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机械化收获在提高粮食收获作业速度的同时,也使粮食含水率保持在高水平,极易导致粮食发热霉变。推出两种简单、实用、经济的粮食干燥技术,阐述其工作原理和优缺点,介绍低温慢速通风干燥技术参数的选择依据,为该技术的应用和解决农户收获后粮食储藏难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的逐步成熟,粮食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已基本实现,收获后的粮食干燥问题成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新的瓶颈;随着国家土地流转政策的贯彻落实,土地流转面积越来越大,家庭农场越来越多,粮食收获后的干燥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发展粮食烘干机械化适逢其时。为此,我们对章丘市粮食干燥问题进行了调研分析。章丘市耕地面积106.5345万亩,粮食种植面积178.8462万亩,粮食总产72.78万吨,为全国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3.
<正>粮食干燥机械化技术随着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种植的发展,已经在天津市取得一定的发展,作业成本是该技术在今后发展的关键,热源占整个干燥作业成本的80%左右,探索低价高效的热源可为粮食干燥机械化技术的发展奠定基础。一、天津市粮食干燥现状天津市粮食种植面积(小麦、玉米和水稻)常年稳定在400多万亩,从播种到收获,各个作业环节均已实现了机械化作业,随着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种植的发展,粮食干燥机械化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其  相似文献   

4.
谷物低温干燥机粮食作物干燥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干燥技术是农业储藏与保鲜加工重要技术之一。据统计,我国粮食收获后,每年因气候潮湿,湿谷来不及晒干或未达到安全水分造成霉变、发芽等损失的粮食高达5%,若按年产5亿t粮食计算,相当于损失2 500万t粮食。由此可见粮食作物干燥技术在农  相似文献   

5.
1概况粮食干燥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我国的粮食干燥主要依靠太阳光晾晒,这种传统干燥方式受气候和场地的严重制约,每年因霉烂损失的一般为4%~5%。全国每年损失粮食达1 000万t以上。提高粮食干燥机械化水平已经成为农机行业重要的研究方向。随着稻麦联合收获机的大量使用,单位时间内收获的作物量大大增加,但是局限于晒场面积不足,使联合收获机收获的大量的新鲜潮湿谷物被堆放起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我国现代化农业的不断发展,粮食单产和总产量不断提高,但由于收割时稻谷的水分太大,仓储十分困难,致使粮食霉变,导致一些地区丰产不丰收。谷物干燥是谷物收获后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减少收获时田间落粒损失都注意适时收获,而适时收获的谷物其水分较大,如不及时干燥则必然造成谷物霉烂变质。据统计,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201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突破1.2万亿斤,国家粮食局2006年抽样调查显示,因自然晾晒及仓储设施简陋,粮食在晾晒、储藏过程中损失量高达1500万~2000万t,年损耗率北方为3%~5%,南方为5%~8%。因此,搞好粮食干燥,做到丰产丰收,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大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7.
平阳县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地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由于受夏季暖湿气流活动的影响,每年七八月份水稻收获期经常遭遇连续阴雨、台风等灾害性天气。长期以来,平阳县粮食干燥采用传统的晾晒干燥法,但受场地等因素限制,农民经常在庭院或公路上晒粮,这种干燥方式存在因干燥不及时而发芽、霉变而造成损失等问题。据粮食部门统计,平阳县每年因粮食霉变、翻晒抛撒等原因损失在10%左右,最高年份可达15%,加之粮食品质降低,损失更大。因此,要降低粮食收获后损失,提高粮食品质,就必须发展粮食烘干机械化装备与技术。为此,本文在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和消费的国家,年总产粮食约5亿吨.据统计,我国粮食收获后在脱粒、晾晒、贮存、运输等过程中的损失高达15%,其中,每年因气候潮湿,湿谷来不及晒干或未达到安全水分造成霉变、发芽等损失的粮食高达5%,相当于2500万吨粮食.因此发展粮食干燥机械化技术,使到手的粮食损失降低到最低点,从这一意义上说,粮食干燥的现代化也是粮食丰产、丰收的重要保障条件.  相似文献   

9.
对于广大的农民来讲,在粮食收获的季节,粮食如何快速地干燥与存储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在文中以设计情况为例,就农村地区的粮食机械化烘干技术发展存在的困难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粮食机械干燥:农机又一热点──粮食干燥机选型试点工作总结农业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第三检测室一、粮食干燥机的推广已提到日程随着粮食作物种植,收获机械化的不断发展,粮食的机械干燥处理呈现出明显的需求趋势。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南方水稻产区,每年由于收获季节的...  相似文献   

11.
传统联合收获机的收获工艺大多是全喂入方式,采用先切割后脱粒,易造成堵塞、脱粒不净及谷粒难以分离等现象,使收获的工作效率受到一定限制,且存在机器体积大、制造成本高、功率消耗大等缺点。自吸式复合滚筒稻麦割前脱粒装置采用先脱粒后切割方式,在喂入口产生大气负压力,将稻麦穗头吸入脱粒装置内对吸入的穗头进行梳刷摘穗,摘下的穗头经过弓齿、钩齿与栅格式凹板筛进行2次梳刷与揉搓脱粒,同时穗头在随脱粒滚筒旋转时与脱粒滚筒筛表面纹理发生摩擦,进行辅助脱粒。  相似文献   

12.
鲜食玉米因其口感好、营养丰富,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机收鲜食玉米的主要问题是玉米收获机摘穗辊对玉米穗根部籽粒啃伤严重。设计了一种鲜食玉米低损伤摘穗试验台,并进行了鲜食玉米摘穗试验,研究了玉米收获机的主要结构、运动参数对鲜食玉米籽粒损伤的影响规律,得到了试验因素的最佳组合,可为鲜食玉米收获机的研制提供基本的结构、运动参数。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蒜薹不同采收方式及植株叶片损伤程度与鳞茎均重之间的关联机制,开展两年的大蒜田间试验研究。试验以"苍山白蒜"和"金乡紫皮蒜"两个大蒜品种为材料,研究不采薹、手工采薹、犁刀法采薹、剪花苞式采薹及不同植株叶片损伤程度等12种蒜薹采收方式对鳞茎均重的影响。试验数据均表明,以鳞茎均重为评价指标,各采收方式对评价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剪花苞式处理组指标值最高,不采薹处理组指标值最低,且两组指标值差异显著;手工采薹与犁刀法采薹的指标值差异不显著。植株叶片损伤程度与指标值呈显著负线性相关关系。研究结果为优选蒜薹和鳞茎的组合采收方式提供依据,同时也为蒜薹采收机械的研究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4.
针对大豆机械化收获过程中缺少联合收获机作业质量(破碎含杂率)在线监测装置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机器视觉的大豆机械化收获图像采集系统、大豆成分分类识别算法和谷物联合收获机作业质量监测方法.采用改进分水岭算法对大豆图像进行有效分割,筛选RGB和HSV颜色空间特征值,基于颜色特征值对分割后大豆图像各闭合区域进行分类识别,构建了量...  相似文献   

15.
为减少藜麦籽粒在收获与生产加工中受压缩而产生的破裂、破碎等机械损伤,通过对不同粒级的藜麦籽粒进行不同方位的静力压缩,研究藜麦籽粒在受压时的力学特性及与其基本物性参数间的关系。为此,测定了“蒙藜2号”的几何尺寸、球度等基本物性参数,并结合赫兹接触理论探究了不同压缩方位下粒级对受压籽粒力学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藜麦籽粒不同方位受压时,随粒级增大其破裂力、破裂能先增大后趋于平稳,弹性模量和最大破裂应力则存在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经方差分析可知:粒级变化对藜麦籽粒的最大破裂应力存在显著影响,且同粒级藜麦籽粒水平方位下的抗压能力大于垂直方位。结合试验结果与相关分析,可为藜麦收获及加工机械的设计与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梳穗收获是将谷粒直接从田间站立的作物上梳脱下来。田间和室内试验测定结果表明:籽粒和穗头占梳脱混合物的76.7%和73.9%,断穗和籽粒在长秆和短秆中的含量为3.0%和4.6%。梳穗收获使进入复脱滚筒的非谷物量减少,功率消耗大大降低。为此,对梳穗收获机的预分离装置、复脱滚筒进行了设计和试验,简化了收获机的结构,简化了脱粒后谷粒的破碎率。  相似文献   

17.
谷物干燥是谷物收获后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收获时为了减少田间落粒损失而必须注意适时收获,而适时收获的谷物其水分含量较大,如不及时干燥则将造成谷物霉烂变质。据统计,我国每年收获的粮食中由于干燥不及时而造成霉烂的损失达500万~1000万t,估计占全年谷物总产量的1.5%~3%,可见谷物干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数字化时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脚步与其他产业相比显然有些迟缓。目前中国传统主粮农业的生产和组织的方式已经到了变革的拐点,生产中的耕、种、管、收四大关键环节亟需用更集约、更高效的方式进行转型,主粮生产作业全程无人化问题需要破解。目前,基于5G技术,加上智能化、无人化主粮生产相关技术应用是有望解决主粮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很多现实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大,分布广,玉米机收率提高以后,玉米摘穗收获成为一种过渡收获方式,子粒收获将是玉米收获机的发展方向。玉米子粒收获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摘穗脱粒收获,在欧美国家已成为成熟的玉米收获技术;另一种是全喂入脱粒收获,与其他谷物收获机械一样,将茎秆在脱谷室内打碎排出机外,果穗脱成子粒送入粮仓。该文重点阐述通过改装和换装小麦收获机的部分工作部件,实现全喂入玉米子粒收获这一过程中,几种关键部件的试验、研究和设计结果。   相似文献   

20.
We examine the productivity of deepwater rice-fish systems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that include high-density initial stocking and selective harvesting. All species of fish and prawns grow faster after 120 days of rearing, probably due to periodic selective harvesting that minimizes the competition for food and space, as well as physiological stress at reduced density. We observe a higher survival rate, a lower apparent feed conversion ratio (1.77) and higher fish yield (14.1%) in rice-fish culture with selective harvesting (T1) than in rice-fish culture without selective harvesting (T2). The highest paddy yield was recorded in T1, primarily due to the higher number of panicles per m2 (139.5) and the number of filled grains per panicle (111.5). The increase in paddy yield over rice mono-cropping was higher in T1 (25%) than T2 (16.9%). The smaller number of panicles (122.2/m2) and filled grains (98.5 per panicle) in rice mono-cropping was probably due to the absence of fish and prawns in the field as fish and prawns improve soil fertility, recover lost energy, and adjust energy flow by consuming plankton, weeds, insects and bacteria that compete with rice for nutrients. The highest rice equivalent yield (38.5 t ha−1), the output value-cultivation cost ratio (1.56) and net water productivity (Rs. 7.30/m3) in deepwater rice-fish culture was recorded when selective harvesting was practiced. This eco-friendly dual production system (rice and fish) and on-dyke horticulture, which generate near-term lucrative returns and generates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can be adopted and expanded in lowlands and waterlogged are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