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黄花菜是一种常见的野生资源,分布范围广。由黄花干制而成的金针菜倍受人们的喜爱。它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如胡萝卜素、钙、磷、铁、蛋白质、脂肪、糖等,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它的根、叶均可入药,养血平肝,利尿消肿,治头晕、耳鸣、心悸、腰疼、吐血、水肿、咽痛、乳痛等,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资源。尤其它的适应性很强,抗寒能力强,甚至能在海拔2000米的山顶、山坡、疏林地  相似文献   

2.
3.
黄花菜又称金针菜、萱草,是传统、优质人们喜用的山野菜。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它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根是常用的中药,也可做为药膳的原料。1 黄花菜形态特征 黄花菜Hemerocallis minor Mill.属百合科多年生草本宿根植物,高30~60厘米;叶根出丛生,宽约0.5~2厘米,长带状,中间下凹,呈槽状,肉质光亮;花茎圆柱形,花为淡黄色,呈漏斗状裂成6瓣,有香气,数朵生于茎顶端;果为蒴果,椭圆形,顶端凹入,稍有钝棱,3瓣裂;根丛生,黄棕色,有密环纹。 在东北一般4月上旬发芽,花期6~8月,果期7~9月,9月份果实完全成熟。2 自然分布与生境 黄花菜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它生长在山坡、草地、林缘、草甸、林间湿地,散生或成片生长。3 采集与加工3.1 采集 春采嫩苗,以刚出土尚未全绿为最好;夏采成熟花蕾(长到充分长,花蕾饱满,花苞上纵沟明显)秋挖根,以果实成熟,停止生长后为最好。3.2 加工  相似文献   

4.
季志平 《经济林研究》1993,11(2):100-101
南郑县是我国油茶分布的北缘县,油茶林面积约25000亩,大多数处于荒芜或半荒芜状态,林分低产低值.1988年,我们开始进行油茶—黄花菜—黄连立体栽培试验,效果甚好。1 材料与方法 试验地设在陕西南郑县西河油茶林场,该林场地处东经106°51′,北纬32°50',海拔400m以上,年平均温度12.6℃,年平均降雨量为970.4mm,无霜期225天,土壤为山地黄棕壤,土层65cm以上,有机质2%左右,pH值6.3.  相似文献   

5.
黄花菜引种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花菜Hemerocallis minor Mill。别名金针、萱草,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系发达,入土较深,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但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微酸性及中性土壤中生长良好。黄花菜嫩叶采摘后可炒食或作汤。花为上等蔬菜,可鲜食或阴干,味鲜美,富含营养,受到人们的喜爱。由于市场需要量逐年增多,野生资源已满足不了需要。因此,近几年市场鲜菜价格不断上调。适当发展黄花菜人工栽培,满足市场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1 引种1.1 种子的采集与处理 于8~9月果实成熟时从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采收成熟的果实。采回后经一段时间的后熟、脱粒。采收的种子当年即可播种。1.2 挖取母株 于春季返青前或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后,控取野生黄花菜并去掉泥土及杂草,  相似文献   

6.
7.
黄花菜(Hemerocallis citrina Baroni)百合科萱草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因其花蕾色黄,形细长,似金针,故又名金针菜,又因开放时的花呈浅黄色,习惯称黄花菜.对土壤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繁殖容易,栽培技术简单,一次投入多年收益,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经济作物.它的花蕾经过加工干制后,食用营养丰富,可供出口创汇,深受国际国内消费者的欢迎。近年来,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掀起一股食黄花菜的热潮,把黄花菜称之为“健脑食品”。牡丹江林区2000年春季开始引进人工栽培,现已达25hm^2,为保证加工“脱水菜”和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重点介绍高产栽培与加工技术。  相似文献   

8.
黄花菜     
在大兴安岭的林缘地带,自然生长着大面积的黄花菜,每到六七月开花季节,山坡、河畔、草甸子上一片金黄,很象农田里人工种植的油菜花。于是林区群众成群结伙,纷纷到野外采集,商业部门也设点收购,每年可采收干品数万斤,是林区一项重要的副业生产。  相似文献   

9.
孔凡真 《云南林业》2003,24(3):21-21
蕨菜多年生蕨类植物,高1m左右,生长于阔叶林或混交林中,在林缘、草甸、沟旁也有生长。进入5月就可采摘,可采2茬,采集期长达1个多月。出口要求长度为16~22cm,不开卷的“拳头菜”。采后应及时清理,剔除杂物,把同一长度的放在一起,扎成粗6cm的小把,最后再切去硬根。薇菜学名桂皮紫萁,俗称牛毛广,属多年生蕨类植物,叶柄长到18cm时即可采集。薇菜生长在山地、林缘、草甸、沟塘等阴湿地带,多成片丛生。一般从5月下旬至7月初可连续采集3茬。出口的质量要求与蕨菜相似。山芹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50~100cm,多生长在阴坡林间。它的可食部分是嫩…  相似文献   

10.
宁南山区退耕林地黄花菜间作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花菜又叫金针菜,是百合科萱草属的多年生草植物,原产于亚洲及欧洲温暖地区,我国自古有栽培。大面积栽培并且品质好的黄花菜主要在我国的河南淮阳,陕西大荔,江苏宿迁、泗阳,湖南邵东、祁东等县。黄花菜食用部分为含苞待放的花蕾,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蔬菜。其花蕾经干制后耐贮运,可4季供应。黄花菜属多年生蔬菜,由于它的根系强大而且分蘖能力特别发达,耐旱性较强,在生长发育期有适量降雨,就能满足根株生长发育的需要,在退耕地实施林菜间作造林模式能够长短效益结合,既能涵养水源,拦土固埂,防止水土流失,还能在短期内增加退耕农户的收入。  相似文献   

11.
黄花,又名金针,是集观赏、食用和药用为一身的著名三栖花卉。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黄花的功效作了高度的评价,谓其具有:安神、醒脑、增智、宽胸、美颜、养血、解毒、清热、除烦、通乳之功效。民间常把黄花与木耳、猴头菌齐名并列为席上珍品。黄花的营养价值很丰富,每百克中含蛋白质14.1克、脂肪1.1克、碳水化合物62.6克、钙463毫克、磷173毫克以及多种维生素,特别是胡萝卜素的含量很高,每百克中含3.44克,为蔬菜之冠。黄花还含有人体不能自身合成的8种氨基酸、脑灵素以及SOS物质,有较好的抗氧化还原和健脑、益智、安神、抗…  相似文献   

12.
司宏文 《中国林业》2011,(11):47-47
黄花菜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的花蕾,味鲜质嫩,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花粉、糖、蛋白质、维生素C、钙、脂肪、胡萝卜素、氨基酸等人体所必需的养分,其所含的胡萝卜素甚至超过西红柿的几倍。黄花菜性味甘凉,有止血、消炎、清热、利湿、消食、明目、安神等功效,对吐血、大便带血、小便不通、失眠、乳汁不下等有疗效,可作为病后或产后的调补品。  相似文献   

13.
树木史话     
数千年来,在广阔的神州大地上,流传着许多植树造林的动人故事。读了这些故事,怎能不从中受到教益? “黄陵柏”的传说陕西省黄陵县,位于陕北黄土高原,因轩辕黄帝“衣冠冢”建于此县而得名。黄陵县的桥山有数万株古柏,棵棵粗壮高大、神态各异,其中最大的一棵围粗32尺,高60尺,相传是五千多年前黄帝亲手所植,故取名为“黄陵柏”。这些参天的古柏能很好地保存下来,是人民群众切实加  相似文献   

14.
森林史话     
森林史话景爱一、开篇絮语在《森林与人类》1995年第3期上,有人提出为森林写传。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它反映出当前许多有识之士对森林的关心与重视。森林的历史,与人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森林的历史就是人类与森林的关系史。一方面森林以...  相似文献   

15.
森林史话     
森林史话景爱三、人类对森林的崇拜森林是人类的发源地,人类是从森林中走出来的。至今有些少数民族(如鄂伦春族),仍然生活在森林之中。人类对森林的种种依赖关系,使人类对于森林不能不怀有深厚的崇敬之情,于是表现出对森林的敬畏与崇拜。在许多民族中,都曾存在着对...  相似文献   

16.
猕猴桃史话     
序猕猴桃,以这一名词所指的范围不同,有三种含义:其一是指猕猴桃科猕猴桃属的全部植物的统称,其二指中华猕猴桃的简称,其三指猕猴桃这种植物的果实.中华猕猴桃,学名 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简称猕猴桃.由于猕猴桃的家族历史悠  相似文献   

17.
插花史话     
插花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它起源于佛教的供花,早在东汉末年康孟详等译的《修行本起经》,就有这样的记载:“有一女持瓶盛花,佛放光明,彻照花瓶,变为琉璃。”到了南北朝,我国盛行佛  相似文献   

18.
史话行道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城市和乡村的行道树,是绿化美化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改善了城市和乡村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还坚固路基给行人带来了绿荫。道路两旁植树,这在我国2000多年前的周代,就是一项制度。当时的道路大都由官方出资修筑,有别于私家开掘的便道,故被称作"官道",种于"官道"两旁的行道树便叫做"官树"。据《周礼》记载:"国郊及野之道路"旁必种树,叫作"列树以表道",兼"以荫行旅",即在道路两旁整齐地栽植行道树,使路与  相似文献   

19.
绿化史话     
  相似文献   

20.
行道树史话     
城市和乡村的行道树,是绿化美化大自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改善了城市和乡村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还坚固路基给行人带来了绿荫。道路两旁植树,这在我国两干多年前的周代,就是一项制度。当时的道路大都由官方出资修筑,有别于私家开掘的便道,故被称作“官道”,种于“官道”两旁的行道树便叫做“官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