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2年以来,我市对水稻病虫害实行综合防治策略,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合理用药为重点,强调从改善田间生态条件入手,创造有利于水稻生长和天敌繁殖而不利于病虫发生的田间环境,增强水稻自身抗逆能力,在抑制病虫发生的基础上,合理使用农药,把病虫数量控制在允许指标以内。1农业防治1.1因地制宜,合理应用抗病品种当前水稻病虫害发生特点是内源性害虫与迁入性害虫并发,常规性病害威胁不减,特别是由灰飞虱传毒造成的条纹叶枯病严重威胁水稻生长。利用抗性品种已成为农业生产关注的焦点,经筛选我市出现了一些抗性较好的品种,如“86优8”、“宁粳1号”等。生产上要因地制宜、合理使用抗病品种。1.2优化栽培方式和种植方式一是利用栽培避(螟)害,避免早播,坚持适当推迟播种期,原则上控制在5月25-28日播种;推广工厂化育秧、肥床旱育秧、直播稻等轻型栽培技术,减少常规育秧,使水稻秧苗期尽量避开灰飞虱和螟虫的危害。二是采取统一品种和栽培方式,解决目前生产上品种“多、乱、杂”、育秧分散和插花种植所带来的防治难的问题。在水稻品种安排上明确1-2个主栽品种,同一地区在栽培方式上力求从优,实行连片种植。1.3防除“四边”杂草,清洁田园环境农田杂草和田边、沟边、路边、渠边杂草是灰飞虱的重要适生寄主。应加大农田及周边杂草防除力度,造成不利于灰飞虱生长的环境,减少过渡寄主,截断寄主链。1.4实施水稻秧田健身管理在集中育苗、培育壮秧的基础上,首先要选择排灌条件好的田块做秧田;其次要坚持种了处理,推广菌虫清浸种,这是防治水稻恶苗病、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同时,在种子处理时添加吡虫啉,可控制水稻秧苗期灰飞虱的发生,减轻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危害;再次要加强肥水管理,科学施肥,适当控制N肥用量,增施P、K肥,增强水稻植株抗逆性和抗病性。1.5抓好稻田科学用水水是调节肥、气,促进水稻生长健壮,抑制病虫发生的积极因素,水浆管理主要措施一是各灌区都要有一支专门的管水队伍,在镇农服中心统一指导下,负责管理工作;二是各灌区范围内统一安排品种布局,尽量避免插花种植;三是综防技术上,前期强调浅水勤灌促早发,小苗(抛秧)田栽后30d、常规田栽后25d停止灌水。中期狠抓适期、适度搁田,缩短搁田周期,控制无效分蘖,为壮秆大穗奠定基础,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从而控制纹枯病扩展蔓延。后期坚持湿润灌溉,防止脱水过早,减轻基部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优质水稻大面积推广了粤优938、65002和一些粳稻品种等。这些优质稻品种.由于其生育期较长.加之气候条件适宜.以及品种特性等.致使多种病虫害交替混合发生。  相似文献   

4.
“九五”水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初步明确了影响白背飞虱、稻瘟病、白叶枯病、稻螟等大发生的关键因子。研制出以神经网络、地统计、轨迹分析等方法与GIS相结合的水稻重要病虫害中长期预警系统,1997年在部分区域进行褐飞虱、白背飞虱、白叶枯病等病虫害发生实况试报,结果与实际相符。监测出国内主要稻区褐飞虱、稻瘟病菌、白叶枯病菌的种型动态,明确了褐飞虱生物型的变异规律:致害力在抗性品种上由弱变强,在感虫品种上由强变弱。评价、筛选出抗稻瘟病品种48个,抗源208份,抗白叶枯病品种3个,抗源33份;抗褐飞虱品种7个,抗源69份和抗白背飞虱品种2个,抗稻瘿蚊品种1个。研制出水稻种衣剂、B-916微生物制剂、“健秧宝”种子处理剂等高效低毒,实用性强的新药剂,并已在实验区大面积示范推广。研究了稻田生态中重要天敌的控害作用和中性昆虫的主要种类,并提出了保护利用天敌的措施;修订褐飞虱防治指标2项,初步制定出区域性病虫害综防集成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5.
6.
水稻病虫害是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之一,如防治不好,一般每667 m2可损失产量20%~30%,严重的可导致颗粒无收。基于此,结合陕南地区水稻病虫害发生种类,对水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进行总结,以便在水稻生产中予以参考。  相似文献   

7.
丹阳市水稻病虫综合防治研究,是国家“七五”攻关课题“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江淮稻区的一个基点,经过四年多时间的多层次协作研究,已初步建成了综防技术体系,1989年9月通过国家级现场鉴定验收。现将其主要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9.
10.
豫南优质水稻主要病虫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固始县加大了优质稻米的开发力度,大面积推广了粤优938、65002和一些粳稻品种。2003年种植面积达4.5万hm^2。但由于优质稻品种生育期较长,加之气候条件适宜,以及品种特性等,致使多种病虫交替混合发生。因此,笔者在调查分析近年固始县优质稻主要病虫发生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了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有效地控制了大面积病虫发生和为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资源与柑桔害虫发生的联系,认为在农业生态系统内,害虫必然大发生。在综合治理策略指导下,结合资源与相应柑桔害虫发生特点,由可控因子空间中的有效因子组合,总结了柑桔害虫综合治理10种配套策略,并讨论了各种策略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了一套以应用适期统一放梢,抹芽控梢及生草覆盖等先进栽培技术压低病虫源、合理用药和保护天敌为主要内容的柑桔病虫综合防治措施,多年的试验结果表明,这套措施对潜叶蛾、全爪螨、锈螨和溃疡病等主要病虫有显著的控制效果,并可把每年农药用量降低50%以上,同时对保护果园天敌有明显效果,因而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南岳林场茶园病虫害生态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南岳林场茶园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基础上,重点调查了南岳林场茶园的生态条件、茶园周围的植物、茶园杂草、土壤微生物、茶园病虫害及天敌的群落结构,研究了综合防治措施在茶园病虫害生态控制中的应用与作用,阐明了茶园病虫生态控制的理论基础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该研究于1988~1992年进行.除加强产地检疫,逐步在我省无病区建立种子繁殖基地外,还开展了种子带菌快速检测、病种药剂处理、农业防治措施和喷洒药剂等单项试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综合防治模式,并进行了大面积示范.证明可有效地降低该病流行速率、病情及所造成的损失.综防区相对防效为93.9%,与非综防区相比,发病面积下降68.7个百分点,增产14.2%.  相似文献   

15.
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 superans (Butter)]和白杨透翅蛾(Parantnrene tabaniformis Rott)、杨干象(Cryptorrhznchus latatbi L.)、杨圆蚧[Quadraspidiotus gigas (Tetg)],是黑龙江省落叶松和杨树的主要害虫。1986年根据林业部的要求,对这四种害虫进行综合防治工作。依据气象因子和林分类型,将松毛虫的发生划为常灾区、偶灾区和无灾区,用单项百分率和多元回归方法,预报松毛虫发生量,准确率为95%。用数学模型判定松毛虫基地,准确率为87%,对发生基地进行小面积带状皆伐的方法,防治效果明显。松毛虫大面积发生,采用航空低容量喷洒25%灭幼脲Ⅲ号胶悬剂,为15kg/ha,其中药量600g/ha,加氯化钠5%,防治效果96.5%。用树干涂胶释放性诱剂法防治白杨透翅蛾,工省效高;在树干2m上、下分别采用有机磷杀虫剂,内吸毒杀或涂抹触杀;采用人工刷杨圆蚧,或在初孵若虫期喷药、保护利用红点唇瓢虫等方法进行防治。三年共防治四种害虫7.5万ha,其中松毛虫0.27万ha,其它三种害虫7.23万ha;松毛虫虫口密度由180头/株,降到10头/株以下,杨树的三种检疫害虫有虫株率由25%,降到1%以下,有效地控制了危害,保护了森林。  相似文献   

16.
水稻综合育种技术的设计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作物遗传育种基因重组,突变与纯合的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育种方法。即将常交育种,诱变育种和花药培养等技术结合,使创造变异与快速稳定变异得到较好的结合,而形成一种综合育种技术体系,本文还论述了综合育种技术的理论依据及其特点,建立了较为系统的育咱程序,在杂交水稻恢复系选育中已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经初步调查和标本鉴定,初步明确了长春市蔬菜害虫发生种类与危害情况。在本市发生的71种害虫中,为害的优势种类为7种(类)。当前生产上必须抓好这些种类的防治工作。对有加重危害趋势的灯蛾类和盲蝽类亦应引起充分重视。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生产上综合防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1990年在深圳市茂隆菜场,初步查明十字花科蔬菜害虫有25种,明确了主要种和次要种。简述了几种主要害虫的发生情况,重点分析了菜蛾发生严重的原因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并从实践上总结了综合防治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贮藏物害虫防治的主要策略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大量的古籍及相关文献,系统研究了我国古代对贮藏物害虫防治的主要策略和方法,分析了“密封法”、生态因子调控法、利用植物性杀虫物质进行处理、以及采用药物和物理曝晒相结合等方法对害虫控制的原理;探讨现代仓虫防治技术的历史渊源;指出挖掘和深入研究古代储藏害虫防治的措施并加以协调运用,对于开展当今贮藏物害虫的防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