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顾宏兵 《水产科学》1995,14(6):20-20
池塘轮捕轮放注意事项顾宏兵(江苏省如皋市水产技术指导站226500)关键词:池塘,轮捕轮放,品种轮捕轮放,是池塘养鱼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轮捕轮放不仅可以提高鱼产量、加速养鱼生产资金周转,还可以为来年套养部分大规格鱼种。此外,通过夏秋适时轮捕,又能起到...  相似文献   

2.
轮捕轮放     
轮捕轮放是指鱼种“一次放足,分期捕捞,捕大留小,捕大补小”。一、轮捕轮放的优点(1)有利于活鱼均匀上市,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采用轮捕轮放可改变以往市场淡水鱼“春缺、夏少、秋挤”的局面,做到四季有鱼,不仅满足社会需要,而且也提高了经济效益。(2)有利于加速资金周转,减少流动资金的数量,为扩大再生产创造了条件。一般轮捕轮放上市鱼的收入可达到总收入的50%左右。(3)有利于鱼类生长在饲养前期,因鱼体小、活动空间大,年初多放一些鱼种,可充分利用水体。随着鱼体的长大,采用轮捕轮放方法,及时减少鱼的数量,…  相似文献   

3.
龚世园 《水产科学》1986,5(4):22-24
轮捕轮放是有效的增产措施之一。运用它,不仅可以提高池塘和湖泊的单位面积产量,而且能够解决群众平时吃鱼难的问题。因而具有较好的效益。下面作者结合近几年的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谈谈池塘和湖泊的轮捕轮放问题。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监利县柘木乡肖桥村渔场有养殖水面650亩,其中精养成鱼池450亩。近几年来,该场采取轮捕轮放的养殖方式,促进了成鱼增产和经济效益提高。1993年产成鱼36万kg,其中轮捕19.5万kg。由于常年轮捕,使花白鲢的均价达到3.0元/kg、优质鱼5.0元/kg。他们的具体作法是:  相似文献   

5.
6.
池塘养鱼高产高效应具备“水、种、饵、氧、密、混、轮、防、管”等条件和技术。南阳市白桐干渠养殖带是我市高标准开发的连片精养池塘,经过多年的完善、发展,早已具备高产高效的条件和技术。其中轮捕轮放是白桐干渠精养池塘多年来获得高产高效的重要措施之一,平均每亩水面养鱼净产量在1吨以上。现将池塘轮捕轮放要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内陆水产》1990,(4):28-28
1、实行轮捕轮放,与冬季干塘捕鱼不同,大部分时间在夏季,这时水温高,容易伤鱼,因此操作要细致,迅速,具体方法是:在池的左右各由三四个人拉住网的两端,并使网沿池塘较浅的一边放下。拉网前进时,用竹篙撑住下纲,上纲每隔6至7米套一只木盆,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实现塘堰的稳产高产,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轮捕轮放。当前,用来实行轮捕轮放的渔具主要是传统的地曳网(大拉网、大巴网)和竹片筛网(上海、北京等)。鉴于这二种网具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恶化水质,聚集达不到起水规格的小鱼而影响留存鱼类的生长速度。尤其是选用网目不合理的地曳网,将大小鱼全部捕获后,因挑选大鱼的时间长,鱼群的相互挤压和摩擦,  相似文献   

9.
《内陆水产》2005,30(12):43-43
饲养食用鱼的池塘,鱼种在一次放足的基础上,1年分数批将达到食用规格的鱼捕出.同时补放一部分鱼种。这种养鱼措施可以使池塘在饲养期间保持较合理的载鱼量,避免由于鱼群密度过大而影响生长,最主要的是可以提前在夏季补放部分夏花鱼种,又可以为来年提供部分优良的1冬龄鱼种。  相似文献   

10.
陈傧 《内陆水产》1985,(2):35-35
有人说:“三年不打网,鱼在塘中长”其实不然,在密养高产的池塘鱼到一定的时候不打网起鱼,成鱼不但不长反而会瘦下去。这是因为人工养殖鱼塘的生态环境条件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相似文献   

11.
2011年6月3日~6月21日和8月2日~8月20日,调查了黄河干流山西段鱼类组成的现状及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全段共采集鱼类42种,隶属5目9科,其中以鲤科鱼类最多,共24种,占总种数的57%。渔获物数据表明,该流域小型鱼类较多,小型化现象明显,优势种为鲤、残、鲶、鲫,和麦穗鱼。物种组成差异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河段鱼类群落有明显的空间分异,风陵渡、刘家畔、关河口、圣天湖物种丰富,多样性水平高,群落结构稳定,而军渡和老牛湾物种少,群落较为简单。与历史资料相比,黄河干流山西段鱼类物种数减少,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水体污染、大量水工建筑以及过度捕捞等因素是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运城黄河湿地景观空间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2007-2017年5期遥感影像,运用遥感解译和景观指数方法,探究运城黄河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因素,为黄河中游河道湿地的修复与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湿地面积在2007-2017年期间总体呈增长趋势,其中2007-2015年湿地面积持续上升,面积增加9 041.39 hm^2,2015-2017年减少5 716.08 hm^2。湿地与旱地之间转换最密切,湿地景观间(水域+沼泽+草甸)也有较大幅度的转换。景观类型的分布以河津市、万荣县、永济市及垣曲县部分种类偏多,湿地景观沿河流分布。(2)类型水平上,旱地是优势类型,湿地整体处于劣势,景观零碎。水域在湿地景观中占优势,林地、旱地景观趋于复杂,旱地、水域、林地景观集聚度偏大;景观水平上,研究区景观破碎度和复杂度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构趋于稳定,连通性变好。(3)景观格局变化主要受人为驱动影响,其中政策对研究区有强制性的作用。近10 a运城黄河湿地呈现增长态势,景观格局总体逐渐优化。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三角洲是中国著名的“黄金三角洲”,水资源的先天不足与后天失养,使其成为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本文收集黄河三角洲遥感影像、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数据,运用轨迹分析法分析5种地表水体的演化规律,随后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地表水体演化机制。研究发现:(1)1990-2019年间黄河三角洲地表水体增加1020.09 km2,呈增长态势。其中,盐田养殖池演化最剧烈,其动态变化度高达4.23%。水库演化以增加为主且主要发生在2000年之前。坑塘演化随时间逐渐加速。除2000-2010年外,河流均处于低速减少状态。2010年前沟渠处于高速增长状态,随后逐步减缓;(2)各类型水体演化转移特征各不相同,农田和滩涂是河流主要的转化对象,农田和未利用地是水库演化的主要迁移类型,坑塘与农田是坑塘演化的主要形式,滩涂是盐田养殖池面积增长主要来源,农田和未利用地是主要的转出去向;(3)社会经济发展是黄河三角洲地表水体演化的主导因素。其中,河流演化主要受到有效灌溉面积和第一产业变化的影响。水库增加主要受人口数量增长和有效灌溉面积增长的影响。人口增加是盐田养殖池增加的主要推动力,第一产业增长和第二产业增长则是盐田养殖池减少的关键因子。沟渠长度增加受到人口数量增加、GDP增长、有效灌溉面积变大和第一产业发展的影响。第二产业发展和有效灌溉面积增加是坑塘转入的主导因子,人口数量增长和第一产业比重减少是坑塘转出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14.
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口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解黄河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口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变化, 根据2012年调水调沙前、中、后3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 研究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群落组成、优势种、空间分布及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 3次调查共捕获鱼类39, 隶属82337属。鱼类栖息水层类型组成变化较大, 前调查优势类群以底层鱼类为主, 中调查和后调查以中上层鱼类为主, 而适温类型组成则较稳定。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明显, 前调查平均生物量(6.4±1.9) kg/h, 站位分布较均匀; 中调查平均生物量(62.1±29.1) kg/h, 高值主要分布在近岸海域; 后调查平均生物量(48.2±17.2) kg/h, 高值主要分布在近河口及东南调查海域。3次调查丰富度指数(D)依次升高, 但各航次间差异不显著(P>0.05); 多样性指数(H¢)以前调查最高, 中调查最低, 各航次间差异极显著(P<0.01); 均匀度指数(J¢)变化趋势和多样性指数一致。研究认为黄河调水调沙导致的泥沙沉降对底层鱼类产生了不利影响, 而淡水和营养盐的注入, 对中上层鱼类特别是浮游生物食性鱼类则产生了有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探索不同类型河道湿地面积与水文站实测径流量的相关性,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和管理工作提供支撑。选择黄河下游花园口-利津河段为研究对象,基于1986、1990、2000、2010和2020年5期遥感解译黄河下游湿地的类型、面积和格局,分析湿地动态变化及原因,结合黄河下游重要水文站实测径流量数据,探索黄河下游不同类型河道湿地面积变化与径流相关性。结果表明:(1)河流水面湿地为黄河下游河段湿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湿地面积的45.9%~65.9%;(2)黄河下游河段的湿地面积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呈现萎缩趋势,面积减少约35.6%,但萎缩速度在不断减缓,湿地面积逐渐趋于稳定;(3)黄河下游游荡型、弯曲型和顺直型河段的湿地面积与径流量的相关性存在差异。游荡型和弯曲型河段河流水面面积与流量均呈正相关关系,但变化幅度不同,顺直型河段河流水面面积受流量的影响较弱,游荡型、弯曲型和顺直型河段滩地面积随径流量增大而减少,减少幅度各有差异。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1999~2008年陕西省生猪及猪肉生产的相关数据,对其生猪及猪肉生产现状进行了分析,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不同维的常规GM(1,1)模型群,然后根据不同维预测模型的相对误差优选出基础GM(1,1)模型并建立了灰色新陈代谢GM(1,1)模型,对陕西省未来五年的生猪及猪肉生产进行了预测。结论认为,2009~2013年陕西省的生猪和猪肉的产量将保持比较平稳的增长态势,生猪和猪肉的平均增长率为4.09%和2.44%,高于前十年的平均增长率。本文提出适应陕西省生猪及猪肉生产的相关建议,认为政府应加大生猪生产方面的扶持,增加资金投入,制定和完善生猪生产的各项相关政策及生猪养殖产业保护,加强对生猪生产过程的监督。企业与养殖户要寻找一种龙头企业和养殖户合作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2015年调查了黄河口枯水期(5月)和丰水期(8月)牡蛎产卵场及邻近海域的水质状况,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评价法、多参数水质综合评价法、有机污染评价指数法和营养质量状态指数法分析评价该海域水环境质量现状。结果表明:该海域总体为富营养化;无机氮(DIN)和化学需氧量(COD_(Mn))是水质富营养化的主要因子。水质量总体属轻污染,Pb、Hg、Zn、DIN和COD_(Mn)为该海域主要污染因子,Pb、Hg、Zn和DIN为优先控制的污染因子。丰水期水质优于枯水期。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楠溪江鱼类资源现状,于2013-2014年在楠溪江6个江段共设置24个采样点,对鱼类资源进行了3次调查,每次调查时间为15~20 d。结果表明,楠溪江共采集到鱼类9目、22科、56属、65种,其中鲤形目种类最多,共3科、31属、35种,占采集种类数的53.8%。楠溪江鱼类主要以宽鳍鱲(Zacco platypus)和温州光唇鱼(Acrossocheilus wenchowensis)为优势种,相对多度分别为21.45和10.17,部分江段也以凤鲚(Coilia mystus)、盎堂拟鲿(Pseudobagrus ondon)、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小鳈(Sarcocheilichys parvus)、沙塘鳢(Odontobutis obscura)为优势种,不同江段的渔获物组成有所差异;主要捕捞对象为定居性鱼类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温州光唇鱼、宽鳍鱲、唇鱼骨(Hemibarbus labeo)、鮻(Liza haematocheila)、凤鲚、盎堂拟鲿、沙塘鳢(Odontobutis obscura)和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但鱼类捕捞规格较小,存在过度捕捞现象。楠溪江下游感潮河段与其它5个调查河段的相似性较低(0.288~0.356),属轻度相似;北溪水库与其它江段的相似性略低(0.333~0.537),其它江段达中度相似(0.615~0.737)。楠溪江鱼类多样性指数较高,Shannon-Weiner指数为2.178~2.956,Wilhm改进指数为2.207~3.009,其中北溪水库、下游河口感潮江段的鱼类多样性指数略低;Simpson优势度指数为0.7813~0.9338,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2848~0.6008。研究表明,楠溪江感潮河段及北溪水库的鱼类生物多样性低于其它干支流河段。受过度捕捞、水利水电工程梯级闸坝建设、河道采砂、环境污染等影响,楠溪江鱼类资源处于衰退之中,需要加强鱼类生态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追踪和把握黄河口海域的营养盐分布和历史变化,不仅是西北太平洋边缘海域生源要素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内容,而且对区域富营养化和环境质量监管、污染综合整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延续该海域的营养盐及相关环境要素的现状调查,整理近20年的历史资料,分析黄河口营养盐组成和结构的发展趋势,揭示黄河口营养盐现状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溶解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DIP)和硅酸盐浓度总体由黄河口分别向北和向东南逐渐降低,但其组成和分布的时空差异较大,河口口门外出现异常高值;硝酸氮是DIN的主要组分,各组分相对贡献变化较大,都出现超过80%贡献率的状况;氮磷比(N/P)较高,最低为43.7。近20年黄河口海域DIN变化大致分为3段,2006年前逐渐增加到最高浓度(60 μmol/L),到2009年逐渐降至30 μmol/L,之后到2023年在浓度小于30 μmol/L的范围内波动;DIP浓度在2005年和2013年出现峰值,2006—2008年浓度较高,其他年度浓度较低。除2000年,黄河口N/P不低于25,2010年以来呈现持续升高的趋势。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营养盐组成能显著表征黄河口水质特征。黄河口海域营养盐组成和分布的极不均匀性以及高N/P,使得黄河口水环境质量情势严峻。  相似文献   

20.
黄河口海域春季和夏季须子网渔获物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须子网是黄河口海区应用较广的陷阱类网具之一。为养护和管理黄河口海区渔业资源,对该海域春季和夏季须子网渔获物组成进行分析。2013年5月和2014年8月对东营黄河口海区进行了3次导陷插网网具须子网的渔获物调查,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种类丰富度指数和Sorensen相似性系数Ss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春季和夏季须子网捕获渔获物共计45种;春季和夏季渔获物优势种(IRI1 000)分别为7种和9种,共同优势种为2种;春季和夏季渔获种类的Sorensen相似性系数Ss为0.39,该海域春季和夏季的渔获物丰富度指数(R)、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分别为15.81和2.91、0.51和11.26、2.17和0.43;春季和夏季平均每网渔获量和尾数分别为55.04 kg和8 766尾、50.56 kg和3 390尾。调查结果表明,春季生物群落优势度较夏季优势高,使用须子网,其渔获物组成混杂、渔获幼体组成比例较高,长此以往不利于资源的繁殖保护,对黄河口渔业资源破坏较为严重。调研结果可为我国黄河口海区渔具管理以及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