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852-14854
针对陕北地区传统民居窑洞,从窑洞本身及其发展环境出发,分析了窑洞的建筑特色和使用价值以及它在陕北地区的发展现状,指出窑洞的发展正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境地。运用SWOT分析法,概括了窑洞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优势方面突出其作为生土建筑的生态优势,因地制宜的特征,解决黄土高原土地和能源、环境等问题的作用,以及富含乡土特色的审美价值;劣势方面突出了村落布局缺乏整体性、交通不便、室内通风采光条件欠缺、造型和空间单一呆板;机遇方面则突出了世界范围内对建筑生态学的日益重视,以及对地下民用建筑的探索和应用;挑战则在于窑洞建筑技术、窑洞民居与城市化之间的矛盾、窑洞民居与现代生活之间的矛盾、"限制"型的管理模式几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建议陕北窑洞的发展应该通过舆论正确引导、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从筑窑技术上努力改善窑洞的缺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窑居环境;开发具有陕北特色的窑洞文化旅游;建设具有陕北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2.
<正>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有个令国内外游人叹为观止的民居奇迹,那就是"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陕州地坑院。地坑院也叫天井院,也有人称"地阴坑""地窑",充满着浓郁的黄土地风情,古朴厚重,美丽诗意,独居特色的地坑院群落,被专家学者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中国农民生土建筑的最高成就"。在距今约4000年前的庙底沟文化晚期,为地坑院发展的成熟期,后经漫长的历史,地坑院形成了今天的式样,它和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陕北窑洞,并称为中国民居史上的"四大奇观"。  相似文献   

3.
窑洞是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尤其是陕北窑洞更是黄土高原文化在民居建筑中的杰出体现。本文通过分析陕北窑洞建筑中所具有的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特点,为进一步实现现代生态节能型建筑提供新理念、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窑居曾是我国北方地区普遍和特有的民居形式,具有村落景观优美,冬暖夏凉的特点,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壮大起来的。本文基于传统下沉式窑居提出"北方平原地区农村集成化新下沉式窑居住宅模式"及其实施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窑洞是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尤其是陕北窑洞更是黄土高原文化在民居建筑中的杰出体现。本文通过分析陕北窑洞建筑中所具有的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特点,为进一步实现现代生态节能型建筑提供新理念、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李明  孙庆珍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991-12994
运用生态旅游研究中的相关理论,对目前大量兴起的黄土高原窑居度假村进行了深入调研。从介绍黄土高原窑居聚落的现状入手,总结了窑居度假村的类型,即依托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审美价值较高的历史窑洞民居形成的旅游度假区;以原汁原味的窑洞民居及风土人情为特色开发的窑洞度假村;体现黄土高原民居特色的窑洞宾馆,并以洛川黄土风情度假村、三门峡庙上村民俗度假村、延安杨家岭石窑宾馆为例,详细分析了窑居度假村的特点和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窑居度假村的开发原则与对策,强调应明确黄土高原窑居度假村开发的方向,并遵循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原则与责任性原则。最后指出黄土高原窑居度假村的开发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并发展传统窑居聚落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窑洞人家     
<正>2013年夏天的暴雨导致宋家中间的一孔窑洞后半部分塌成,了一个大窟窿,已不能住人在宋月平老人的多次诉求下,磁钟乡于部只是来拍照取证,至今快一年了,再无下文窑洞这一"穴居式"民居在我国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其中西北黄土高原地区数量最多,豫西山区也有踪迹。过去的年代,一个农民只有建窑娶妻才算成家立业。如今,窑洞似乎成为城里人到乡村旅游的探古寻奇之所,真正居住于此的农民,数量甚微。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磁钟乡磁钟村,就有祖孙三代四口人在自家修建  相似文献   

8.
利用洞养畜禽在我国有很大的潜力,并符合当前的国情。我国目前经济困难,拿不出大量资金建设畜禽场。但是我国有大量的窑洞可以利用,窑洞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甘肃省的陇东、宁夏自治区的海原、陕西省陕北和渭北、我省的豫西和山西省的晋南五省六大窑区,共有窑洞三亿二千万平方米,约有四千万人民群众居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居住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窑洞深入地下,环境狭小,通风不良,光线不足,湿度较大等缺陷。因  相似文献   

9.
<正>陇之东,黄土高原上的土窑洞,可以说是人类穴居文明的居住典范。这一地球上黄土沉积最为深厚的地方,因为古老的黄土而天地苍黄,从洪荒到文明,演绎着黄土高原生命的传奇。相传早在夏商时期,周先祖公刘十多代人就曾在被誉为"天下黄土第一塬"的董志塬挖窑建村,开创了我国农耕文化的先河。在后来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窑洞更作为陇东最主要的居住方式,酝酿出独特的文化景观。2012年,微博上一则关于河南陕县地坑院营造技艺濒临失传的消息引发围观。而陇东窑洞民居这个铭刻了无数人温情回忆的所在,同样也难免从繁华归于寂寞……  相似文献   

10.
正千年古村落南横口村地处井陉县绵河、甘陶河交汇处,是历史上井陉窑的主要窑址。井陉窑与邢窑、定窑、磁州窑并称为"河北四大古窑"。南横口村拥有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井陉古瓷窑遗址。千百年来,村民将废弃瓷器用在建筑墙体上,形成别具风格民居特色。2016年,南横口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相似文献   

11.
研究马铃薯传统窑洞库、普通冷库和智能通风窑洞库对马铃薯的贮藏效果,为优化马铃薯的贮藏条件提供理论依据。对3种不同贮藏条件下环境温湿度、CO2浓度以及晋薯16号马铃薯块茎采后生理、贮藏效果的相关指标变化趋势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智能通风窑洞库可有效抑制马铃薯块茎呼吸代谢速率,降低马铃薯块茎中干物质、淀粉、还原糖营养物质以及Vc的消耗,但不同处理对块茎中粗蛋白含量变化影响均不显著;智能通风窑洞库减缓了马铃薯块茎失重率和腐烂率的上升,适用于马铃薯块茎的长期贮藏,贮藏180 d时,智能通风窑洞库的贮藏效果与普通冷库基本相当,且显著优于传统窑洞库。  相似文献   

12.
<正>浙江苍南县马站镇瑶洞村的半山腰处,有一处藤蔓环绕的自然古村据当地村民说,270多年前,他们的祖先黄氏从福建晋江一路逃荒来到此地,发现这一带土壤肥沃,便定居下来。以窑中有洞命名地方,古称"窑洞"。子孙后裔感觉"窑"字不是特别好听,于是又将"窑"字换成了"瑶"  相似文献   

13.
陕北绥德是被赋予"秦汉名邦"美称的历史文化名城,始建于秦,繁华于明清。这里的建筑是以黄土高原窑洞建筑为主,窑洞中的装饰是以窗棂为主。窗棂的基本组成元素以植物、几何、文字和其他题材元素为主。本论文通过对窑洞窗棂艺术应用审美特征的造型性与直观性、瞬时性与永固性、再现性与表现性等进行分析,进而归纳出绥德窑洞窗棂的对比与调和、统一与变化、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审美意义和审美情趣,并提出了绥德窑洞窗棂"天圆地方"思想、传统伦理道德、美好生活想往等文化的理念,揭示了绥德窑洞窗棂艺术和文化审美意义。窑洞窗棂艺术在美化表面的同时,在彰显民间技艺、营造造型氛围、传承传统文化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建设美丽绥德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陈新洋  陈新建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690-4691,4705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居建筑的发展应该以研究传统民居的建造和传统文化的内涵为基础,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延续建筑的地域性使历史文脉得以继承发展。以西南地区民居发展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民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两个阶段性的问题即急于摆脱旧有建筑材料和建筑形式;盲目回归传统,随意拼凑外观,加建"传统建筑"。从而提出对传统民居的继承和发展应着重关注对其精神和文化的传承,同时吸取现代建筑的先进理念,将两者充分融合,达到和谐平衡的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豫西地区地坑窑的热舒适性及影响成因,在冬季和夏季对河南三门峡市曲村的生土地坑窑进行室内外热环境监测,选取相同位置的地上普通砖房建筑作为对照,利用人体热舒适模型对两者室内外热环境和舒适度进行定量分析、对比与评价。结果表明,冬季地坑窑室内空气温度高于地面普通建筑4.16℃,黑球温度高于地面建筑5.17℃,夏季窑室内平均空气温度低于地面建筑3.1℃,黑球温度低4.06℃;冬夏两季地坑窑室内热舒适均优于地上普通建筑,测量期间夏季和冬季窑室内分别有100%和44%的时间处于舒适范围,地面砖房建筑内分别有22%和11%的时间处于舒适范围,其中,夏季热舒适优于冬季;空气温度是影响窑洞室内热舒适的首要因素,黑球温度是影响室外院落热舒适的首要因素;但冬季窑洞内部保温性能较低,夏季通风不畅,室内湿度高达71.97%,冬季窑洞室内温度是更加急需改善的缺陷。  相似文献   

16.
<正> 土窑洞苹果贮藏保鲜是适于产地苹果贮藏保鲜的良好形式之一,在我省灵宝、陕县等地推广应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伏南山区由于处于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区,年平均气温和果实采收季节气温,均比我省西北地区为高。为了探讨在该地区利用石质窑洞进行苹果贮藏保鲜的效果,我们于1984—1988年在南召县进行了该项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已在伏南山区推广应用。目前南召县窑洞苹果年贮藏量已达500万公斤左右,成为南阳地区苹果贮藏保鲜的重要基地。一、窑洞的结构窑洞结构以大平窑为主。窑洞一般设两道窑门,两道门之间距离3—4米,构成一缓冲间,以减缓进出窑洞对窑温的影响。窑门、缓冲间与窑库高度、宽度一致。方向以迎风背阴为宜,减少日光辐射,利于自然通风  相似文献   

17.
河南传统民居院落变化较大,大致可归纳为4种基本形式,即四合院、三合院、窑房院和山区的前后排房院。为叙述方便,笔者把正房露脸宽度在1~2间的称为"窄型"院落,2~3间的称为"宽型"院落,小于1间的称为"超窄型"院落,大于3间的称为"超宽型"院落。  相似文献   

18.
窑洞的温湿度随季节变化小(温度一般12℃~20℃、湿度85%左右),光照弱。通风条件好,适宜杏鲍菇的生长和周年栽培,且菇形好,肉质鲜嫩。尤其在高温季节,可填补市场淡季,行情好,价格高。 一、选择与处理窑洞 要选择地势高、通风良好的苹果贮藏窑洞和民居土窑洞。苹果贮藏窑洞留有排气道,通风条件好;利用居民土窑洞8寸要安装排气扇。  相似文献   

19.
在温度±1℃、相对湿度90%~95%时,鲜枣可贮藏60~90天,好果率80%~90%。现介绍一种加机械制冷的窑洞贮藏鲜枣技术。一、窑洞的结构平式土窑洞高约3米,宽2.5~3米,长30~50米,可随需要和工作方便而定。窑顶土层厚4~6米,砖、石窑等窑顶覆土不得少于2米,窑间土层厚4米。  相似文献   

20.
<正>提起窑洞,人们立刻会联想到靠崖而居,或傍坡而居。但是,豫西三门峡市一带的农民,千百年来,却一直住在一种在平地上凿坑为院的地下窑洞里。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地坑院"。这种供人居住的一种独特建筑形式,距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坑院多为四方形,深约二丈左右,沿院四壁打窑,一般正面为两孔,侧壁为三孔,其中一孔呈斜坡通地而为门洞。窑院内挖有渗水坑,崖上四周筑有一米多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