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小麦新品种‘轮选22’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进一步规范抗赤霉病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新品种‘轮选22’的高产栽培技术,做到良种良法配套,因地制宜地加快高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轮选22’的推广,以解决目前生产上“丰”与“抗”的矛盾,达到小麦高产、稳产和优质,确保食品安全、减少污染环境,通过对其高产栽培技术试验和大面积生产示范,分析其主要特征特性、产量结构、品质、适应范围和利用前景。研究制定了‘轮选22’高产栽培技术规程,该规程规定了‘轮选22’小麦高产栽培的产量构成及种子处理、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等技术,适用于安徽省沿淮淮南地区中高产肥力水平田块‘轮选22’的种植。  相似文献   

2.
皖麦43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皖麦 43(皖 92 31 8)系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选育的小麦新品种 ,春性 ,一般单产 6 0 0 0~ 6 75 0kg/hm2 ,适于沿淮、江淮地区中上等肥力水平的地块种植。株高 80~ 90cm ,长芒、白壳、白粒、半角质 ,千粒重 40g左右。籽粒蛋白质含量达 15 %以上 ,品质较好。对赤霉病抗 (耐 )性强 ,熟期转色好 ,不早衰。适宜播种期为 10月中、下旬至 11月初。基本苗可掌握在 2 40万~ 2 70万 /hm2 左右  相似文献   

3.
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皖9926的选育与利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皖 992 6系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合作 ,从矮败小麦进行轮回选择群体中选得的可育穗再经离子注入引变选育而成的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弱春性 ,一般单产 5 2 5 0~ 675 0kg/hm2 ,适于安徽、江苏沿淮及淮南地区、河南南部及湖北中上等肥力水平的地块种植 ;株高 80~ 85cm ,长芒、白壳、白粒、半角质 ,千粒重 40g左右 ,熟期转色好 ,不早衰 ,抗赤霉病、条锈病 ,品质优 ;适宜播种期为 10月中下旬至 11月初 ,基本苗可掌握在 180万~ 2 40万 /hm2 左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国审小麦新品种淮麦29的推广与应用前景。[方法]介绍淮麦29的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品质、适应范围和利用前景,概述了其主要栽培技术。[结果]淮麦29是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淮麦20为母本、绵阳04254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该品种半冬性,中晚熟,一般单产7.5~9.0 t/hm2,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信阳、南阳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灌区、山东菏泽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株高90 cm,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均匀饱满。千粒重40~42 g,其适宜播期淮北地区在10月上中旬,沿淮地区在10月中下旬,基本苗可掌握在180万~270万/hm2。[结论]淮麦29产量高、抗寒性强,综合性状好,该品种于2009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麦2009010。经多年试验,在安徽淮北旱茬麦和沿淮地区的稻茬麦区均可种植。  相似文献   

5.
宿 990 8系宿州市农科所选育的小麦新品种 ,半冬性 ,高抗倒伏 ,比皖麦 19早熟 2d。大田产量 675 0~ 82 5 0kg/hm2 ,适宜安徽淮北、黄淮南片麦区中等以上肥力种植。株高 83cm ,白粒 ,半角质 ,容重 80 0g/L以上。中抗至高抗条锈和秆锈病 ,中抗纹枯病、漫叶锈病 ,中感白粉病 ,高感赤霉病。中后期耐旱、耐高温、耐低温寡照 ,熟相好。适宜播期 10月 8~ 2 4日 ,基本苗 180万~ 2 40万 /hm2 ,是皖麦 19理想的接班品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国审小麦新品种淮麦29的推广与应用前景。[方法]介绍淮麦29的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品质、适应范围和利用前景,概述了其主要栽培技术。[结果]淮麦29是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淮麦20为母本、绵阳04254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该品种半冬性,中晚熟,一般单产7.5~9.0 t/hm2,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信阳、南阳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灌区、山东菏泽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株高90 cm,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均匀饱满。千粒重40~42 g,其适宜播期淮北地区在10月上中旬,沿淮地区在10月中下旬,基本苗可掌握在180万~270万/hm2。[结论 ]淮麦29产量高、抗寒性强,综合性状好,该品种于2009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麦2009010。经多年试验,在安徽淮北旱茬麦和沿淮地区的稻茬麦区均可种植。  相似文献   

7.
小麦新品种淮麦22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麦22是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中筋小麦新品种,笔者以此品种为试验材料,探讨了播期、密度及施肥方式对其产量和品质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 10月11日前后播种,基本苗195万/hm2,总施氮量225~300 kg/hm2,氮肥运筹5 ∶ 1 ∶ 4或5 ∶ 1 ∶ 2 ∶ 2,可获得淮麦22的高产优质.  相似文献   

8.
皖麦 3 3是以安农 83 2 6为母本 ,中作 813 1 1为父本杂交选育的一个面包小麦新品种 ,1997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是长江中下游麦区唯一通过审定的面包小麦品种。该品种具有高产、多抗、品质性状突出等优点 ,适于在沿淮和江淮地区种植 ,采用高产栽培技术 ,一般产量可达 5 2 5 0~ 675 0kg/hm2 。  相似文献   

9.
扬麦14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育成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产量高、抗性强、品质好,属优质中筋蒸煮类小麦品种,适宜在长江中下游淮南及沿淮地区种植,其推广前景十分看好.  相似文献   

10.
安徽沿淮江淮麦区稻茬小麦新品种(系)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适宜安徽沿淮江淮稻茬麦区种植的高产、抗病、抗逆和抗穗发芽的小麦新品种(系),于2006-2007、2007-2008两年度分别在合肥和龙亢试点安排了20个新品种(系)的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宁麦13、扬02G13、荆00-3和扬03G12产量及抗性综合表现突出,适宜在沿淮江淮地区不同生态区稻茬种植;而阜麦936、濮麦9和皖麦53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但赤霉病和穗发芽抗性稍弱,适宜江淮北部及沿淮麦区种植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适宜渭北旱塬种植的小麦新品种。[方法]对参加国家黄淮旱地区试的13个小麦品种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等进行比较。[结果]冀麦485和轮选199田间表现良好,抗病性较好,产量较高。冀麦485、轮选199分别比对照品种洛旱7号增产34.04%、28.72%,增产达极显著水平。[结论]冀麦485和轮选199适宜在陕西省长武县等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2.
杨书运  严平  钱坤  江波  张鑫童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433-8434
[目的]确定安徽沿淮地区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精准播种期。[方法]利用气象资料,结合冬小麦高产播种要求,对安徽省沿淮地区的冬小麦精准播期的可预测性进行研究。[结果]该地区适宜播期呈推迟趋势,每10年变化率约1.75 d,气候变暖是播期推迟的根本原因;播期在年际之间存在较大波动,非规律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播期波动的主要原因;温度变化的规律性和后效性使冬小麦的播期具有可预报性。认为沿淮地区宜选用10月15日以后5 d滑动平均温度首次降到17℃以下作为冬小麦适宜播种指标;常规气象预报具有的较高的准确性可以实现冬小麦精准播期的预报。[结论]该研究可为安徽沿淮地区冬小麦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黑宝石1号高产栽培密肥技术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种植密度、肥料二因素不同处理水平裂区设计试验,对黑宝石1号在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条件下,其生育期、群个体茎蘖动态、植株性状、穗粒结构及其丰产性和抗逆性进行了研究,探明黑宝石1号在江苏沿江地区种植不同密度、施肥水平对其群个体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并通过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寻求高产技术农艺措施。[结果]种植密度过低不利于形成足穗,种植密度过高又会影响每穗实粒数,肥料过少会制约群个体发育,肥料过多又会影响每穗粒数和粒重,且容易造成倒伏。合理的密肥组合可使群个体间协调发展,平衡穗、粒、重三者关系,获得较高的产量。在基本苗239.6万/hm~2、施N量237.7 kg/hm~2时,具有最大产量潜力7 384.3 kg/hm~2。产量7 200 kg/hm~2的密肥合理区间为基本苗200万~270万/hm~2、施N量220~260 kg/hm~2或者基本苗210万~260万/hm~2、施N量210~270 kg/hm~2。[结论]该研究可为制订黑宝石1号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探明江淮地区稻-油两熟制度下油菜免耕直播高产栽培技术。[方法]以核油56为材料,采用田间裂区试验,比较3种施氮水平(Tn)和4种播种密度(Tm)对江淮稻田免耕机开沟直播栽培油菜的产量构成、农艺形状以及生物学产量、秸秆系数等的影响。[结果]在较低密度和中等密度条件下,增施氮肥有利于生物学产量和经济产量的提高。[结论]江淮稻田油菜直播适宜的施氮量为180kg/hm2,适宜的播种密度为3.0kg/hm2;免耕直播油菜的秸秆系数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随播种密度增加而降低,平均在0.76~0.78。  相似文献   

15.
2003年安徽省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防治对策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甘斌杰 《安徽农业科学》2003,31(3):361-362,388
20 0 3年安徽省小麦扬花灌浆期间频频降雨 ,4月份降水量淮北中北部地区偏多 8成~ 1.5倍 ,其他地区偏多 1~ 6成 ;月雨日沿淮淮北地区 10~ 16d ,淮河以南地区 17~ 2 1d ,显著偏多 ;全省大部分地区土壤墒情处于过湿状态 ,渍涝面积大。而赤霉病子囊孢子成熟度和释放高峰期又与小麦扬花期正好吻合 ,加上冬春季的低温冻害又降低了一些品种的抵抗力 ,导致小麦赤霉病发病时间早 ,持续时间长 ,发病范围广 ,危害程度大 ,造成损失重。小麦赤霉病打破了南北界限 ,沿江、江淮地区病情严重 ,淮北部分地区病穗率高达 5 0 %以上 ,严重度大多达到 3~ 4级 ,为历史所罕见 ,一般减产 3 0 %以上 ,严重的超过 5 0 % ,沿淮、淮南麦区部分田块损失更大。小麦赤霉病对人、畜健康和生命安全危害大 ,应引起高度重视。在防治对策上积极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 ,结合选用抗病品种 ,关键时期进行药剂保护的综合防治策略 ;培育与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小麦赤霉病 ,保证小麦高产、稳产、优质经济有效和安全的根本办法。建议 :尽快建立和完善专用小麦等农产品品质及安全检测体系 ,同国际接轨 ,制定赤霉病DON毒素的检测标准 ;进一步加强小麦赤霉病等病虫害的流行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 ,在品种布局上考虑高产优质的同时 ,一定要增强品种的抗性  相似文献   

16.
小麦新品种淮麦23特征特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了研究淮麦23的特征特性、产量与高产栽培技术。[方法]通过多年田间试验,研究了淮麦23的农艺性状、抗逆性、品质和产量,总结出适用于淮麦23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结果]淮麦23是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科所以太谷核不育小麦的Ms2(Tal)基因为工具,采用轮回选择法育成的高产、多抗、馒头专用小麦新品种。2003 ̄2005年度的江苏省淮北片小麦区域试验,平均单产7586.10 kg/hm2,比对照产量略增;2005 ̄2006年度生产试验的平均产为7803.00 kg/hm2,比对照淮麦18增加3.92%。该品种适宜在江苏淮北麦区中上等肥力早中茬口种植。淮麦23基本苗应控制在195万 ̄240万/hm2,有利于群体的合理构建。[结论]该研究为淮麦23的大面积推广种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皖麦50的推广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对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产量水平下皖麦50群体的分蘖动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皖麦50冬前单株茎数与叶龄的回归方程为Y=0.1531e0.6199x;冬前出叶数与总积温的回归方程为z=1.199 10.0042∑1;冬前单株分蘖数与积温的回归方程为y=0.01531e0.01281∑τ;穗粒数和穗粒重与单株穗数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36.20+1.7546x和y2=1.390+0.0682x;株高与蘖住高度的回归方程为y=87.6054—1.9791x。当B基本苗为170万~220万/hm2,冬前单株分蘖数为5.5~6.5,群体总头数为950万-1050万/h2,单株成穗数为3.8,总穗数为632.91万/hm2时,皖麦50群体协调、高产。当有效穗数为600万一675万/hm2,穗粒数为33~35粒,千粒重为40~42g时,皖麦50的产量在7500kg/hm2以上。[结论]该品种高产稳产且易干蔷培营弹.在.准北抽.区及苦淮南片砉区有宦辑的庸用莆号.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播期和栽插密度对天丰优084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方法]设5月1、11、21、31日共4个播期,12万、18万、24万、30万、36万穴/hm^2共5个播种密度进行试验。[结果]结果表明,天丰优084在苏南地区湿润育秧的合理播期为5月上中旬,不宜迟于5月下旬;在肥力水平中上的田块,天丰优084的合理密度为24万穴/hm^2。[结论]为天丰优084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