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江淮稻区褐飞虱种群动态模拟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对褐飞虱实验种群的观察数据和一此地区的田间种群生命资料,结合江淮稻区水稻栽培模式和褐飞虱的发生特点,组建了江淮稻区褐飞虱种数量动态的模拟模型,经检验,效益较好,对发生高峰期和发生量的预测均符合标准,基本上能反映该地区褐飞虱的发生趋势,灵敏度分析显示,温度是影响褐飞虱种群数量动态的最关键因素,其次为初始迁入虫量,天敌和水稻生育期,提出用后验差方法评价预测效果,结果表明,该方法适合于对褐飞虱各种发  相似文献   

2.
水稻褐飞虱种群动态模拟模型及其有效性检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3.
南宁褐飞虱种群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相似文献   

4.
5.
褐稻虱田间种群动态模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6.
利用田间系统调查资料和文献报道资料,组建了水稻褐飞虱种群动态模拟模型,该模型采用生理时间、主要成分包括迁入种群的迁入时间、数量和格局;密度、生育阶段、温度、天敌和人为措施对死亡率和生殖力的影响;密度、生育阶段和短翅型比及迁出率的关系.有效性检验表明,该模型模拟的种群时间和数量动态与实际观察动态相似,在对比检验的10组历史资料中,模拟预测的全部主害代高峰期和9组主害代高峰虫量与实测值相符.实测种群动态与模拟种群动态间的差异表明,深入研究秋季低温对生殖力和死亡率的持续影响,研究田间天敌作用的正确评价及水稻生长模型,将有助于理解和预测褐飞虱的种群动态.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灯下褐飞虱与其近似种拟褐飞虱和伪褐飞虱的主要区别特征,并从颜面、雌性外生殖器和雄性外生殖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识别,旨在提高植保和检疫工作中稻飞虱测报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几种常用杀虫剂对田间褐飞虱种群消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杀虫双、杀虫单、乐果、甲对·敌、锐劲特及锐劲特分别与杀虫双、杀虫单混用对田间褐飞虱种群消长的影响试验 ,表明 :杀虫双、杀虫单、乐果、甲对·敌防治水稻螟虫可导致褐飞虱短翅型雌成虫大量产生 ,下代卵量大幅度增加 ,最终导致下代褐飞虱种群数量成倍增长  相似文献   

9.
曹晖  舒德平  李明波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7):147-147,238
根据太湖县近10 a褐飞虱灯诱资料,分析了褐飞虱灯下始见期、终见期、高峰期及其数量的时空分布及与当年发生程度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植保和检疫工作中稻飞虱测报的准确性,就灯下褐飞虱与其近似种拟褐飞虱和伪褐飞虱的主要区别作了详细的说明和识别,包括颜面、雌性外生殖器和雄性外生殖器等的区别和识别。  相似文献   

11.
稻褐飞虱实验种群致害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测交试验结果表明,褐飞虱实验种群对水稻的致害性,F1群体正反交结果一致,性状均表现为亲本TN1种群的特性,回交BF1与F2的性状呈多元化趋势。其致害性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式,且控制褐飞虱致害性的有效因子数为3。由此推断,褐飞虱实验种群的致害性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因此褐飞虱不存在真正的“生物型”。  相似文献   

12.
稻褐飞虱实验种群可溶性蛋白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褐飞虱TN1和Mudgo种群典型个体可溶性蛋白质的毛细管电泳分析表明,两实验种群之间可能并不存在特异性蛋白质,利用电泳谱带似难以将两者区分。  相似文献   

13.
14.
褐飞虱生物型的监测及其对鉴别品种致害性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对各调查点的褐飞虱生物型监测结果表明,云南思茅以孟加拉型为优势种群,成都优势种群已由生物型Ⅰ转为生物型Ⅱ,其余各点均以生物型Ⅱ为优势种群。该虫孟加拉型在广西南宁、灵川,江苏江浦已占有一定的比例,成都尚未发现该型。在抗生物型Ⅱ的品种中,孟加拉型所占的比例上升。模糊聚类结果表明,该虫可分为两大类:云南思茅为一类,广西南宁、灵川、龙州,广东新会、四川成都、湖北九宫山、监利,安徽怀宁、江苏江浦等为一类。  相似文献   

15.
抛秧稻田节肢动物在水稻生育前期以剌吸类物种为主,相对多度为67.96%-75.79%,其中以稻蓟马优势度指数最高,幅度为0.6004~0.7333;至拔节以后,以食叶类和刺吸类为主,相对多度分别为6.93%~41.87%和3.25%-33.20%;水稻各生长期,钻蛀类物种相对多度为0.35%-3.66%,相对多度很低。天敌主要为隐翅虫类和蜘蛛类捕食性类群。整个生长季节,禾本科杂草和阔叶类杂草为主要类群,禾本科杂草相对多度为24.49%-62.04%,阔叶类杂草相对多度为27.74%-69.39%,稗草和慈菇为其中的优势种群,优势度指数分别为0.1873—0.6156和0.0825—0.1715。  相似文献   

16.
通过1977~1990年2614次田间种群消长系统调查及对15417头长、短翅型雌成虫卵巢发育系统解剖证实,本地区单季晚稻最初虫源由南方迁入,迁入期通常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繁殖产生长、短二种翅型的成虫。从迁入建立种群到种群最终消失,可发生3~4个世代。田间种群数量动态与迁入基数、气温、食料及天敌等因子有关。其中,虫口基数和气温是种群大发生的主导因子。短翅型成虫大量出现是种群数量激增的预兆。  相似文献   

17.
褐飞虱虫源的致害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浙江、广西和云南的褐飞虱致害性研究结果表明,1997年浙江虫源对IR26和Mudgo苗期致害为9级,若虫存活指数大于50,表明仍以生物型Ⅱ为主。广西和云南虫源均能致害抗虫品种IR26,Mudgo,ASD7和RathuHenati,高龄若虫在RH品种上的成活指数分别为70.9和66.7,说明这两个虫源产生了与生物型Ⅰ,Ⅱ和Ⅲ的致害性不同的新致害型。浙江虫源的若虫和成虫对不同抗虫品种的取食选择性有明显差异,成虫嗜食IR26品种,而若虫对不同品种的选择性无显著差异。云南虫源若虫嗜食ASD7,而成虫则嗜食TN1。浙江和广西褐飞虱将卵产在IR26上,而云南虫源则产在TN1上。表明不同虫源褐飞虱对抗虫品种的取食和产卵选择性与其致害性不一致。  相似文献   

18.
县域建设用地结构变化和空间扩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空间扩展强度理论对县域建设用地结构动态演变和空间扩展速度进行分析,观测其建设用地类型变化规律,可对未来县域建设用地结构的优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基于信息熵基本原理,结合均衡度、优势度和建设用地空间扩展理论,对四川盆地西部2县——崇州和天全在2个时期内的建设用地结构动态演变和扩展速度进行分析:(1)2000年2县的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均衡度较1996年有所增加,土地趋于多样化利用。(2)2县建设用地空间扩展强度的不同反映了区位、地形地貌、工商业发展程度等因素的重要作用。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均衡度、优势度和空间扩展强度能综合反映土地利用类型在时空上的动态变化,这对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调整、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等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应用昆虫生命表方法及害虫种群趋势控制指数,对新惠占1号等5个水稻品种对褐稻虱的田间抗性进行了研究,并与温室苗期抗性测定结果相印证,确定新惠占1号和“7915”为抗性品种,七桂早25、玻惠占1号为中抗品种,双桂1号为感虫品种。指出害虫种群趋势控制指数是测定和评价水稻品种抗虫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探讨了1987年晚稻“圭巴”品种小区笼罩条件下稻纵卷叶螟、褐稻虱及其混合种群为害损失率和经济阈值.稻纵卷叶螟经济阈值因生育期不同而异,每百蔸幼虫分蘖期为121.3头,抽穗期为131.2头.褐稻虱抽穗期的经济阈值为百蔸494头若虫.本文提出了抽穗期稻纵卷叶螟、褐稻虱混合为害的产量损失率模型,在生产实践中,可直接利用此模型进行防治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