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呼伦贝尔市16个台站1970~2009年的冰雹资料,分析了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总结呼伦贝尔市冰雹天气的一般天气类型。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市冰雹在空间分布为林区冰雹日数最多,牧区和农区日数相差不大;集中发生在4~10月,峰值为6月份;发生时段集中在12:00~16:00;且持续时间为3~5min的冰雹最多;年代际变化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呈现出冰雹日数为少-多-少-少、并在波动中呈减少趋势的特征;呼伦贝尔市冰雹天气以局地对流为主,系统性对流次之,产生系统性对流天气的影响系统主要分为冷涡型、西北气流型和高空低槽型,其中冷涡型是产生系统性冰雹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海西州中东部冰雹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和短临预报指标。[方法]利用1960~2010年海西中东部6个气象站的冰雹资料,分析冰雹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基于2006~2010年30次冰雹个例的高空实况资料,利用统计学和天气学方法,分析该区冰雹天气的高空天气形势、地面天气形势和物理量场特征,归纳出冰雹天气形成的短期环流形势和短临预报特征。[结果]海西中东部冰雹天气出现在4~9月,5~8月最多,主要集中在14:00~20:00。天峻地区降雹次数最多,乌兰最少。冰雹灾害主要发生在乌兰和天峻地区。冰雹天气的500 hPa环流形势有3个类型,其中西北气流冷温槽型最多,新疆东移小槽型次之,蒙古低槽型最少。冰雹一般发生在西北气流下,且短波槽、冷中心或冷温槽、急流核三者必居其一。冰雹多产生于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相配置的形势下,低层充沛的水汽和水汽通量的辐合是形成冰雹的重要条件。[结论]该研究为冰雹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提高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袁鹏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2243-2245,2309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从历史分型、天气形势、物理量诊断和雷达回波演变特征等方面来综合分析2009年6月洛阳地区一次比较典型的区域性冰雹天气的成因。结果表明:洛阳市产生冰雹的天气形势可以分为三类:西北气流型、低槽(低涡)型和西南气流型;高空冷涡后部西北气流和低层切变线的相互配置为冰雹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强对流发生前,大气层结的不稳定和较好的水汽输送条件有利于雹云的形成和发展;K指数、SI指数、CAPE值能够较好地反映层结的稳定度;高空弱冷空气的侵入加剧了层结的不稳定性,从而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强对流天气;只要雷达监测到具有中气旋特征的超级单体风暴时,就可以确定未来将可能发生强对流天气甚至会出现冰雹天气;该过程中VIL、POSH、POH的变化对指示冰雹的发生有很好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选取2009—2016年广西百色市春季(3—5月)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个例和灾情资料,利用常规观测数据、自动气象站、多普勒雷达产品等资料,对百色市春季发生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每年3月中旬—5月上旬是冰雹发生的高峰期,下午到前半夜(14:00~23:00)是最容易出现冰雹天气的时段。冰雹直径以20 mm以下居多,但出现20mm以上大冰雹的概率可达40%。田林县潞城乡是冰雹日数最多的地方,平均每年出现1.5 d。雷雨大风天气主要集中出现4月上旬—5月中旬,日变化特征与冰雹类似,风力以7~9级为主。发生雷雨大风最多的地方位于隆林天生桥镇,平均每年出现4.4 d。  相似文献   

5.
张丹梅  张旭  赵振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587-17589
选取1977~2009年阜新市2个站气象资料和阜新市年鉴等资料,对阜新地区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冰雹日数具有明显地域特征;其中,丘陵、风沙地最多,缓丘、低山地次之,平原、洼地最少。冰雹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主要出现在4~11月,5~9月为冰雹多发期,6月最多。降雹时间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大都发生在正午到傍晚这段时间。产生冰雹的高空天气系统有6种,分别为高空冷涡型、高空冷槽型、冷涡后部横槽型、涡前低槽型、高空西北气流型和副高后部切变型。  相似文献   

6.
对1976-2004年29a海晏县冰雹气象资料从天气时间变化特征、地理分布特征、气候特征以及出现冰雹的天气系统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表明海晏县冰雹天气主要集中在6-9月份;影响地区为金滩乡、银滩乡、哈勒乡、甘子河乡及青海湖乡的部分地区;造成海晏县冰雹的天气系统为高原低涡型、西北气流型、西风短波槽型,其中西北气流型为最多,占总次数的40%。并对海晏地区冰雹的短时预测方法进行了研究,找到了一些预报因子,为此在今后的预报和防雹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谋依据。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和政县自动站观测实况、卫星云图、雷达拼图结合和政地区的地形特点对2015年7月16日18:30发生在和政地区的冰雹天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和政县是甘肃省临夏州冰雹多发地带,出现冰雹天气的月变化特征明显主要集中在7—8月,其中7月下旬至8月上旬最多。主要天气类型可以分为3类:冷涡型、低槽型及偏西气流型。从大尺度形势特征来看,和政地区冰雹日各层均有动力辐合系统,并且整层系统配置近似垂直或略前倾。冰雹天气的发生并不需要较强的湿度条件,地面风场、0℃层高度、-20℃层高度、850 h Pa与500 h Pa温差等对冰雹天气发生有着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现代农业科技》2015,(19):254-25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0—2014年盘锦地区出现的12次冰雹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盘锦地区出现冰雹天气的月变化特征明显,主要集中在5—11月,其中10月最多。主要天气类型可以分为3类:冷涡型、低槽型及偏西气流型。从大尺度形势特征来看,盘锦地区冰雹日各层均有动力辐合系统,并且整层系统配置近似垂直或略前倾。冰雹天气的发生并不需要较强的湿度条件,地面风场、0℃层温度、-20℃层温度、850 h Pa与500 h Pa温差及TT指数等对冰雹天气发生有着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利用毕节市2009 2018年,共124个人工防雹作业点的冰雹观测资料,以及近10年共20次典型的冰雹天气过程的探空资料,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较为全面的研究了毕节市冰雹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冰雹天气发生前的相关参数。结果表明:威宁县为冰雹天气的高发地区,织金和大方属于次高发区; 3 9月为高发时段,春季多,夏季次之,5月最多,4月次之;冰雹可发生在下午13:00至凌晨02:00,15:00 19:00发生冰雹频率最高;发生冰雹的0℃层高度为4000~5000m,-20℃层高度为7000~8000m,-30℃层高度为8000~10000m;SI指数在-1. 37~-5. 4之间;抬升凝结高度在646~876m之间;垂直风切变系数在0. 3~2. 5之间。  相似文献   

10.
昆明地区夏季冰雹云多普勒雷达定量判别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昆明市探空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地面观测资料,对2010—2014年昆明地区19次典型降雹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重点对冰雹云发展初期的雷达判识指标进行研究,对原有的冰雹云发展阶段雷达判识指标进行更新、细化、完善,总结得出基于雷达资料的人工防雹作业判识新指标,并利用2015年发生的冰雹天气过程检验了指标。结果表明,昆明防雹作业指标为组合反射率回波强度达45dBZ、强回波H_(45dBZ)中心强度跃增≥5dBZ、回波顶高≥8 km、强回波中心顶高﹥6 km。利用强回波H_(45dBZ)中心顶高﹥6 km和强中心强度跃增≥5dBZ能很好地识别冰雹云,但提前预警时间太短,预警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1.
淄博市冰雹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77~2006年的降雹资料,对淄博地区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淄博市冰雹集中出现在4~10月,6月份降雹次数最多;降雹时间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峰值主要出现在14:00~16:00;降雹持续时间一般为1~15 min,冰雹直径一般在40 mm以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临沂市冰雹气候及其雷达特征。[方法]选取沂蒙山区中的蒙阴、沂水、临沭、苍山、临沂5站为代表站点(以下统称临沂市),从冰雹的路径、天气形势及影响系统等方面对1965~2008年发生在各站的6月份40次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临沂市冰雹天气过程的典型天气形势和物理结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2003~2008年冰雹过程进行新一代天气雷达特征统计分析,探讨该市冰雹发生的气候指标和雷达数据特征指标及雷达观测特征。[结果]影响临沂市降雹的天气系统有蒙古冷涡型、东移小槽型、西北气流冷温度槽型等。降雹前6 h地面图上山东省范围内有小低压、冷锋或风切变线(气流辐合场),其对强对流降雹的发生、发展具有"触发"和"发展"作用。500 hPa低涡后小槽的加入一般有西部小槽补充型、涡前气流场辐散、涡后小槽南摆型3种形式。当垂直液态含水量从无或很小迅速增加至40 kg/m2以上时,有可能产生冰雹天气;不同的月份,当对流云体的回波强度〉50 dBz,初始回波高度〉5km,且其顶高和强中心高度达到一定高度时,有可能产生冰雹天气。雷达径向速度图上中尺度对流系统底层辐合高层辐散的特征表现明显,在中层1.5°和3.4°仰角上对流风暴单体垂直方向上存在剧烈的风切变。[结论]该研究为此类天气分析和预报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临夏州6个气象观测站48年气候观测资料和历年天气图资料,分析了临夏州冰雹的空间分布特点,冰雹云团的移动路径和冰雹发生的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临夏州年平均降雹次数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受地形因素影响,处于干旱山区的降雹次数多,川塬区较少。通过对500 h Pa高空天气图上的环流特征研究分析,发现冰雹云团的移动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从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与高空引导气流基本一致;临夏州出现冰雹天气的主要环流特征为西北气流型、冷性(低涡)切变型和副高边缘西南气流型,高空急流带对冰雹的发生起着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08—2012年西宁雷达资料和探空资料对冰雹和强降水天气的物理量和雷达参数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淤较强的低空垂直风切变有利于降雹天气生成,较低的0 ℃层和-20 ℃层高度也是利于冰雹云形成的重要参数。于所有冰雹云的组合反射率均≥55 d Bz,占75%在60~65 d Bz之间;降雹时回波顶高均在9 km以上,其中回波顶高≥11 km的冰雹云占90%;当冰雹天气出现时,大部分雹云的最大垂直液态含水量≥25 kg/m2,其比例为80%,最高可达40 kg/m2。盂利用45 d Bz回波顶高可较好地识别冰雹云,当强回波高度达到8.0 km时预示有冰雹出现,其临界成功指数达85%。  相似文献   

15.
2018年3月12日14:00~13日01:00贵州中部偏西一线出现强对流天气,6县市(纳雍、大方、织金、清镇、修文、白云区)境内共20站出现冰雹、21站出现短时强降水。为该地区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和监测预警积累经验,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以及V-3θ图对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3月12日强对流天气主要发生在高空槽后西北气流和中低层西南暖湿气流交汇的环流形势下,地面辐合线触发了此次强对流。强对流出现在水汽通量散度大值区、θse高能区、上升气流大值中心和SRH大值区的位置;2)探空要素值表明CAPE值、K指数、垂直风切变增大,SI、LI和LCL降低,0℃层和-20℃层高度适宜,以及V-3θ图呈现的超低温、顺滚流、"大肚子"特征,构成了此次强对流天气出现的有利条件;3)低层反射率因子梯度区、中低层有界弱回波区、高悬强回波和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大值区都是有利于此次冰雹出现的回波特征。  相似文献   

16.
北京地区强冰雹风暴的双偏振特征观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程肖辉冯  亮等 《安徽农业科学》2014,(22):7511-7515,7536
针对2008年6月23日北京地区出现的冰雹天气过程,结合再分析资料(NECP)分析此次降水天气过程的天气背景,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车载X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的差分相位移ΦDP、差分反射率ZDR、相关系数ρhV等偏振参量的图像和数值分布数据,得到此次强冰雹云的偏振参量结构和演变特征;然后利用模糊逻辑算法对强冰雹云粒子进行相态识别,结果与分析一致,表明双偏振雷达在强对流风暴云和降水微物理结构分析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和石河子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对2017年5月25日傍晚发生在石河子地区一次强对流天气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西北气流上的波动是此次强对流天气直接影响系统;冰雹天气发生时,正是回波强度在55~60dbz之间、强中心高度在10km,出现了有界弱回波区。大风发生时速度图上是典型的辐散型流场,正负速度最大值10. 6m/s,速度差值21. 2m/s,并且径向速度有"逆风区"存在,为冰雹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这些指标是判断强对流天气的重要线索。也是预报服务中强对流天气预警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固原市一次冰雹天气过程。[方法]综合利用常规观测数据、数值预报产品和和天气雷达资料等,分析了固原市2011年8月25日一次强对流冰雹天气过程。[结果]高空冷块、低层暖温气流和低空切变线是这次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旺盛的上升运动以及低空暖气流和水汽供给为冰雹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动力条件。冰雹指数(HI)是预报(固原)冰雹天气的有效的雷达指标。反射率因子和VIL与冰雹天气关系较密切。[结论]该研究为今后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工作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气象探测资料、欧洲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微波辐射计资料,对2020年6月25日出现在河北地区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河北地区这次强对流天气属于西北气流型冰雹,高低空急流和地面冷锋的共同作用为冰雹天气的出现提供了动力和热力条件;(2)在冰雹天气出现的过程中,6.0°仰角反射率因子图中存在三体散射和旁瓣回波,大冰雹特征极为明显;(3)2 km高度以下的整层大气相对湿度大值区较为集中,而2 km高度以上的相对湿度数值偏小,整层大气以上干下湿的结构为主,这种不稳定层结的分布形势为对流风暴的发展加强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0.
方晓红 《农林科学实验》2013,(23):258-259,261
利用巴彦淖尔市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到的28次(2009--2013年)降雹天气雷达产品进行分析,归纳出冰雹云的雷达回波特征以及冰雹云的预警指标,并结合实际出现的降雹天气,总结了对冰雹云实施人工防雹作业的经验。发现冰雹云在平显上存在钩状回波、V型缺口、三体散射现象,中心强度一般在45-65dBZ,每块对流单体的面积一般在100-200km,冰雹云回波顶高(15dBZ)一般在10~16km,回波顶温度小于-40℃;由于地形的作用,表现为带状回波,或是离散多单体的强对流回波,有时排列成弧形。通过对冰雹云的判别总结出了相应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