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昆虫的性别决定机制存在复杂多样性.家蚕性别决定主要受W染色体控制.遗传学研究表明,家蚕雌性化基因位于W染色体中部区域,编码含有锌指结构域的蛋白质.与果蝇不同,家蚕中不存在Z连锁基因的剂量补偿机制.此外,家蚕doublesex 同源基因的性别特异性剪切机制也与果蝇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2.
3.
4.
植物的性别决定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性别决定具有不稳定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彻底揭示其机制难度较大,目前已经成为基因组学、染色体组学、进化遗传学和发育遗传学的研究热点。本文从性别决定基因、性染色体和激素调控三方面,以模式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L).、白麦瓶草(Silene latifolia L).、玉米(Zea mays L).、黄瓜(Cucumis sativus L.)和番木瓜(Carica papaya L.)等为例,概述植物性别决定机制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总结了各学科相关研究主要技术路线、试验方法以及研究中尚待解决的问题,并重点介绍了分子标记、RNA沉默、FISH、SSH、BAC文库等遗传分析技术的应用使本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5.
根据现有文献资料,对近几年有关鱼类性别决定基因方面的研究动态和进展作一综述,并提出研究中尚待解决的问题,为今后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来研究鱼类性别控制的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7.
性别决定(sex determination)涉及遗传、发育和进化等领域,开展性别决定机制的研究对认识人类性分化异常等多种与性别有关的疾病、实现动物性别的人为控制等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还可为生物进化的分析提供新的线索。在系统进化中,虾蟹类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与脊椎动物相比,其性别决定机制具有原始性、多样性和可塑性的特点。深入研究其性别决定机制,对于水产养殖来说,更具 相似文献
8.
虾蟹类性别决定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性别决定(sex determination)涉及遗传、发育和进化等领域,开展性别决定机制的研究对认识人类性分化异常等多种与性别有关的疾病、实现动物性别的人为控制等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还可为生物进化的分析提供新的线索。在系统进化中,虾蟹类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与脊椎动物相比,其性别决定机制具有原始性、多样性和可塑性的特点。深入研究其性别决定机制,对于水产养殖来说,更具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家蚕四倍体雌的性染色体的联会,分离形式及三倍体雌的染色体组成与产卵性状的关系。1)四倍体雌在减数分裂时,绝大多数呈Z-Z联会,分离,W不参加联会,随机分向两极或同时进入某一极;Z-W联会,分离的频率很小。四倍体雌X二倍体雄的三倍体子代的形态笥状的分离符合5:1的理论值,其染色体组成有3A+ZZ,3A+ZZW,3A+ZZWW,3A+ZZZ,3A+ZWW5种,呈15:67,6:15:1.2: 相似文献
10.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22,(4)
棘皮动物是重要的海洋渔业资源,中国现有棘皮动物500余种,其中海参和海胆均被誉为海产八珍,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大多数棘皮动物不存在明显的雌雄二态性,但在性腺色泽、免疫力、激素水平等层面却展现了性别差异,因此,针对棘皮动物性别决定及分化机制展开研究、实现单性群体养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经济意义。本文综述了棘皮动物,尤其是经济棘皮动物(海参、海胆)的生殖对策、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遗传基础,并就棘皮动物性染色体的确定、性别连锁分子标记的开发应用、基因编辑技术应用及性激素诱导单性养殖等方面提出未来重点研究建议,以期推动经济棘皮动物性别控制育种工作进程。 相似文献
11.
家蚕性别控制化学诱导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化学诱导物(A)对家蚕幼虫期实行性别调控试验,结果表明:用化学诱导物25倍、50倍、100倍可对家蚕幼虫性别进行调控。在25倍条件下3龄、3~4龄、3~5龄幼虫饲喂后.雄性比例分别为71.3%、65.2%、76.2%;而在50倍和100倍条件下,雄性比例分别为37.2%.31.7%.29.3%和43.1%,36.1%,32.3%。认为化学诱导物对家蚕幼虫调控具有双向性。并初步探明家蚕幼虫接受化学诱导物的敏感期在3龄幼虫期。 相似文献
12.
13.
家蚕多倍体发生与染色体观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家蚕一代杂交种5A-富蛹和刚产下卵为材料,观察研究其后代的幼虫生殖腺的染色体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微波处理可以诱发家蚕产生多倍体,诱发的多倍体不同而有差异;在以雌蛹为材料的微波处理后代中发现了三倍体(2n=3x=84)和混倍体(2n=2x=56,2n=3x=84);在以卵为材料的微波处理后代中发现了四倍体(2n=4x=112)和混倍体(2n=2x=56,2n=4x=112)。G-带显示结果表明,在减数分裂的双线期,终变期和早中期Ⅰ的纤细染色体上显示出微弱的带纹,但是未能获得可供带型分析的显微照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吡咯类杀虫剂溴虫腈对家蚕不同性别的毒力差异。[方法]以家蚕卵色限性品种卵2为供试材料,采用浸叶法测定溴虫腈对家蚕雌、雄2~5龄起蚕的半致死浓度(LC50)。[结果]溴虫腈对该品种雄蚕各龄期起蚕的LC50都高于同一龄期的雌起蚕,不同龄期中溴虫腈对3龄雌起蚕和雄起蚕的毒力最大,然后依次为2、4、5龄雌起蚕和雄起蚕。[结论]家蚕起蚕雌雄性别对溴虫腈的耐受性存在明显差异,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家蚕对溴虫腈的耐受性机理奠定了基础,也为指导蚕桑安全生产、专养雄蚕和防治鳞翅目害虫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芦笋性染色体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去壁低渗法,对芦笋的茎尖的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芦笋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雄株为XY,其核型公式为2n=2x=20=13m(2SAT)+7sm(SAT);雌株为XX,其核型公式2n=2x=20=12m(2SAT)+8sm;核型类型为2B型,属于较原始的类型。对芦笋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进行观察,发现存在1对不能完全配对的二价体,并且染色体在由前Ⅰ期向中Ⅰ期转变过程中,可以看到1对提前分离的染色体。确定了芦笋的性别决定方式属于异型XY型性别决定方式。 相似文献
16.
17.
18.
中国野桑蚕和家蚕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11个地区的野桑蚕(Bombyx mandrina)和25个代表性家蚕(Bombyx mori)品种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野桑蚕与家蚕的DNA多态分析及其聚类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家蚕起源于中国野桑蚕。同时结合有关文献,作者提出了家蚕起源进化的新观点:家蚕可能是由多种生态类型(包括一化、二化、多化)混杂的野桑蚕驯化而来,其驯化之初就已拥有一化、二化、多化的遗传背景,其后几千年的人工饲养、选择才分离演化成为不同系统化性的家蚕品种。 相似文献
19.
Molecular systematic studies on mandarina silkworm (Bombyx mandarina M. ) in 11 regions in China and 25 representative strains of domestic silkworm (Bombyx mori L. ) were conducted using molecular biology techniques.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analysis of DNA polymorphism and clustering of all the silkworm samples provide new evidence for the view that the domestic silkworm originated from the Chinese mandarina silkworm.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reviewing, a new hypothesis on the origin of the domestic silkworm was put forward. It was thought that the domestic silkworm was most probably domesticated from the Chinese mandarina silkworm of different ecotypes including monovoltinism, bivoitinism and multivoitinism; and that the domestic silkworm had the genetic background of monovoltinism, bivoltinism and multivoltinism at the very beginning of the domestication. The current strains of the domestic silkworm of different voltinism are the evolutionary results of thousands of years of rearing and artificial selection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