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解决盾叶薯蓣人工生产中良种缺乏的突出问题,本研究以盾叶薯蓣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品系间叶、茎、根状茎的形态特征、开花特性和单株根状茎产量等指标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盾叶薯蓣品系间在形态上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这为盾叶薯蓣的良种选育奠定了基础。在参试的20个品系中,盾薯38综合表现较为突出,产量和质量均优于其他品系。  相似文献   

2.
云南高原盾叶薯蓣低产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盾叶薯蓣 (DioscoreazingibernensisC .H .Wright)是薯蓣科薯蓣属的一年或多年生缠绕性藤本药用植物 ,又名黄姜 ;其根茎富含皂苷素 ,是制造甾体激素类药及避孕、消炎、镇痛等药的重要原料。云南高原是盾叶薯蓣原产地之一 ,生态环境较适宜盾叶薯蓣的生长 ,种质资源十分丰富。由于长期大量采挖 ,使其野生资源日益减少 ,自然恢复能力急剧下降 ,已趋于枯竭的境地。近年来 ,随着盾叶薯蓣的开发利用日趋加大 ,人工栽培面积也不断扩大 ,但由于盾叶薯蓣种质资源退化及栽培不当等原因 ,致使一些产区的产量低下 ,严重…  相似文献   

3.
盾叶薯蓣组织培养技术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盾叶薯蓣(DioscoreazingiberensisC.H.Wright)是薯蓣科薯蓣属的一种多年生缠绕性草本植物,其根茎横生,俗称黄姜,所含薯蓣皂甙元(简称皂素)为合成甾体激素药物的主要原料。盾叶薯蓣是我国的特有种,主要分布于四川、湖北、湖南、云南、陕西等地,其根茎内的薯蓣皂甙元含量为世界最高,可达16.5%。盾叶薯蓣在云南省的生产水平较低,其根茎产量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加工业的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缺乏优良的种质;二是盾叶薯蓣的栽培技术还较落后,缺乏GAP栽培;三是人工栽培的过程中盾叶薯蓣种质严重退化。虽然盾叶薯蓣可用种子或块茎作繁殖…  相似文献   

4.
基于盾叶薯蓣转录组的SNP和SSR位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盾叶薯蓣是中国特有的甾体激素类药源植物,但关于其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在盾叶薯蓣转录组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其SNP和SSR分子标记。研究发现,盾叶薯蓣转录组的37 115条unigene中含有124 692个SNP位点,平均每条unigene含3.36个SNP位点。用软件MISA对盾叶薯蓣转录组进行搜索发现13 514个SSR位点分布于11 615条unigene序列中,SSR发生频率为13.66%,平均每7.18 kb含1个SSR位点。共筛选设计出4 329对SSR引物。本研究不仅丰富了盾叶薯蓣的分子标记,为其遗传资源评价、种质资源鉴定与改良提供帮助,而且对盾叶薯蓣功能基因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了筛选出适宜山西北部地区种植的优良马铃薯品种,从国内收集了14个品种进行一点三年的品种比较试验。分析其生育期、植株性状、块茎商品性以及产量稳定性,并利用隶属函数法评价块茎营养品质。结果表明,中薯19号’和‘冀张薯12号’植株长势强,产量高,商品薯率高,稳定性好,适合作鲜食品种,‘同薯23号’‘、同薯20号’和‘中薯19号’淀粉含量在18%以上,营养品质平均隶属函数值高,适合用作淀粉加工。本试验结果为山西北部马铃薯品种选择提供参考依据,也为当地马铃薯种质资源的利用和育种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木薯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木薯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以提高木薯育种效率,为木薯品种选育奠定基础。采用13 份木薯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通过相关与通径分析等方法,探讨了11 个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不同种质资源单株产量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NK-2、NK-6、NK-7、NK-10、NK-11、‘新选048’与‘华南205’之间的单株产量呈显著差异;单株产量与块根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收获指数、生物产量、最长薯长、主茎高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干物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的大小顺序一致,依次为:块根数、最长薯长、生物产量、主茎高度、叶保留高度、干物质含量、收获指数、地上部鲜重、淀粉含量、主茎粗、株高。由此表明,选育高产木薯需要关注的主要农艺性状有:块根数、最长薯长、生物产量、主茎高度、叶保留高度、干物质含量、收获指数等。  相似文献   

7.
云南高原几个盾叶薯蓣种质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云南高原盾叶薯蓣盾薯21-1、盾薯20-3、盾薯26-1的特征特性进行比较分析,盾薯26-1综合性状相对较好,萌芽性强,长势好,对炭疽病有一定抗性。为了一步品种筛选、生产推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加快淀粉型甘薯新品种‘苏薯24号’的推广应用,总结淀粉型甘薯品种选育的实践经验与心得,通过2012—2014年国家区试多年多点品比试验,以及抗病性等特性综合鉴定评价。结果表明:‘苏薯24号’在2012—2013年国家甘薯长江流域薯区区域试验中,平均鲜薯产量33534.0 kg/hm2,平均薯干产量11130.0 kg/hm2,淀粉产量7549.5 kg/hm2,比对照‘徐薯22’增产18.27%,增产显著;平均块根干物率和淀粉率为33.08%和22.41%,分别比对照‘徐薯22’高2.84和2.47个百分点。2014年国家长江区试生产试验中,平均鲜薯产量31204.5 kg/hm2,平均薯干产量10194.0 kg/hm2;平均淀粉产量 6883.5 kg/hm2,比对照‘徐薯22’增产23.28%。该品种2015年2月通过国家甘薯新品种鉴定。‘苏薯24号’聚合了双亲高产、高淀粉、丰产稳产、综合性状优良等特点,薯干和淀粉产量均较高,抗病和耐储藏性好,在长江流域薯区及周边地区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最后,笔者提出了高淀粉甘薯品种的选育策略是培育骨干亲本与创建核心种质,组配优势群体且加大选择压力,加速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9.
不同产量水平鲜食型甘薯品种产量形成及品质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旨在研究不同产量水平的鲜食型甘薯品种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及品质的差异,为高产优质鲜食型甘薯品种的选育提供借鉴和指导。以2 个不同产量水平的鲜食型甘薯新品种‘泰薯14’和‘烟薯25’为材料,测定2 个品种不同生长时期茎叶生长、块根膨大速率、以及收获期产量和品质性状,分析其差异。结果表明,‘泰薯14’茎粗、蔓长、茎叶鲜重和单株叶面积均高于‘烟薯25’,‘烟薯25’的地下部发育早于‘泰薯14’,而‘泰薯14’生长后期地下部发育快于‘烟薯25’,栽苗后80 天‘泰薯14’块根单薯重和单株薯重均显著高于‘烟薯25’;‘烟薯25’的块根商品薯率高于‘泰薯14’,‘泰薯14’块根产量高于‘烟薯25’,薯干产量低于‘烟薯25’。‘泰薯14’的干物率、淀粉率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低于烟薯25,β-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烟薯25’,食味评分低于‘烟薯25’。茎叶较长的功能期使‘泰薯14’具有更大的高产潜力,而‘烟薯25’的品质及食味优于‘泰薯14’。  相似文献   

10.
高产优质甘薯新品种‘榕薯153’选育及特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早熟、高产、优质,综合性状优良的‘金山57’为母本,以高抗、高干材料‘B1’为父本经定向杂交、多点综合鉴定选育获得高产优质甘薯新品种‘榕薯153’。对‘榕薯153’的形态特征、农艺性状、品质性状、抗病性、生产力、适应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榕薯153’萌芽性中等,全生育期生长势稳定。2013—2014年福建省甘薯区域试验平均鲜薯产量41.39 t/hm2,比对照‘金山57’增产5.26%;平均干物率27.68%,比对照‘金山57’高1.43个百分点;平均出粉率17.72%,比‘金山57’高1.27个百分点;食味评分80.2分,比‘金山57’高0.2分;外观评分80.5分,比‘金山57’高0.5分;抗蔓割病,中抗薯瘟病,耐贮性好。该品种于2016年通过福建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闽审薯2016003),适合作为鲜食或加工薯广地域栽培。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明MADS-box基因在山葡萄性别分化中的作用,笔者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Vv MADS5和Vv MADS8 2个基因在山葡萄雌、雄花发育过程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个基因在山葡萄雌花和雄花中都有表达,Vv MADS8在雌花和雄花中的表达趋势以及表达量基本相同。Vv MADS5在雌花和雄花中的表达类型相同,而其在雌花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雄花。Vv MADS8在花芽膨大期(4月30日)表达量最高,而Vv MADS5在花序展露期(5月14日)表达量最高。Vv MADS8、Vv MADS5参与山葡萄性别分化,但不是控制性别分化的关键基因。  相似文献   

12.
由于重茬西瓜种植面积增多,西瓜枯萎病的发生面积逐步扩大,严重影响了西瓜生产。本研究用PDA培养基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大棚温室萎蔫枯萎的西瓜上分离病原菌。形态学鉴定为尖孢镰刀菌;ITS序列分析表明其与西瓜枯萎病菌的序列一致性达到99%;发现该菌引起西瓜枯死严重,发病率达96.7%以上。因此,证实是西瓜枯萎病菌引起的。为了防治该病害,进行了温室和室内的申嗪霉素药效评价。室内抑菌实验和温室内药剂处理结果一致,1%申嗪霉素100倍防治效果最好,抑菌率达76.03%,灌根防治率达58.86%。因此,生产上建议在西瓜枯萎病发病早期使用1%申嗪霉素100倍连续3次灌根,每次间隔约8天左右,尽可能减少西瓜枯萎病菌对西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了增强海岛特色树种苗木抗逆性,提高海岛困难地造林成活率,以普陀樟、红楠容器苗为材料,研究不同菌肥及用量对苗木生长、生物量和养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菌肥及用量通常对普陀樟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无明显作用,但可显著促进红楠的高、径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其中应用40、60 g/盆百欧盖恩微生物菌肥,高、径生长量分别提高36.39%、33.76%和17.63%、15.40%,总生物量增加57.04%、56.50%,仅应用含N量较高的菌肥时明显抑制两者生长。菌肥的使用通常有利于促进N、P在普陀樟根、茎的积累,且能较大幅度地提升N、P、K在红楠植株各部位的积累,其中普陀樟应用20、40 g/盆百欧盖恩微生物菌肥,根上的N浓度分别增加13.87%、17.65%,茎、根上的P浓度分别增加13.39%、12.60%和27.29%、11.48%,含量的变化趋势与浓度基本一致;红楠应用40、60 g/盆百欧盖恩微生物菌肥,根上的N浓度分别增加10.53%、27.32%,P浓度分别大幅增加47.78%、70.82%,K浓度分别增加24.74%、35.99%,含量大幅上升。  相似文献   

14.
为获得高效的RNAi(RNA interference)表达载体,培育百合抗病毒新种质,选取感病百合叶片为试验材料,同源序列比对后选取CMV 2b基因271 bp和LMoV cp基因428 bp作为靶基因片段。首先采用RT-PCR方法对感病植株进行病毒检测,确定其带有CMV和LMoV病毒;之后提取感病植株叶片总RNA,反转录得到cDNA,设计带有不同酶切位点的引物,以反转录得到的cDNA为模板,PCR扩增获得目的片段,产物回收纯化后,转化大肠杆菌,重组克隆。将各自的反向片段、正向片段顺次连接到载体pFGC5941上,经多次双酶切、连接、转化后,采用冻融法将构建好的载体转入农杆菌EHA105并进行重组鉴定。酶切结果表明已成功构建了分别抗CMV、LMoV的RNAi植物表达载体pFGC5941-C2和pFGC5941-L2,PCR扩增结果表明表达载体已成功转入农杆菌中。所构建的载体及获得的工程菌与预期的完全一致,获得含载体的农杆菌可以直接应用于百合转基因抗病毒育种工程中。  相似文献   

15.

为阐明贪铜菌6-5的耐镉机理,更有效的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本研究利用同源序列克隆技术从本研究室筛选的高耐镉菌株贪铜菌6-5中成功克隆出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czcR2-czcS2,通过DNA测序及序列比对,结果表明,该扩增产物的DNA序列与耐金属贪铜菌CH34中megaplasmid质粒的czcR2和czcS2基因的同源性分别为99%和98%。czcR2-czcS2彼此相邻,并且转录方向一致,很可能作为一个独立的操纵子控制其他功能基因的表达。并利用生物信息学对该调控基因的一般特性、跨膜区和信号肽进行了预测,该研究为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以及制定有针对性的重金属污染治理对策建立了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潜能。

  相似文献   

16.
百合科十二卷属玉露的组培快繁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建立十二卷属多肉花卉玉露的快繁技术体系,以当年抽生的花序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不同的激素配比对外植体的诱导、分化、增殖、壮苗与生根的影响,建立适合玉露离体快繁的技术体系,最佳启动培养基为MS 6-BA 2.0 mg/L NAA 0.02 mg/L,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培养基MS 6-BA 0.5 mg/L KT 0.5 mg/L NAA 0.01 mg/L,愈伤组织诱导率达87.1%,丛芽分化率达52.3%,生根培养基为1/2MS IBA 0.5 mg/L NAA 0.1 mg/L AC 0.5 g/L。试管苗生根率达97.5%,炼苗成活率达90%以上。本项研究结果可以在不损伤母本的基础上实现玉露的人工组培快繁,通过此项技术可以实现玉露种苗的规模化生产。  相似文献   

17.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别对世界上研究最前沿的20个研究机构、研究作者、学术期刊、学科和国家进行了文献计量学统计,进而了解2004—2014年杨梅研究概况和动态。结果表明:2004—2014年世界杨梅研究论文数量共163篇;文献产出量逐年增加,2013年文献数量最高;中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文献数量居世界前5位,中国文献数量最多,为108篇;浙江大学、浙江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广东药学院、京都大学杨梅文献较多;最有学术影响力的核心作者来自中国,主要核心期刊是Food Chemistry、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Scientia Horticulturae、BMC Genomics;主要学科是食品科学技术、植物科学、应用化学、化学药物、药理学。  相似文献   

18.
沉水植物苦草和轮叶黑藻对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沉水植物苦草和轮叶黑藻的对水环境的影响,在控制条件下单独种植苦草、轮叶黑藻和二者混种,笔者比较研究了苦草、苦草+黑藻、黑藻组合水体中总氮(TN)、总磷(TP)、铵氮(NH4+-N)、叶绿素a、总悬浮质(TSS)及总有机氮(TOC)浓度的区别。结果表明:苦草和轮叶黑藻对水环境的影响不同,单独种植苦草时,上覆水中总氮和氨氮含量高于其他处理,但总磷、叶绿素、TSS和TOC含量都低于轮叶黑藻单种和混种处理。研究结果说明,苦草对于降低上覆水中总磷和叶绿素含量作用优于轮叶黑藻,对维持水体水质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生物熏蒸对黄瓜枯萎病抑制及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传统化学农药进行土壤消毒控制作物枯萎病,在杀死病原菌的同时会造成农药残留和污染环境,寻找新的控制土传病害的方法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试验利用含有硫苷的3种芸薹属植物(芥菜、红圆芜菁和秋冬小白菜)生物熏蒸含有黄瓜枯萎病的土壤,以非芸薹属植物菠菜和化学农药处理为对照,通过盆栽试验和大棚试验来研究生物熏蒸对黄瓜枯萎病抑制作用,以及对其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芥菜生物熏蒸处理对黄瓜发病率、病情指数、防病效果分别为25.0%、25.0%、52.9%,显著优于其余各处理。小花叶芥菜和红圆芜菁熏蒸处理后,黄瓜果实维生素C、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均显著高于非芸薹属熏蒸和化学农药处理。小叶花芥菜和红圆芜菁生物熏蒸处理后的黄瓜总产分别是10.89、10.07 kg/m~2,是CK黄瓜产量的1.81、1.56倍。生物熏蒸能显著促进黄瓜植株的生长,对抑制黄瓜枯萎病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20.

利用改良蝉蜕诱导培养基对球孢白僵菌进行诱导,以无蝉蜕PDA培养基作为对照,目的是比较蝉蜕诱导后球孢白僵菌菌株的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等多个生物学指标,及二者对3龄亚洲玉米螟幼虫的毒力。经蝉蜕诱导的球孢白僵菌菌株的产孢量、孢子萌发率以及对玉米螟幼虫毒力都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对玉米螟幼虫毒力处理组LT50为4.73天,对照组需要6.97天。同时经蝉蜕诱导过的菌株开始产孢时间和胞外蛋白酶活性都优于对照组,胞外蛋白酶活性的变化范围是1.497×10-2~3.538×10-2 IU/mL,但经诱导菌株的生长速率低于处理组。鉴于球孢白僵菌菌株经蝉蜕诱导后,其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增加,并且能够增强对玉米螟幼虫毒力,可利用其进行球孢白僵菌菌种保存和改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