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冷箭竹林的草本地被层结构随着冷箭竹生命周期的发展和微生境的变化,其组成植物呈现出“少—多—少”的动态格局,且表现出糙野青茅—提灯藓→小悬钩子+宝兴马先蒿+无尾果+林地早熟禾-泥炭藓→山酢酱草+糙野青茅—提灯藓的演替模式。幼竹林的竹子种群密度为94.4株/m2,是老竹林竹子种群密度的1.59倍,而竹子的种群生物量仅354.937kg/hm2,仅为老竹林的8%。我们从未发现大熊猫取食其林内的冷箭竹,它主要取食老竹林的竹笋,2年生、3年生竹秆和少量的竹枝。研究地区共有红桦—冷箭竹林、糙皮桦—冷箭竹林和岷江冷杉—冷箭竹林三种林分类型。  相似文献   

2.
更新复壮技术对大熊猫主食竹种之一冷箭竹的种群密度和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更新复壮技术主要提高冷箭竹1~3年生的种群密度和地上部分生物量,1~3年生冷箭竹实验区的种群密度为24.4株m~(-2),是对照区的1.88倍;生物量为1064.021kg/hm~2,是对照区的1.49倍。其各器官生物量的排序为竹秆>竹枝>竹叶,并且为大熊猫提供了更多的可利用的食物量,约1007.909kg/hm~2,为对照区的1.40倍。同时,还探讨了不同林分类型和经营措施内冷箭竹的种群密度和生物量,对于林分类型的影响效果为,糙皮桦—冷箭竹林>岷江冷杉—冷箭竹林>红桦—冷箭竹林,对于经营措施来说,则是集约经营最好,中等经营次之,粗放经营较差。总之,更新复壮技术能够延缓冷箭竹的开花枯死,促进新笋萌发,提高竹子生物量,从而缓解大熊猫的食物危机,促进大熊猫的生存繁衍。  相似文献   

3.
冷箭竹更新幼龄种群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应用构件生物种群理论,从构件生物的两个水平研究了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内冷箭竹幼龄种群自然更新密度特征,结果表明:①冷箭竹幼龄种群的基株(竹丛)种群密度为25.1基株/m^2,1983年开花枯死竹林次年萌发幼苗的种群密度低于第3年的幼苗种群密度,随开花枯死年限的延长,种群密度逐渐降低;②冷箭竹克隆种群密度平均为94.4株/m^2,各龄级的排序为3年生〉4年生〉5年生〉2年生〉1年生〉6年生〉7  相似文献   

4.
冷箭竹更新幼龄芽种群的数量统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臣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冷箭竹更新幼龄芽种群密度平均为39.8株/m^2,各龄级基株的芽种群密度排序是11年生〉12年生〉12年生〉10年生〉9年生〉8年生,无性系群仅1年~7生植株具有发芽能力,且主要集中于2年~5年生的无性上株,呈现出3年生〉2年生〉4年生〉6年生〉1年生〉6年生〉7年生的动态格局,不同林分类型和海拔高度的冷箭竹芽种群密度各异,就林分类型而高,岷江冷杉~冷箭竹林数量最高,铁松  相似文献   

5.
冷箭竹更新幼龄无性系种群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分析了卧龙自然保护区冷箭竹更新幼龄无性系种群的龄级结构、径级结构和高度结构及其与生境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冷箭竹更新幼龄无性系种群为一增长种群;径级处于小径阶区域,主要位于0.00-0.15cm之间;高度结构呈倒“丁”字型,随着高度级的增加,植株数量表现出递降趋势。同时,不同林分类型和海拔高度内冷箭竹的种群结构具有不同的分布格局,这与微生境、林分郁闭度、群落结构和野生动物影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更新复壮技术对冷箭竹种群密度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更新复壮技术对冷箭竹种群密度影响的初步研究周世强(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大熊猫主要取食冷箭竹(Bashaniafangiana)的竹笋、竹茎、竹叶和少量竹枝[1],因为笔者认为,评价老林复壮技术对冷箭竹繁殖生长的影响效果,应该采用试验区内冷箭竹的发...  相似文献   

7.
采用"巢式取样法",对分布于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五一棚"大熊猫野外生态观察站的冷箭竹无性系种群进行了取样技术的研究,取样面积从0.01 m2扩大到25.00 m2,测定指标包括种群密度、调查时间、竹林以下各层植物盖度和1.00 m2样方内各龄级竹子的基径和高度。经对不同取样面积内3项指标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取样面积的增加,种群密度呈递降趋势,调查时间逐渐延长,各层植物盖度变化幅度较小;综合考虑认为,1.00m2是冷箭竹无性系种群的最佳取样面积。同时,比较了"全样方"植株与随机抽取10株多年生竹的生长发育指数(基径和高度)的差异性,两种取样数量的方法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而,验证了过去线路监测过程中竹子取样面积和调查数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更新复壮技术有利于大熊猫主食竹(拐棍竹、冷箭竹)竹笋的地径和株高生长,提高竹子发笋率,增加竹笋生物量。并且随着离实验年限的递增,影响效果呈递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海拔和遮阴对缺苞箭竹(Fargesia denudata)大小的影响,以平武县老河沟自然保护区高低海拔3种遮阴生境自然分布的缺苞箭竹为对象,对基径和株高及形状指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缺苞箭竹的基径、株高和形状指数分别为8.65±1.67 mm、243.2±62.8 cm和282.4±53.6cm,都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且受海拔和遮阴的显著影响;高海拔的缺苞箭竹基径和高度极显著大于低海拔,遮阴有利于缺苞箭竹长高、形成细长植株,全光照的缺苞箭竹则通常粗矮。总体表现为缺苞箭竹能适应高海拔,并在高海拔林下长得较为高大,有树冠遮阴保护的缺苞箭竹较全光照更纤细。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的冷箭竹无性系分株地上部分地径、株高及分株各构件(秆、枝、叶)生物量进行调查,研究了其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分配结构和垂直分布规律,构建了基于地径、株高和D2H与不同龄级各构件和分株生物量之间的异速生长模型。研究表明:冷箭竹各分株含水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同一龄级分株构件含水率高低表现为叶>枝>...  相似文献   

11.
竹类无性系种群生态学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竹类无性系种群增长及结构动态、无性系生长格局、形态可塑性、生理整合作用和生态对策等方面,对竹类无性系种群生态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提出以生态高效整合理论及技术为核心的竹类无性系种群生态学研究方向,在21世纪竹林资源培育与利用实践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鞭生竹克隆生长及其对相邻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鞭生竹(散生竹和混生竹)作为典型的克隆植物, 具有发达的鞭根系统和快速生长的特性。在异质性环境中, 鞭生竹通过调节分株位置实现觅养行为, 产生2种克隆生长格局, 生物量分配格局发生改变; 生理整合作用的存在可为克隆分株提供生长所需要的各种养分, 增强分株的竞争能力。鞭生竹克隆生长使其能够入侵相邻林分, 并逐渐发展为新的"优势种", 成为一种"局部入侵"物种, 影响周围森林群落结构、土壤质量、幼苗更新及幼树生长, 从而影响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在综合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文中对鞭生竹克隆生长特性及其对相邻系统的影响进行归纳总结, 提出了今后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海子坪天然毛竹种群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Harper的构件生物结构和种群生态学理论,对海子坪天然毛竹种群生长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毛竹竹笋出土的持续时间约为50 d左右,以4月5日前后5 d的为出笋高峰;高生长持续51 d左右,遵循"慢—快—慢"的规律,呈Logistic增长,且有明显的昼夜生长节律;地径生长期在竹笋出笋后的21 d基本停止;温度是影响竹笋—幼竹高生长的主要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14.
不同坡向和坡位毛竹杉木混交造林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福建省清流国有林场开展不同坡向和坡位毛竹杉木混交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坡向和坡位对毛竹、杉木的生长量具有极显著影响。坡向以阴坡的毛竹、杉木生长量和立竹量最大,毛竹的平均胸径、平均高和立竹量分别达10.9 cm、13.3 m、2160株.hm-2,杉木的平均胸径、平均高、平均保存株数、间伐材+立竹蓄积量分别达15.1 cm、11.1 m、285株.hm-2、208.531 m3.hm-2;毛竹、杉木的生长量和立竹量的高低顺序依次为阴坡>半阳坡>阳坡。坡位以下坡的毛竹、杉木生长量最大,毛竹的平均胸径、平均高和立竹量分别达10.7 cm、13.2 m、2152株.hm-2;杉木的平均胸径、平均高、平均保存株数、间伐材+立竹蓄积量分别达16.6 cm、11.2m、270株.hm-2、209.211 m3.hm-2;毛竹、杉木生长量的高低顺序依次为下坡>中坡>上坡。  相似文献   

15.
4种地被观赏竹的笋期生长特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黄条金刚竹、菲白竹、鹅毛竹、铺地竹的发笋、退笋和高生长等生物学特性做了比较,结果表明:4个竹种在发笋和退笋数量上都呈现"少-多-少"的趋势,发笋数:铺地竹>菲白竹>鹅毛竹>黄条金刚竹;退笋数:鹅毛竹>铺地竹>菲白竹>黄条金刚竹;成竹率:菲白竹>铺地竹>黄条金刚竹>鹅毛竹.所有竹种的高生长都呈现"慢-快-慢"的趋势,其生长曲线呈"S"型.高度:黄条金刚竹>鹅毛竹>菲白竹>铺地竹.  相似文献   

16.
丛生竹生长特性及管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丛生竹生长特性是丛生竹林结构调整和林地管理的依据.当前有关丛生竹生长特性和经营技术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该文对丛生竹种群基株、分株克隆生长特性进行概述,并对基于丛立竹数与根盘面积比的丛生竹林分结构调整、丛生竹散生化栽培、林地管理等技术进行了总结.指出了丛生竹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可利用的丛生竹种较少、优良丛生竹种资源扩展缓慢、丛生竹生长特性与经营管理技术互动关系研究缺乏等问题,在今后应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7.
竹类种群动态理论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分析竹类各群的生命周期出发,并以大熊猫主食竹种冷箭竹的种群动态研究为例,建立了竹类种群动态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18.
在不同类型毛竹天然混交林内设置58块标准地进行生长调查。结果表明:8竹1杉1阔、7竹3杉+阔、6竹3杉1阔+松混交林,林分结构组成较合理,每公顷出笋数、新成竹数、退笋产量、新竹质量、新竹、退笋经济收入均不同程度大于纯竹林,每株母竹出笋、成竹数等各项生长指标大于纯竹林;8竹1松1杉+阔和7竹2松1杉+阔混交林,林分结构组成较次之,每公顷出笋数、新成竹数、新竹质量、新竹、退笋经济收入略大于纯竹林,但每株母竹出笋、新成竹数和退笋产量则低于纯竹林;6竹3松1杉+阔、5竹4松1杉+阔、4竹4松1杉1阔、3竹5松2阔+杉混交林,由于林分结构组成较差,其出笋、成竹各项生长指标以及每公顷新竹、退笋经济收入均不同程度低于纯竹林。  相似文献   

19.
笔者在木犀科白蜡属与丁香属之间进行白蜡树与紫丁香的高杆劈接试验,平均嫁接成活率为88.8%,最高达96.4%,嫁接后经济效益明显提高。通过生长指标与接口径级的方差分析,表明这些指标是白蜡树高接紫丁香的关键因素;各生长指标的多重比较分析,表明苗高123.10 cm,地径3.75 cm,接口粗度2.43 cm以上的白蜡树是质量最佳的砧木,且当年紫丁香的分枝量可以增加到4.7条,达到市场对嫁接苗树形饱满度的要求;紫丁香的树冠分枝量与白蜡树的接口粗度和地径之间存在幂函数Yi=A+XBi的回归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911和0.925,相关性显著,可靠性高达0.999.旨在为白蜡和紫丁香的推广拓展了更大的分布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