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对重灾林区震后砖混建筑倒塌原因的分析,发现除实际发生的地震烈度已超过设防烈度等因素外,还存在砖混建筑抗震设防不到位,施工质量存在问题等。笔者结合多年实践经验,对林区砖混建筑抗震设防进行了浅析,为灾后重建,预防震灾,尽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损失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参加对房屋建筑震后安全性应急评估工作,根据震后建筑物破坏情况和原因的分析,提出了提高实际已发生的地震烈度已超出罕遇地震烈度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等建议,供今后抗震设防、灾后重建参考.  相似文献   

3.
笔者通过参加对房屋建筑震后安全性应急评估工作,根据震后建筑物破坏情况和原因的思考分析,提出了保证设计和施工质量符合有关要求等建议,供今后抗震设防、灾后重建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π型桥墩的抗震作用,在桥梁所在地域抗震设防目标及地震动参数的基础上,采用MIDAS软件对π型桥墩的简支梁桥进行空间模型分析。通过地震反应谱分析法和地震时程分析法,计算该桥在频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受力,得到桥梁纵向和横向关键位置的振型周期和位移值,为设计时保证π型桥墩的强度和变形都符合要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建筑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北方,每年都有大量的多层混合结构建筑被建起,在这一类建筑中,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得到了广泛地应用,最初只是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而非地震时构造柱并不起作用,其潜在的功能远未发挥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这个问题,一柱多用的方法更多地被采用了,既能抗震又能承重,使原有“构造”的含忌有了根本变化,在近年来的一些工程项目中已经得到了验证,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一、“构造”柱的特点 1.能够大幅度提高抗震能力。根据抗震设防的要求,构造柱已经在各类混合结构的建筑中大量使用,它与圈梁、进深梁连在一起与砌体共同工作,起整体作用,  相似文献   

6.
桥梁结构的抗震设计包含了两个设计范畴,即概念设计和参数设计。抗震概念设计是从概念上,特别是从结构总体上考虑抗震的工程决策;参数设计主要是地震作用计算、构件强度验算、结构的变形验算等。概念设计归结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设防目标。小震不坏结构处于弹性工作阶段,地震后不损坏或轻微损坏,能够保持其正常使用功能。中震可修结构整体处于非弹性工作阶段,地震后可能损坏,经修补,短期内能恢复其正常使用功能。大震不倒结构处于弹塑性工作阶段,地震后可能产生较大破坏,但不出现整体倒塌,经抢修后限速通车。参数设计归结为节点桥墩柱在多遇地震作用下大桥多振型弹性反应谱分析(强度验算),节点桥墩柱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大桥弹塑性时程分析(延性计算)。  相似文献   

7.
李美霜  郭新 《林业科技情报》2004,36(4):13-13,15
作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论述了底部框架一抗震墙在抗震设计中应注意的要点,及应该采取的抗震构造措施。  相似文献   

8.
在建筑结构89抗震规范及新执行的02抗震规范中,对结构概念设计都作了较详尽的规定。文章阐述了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重要性,并对02抗震规范为了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抗震可靠性而对建筑工程的概念设计进行了总结,对主要条款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必要性、阐明在抗震设计中应遵循“小震不坏,大震不倒’’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0.
本文比较详尽地论述了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思想,介绍GB50011—2001规范有关抗震概念设计及在工程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收集了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至2013年共11年的社区经济数据,分析了汶川地震对卧龙保护区社区经济的影响。结果显示:地震造成了2008年社区家庭经济收入、社区总收入和支出费用下降,但其他年份均平稳增长(R20.800),地震未对总体经济造成持续影响;地震造成了种植业、工业和商业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下降,但同时养殖业和建筑业所占比例上升,弥补了种植业等下降的损失;地震对卧龙保护区旅游业产生了严重影响,使区内旅游业基本停滞。  相似文献   

12.
抗震设计是结构设计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经验,详细论述了抗震构造柱在结构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比较自然恢复、人为恢复及与自然植被的土壤碳氮化学计量特征,以期为九寨沟地震受损滑坡体快速恢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与未受损植被的土壤相比,受损植被滑坡体的土壤有机碳、总氮、可利用氮含量均更低,但pH值和碳氮比均更高。(2)人为恢复下的植被总盖度、土壤有机碳、总氮、可利用氮含量均高于自然恢复。(3)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总氮或可利用氮含量呈现正相关、而与pH值或碳氮比呈显著负相关。短期的结果表明人为恢复措施比自然恢复更有利于九寨沟震损坡体植被的快速恢复。此外,建议在未来植被恢复中注意栽植固氮植物。  相似文献   

14.
地震作为一大自然灾害,其可预报性低、突发性强的特点,使其时刻威胁着人类生命及财产安全。重大地震往往具有极大的破坏力,而我国又是一个地震发生频率较高的国家,地域上地震发生范围比较广泛,因此,对物质结构的抗震性研究就十分必要。本文着重针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础抗震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浅议混凝土框架设计中“强柱弱梁”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阳  吕峰 《林业科技情报》2010,42(1):23-23,26
通过对混凝土框架设计中“强柱弱梁”问题由来的介绍,针对影响框架结构“强柱弱梁”设计和地震破坏形态差距的产生进行了阐述,并对如何在设计实现“强柱弱梁”,以保证结构整体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索九寨沟地震不同受损林地土壤理化特征分布情况,进一步提高受损栖息地林草植被快速恢复模式的合理性,根据研究区震损程度,分析了各样地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土壤容重随震损程度增强呈先减小再增大的趋势;有效磷和铵态氮含量随震损程度增加而升高,而速效钾和硝态氮含量降低.因此,应根据不同震损地块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有针对性的...  相似文献   

17.
张建民  寇素霞 《森林工程》2005,21(4):34-35,52
使用反应谱法对处于高烈度区某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分析,发现地震效应较大,建议在设计中采取必要的减震、隔震措施以减小地震力作用。  相似文献   

18.
饱和砂土在地震作用下,易产生液化,从而对工程建筑产生了许多危害。文中从四个方面列举出由于砂土液化对工程建筑及人民生命财产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并探讨了地震力作用下饱和砂土的液化机理。从而为治理砂土液化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产业恢复重建是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重点和难点,是恢复灾区社会稳定的手段。随着地震灾区恢复重建进程的不断加快,产业发展及其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同样制约着灾区生态恢复重建工作。文章以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产业为研究对象,重点讨论产业恢复重建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重建产业的生态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20.
Pseudodynamic (PSD) lateral loading tests were conducted on conventional post and beam timber frames with plywood-sheathed shear walls to validate the dynamic model of wall panels, each with an opening of a different configuration. The lateral forces were applied step by step at the top of the wooden frames by the computer-controlled actuator, and the displacement response for the next step was computed on the basis of the input accelerogram of the 1940 El Centro earthquake scaled up to 0.4g. The test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lumped mass time-history earthquake response analysis using the hysteresis model with pinching. The results of the dynamic analysis with this global model consisting of the envelope curves, unloading and reloading with pinching agreed well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the PSD tests of this type of earthquake record. Some parametric studies may be necessary, however, to validate the model with different earthquake records. The hysteretical parameters obtained in this study showed similar values for each of the wall panels with different opening configurations. This makes it possible to use the model and parameters for the plywood-sheathed shear walls to estimate the dynamic behavior of entire structures without conducting expensive PSD tests or shaking table tes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