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吴文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4,(24):8283-8285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和河南省区域天气监测网提供的乡镇四要素站点资料,对2013年8月14~17日洛阳地区出现的大范围的连续高温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发现,南亚高压和大陆副高的持续配合利于洛阳地区大范围的高温天气的产生;700和850hPa的暖平流是形成高温天气的重要因素;地面暖低压的持续控制是造成此次长时间高温天气的重要条件;洛阳地区日最高气温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欧洲中心和T639的数值预报对此次连续高温天气过程均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呼伦贝尔市2010年6月下旬高温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6月下旬呼伦贝尔市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高温天气,不但历时长且温度高,很多观测站点突破了历史极值,在此就产生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环流背景、物理量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2010年高温天气形成的原因及物理机制,总结预报服务的准确性,并提出高温预报的着眼点及指标,为以后预报高温天气建立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物理量场、以及欧洲和日本等数值预报资料,运用天气学分析方法,将兴安盟地区2011年6月18~20日出现的高温天气过程与2007年和2010年的高温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总结高温天气预报着眼点,从而对以前兴安盟气象台总结的高温天气预报着眼点进行检验和修订,为今后高温天气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张传龙 《吉林农业》2011,(3):202+210-202,21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卫星、自动站等资料对北京时间2010年6月18日发生在阜阳市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卫星TBB及物理量场等进行了空间上与时间上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过程前期低层增温增湿有利于不稳定层结形成与能量积累,冷空气和中低层切变线触发了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物理量诊断显示,较强的上升运动,上干下湿的结构特征,有利于出现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产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从环流形势、地面形势、物理量场、数值预报产品等方面对2017年7月11—21日永靖县出现的连续性高温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出高温天气的预报着眼点,为今后高温天气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采用常规观测资料及日本数值预报产品,利用天气学分析方法,对2010年6月23-27日,阿荣旗地区出现历史罕见持续高温天气进行了系统分析,着重分析阿荣旗地区持续高温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西伸加强和蒙古暖高压(脊)是此次过程的主要高低空影响系统;暖高压脊的建立和维持为阿荣旗地区持续高温天气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7.
8.
2009年桂林市高温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1951-2009年桂林市地面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和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桂林市高温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历年变化来看,桂林高温有增多的趋势,而且有显著的周期性变化特征,具有较强的2 a和14 a周期震荡信号。2009年桂林市发生的高温天气过程是历史少见的,具有温度高、持续时间长等特点,主要发生在6、7、8、9月,出现时段为14:30-16:30。台风外围环流的下沉气流影响、亚洲大陆的中低纬度地区高度场维持着较强正距平以及副热带高压控制,是造成桂林市出现持续高温天气的主要原因。高温天气严重影响了工、农业生产及旅游业,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9.
受低层切变线和低涡影响,2010年6月中旬江西省出现了强降雨天气,尤其是19—20日的暴雨天气强度大、范围广。利用常规资料,分析了江西省万载县6月19—20日的暴雨天气过程,得出:受高空低槽及中、低层低涡系统运行产生,散度、垂直速度等物理量有利于暴雨的发生发展,同时,Tbb低值区与强降水区域相对应。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2018年7月21日至8月4日通化地区出现的高温天气与环流形势特征以及热力条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此次高温天气是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非绝热因子及大气下沉运动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本文为今后的预报工作提供了经验与依据。  相似文献   

11.
王月兰  耿爱菊  莫瑶  王培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921-14923,15038
[目的]分析2010年盛夏山东省滨州市一次转折性天气过程。[方法]从短期预报思路出发,着重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及雷达回波等方面,对2010年8月4-5日滨州市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西风槽及冷空气是造成这次降水的触发机制,副热带高压边缘暖湿气流和高空低槽是造成这次降水的主要系统;这是一次典型的副高西北侧叠加西风槽的降水过程。前期持续高温,500 hPa冷空气使对流发展加强,是造成这次降水局地性强的主要原因。在预报暴雨中,比湿、K指数、SI指数是一个很好的物理量和参考指标;暴雨形成过程中K指数是一个增大的过程,暴雨结束或雨强减弱过程K指数明显减小,SI指数指示了对流性降水的发展。雷达回波分析发现,此次过程中短时出现了中气旋,由于在移动过程中很快减弱并消失,在滨州西部形成了强降雨和大风,没有生成冰雹。[结论]该研究为今后此类天气的预报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2.
辛洁  刘延锦 《北京农业》2012,(27):125-126
运用天气图、物理量场及相关气象资料等,分析了2010年6月18-19日发生在海西州东部地区的强降水天气过程,副热带高压稳定维持,来自孟加拉湾西南气流将水汽输送至海西州上空,气流的高辐散、低辐合叠形成了强烈的上升运动,气旋性垂直涡度的增大形成了大雨天气发生的不稳定层结。  相似文献   

13.
广州市南沙区一次强对流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天气实况图、自动站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及风廓线雷达分析2011年4月17日影响广州市南沙区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环流系统和中尺度影响系统配合较好,多普勒雷达观测到弓形回波和超级单体风暴是这次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而风廓线雷达测得的温度及风向风速资料可以监测边界层能量堆积情况及水平风的垂直切变等现象,值得预报员关注,以提前做好预报预警工作。  相似文献   

14.
利用实时观测资料和物理量诊断,对2017年7月10—17日出现在张掖地区的高温天气形成原因和物理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流层上层的南亚高压和中层的大陆性高压是这次极端高温天气的高空主要影响系统,低层高原暖脊和地面热低压是近地面层的主要影响系统。南亚高压与大陆性高压相互叠加,形成上层辐合、低层辐散、伴随下沉运动的深厚反气旋暖高压系统,由其引起的晴空辐射增温和下沉绝热增温,以及由低层高原暖脊北抬和地面热低压东移造成的气温抬升,是这次极端高温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和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卢兆民  张兵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4,15(12):2218-2219
对雾霾的定义、雾霾的区别与联系以及雾霾天气形成的原因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减少雾霾天气的解决对策,为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昌都地区2010年8月一次连阴雨天气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腾  孙晓光  李白萍 《宁夏农林科技》2012,53(9):115-117,167
通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采取天气诊断方法,对2010年8月17~27日昌都地区连阴雨天气的天气形势及相关物理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纬稳定的2槽1脊与西伸到高原东部的西太副高为连阴雨天气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500 hPa切变线与高原低涡为此次连阴雨天气的影响系统;近饱和的相对湿度为连阴雨天气提供了较好的湿空气环境,水汽的辐合与辐散对预报连阴雨天气的开始与结束起到一定的指示作用,连阴雨天气期间昌都地区垂直速度数值较大的负值区对应的地点降水等级较大,这对在连阴雨期间预报降水等级时有很好的指示作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上升运动为连阴雨天气过程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抬升条件;较强西风槽东移,高原北部的高压脊与西伸进入高原的西太副高合并,预示此次连阴雨天气过程结束。  相似文献   

17.
刘海博 《北京农业》2012,(33):129-130
2011年6月27-28日云南省西双版纳机场出现大到暴雨天气过程,通过对中高空天气形势及物理量特征等分析得出,此次降水过程是云南西部、南部地区受到切变线影响,而孟加拉湾低压有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盐城市历年高温天气发生情况分析,结果表明,盐城市市区83%的年份会出现高温天气,主要发生在7月上旬到8月上旬,占全年的78.4%;产生高温的天气形势是从500 hPa到地面都处同一系统,当地处于S~SW气流中,系统深厚,天气晴朗;晴热少雨是高温天气多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曾华  曾伟  毛力达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117-16119
利用塔城地区人工影响天气雷达站的探测资料以及Micaps系统提供的欧洲数值预报中心、T213物理量场资料、塔城站高空探测实况资料,对2010年6月10日发生在塔额盆地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前期高温天气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启动机制;高空有强的冷平流,中低层为暖平流,上冷下暖,且高低空温差达33℃;水汽呈上干下湿型分布,中低层湿度明显好于高层,K指数高达30℃以上,沙氏指数降至负值,具备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的3个基本条件。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冰雹云属于多单体雹云,降雹强度为软雹型,且过程持续时间长,期间共有4个对流系统分为4个阶段过境,并以4条路径分别影响塔额盆地。山区是塔额盆地雷暴、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高发区、频发区,也是人工防雹重点区域。经实际工作验证塔额盆地人工防雹作业的雷达回波指标为云体回波强度达到或超过40 dBz、雹云回波顶高达到或超过6000 m、40 dBz强中心回波突破-6℃层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