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四个不同基因型大豆品种生物学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研究了4个不同基因型大豆(Glycine max)上海95-1、垦鉴14、早熟18、930257的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4个大豆品种的单株叶面积随时间的变化动态可以用修正的logistic曲线=k(1 ea bt ct2 dt3)-1来拟合.其单株最大叶面积与生育天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9953, P<0.01),各品种单株叶面积日增长(cm2/株*日)最大值出现时间,上海95-1、恳鉴14与结荚始期相一致,早熟18和930257与开花期相一致,进入结荚期以后,叶面积日增长随时间日趋减缓.4个品种的地上部风干重增长动态可以用y=k(1 ea bt)-1方程(F>F0.01)来拟合.单株地上部风干重最大日增重值(g/株*日)与结荚盛期相一致,较单株叶面积最大日增速出现时间滞后15 d左右.上海95-1,垦鉴14,早熟18三品种地上部各器官干物质分配比例趋于一致,籽实重平均占36.3%,叶片重占25.1%,荚皮重占20.57%,茎重占17.93%;930257地上部生物量分配比例与上述三品种不相一致,其叶片所占比例最高,达35%,茎重占32.4%,粒重占18%,荚皮占14.8%.  相似文献   

2.
白羊草主要生产性能构成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自山西省不同地区的10个白羊草居群的10个生产性能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0个指标中干草产量变异系数最大(29.90%),株丛密度最小(11.55%);白羊草不同居群间,除株丛密度外其他生产性能指标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干草产量与株丛密度呈负相关,与花序重、小穗数、单株产量、单株茎重、单株叶重、结实率、茎叶比和千粒重均为正相关,单株产量与单株茎重、单株叶重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主成分分析表明,前3个主成分因子中特征向量最大的分别为单株叶重、千粒重和小穗数,3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78.609%.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柳蒿饲用分株繁殖的最佳种植密度,提高其产量,试验将2019年5月24日采集的野生柳蒿分株种植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分院试验基地,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别设置8.3万株/hm2(行株距为30 cm×40 cm)、11.1万株/hm2(行株距为30 cm×30 cm)、16.7万株/hm2(行株距为20 cm×30 cm)、25.0万株/hm2(行株距为20 cm×20 cm)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穴播,每穴2株,小区面积为15 m2(3 m×5 m)。移栽后浇透水,后期根据降雨干旱情况浇水,保证生长良好,不施肥。于2021年6月25日测定株高、每平方米株数、单株叶片数、茎粗、叶长、叶宽、鲜草产量、干草产量各项指标,并对各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每平方米株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升高;株高、茎粗、叶宽、鲜草产量、干草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每平方米株数与种植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干草产量、叶宽与种植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分析50份鸭茅的初花期营养成分与分蘖期和初花期形态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显示:鸭茅粗蛋白与旗叶长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334,与旗叶宽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385;粗脂肪与旗叶长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300;中性洗涤纤维与旗叶长和旗叶宽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442和-0.419;酸性洗涤纤维与旗叶长和旗叶宽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513和-0.407.说明在鸭茅资源选育的过程中,可以重点选择旗叶长而宽的资源培育,能达到营养价值较高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养猪》2015,(6)
以262窝PIC母猪所产的2 396头仔猪为研究对象,探讨窝产活仔数对仔猪初生重、28日龄断奶重及断奶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窝产活仔数的增加,仔猪初生窝重、28日龄断奶窝重增加,断奶成活率降低。不同窝产活仔数间的初生窝重差异极显著(P0.01),窝产活仔数9~11头间的断奶窝重差异不显著,但极显著大于窝产活仔数6、7头(P0.01),断奶成活率以窝产活仔数6~11头较好(90%以上);不同窝产活仔数间的初生个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窝产活仔数6~10头间的断奶个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极显著大于窝产活仔数11头和12头(P0.01)。窝产活仔数与初生窝重、28日龄断奶窝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17和0.589;与初生个体重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05;与28日龄断奶个体重及28日龄断奶成活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17和-0.581。本试验条件下,窝产活仔数在10~11头之间可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何勇  李兴美 《饲料研究》2023,(11):110-112
试验旨在探究基肥法、追肥法,老篼繁殖、茎芽分蘖繁殖对皇竹草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在相同茎芽分蘖繁殖方法下,探究基肥法、追肥法对皇竹草地径、株高、分蘖数及单株生物量的影响;在相同追肥法下,探究老篼繁殖、茎芽分蘖繁殖组对皇竹草地径、株高、分蘖数及单株生物量的影响。结果显示,8月下旬基肥法皇竹草株高、分蘖数均极显著高于追肥法(P<0.01),单株生物量极显著低于追肥法(P<0.01);老篼繁殖皇竹草株高、分蘖数和单株生物量均极显著高于茎芽分蘖繁殖(P<0.01)。9月下旬基肥法皇竹草单株生物量极显著低于追肥法(P<0.01);老篼繁殖皇竹草单株生物量极显著低于茎芽分蘖繁殖(P<0.01)。研究表明,在基肥下,皇竹草分蘖强度大、分蘖数多;当追肥后,皇竹草生长迅速、单株生物量增多。在老篼繁殖、茎芽分蘖繁殖方法下,当皇竹草密度不大时,皇竹草单株生物量与分蘖数呈正相关;密度过大时,皇竹草单株生物量与分蘖数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调查不同的光照周期(或光照方案)和饲养密度对肉用仔鸡生理指标(如:体重、饲料消耗、饲料转化率、屠宰性状和部分应激参数)的影响。试验选用480羽1日龄人工孵化的雄性肉鸡,将其置于采用不同光照方案的3个鸡舍中(持续光照组:24 h光照;常规光照组:16 h光照-8 h黑暗;间歇光照组:4 h光照-2 h黑暗,并轮换进行)。每个光照组设置5个重复,每个重复有2个不同的饲养密度(正常饲养密度:12羽/m2,高饲养密度:20羽/m2),试验为期42 d。试验结束时,光照周期和饲养密度对肉鸡增重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但仅光照周期会显著影响肉鸡的饲料消耗(P0.05)。这两个因素对饲料转化率的影响差异均不显著(P0.05)。光照方案会显著影响肌胃、血液、羽毛的相对重(P0.05),极显著影响胸肌的相对重(P0.01)。饲养密度会显著影响心脏的相对重量(P0.05),极显著影响全大腿重(P0.01)。试验结束时,可以确定光照周期和饲养密度对肉鸡的强直静止和胫骨软骨发育不良无显著影响(P0.05)。然而,饲养密度对肉鸡步态评分值的影响极显著(P0.01),且对肉鸡体内嗜异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值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  相似文献   

8.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典型草原区,设置过度放牧、季节轮牧和禁牧(对照)3种干扰区,采用标志重捕法对啮齿动物群落与栖息地植物群落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度放牧与禁牧干扰区,啮齿动物群落主要成分布氏田鼠种群密度与植被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28;R=0.21,P<0.01);在季节轮牧干扰区,植物密度、地上生物量与草原黄鼠种群密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R=-0.23;R=-0.28,P<0.01),而且草原黄鼠种群密度与Simpson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21,P<0.05),与Pielou均匀度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32,P<0.01);在禁牧干扰区,布氏田鼠种群密度还与植物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21,P<0.05),植物高度、密度和地上生物量与黑线仓鼠种群密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0.40;R=024;R=0.50,P<0.01)。  相似文献   

9.
紫花苜蓿再生特性及再生性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通过一年刈割4茬,对中苜2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cv.Zhongmu No.2)单株的再生特性及再生性状相关性进行研究,以期为苜蓿育种?栽培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单株之间再生性状存在较大变异,再生总重(39.23%)>再生分枝数(31.64%)≥再生强度(30.94%)>再生单茎重(26.08%)>再生速度(13.15%)>再生株高(10.20%);茬次间除再生强度外其余再生性状变异系数均表现为第4茬>第2茬>第3茬;各个再生性状均在第2、3茬间为极显著正相关,以再生速度(R2=0.8139)和再生分枝数(R2=0.8578)相关系数较大;各个再生性状与再生株重在第2、4茬和第3茬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多花黑麦草种子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多花黑麦草的7个农艺性状与单株种子产量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7个农艺性状与单株种子产量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其相关系数的大小依次为:单株穗数〉每穗粒数〉穗长〉叶片重〉株高〉千粒重〉茎重。7个性状与单株种子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的大小依次为:单株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穗长〉叶片重〉株高〉茎重。单株穗数对种子产量的贡献最大,每穗粒数次之,其他性状的效应较小。提高多花黑麦草产种量,首先应着力增加单  相似文献   

11.
不同行距处理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甘农3号紫花苜蓿进行了不同的行距处理,测定了不同处理的种子产量、有效分枝数/m2、花序数/m2、豆荚数/m2、种子数/荚、千粒质量等产量构成因素。对各行距处理下的种子产量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行距100 cm处理下紫花苜蓿种子产量最高,40 cm处理种子产量最低;由通径分析结果得出,每平方米有效花序数和豆荚数对种子产量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12.
沿淮地区季节性栽培紫花苜蓿的适宜播种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小燕  沈益新 《草业科学》2012,29(11):1743-1748
为研究播种时间对季节性栽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产量及其影响因子的影响,以紫花苜蓿“维多利亚”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09―2011年在阜南、淮安两地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秋播、春季刈割2茬的栽培模式下,随播期推迟,紫花苜蓿的各生长性状和产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淮安试验点9月6日播种的紫花苜蓿第1茬初花期平均株高达到91.91 cm,比10月24日播种高出1.14倍;相应地,9月6日播种的紫花苜蓿鲜、干物质产量也最高,第1茬分别达到4.37和1.05 kg·m-2。对产量影响因子的分析发现,紫花苜蓿干物质产量分别与株高、分枝数和单株干质量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通径分析发现,株高和单株干质量是紫花苜蓿产量的最主要影响因子。结果显示,早播主要通过促进株高生长、增加单株干质量来提高饲草的干物质产量。综合2年试验结果可以认为,季节性栽培紫花苜蓿在沿淮地区的适宜播种时间在9月至10月上旬。  相似文献   

13.
撒播量对大豆茎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粒重和植株生长特性存在差异的两个大豆品种南豆12和南夏豆25为试验材料,分析不同撒播量下的大豆成活株数、茎秆特征和产量构成因素,为人工撒播的实际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相同撒播量条件下,南豆12单位面积出苗数显著高于南夏豆25,成株数和成株率则显著低于南夏豆25,成株数表现为品种和撒播量互作显著。2)随着撒播量的增加,大豆茎秆粗度显著减小,主茎高度、重心高度和节间长度显著增加;群体密度的增加促进茎秆的伸长生长、抑制横向生长;茎秆机械强度和抗倒指数下降,倒伏率增加。品种间表现为南夏豆25对群体密度的增加响应更为敏感。3)随着撒播量的增加,南豆12单株粒数的下降幅度大于南夏豆25,百粒重的降幅小于南夏豆25,品种间产量构成因素对撒播量的响应程度不同;随着撒播量的增加,单位面积成活株数增加,群体产量表现为先升后降。品种间单株粒重无显著差异,成株数对产量形成的影响较倒伏更为明显,南豆12在90 kg·hm-2时产量最高,南夏豆25则在120 kg·hm-2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4.
N、P肥对裸燕麦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研究了N、P用量及其配比对裸燕麦(4600)秸秆株高、秸秆产量和种子产量,以及小穗数、单株粒重、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除株高外,施肥处理对裸燕麦各生产性能指标均有显著影响(P<0.05),在施N量0~135 kg/hm2或施P量0~90 kg/hm2下,随施肥量增加,种子产量和秸秆产量均明显提高.在N90P90和N135P90时,裸燕麦种子和秸草产量最高,分别为3 400 kg/hm2和20 700 kg/hm2.种子产量与穗数、千粒重、单株粒重和穗粒数间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或P<0.05).裸燕麦秸秆产量yg或种子产量ys(kg/hm2)可用其与N (kg/hm2)和P (P2O5,kg/hm2)肥间的二元二次回归方程yg=16 380.76 14.811xN 32.272xP-0.015xN2-0.114xP2 0.026xNxP(R2=0.886***)和ys=2 597.605 12.369xN 4.277xP-0.067xN2-0.006xP2-0.020xNxP(R2=0.959***)很好的估测.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不同播种期对不同玉米品种农艺性状和生物产量的影响,以及生物产量与品种、播种期及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试验选用了6个玉米品种和4个播种期来研究不同播种期对玉米品种农艺性状与生物产量之间的关系,其中,所选品种中青贮专用型、粮饲兼用型各3个。结果表明,青贮玉米的农艺性状在不同品种与播种期之间表现出组内的显著性差异(P<0.05),但组内个别播种期或品种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构成玉米生物产量的组成因子依次为刈割全株重、刈割秸秆重、绿叶数量、穗位、株高和果穗重,而品种与生物产量呈现出显著负相关。鄂西南低山平原适合种植的青贮专用型品种为雅玉青贮8号,适宜在4月下旬播种;蠡玉16在不同播种期下对生物产量的影响较大,播种期提前时生物产量相对较高,作为粮饲兼用型品种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在青海东部农业干旱区适宜的播种方法,选用陇东苜蓿、WL343和金皇后3个品种,采用撒播、条播和精量穴播进行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结果表明:1)3个品种间越冬率差异极显著(P<0.01),WL343越冬率达到78.74%,比陇东苜蓿和金皇后分别高7.86%和13.16%;但3种播种方式间越冬率差异不显著(P>0.05)。2)2龄WL343的株高、生长速度和茎叶比与金皇后和陇东苜蓿相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其单株分枝数与金皇后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陇东苜蓿间差异显著(P<0.05);精量穴播处理下苜蓿株高极显著高于条播和撒播处理,单株分枝数与条播无明显差异,与撒播差异明显,茎叶比极显著低于撒播和条播。3)2龄WL343鲜草产量与金皇后相比差异不显著,较陇东苜蓿显著提高了10.57%;精量穴播平均鲜草产量与撒播间差异显著;WL343×精量穴播平均鲜草产量达到39.86 t·hm?2,高于其他品种×播种方式的饲草产量。4)WL343粗蛋白含量(19.20%)较金皇后和陇东苜蓿分别高出2.65%和6.12%,粗纤维含量分别低20.41%和7.83%,无氮浸出物比金皇后高出17.23%。综合以上农艺性状和生产性能分析,在青海东部农业干旱区,采用精量穴播种植方式,选取WL343紫花苜蓿品种,其在第2年表现出高的生产性能和饲草品质。  相似文献   

17.
雨季造成的光照不足是西藏箭筈豌豆种子高产的制约因素之一。其种子田混播支撑作物,改善草层的通风透光性,是有效的增产措施。试验品种选择西牧324,支撑作物选择油菜,进行混播试验。结果表明,箭豆与油菜“间行播”处理的箭豆种子产量最高,达1844.00kg/hm2,与箭豆单播处理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O.05)。在油菜混播量为0~8.3kg/hm2的范围内设5个水平的试验中,随油菜播量增加,西牧324种子产量随之增加。在西牧324不同行距条件下混播油菜的试验中,箭豆播种行距为20cm的种子产量(2386.39kg/hm2)显著高于行距为33.3cm的种子产量(1431.67kg/hm2)(P〈O.05)。分析西牧324种子产量与其秸秆产量和株高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种子产量与秸秆产量有显著正相关关系(P〈O.05),而与株高没有显著相关性。说明与支撑作物混播时,较高的箭筈豌豆光合器官量对于保证其种子高产有较大作用,而株高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积雪对藏北高寒草甸CO2和水汽通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于2002和2003年冬季运用涡度相关法测定藏北草甸在有积雪和无雪条件下的CO2和水汽通量。结果表明:在同一层次CO2浓度,在有雪时CO2浓度低于无雪时,其中只有20cm和160cm层次间差异极显著(P<0.01);在同一层次,前者的水汽浓度极显著地高于后者(P<0.01);积雪时,CO2通量与5cm土温相关不显著;高寒草甸CO2交换量,随着积雪时间的延长呈线性降低,而高寒灌丛和沼泽则相反;沼泽和草甸在有雪时,CO2通量值极显著高于无雪时(P<0.01),而灌丛在这两个条件下CO2通量值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利用全混合日粮(TMR)体外发酵参数预测奶牛的生产性能,采集2头体重550 kg、安装永久瘤胃瘘管的健康荷斯坦奶牛瘤胃液,并取40种不同的TMR进行体外发酵试验,测定体外发酵24 h的乙酸、丙酸、丁酸、氨态氮(NH3-N)含量,以及甲烷(CH4)排放量、微生物蛋白质(MCP)、体外干物质消失率(IVDMD)、体外蛋白质消失率(IVCPD)和体外有机物消失率(IVOMD)等指标。记录饲喂不同TMR的奶牛对应的生产性能(产奶量、乳蛋白率、乳脂率),并与奶牛生产性能之间建立预测模型。结果显示:①产奶量与丙酸含量(r=0.37,P<0.05)、MCP(r=0.40,P<0.05)均呈显著正相关,但与IVCPD(r=-0.44,P<0.01)呈极显著负相关;乳脂率与乙酸含量(r=0.55,P<0.01)、甲烷排放量(r=0.36,P<0.05)、MCP(r=0.40,P<0.05)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乳蛋白率与MCP(r=0.91,P<0.01)、IVDMD(r=0.44,P<0.01)、IVCPD(r=0.45,P<0.01)呈极显著正相关,但是与IVOMD(r=-0.56,P<0.01)呈极显著负相关。②奶牛的生产性能可用体外发酵参数作为预测因子进行预测。产奶量(kg/d)=29.72-0.86IVCPD(R2=0.73,RSD2=47.26,P<0.001);乳脂率(%)=0.40+0.06AA(R2=0.91,RSD2=0.15,P<0.001);乳蛋白率(%)=1.52+0.06MCP(R2=0.78,RSD2=0.01,P<0.001)。奶牛的生产性能预测值与实际值的误差在允许的范围内,表明预测方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施肥对青藏高原燕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白燕7号燕麦为材料,研究了不同配比的N肥和P肥对种子产量构成因素(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穗粒重)、种子产量、秸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N和施P均能提高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穗粒重、种子产量和秸秆产量,与种子产量和秸秆产量之间呈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R2=0.768,P0.05;R2=0.751,P0.05);在N75P105水平下,燕麦种子产量最高(5190kg/hm2);在N75P138水平下,燕麦秸秆产量最高(10260kg/hm2);在相同P水平不同N水平下,随着施N量的增加燕麦籽粒中粗蛋白质含量递增,粗脂肪含量降低,粗纤维含量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在相同N水平不同P水平下,随着施P量的增加燕麦籽粒中粗纤维含量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粗蛋白质和粗脂肪的含量变化没有规律可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