从宏观和动态的角度,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考察我国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村居民收入以及消费之间的关系。动态分析表明,财政支农支出对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影响不同,短期看,财政支农支出促进了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但对农村居民消费则具有挤出效应;长期看,财政支农支出不仅可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并且对农村居民消费也会产生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投资、出口与消费是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2008年发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我国的出口和投资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降低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损失,国家启动了拉动内需的政策。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以我国近年各地区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为例,对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主要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指出影响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农民的收入问题。  相似文献   

6.
旅游是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而收入是促进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梯次升级的经济基础。利用1994—2016年国家统计数据,基于绝对收入假说、相对收入假说、持久收入假说、生命周期假说、理性预期假说等居民消费理论,实证分析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对其国内旅游消费支出的影响。结果表明,持久收入假说下的可支配收入作用最大,预计2019、2020年中国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支出将分别达到136和147元;持久收入、生命周期、理性预期假说下,工资性收入的拉动作用最大,而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分别在绝对收入假说和相对收入假说下的促进作用最大;整体上,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对旅游消费支出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居民的衣着消费比重在2000年之前略有下降,之后一直比较稳定,保持在6%左右的水平,我国农村居民衣着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居民收入增量中用于衣着消费的增量下降;农村居民衣着缺乏弹性,且不同收入水平在衣着消费上差距进一步拉大。将江苏省农村居民按收入划分为五组,分别是低收入组、中低收入组、中等收入组、中高收入组、高收入组,使用2003~2010年江苏省农村居民在衣着消费方面的支出数据,运用EVIEWS方法,研究不同收入组对江苏省农村居民衣着消费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利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2007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和消费支出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根据回归结果,分析了2007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和消费支出的内在关系,并对如何提高农村居民家庭收入水平和刺激消费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利用中国农村居民1995~2010年的消费数据,在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细分的条件下,对收入和消费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的经营性收入对衣服类、居住类、交通和通讯类、医疗类和服务类支出的影响最大;工资性收入对居住类、交通类、医疗类、娱乐类和服务类消费支出影响较为明显;而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对食品类、居住类、交通和通信类以及医疗类消费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西部12省市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现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树成  任美林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0):14926-14928
选取西部12省市的农村居民和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的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居民收入结构对生活消费支出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对生活消费支出都有显著影响,且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都大于1。  相似文献   

11.
采用对应分析方法,对1995、2000、2005和2010年我国31个省市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按4种收入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比重稳步上升,家庭性收入比重逐步下降;而惯量数据方面,工资性收入惯量逐步下降,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均逐步增加.说明农民愈加重视家庭经营收入对整个家庭纯收入的影响,对工资性收入尤其是外出打工收入重视度降低,农民外出就业意愿发生了转变.这表明国家出台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改善,农民工回乡创业成为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2.
农户的农业投资行为是影响农业稳定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对影响新疆农户农业投资行为的主要因素:农户纯收入、生活消费支出、非农业支出、工资性收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税费支出、农业科技3项费支出、耕地面积等进行实证分析,并根据模型结论提出引导农户积极投资农业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冯瑛  郭素华  陈建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2218-12221
以安徽省为例,依据2004~2009年《安徽省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的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相关数据,利用泰尔指数对2003~2008年安徽省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支出差距进行了测算,并通过对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分解,分析了各类消费的变化及其内在原因。结果表明,食品和居住消费支出的差异变化是引起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差异变化的主要因素,其他各项支出所占比例较小,对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影响不大。据此,提出了缩小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差距的相关政策建议:一是提高农村居民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二是完善教育和医疗体制改革;三是加强农村道路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4.
为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及农民增收路径提供参考,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2000-2014年中国市域农民收入时空格局变化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4年,中国地级市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整体上呈持续增长趋势,农村居民收入在地级市上存在较大的时空差异,农民人均纯收入较高的区域仍然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但有向中部扩散的趋势,区域农民收入差异仍然较大。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农民人均收入表现出很强的空间正相关,在空间上呈明显的集聚格局;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2000-2014年农民收入的空间集聚格局发生较大变化;空间回归分析表明,农业机械总动力、第一产业产值、城市化率对2000年和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都有显著正向影响,农村用电量对2000年农村居民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对2014年农村居民收入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基于ELES模型的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红  赵玉阁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6):197-200,216
以中国统计年鉴为基础,利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并借助SPSS13.0统计软件,对2002—2009年我国农村居民各项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需求收入弹性、基本需求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居民各项消费支出与纯收入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较低,且呈下降趋势,其中食品、居住分别稳居第1、2位,交通通讯与文教娱乐分别位居第3、4位;交通通讯收入弹性最高,其次是居住,文教娱乐的收入弹性在2009年跃居第2位,且呈增加趋势;农村低收入户尚未满足基本需求,收入差距在进一步扩大,且农村居民在满足基本需求后,用于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比例在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16.
近30年来中国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生态足迹分析#br#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食物消费占用了包括耕地在内的各种农用地资源,本文从包括耕地在内的全部农用地资源角度,动态分析农村居民食物消费,以便更全面合理地评估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对农用地资源需求的影响。【方法】首次对中国主要食物消费项目的用地类型和折算因子进行探讨,运用改进因子的生态足迹模型对中国近30年来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生态压力进行了宏观估算和动态分析。【结果】中国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对各类用地的总体占用从1980年的1.465标准亩增加到2006年的1.782标准亩,2000年后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使直接耕地资源占用显著下降。中国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支出和食物足迹近30年来保持强相关性,人均肉类水产足迹的支出弹性为0.43。【结论】近30年来中国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总生态压力非稳定性增加,主要是食物消费模式的变化(耗粮型动物产品和水产消费增加)导致的农用地资源压力。通过固定单产和可变单产的人均食物足迹差异分析表明,中国耕地生产力的提高大大缓解了中国农村居民在食物消费结构升级过程中的资源压力。  相似文献   

17.
窦金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818-1821
为了揭示1978~2006年期间贵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以及贵州与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不断扩大和2006年之后差距开始趋向缩小的内在原因,笔者对贵州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构成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提高贵州城乡居民收入研究作参考。结果表明:贵州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低,主要表现为工资性收入低和家庭经营收入的农业收入低,这与滞后的工业化、城市化以及生态环境脆弱的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8.
对浙江省内大中型水库进行了典型调查,涉及56家大中型水库。调查发现:浙江省大中型水库人员人均年工资为3.52万元,远低于其他事业单位的平均工资;人均年工资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关联;水库人均年工资与水库年利润之间无显著关联;而人均年工资与水库年收入之间存在显著线性相关;人均年工资与水库运行年限长短无显著性联系。  相似文献   

19.
为考察经济林复合经营技术采用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明晰经济林复合经营技术增收效益的约束条件,本研究利用浙闽赣3省568户农户抽样调查数据,用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经济林复合经营技术采用能显著增加农业收入,原因在于增加了农户农业劳动时间,尤其是对低禀赋农户的作用更明显。通过反事实估计发现,复合经营技术的增收效应在不同技术采用状态的农户家庭中均存在。对于已采用技术的农户,经济林复合经营技术的增收效应仅在高禀赋农户中产生。对于未采用技术的农户,经济林复合经营技术的增收效应在所有农户中均存在。本研究为理解经济林复合经营技术影响农户收入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也为进一步促进技术扩散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