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2 毫秒
1.
水肥条件对杂交水稻辽优5218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辽优5218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下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A2B2处理、A1B1处理辽优5218产量较高,分别达到11 406、11 306 kg/hm2,二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由于节水灌溉处理比常规灌溉节水约40%,因此杂交水稻辽优5218采取A2B2的水肥管理模式更有利于节本增收。在两种灌溉方式下,较高基蘖肥比例(80%)均不利于有效穗数的增加。节水灌溉处理剑叶叶绿素含量下降较快,说明节水灌溉与常规灌溉相比加速叶片衰老进程,不利于结实率提高。提高水稻成穗率和结实率是发挥辽优5218产量优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通过进行不同氮磷钾肥施用量对杂交粳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辽优5218和辽优5238在高氮量处理区能明显提高成穗率,中氮量和高氮量之间对辽优5238成穗数影响差异不大;辽优5238分蘖速率对于磷肥用量的增加并不敏感;辽优5218在高磷量下前期分蘖加快,有效分蘖率下降;过高或过低钾肥用量对辽优5218分蘖没有明显促进作用;辽优5218在高氮高磷和中钾肥量的条件下,产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而辽优5238则可以在低氮、低磷、低钾条件下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3.
施氮量与栽插密度对粳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杂交粳稻辽优5218和常规粳稻辽星1号为试材,研究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粳稻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辽优5218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显著高于辽星1号,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两品种的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籽粒长宽比无显著影响;增施氮肥或降低密度可提高辽优5218和辽星1号籽粒的蛋白质含量,降低食味值;施氮量与栽插密度对辽优5218和辽星1号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因品种不同有所差异.适量少肥和适度密植可以改善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的营养和食味品质,但杂交粳稻的高垩白粒率和高垩白度只能通过育种手段去改良,栽培措施对其影响小.  相似文献   

4.
《杂交水稻》2015,(6):42-45
以超级稻丰两优香1号为材料,比较研究了3种施氮水平和3种基蘖肥与穗肥比例共9种氮肥运筹对其生长特性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氮肥施用水平之内,水稻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超过一定施氮量后增加并不明显,氮素适当后移也有利于产量的提高;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成穗率、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生产特性等有明显影响。施氮量225 kg/hm~2、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6∶4的氮肥运筹方式可作为丰两优香1号丰产高效栽培的推荐氮肥运筹模式。  相似文献   

5.
唐进  林昌明  吉剑  陈兴惠 《作物研究》2013,(5):431-433,437
2012~2013年在江苏海安对不同机条播行距、不同氮肥运筹方式下小麦生长及产量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适期早播(10月底前)、总施氮量270kg/hm2条件下,以相对较少的基本苗(165万~180万/hm2),采用“六改四”(行距30em)的机条播方式,氮肥运筹以基肥:壮蘖肥:拔节孕穗肥为5:1:4或6:1:3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此技术组合可作为该地区超高产小麦栽培技术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明施氮量及氮肥运筹对优质杂交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晶两优华占、锦两优华占和晶两优1212为试验材料,2017~2018年在湖南省浏阳市进行了不同施氮量(145~225 kg/hm^2)和不同氮肥运筹(基肥、蘖肥、穗肥施用比例)的大田小区试验。结果表明:(1)适当减少施氮量能显著提高杂交水稻氮素收获指数、籽粒氮利用效率及氮肥偏生产力。(2)杂交水稻产量存在显著的品种间差异和年间差异,其中2017年以晶两优华占产量最高(9. 56 t/hm^2),3品种平均为8. 75 t/hm^2; 2018年以锦两优华占最高(13. 45 t/hm^2),3品种平均为12. 87 t/hm^2。(3) 2018年高施氮量处理显著增产,而2017年则显著减产。可见,增加氮肥用量或改进氮肥施用模式是否增加杂交水稻产量,可能与种植期间的气候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7.
中高秆弯曲穗型杂交粳稻抗倒伏能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中高秆弯曲穗型杂交粳稻组合辽优5218、屉优418、辽优2005、辽优2006、辽优2016在较高肥力条件下的抗倒伏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中高秆弯曲穗型杂交粳稻组合具有抗倒伏能力较强的理想茎秆物理性状:地上部第1,2伸长节间长度短,穗颈节间和稻穗较长,基部茎秆截面椭圆长轴、短轴较长,面积较大,茎壁较厚,茎壁截面积大,植株表现抗倒伏能力强;在育种和栽培实践中,通过减少第1,2伸长节间长度,增强茎秆基部物理强度,降低穗位,增加穗长和穗颈节间长度等,可以提高中高秆弯曲穗型杂交粳稻植株的抗倒性,使倒伏与株高和生物产量的矛盾在更高产水平上得到统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机插株距下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减量配施在水稻关键生育时期的运筹方式,为水稻机插秧配套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中迟熟杂交籼稻川谷优7329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在机插行距均为30 cm下,设株距16 cm、18 cm、20 cm;并设4种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运筹模式:1)基肥为96 kg/hm2缓释氮肥和24 kg/hm2常规氮肥,不施追肥;2)基肥施96 kg/hm2缓释氮肥,追肥施24 kg/hm2常规氮肥;3)基肥施96 kg/hm2缓释氮肥和54 kg/hm2常规氮肥,不施追肥;4)基肥为96 kg/hm2缓释氮肥和24 kg/hm2常规氮肥,追肥为30 kg/hm2常规氮肥;以不施氮肥为对照。【结果】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减量配施运筹和株距对机插杂交籼稻叶面积指数(LAI)、拔节-齐穗期光合势及产量的影响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且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减量配施运筹的效应明显高于机插株距。3种株距下,随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配施量及常规氮肥后移量的增加,机插杂交籼稻的LAI、拔节-齐穗期光合势、干物质积累量、净光合速率及产量均呈增加的趋势。株距为16 cm时,群体茎蘖数显著增大,形成的有效穗多,对养分的竞争性增强,光合特性减弱,未能形成大穗,虽然结实率高但每穗粒数较少,产量较低;株距为20 cm,由于密度降低,群体茎蘖数显著减少,形成的有效穗少,后期对养分的吸收充足,光合特性增强,形成了足够的大穗,每穗实粒数显著增加,但结实率和千粒重较小,因此未能高产;而株距为18 cm时,在足够群体茎蘖数的基础上形成的有效穗较多,后期能有效吸收养分,光合特性增强,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增大。相关分析表明,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减量配施运筹和株距下,尤以齐穗-成熟期群体生长率、拔节-齐穗期光合势和齐穗期有效叶面积指数与产量相关性较高。【结论】株距为18 cm,96 kg/hm2缓释氮肥和24 kg/hm2常规氮肥作为基肥施用,30 kg/hm2常规氮肥作为追肥在倒4叶期施用,能充分发挥本区域机插杂交籼稻的高产优势,提高光合物质生产,产量最高可达11 681.56 kg/hm2。  相似文献   

9.
不同灌溉量对杂交粳稻的生理效应及产量因素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国  张睿 《北方水稻》2009,39(6):22-25
以辽优5218、辽优5238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灌溉量条件下杂交稻的生理效应和产量结构变化。结果显示:辽优5218和辽优5238在常规灌溉量的基础上,节水50%处理效果较好。表现在分蘖成穗率、生理水分利用率提高,达到了节水与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机插株距下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减量配施在水稻关键生育时期的运筹方式,为水稻机插秧配套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中迟熟杂交籼稻川谷优7329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在机插行距均为30 cm下,设株距16 cm、18 cm、20 cm;并设4种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运筹模式:1)基肥为96 kg/hm^2缓释氮肥和24 kg/hm^2常规氮肥,不施追肥;2)基肥施96 kg/hm^2缓释氮肥,追肥施24 kg/hm^2常规氮肥;3)基肥施96 kg/hm^2缓释氮肥和54 kg/hm^2常规氮肥,不施追肥;4)基肥为96 kg/hm^2缓释氮肥和24 kg/hm^2常规氮肥,追肥为30kg/hm^2常规氮肥;以不施氮肥为对照。【结果】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减量配施运筹和株距对机插杂交籼稻叶面积指数(LAI)、拔节-齐穗期光合势及产量的影响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且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减量配施运筹的效应明显高于机插株距。3种株距下,随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配施量及常规氮肥后移量的增加,机插杂交籼稻的LAI、拔节-齐穗期光合势、干物质积累量、净光合速率及产量均呈增加的趋势。株距为16 cm时,群体茎蘖数显著增大,形成的有效穗多,对养分的竞争性增强,光合特性减弱,未能形成大穗,虽然结实率高但每穗粒数较少,产量较低;株距为20cm,由于密度降低,群体茎蘖数显著减少,形成的有效穗少,后期对养分的吸收充足,光合特性增强,形成了足够的大穗,每穗实粒数显著增加,但结实率和千粒重较小,因此未能高产;而株距为18 cm时,在足够群体茎蘖数的基础上形成的有效穗较多,后期能有效吸收养分,光合特性增强,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增大。相关分析表明,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减量配施运筹和株距下,尤以齐穗-成熟期群体生长率、拔节-齐穗期光合势和齐穗期有效叶面积指数与产量相关性较高。【结论】株距为18 cm,96 kg/hm^2缓释氮肥和24 kg/hm^2常规氮肥作为基肥施用,30 kg/hm^2常规氮肥作为追肥在倒4叶期施用,能充分发挥本区域机插杂交籼稻的高产优势,提高光合物质生产,产量最高可达11 681.56 kg/hm^2。  相似文献   

11.
氮肥运筹对机插水稻产量、效益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机插稻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氮肥总量控制在300kg/hm2时,机插水稻氮肥运筹方案以基肥30%、第1次分蘖肥10%、第2次分蘖肥10%和20%、穗肥50%和40%最为适宜,分别比对照增产7.21%和4.62%,提高效益7.97%和5.12%,提高N肥吸收利用率、N肥农学利用率、N肥偏生产力41.7%和22.4%、7.3%和4.6%、21.1%和13.5%,且水稻土和潮土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2.
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氮肥用量和插植密度对杂交粳稻辽优5206生长和产量性状的影响,为北方粳稻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增加,水稻分蘖数、抽穗期干物质量、拔节期SPAD值、株高和穗长显著增加,有效穗数、穗粒数和产量虽增加但不显著;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水稻分蘖数、干物质量、有效穗数明显增加,灌浆期SPAD值、株高、穗长、穗粒数显著降低,抽穗期SPAD值、结实率和产量则先增后降;氮肥用量和密度在产量等多数性状上互作效应不显著;取得高产的最佳肥密组合是240 kg/hm2和16.7万丛/hm2。  相似文献   

13.
太湖稻区机插稻高产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机插育秧专用肥、播种量、播栽期、栽插密度、氮肥等进行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机插稻获得大面积产量650 kg∕667 m^2,采用育秧基质和机插秧育秧专用肥、常规粳稻播种量干谷100~120 g/盘、湿谷120~150 g/盘,正常育秧肥用量适宜播栽季节,秧龄在18~20 d,可培育适于机插的壮秧;在每667 m^2插足1.8万穴,基本苗6万左右;同时要适期栽插,一般在6月10~20日栽插;适施氮肥,氮肥运筹前后比例以6:4较适宜,有利于足穗、大穗实现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14.
张福财 《北方水稻》2011,41(3):31-33
通过对北镇地区氮磷钾不同配比模式对水稻的影响效果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推荐施肥区、习惯施肥与推荐施肥搭配区的产量高于其他处理的水稻产量,肥料利用率高些,增产效果好,经济效益显著。其中以推荐施肥N-14.2、P-7、K-7的配方最佳,但此施肥配方易受土壤条件和气候制约,需因地制宜,予以应用。在生产实际中,氮磷钾肥施用以1/3氮肥、全部磷肥、2/3钾肥做底肥,后期追施2/3氮肥和1/3钾肥为最佳施肥模式,能够达到高产、稳产、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合理利用水稻生长期间的降雨,改善江汉平原地区稻田氮肥管理。【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常规淹灌(FI)和适雨灌溉(RAI)条件下,农民习惯施肥(FFP)、30%尿素+70%控释掺混肥(30%N+70%CRF)和优化减氮施肥(OPT-N)对降雨利用率、水稻产量、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氮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1)RAI能在节省水资源同时提升稻田对雨水的储蓄和利用能力,与FI相比可减少田间灌溉水量41.7%,各生育阶段水稻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以及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两种水管理方式下,与FFP处理相比,OPT-N处理水稻在分蘖期的Pn、Gs、Ci、Tr、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显著降低,但在孕穗期-灌浆期有所增加,对最终产量形成影响不大;RAI结合30%N+70%CRF处理有利于水稻生育前期Pn、Gs、Ci、Tr的增加,提升生育中后期干物质积累量,氮素吸收量在分蘖期显著高于OPT-N和FFP,在齐穗期和成熟期显著高于FFP,有效穗数、穗长、千粒质量和结实率在各处理间表现最高,实际产量相较常规水肥管理可增产10.4%。【结论】适雨灌溉条件下,OPT-N不会显著影响水稻的生长及产量,30%N+70%CRF有助于水稻光合作用、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合理利用水稻生长期间的降雨,改善江汉平原地区稻田氮肥管理。【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常规淹灌(FI)和适雨灌溉(RAI)条件下,农民习惯施肥(FFP)、30%尿素+70%控释掺混肥(30%N+70%CRF)和优化减氮施肥(OPT-N)对降雨利用率、水稻产量、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氮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1)RAI能在节省水资源同时提升稻田对雨水的储蓄和利用能力,与FI相比可减少田间灌溉水量41.7%,各生育阶段水稻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以及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两种水管理方式下,与FFP处理相比,OPT-N处理水稻在分蘖期的PnGsCiTr、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显著降低,但在孕穗期-灌浆期有所增加,对最终产量形成影响不大;RAI结合30%N+70%CRF处理有利于水稻生育前期PnGsCiTr的增加,提升生育中后期干物质积累量,氮素吸收量在分蘖期显著高于OPT-N和FFP,在齐穗期和成熟期显著高于FFP,有效穗数、穗长、千粒质量和结实率在各处理间表现最高,实际产量相较常规水肥管理可增产10.4%。【结论】适雨灌溉条件下,OPT-N不会显著影响水稻的生长及产量,30%N+70%CRF有助于水稻光合作用、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