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8 毫秒
1.
以陕西省的年鉴统计资料为依据,对其粮食生产总量、耕地面积、单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粮食生产总量和单产的变化规律基本趋于一致,都呈波动增长趋势;耕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有所减缓。粮食生产总量由耕地面积和单产决定。制约粮食单产的主要因素有:自然灾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投入、农业生态环境、土地政策、耕地质量、农业科技水平和劳动力文化水平等。  相似文献   

2.
在剖析陕西省粮食生产现状与发展动态的同时,探索制约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根据陕西省粮食的刚性需求,提出在粮田耕地面积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粮田种植结构;适度提高复种指数;适度实施林、粮、果种植模式等针对性措施,以期进一步提升陕西省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3.
粮食生产的质量安全是保障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个基本目标,因此,加强粮食生产的质量安全工作,确保人民的身体健康,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本文对粮食生产质量安全的意义、影响因素及提高粮食生产质量安全的对策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旱涝灾害对陕西省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揭示旱涝灾害发生的特征及对当地粮食生产的影响,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陕西省1971—2010年期间的旱涝灾害和粮食生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旱涝灾害的发生对当地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971年以来,旱涝灾害发生在时间上呈单峰变化,1991—2000年期间,旱涝灾害发生最重,年平均灾害强度为25.7%;因旱涝灾害导致的粮食减产量也呈单峰变化规律,1991—2000年期间,旱涝灾害对陕西的粮食生产影响最重(年平均粮食减产量达157.7万t),进入21世纪的10年间,陕西因旱涝灾害导致的粮食减产量呈下降趋势(年平均粮食减产量达104.1万t)。20世纪90年代,旱涝灾害的发生强度及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最大,进入21世纪后旱涝灾害对陕西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较20世纪90年代有所缓解。  相似文献   

5.
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我国粮食主产区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并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了影响粮食产量的相关因素的灰色关联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粮食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粮食单产>复种指数>农机总动力>旱涝保收面积>机播面积>机耕面积>农村用电量>机电排灌面积>化肥用量>成灾面积;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耕地、水资源状况、有效灌溉面积、农业现代化水平及农业科技进步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内蒙古1988-2014年的相关数据建立粮食生产函数,并以此为基础来探讨影响内蒙古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研究得出:粮食播种面积对产出有较大影响,应保证农村土地中粮食播种面积;由于技术进步及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耕地单位产出明显增大,导致单位劳动力投入增加带来更大比例的粮食产出增长;化肥投入依然是粮食生产中重要的物质投入;农业机械投入及电力消耗没有带来突出的正面影响,应调整农村用电结构,促进效益发挥。全面取消农业税对产出带来一定影响,应进一步加大粮食生产补贴力度,完善补贴机制,促进效益提高。  相似文献   

7.
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的层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了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果表明,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的优先层次为有效灌溉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受灾面积和化肥施用量.  相似文献   

8.
唐山市是我国京津地区具有战略意义的商品粮基地,对唐山粮食生产的研究对确保我国京津唐地区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利用唐山市粮食生产投入产出数据,应用灰色关联度,对影响唐山市粮食总产因素和生产函数对单产的投入因素分别进行分析和模拟。结果表明:影响唐山市粮食产量相关因子的关联度顺序为有效灌溉面积>粮食单产>耕地面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受灾面积>化肥施用量>机耕面积>农村用电量>劳动力数量;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和用电量对粮食单产有显著的正影响,目前的施肥水平下,氮肥对粮食单产有显著的负影响,磷肥和钾肥则为正影响。  相似文献   

9.
明确粮食生产能力,对确保区域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1990-2010年甘肃省粮食生产的相关资料为样本,选取九项对粮食生产有较大影响的指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利用SPSS软件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甘肃省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为粮食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农村用电量、成灾面积,影响程度分别为92.0%、24.8%、16.9%、-22.2%。结合甘肃省的实际情况,提出稳定粮食生产的基本对策是:在保证粮食播种面积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化肥利用效率;加强电力资源管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并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农业省份之一,贵州省粮食生产产值在其国民经济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贵州省1993—2012年粮食生产的相关数据,运用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建立了贵州省粮食生产影响因素初始回归模型,之后运用逐步回归法对上述回归方程进行精确性调整、相关性检验和异方差性检验,得到最佳拟合回归方程。通过对回归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粮食播种面积和化肥施用量是影响贵州省粮食生产的关键因素,并认为在粮食播种面积受限、化肥施用量达到使粮食边际产量开始递减的极限背景下,资本投入和农业技术进步是提高贵州省粮食产量的新途径。因此,贵州省应该通过有效保护耕地、稳定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改善施肥结构、加大农业资本投入和技术投入等措施来保证本省粮食的稳产增产。  相似文献   

11.
对陕西油菜生产历史和现状的分析认为,油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籽粒品质较差,生产成本高,竞争力不强;单产水平低,管理水平不高;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年际间差异较大;产业链条松散,产业化程度低;加工工艺落后,副产品综合利用差。同时认为,陕西油菜育种实力雄厚,繁种检验体系完备;推广体系健全,栽培技术成熟。展望未来,陕西应加大科技投入,实施油菜科技创新;强化质量意识,积极推广双低油菜新品种;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实施专业化繁殖;延长产业链,实行产业化经营。  相似文献   

12.
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河南省粮食生产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贺振 《农业科学与技术》2009,10(3):123-126,147
1材料与方法1.1河南省粮食生产特征河南省1978-2006这29年粮食资料统计表明,其粮食产量变化、单位耕地粮食产量及人均粮食总体特征为波动中趋于上升(图见第124页Fig.1)。具体表现为:一是粮食总产量、人均粮食和单产整体呈上升趋势;二是粮食产量波幅较大;三是粮食产量波动频率较高。这种频率过高、幅度较大的波动,极其严重地影响了粮食生产的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生产要素和粮食政策视角,研究粮食安全主要影响因素,为粮食安全政策提供参考.在梳理粮食安全影响因素文献的基础上,立足于粮食安全涵义,选择具有可操作性的度量指标,考虑影响粮食安全的生产要素和政策因素,利用1978-2013年中国宏观数据,揭示影响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实证研究发现资本和技术对粮食安全具有重要贡献,土地的贡献逐年降低,劳动力、粮食政策对粮食安全影响不显著性.  相似文献   

14.
梁辉  王录仓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2114-22116,22118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会宁县1996~2009年粮食产量与粮食单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农村劳动力、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等要素之间的关联程度,揭示了影响粮食产量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96~2009年,会宁县粮食产量表现为阶段性波动增长的特征。从驱动力看,单产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首要因素,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农用地膜、节水灌溉等技术的投入是影响粮食产量的关键因素,且表现出很大的潜力,干旱黄土沟壑区特定的资源禀赋是影响粮食产量的基础性因素。  相似文献   

15.
探索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波动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优化粮食生产结构、提高粮食产量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山东省为例,对2000-2012年粮食生产结构以及产量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探讨影响粮食总产量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近十几年来山东省粮食总产量及单产小幅波动但基本呈稳定上升趋势,小麦和玉米占粮食生产结构比重不断增加;农业从业人口、作物单产和农业投入是影响粮食生产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朱俊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1,(10):6256-6259
根据2004~2007年湖北省各县级行政单位粮食生产与需求状况的调查结果,分析了湖北省粮食生产和粮食需求的现状和变化趋势,进而讨论湖北省粮食供应能力。结果表明,由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因素,湖北粮食生产在2002年以前有明显萎缩,2004年以后粮食生产规模和商品粮供应能力逐渐恢复增长,预计2020年湖北可向国家提供1310.00万t商品粮,成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的核心省区。  相似文献   

17.
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河南省粮食生产驱动力分析(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enan Province is an important grain production base, whose stable production is related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significantly. To summarize the primary factors of grain producing, we used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method to analyze 10 correlative factors such as grain yield, grain yield per unit area, effective irrigated area, rural employed persons, grain planting area, consumption of chemical fertilizer in 25 years. The results showed order of synthetic degree of incidence: effective irrigated area>rural electricity consumption>consumption of chemical fertilizer>disaster crop area>grain yield per unit of area>total power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afflicted crop area>grain planting area>number of the rural employed persons. Finally, according to synthetic degree of incidence between influential factors and total grain output respectively, a series of measures and the suggestions was proposed for grain production in Henan Province, which will also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 and help for the government correct decision-making.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陕西省苹果品种的结构和生产效益现状进行调查,为陕西省的苹果品种结构调整和区域优化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针对苹果栽培面积、品种、产量、果园投入和收入等问题,于2012-07,采用实地调研、电话咨询、问卷调查、资料查阅及访谈等形式,调查陕西省榆林市、延安市、铜川市、渭南市、咸阳市和宝鸡市6市苹果主要生产县的果业局或园艺站的相关人员;2012-08-11,抽样调查陕北南部(延安市宝塔区)、渭北北部(延安市洛川县和咸阳市旬邑县)、渭北中部(渭南市白水县)、渭北中西部(宝鸡市扶风县)、渭北南部(渭南市富平县)6个典型苹果生产基地县(区),深入果园或果农家中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访谈,向果农发放调查问卷,根据获得的调查数据分析陕西省苹果品种结构及生产效益。【结果】陕西省的主栽品种有10余种,其中富士、秦冠、嘎拉是3种主要栽培品种,苹果早熟、中熟、晚熟品种栽培面积的比例为2∶15∶83;除富平县外,其他5个县与陕西省苹果品种结构相似,富平县栽培苹果以中、早熟和极晚熟品种为特色;洛川县和白水县的苹果效益均较高;在各投入因素中,果袋和肥料投入对果园收入的影响较大。【结论】陕西省苹果晚熟品种多,早熟品种少,品种结构较单一,规模化生产程度低,区域特色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