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日本赤松毛虫病毒在马尾松毛虫上的感染株为毒源喷施松针(浓度为1×10~7PIB/毫升),饲喂山东赤松毛虫5—6龄幼虫。接种12—14天幼虫中肠Ⅰ、Ⅱ类病变率达85.10%,第15天采收病毒较适宜。本次试验喷毒量与收获量之比为1:98.9。这表明以林间老熟幼虫为宿主,采用此法繁殖病毒,可在短期内获大量病毒,适合生产单位自行繁殖应用。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利用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BuSuNPV)来防控危害桉树的油桐尺蠖的方法,以一定浓度的病毒感染室内人工饲养的油桐尺蠖幼虫,幼虫致死后分离提纯其上病毒并使其增殖,对所用增殖病毒感染的幼虫观测幼虫死亡率,并计算半致死浓度LC50、半致死量LD50、半致死时间LT50。结果表明BuSuNPV专一性强,对危害桉树上的油桐尺蠖幼虫具有较强的浸染力;病毒的增殖量随龄期增加而加大,2~5龄幼虫病毒的增殖量为2.06×105PIB~1×108PIB/虫,所增殖的病毒特异性强,对油桐尺蠖幼虫具有较强的致死性,其LC50=2.15×104PIB/mL,LD50=8.395×103PIB/头,以1×107PIB/mL感染3龄幼虫的LT50为6.7 d。说明用室内人工饲养的油桐尺蠖幼虫来增殖的BuSuNPV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可考虑进一步开发利用用于林间防治该害虫。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CPV)防治技术进行研究。室内个体、群体毒力测定表明:病毒包含体为2×10~5—2×10~8CPB/ml,校正死亡率均达82%以上,其浓度间致毒死亡率差异不显著。林间防治试验表明:林间致毒浓度为2×10~6CPB/ml时,校正死亡率70.7%,低于病毒加20%速灭杀丁(1∶2.5万倍液)死亡率88.5%的17.8%。温度平均低于18.4℃,幼虫总死亡率(73.5%—77.2%),温度平均在19—29℃之间的死亡率(82.7%—89.9%),病毒致死率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杨尺蠖核多角体病毒的几种回收方法进行了比较。回收试验表明,以丙酮—乳糖(7.4—8.4%)共沉法回收 AciNPV 的多角体(PIB)是可行的。制备物的最终含量为 4.96×10~(10)PIB/g,回收率平均达 80.5%。生物活性测定证明,回收的新鲜制备物,对3龄初幼虫的致病力是很好的。其 LC_(50) 及其95%的置信限分别为2.84×10~3PIB/ml和 1.70×10~3—4.96×10~3PIB/ml。 使用该程序,可省去昂贵的离心设备,在实验室一般设备的情况下,一次上样1500—3000 g病死虫,仅需 3小时即可获得最终产品。配制的病毒制剂,可用于防治杨尺蠖 30—65ha。大批量生产证明,该流程操作简便,省工省时,一次上样量较大,完全可以替代离心法,回收的成本也很便宜。  相似文献   

5.
赤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引进和利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日本引进赤松毛虫CPV对我国松毛虫属(Dendrolimus)的七种松毛虫以及棉龄虫有较高的致死效果。根据 RNA 电泳图谱的研究,赤松毛虫 CPV 与在中国松毛虫属上的各复制株是不同的。目前,我国已发现有三种 RNA 类型,日本赤松毛虫CPV 属第一型。JADP-CPV、JYDPW-CPV、CYDPW-CPV 等属于第二型,CGDP-CPV 离心所得的上带多角体属于第三型。类型Ⅱ、Ⅲ属首次报道。和其他CPV一样,JDS-CPV 只侵染中肠上皮细胞。对第一代3龄和5龄虫的 LC_(50) 分别为1.6×10~5CPB/ml 和3.3×10~5CPB/ml,对同代3龄虫的 LD_(60)为2.1×10~3CPB/虫。JDS-CPV 不仅对幼虫防效好,而且也影响幼虫取食、体重以及下代幼虫存活率。此病毒与BT混用可以减少针叶被害72—80%。在油乳剂中于4℃下保存197天,在水悬液中保存 5年,对此病毒活性无明显影响。以林间松毛虫作宿主可进行大量增殖。一头6—7龄幼虫平均可产多角体2亿个。  相似文献   

6.
杨扇舟蛾颗粒体病毒室内增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对杨扇舟蛾幼虫饲喂杨扇舟蛾颗粒体病毒的龄期和饲毒浓度对幼虫体重、虫尸重和含毒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毒龄期和饲毒浓度对幼虫体重增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彼此间差异显著,饲毒龄期越小、饲毒浓度越高,体重增长越缓慢.而且饲毒时龄期越小、饲毒浓度越高,虫尸重也越小,其含毒量也越低.由于5龄幼虫饲毒后有50%个体发育至蛹期,没有全部死亡,室内增殖该病毒时,应选取4龄幼虫喂饲1.25×106 PIB/mL病毒为宜.  相似文献   

7.
试验研究了饲毒龄期、饲毒浓度对舞毒蛾存活、幼虫体质量、虫尸质量和含毒量的影响以及饲毒时间对舞毒蛾含毒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毒龄期和饲毒浓度对幼虫存活率和体质量增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饲毒龄期越小、饲毒浓度越高,死亡时间越早,死亡率越高,体质量增长越缓慢;而且饲毒时龄期越小、饲毒浓度越高,虫尸质量也越小,其含毒量也越低.饲毒时间与含毒量成抛物线型,饲毒时间过短或过长,体内含毒量均较低.由于5龄幼虫饲毒后有78%以上个体发育至蛹期,不发生死亡现象,因此,室内增殖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时,应选取4龄初幼虫喂饲1.0×106 PIB·mL-1病毒为宜,接毒10d后开始收集饲毒幼虫.  相似文献   

8.
美国白蛾无公害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宁省自1979年发生美国白蛾以来就开展了生物(仿生物)药剂防治美国白蛾试验,经过十几年的试验、推广、应用确,定了几种药剂的防治方法。1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1 1防治方法将美国白蛾2~3龄幼虫喂食喷过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树叶进行接毒,接毒后5~7d收取虫尸,盛在暗色瓶内放在冰箱(-4℃)或冻库内(-10℃)保存,或制成粗提纯剂放在冰箱或冷库内保存。第一代防治用头年第二代虫尸提纯剂,5×10PIB mL,第二代防治用当年第一代虫尸稀释液,2×10PIB mL。1 2防治效果从防治效果看出(见表1),2~3龄幼虫的死亡高峰为第8天至第9天,3龄为第1…  相似文献   

9.
1982年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Kamloops林区设置4块10ha受黄杉毒蛾(Orgyia pseudotsugata)为害的花旗松林样地。当大部分幼虫处于1龄期时,应用飞机对样地喷洒核型多角体病毒(Virtuss)。其中一块林地喷洒乳油病毒混合液,使用剂量为2.5×10~(11)PIB/ha(PIB为多角体包涵体);另一块样地喷洒含糖蜜的病毒水混合液,使用剂量与前者相同;其他两块样地喷洒乳油病毒混合液,使用剂量分别为8.3×10~(10)PIB/ha及1.6×10~(10)PIB/ha。用定翼飞机进行喷洒,喷咀口径定为每公顷喷洒9.4L病毒混合液。另选4块样地作为空白对照。通过Abbott校正公式计算,飞机喷洒病毒6周后,使用最低病毒剂量样地的虫口降低65%,而其余3块样地的虫口降低87~95%。飞喷病毒5~6周后,通过镜检,幼虫的病毒感染率高达85~100%,对照样地幼虫的病毒感染率很低,从病毒处理样地采回的虫茧羽化率为4~19%,而对照样地为28~43%。病毒处理样地的卵块密度明显降低,其中一块降低97%,有二块降低90%,另一块没有测定。 8.3×10~(10)PIB/ha的使用剂量(仅是推荐剂量的1/3)就足够了,与乳油混合使用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 AciNPV杀虫剂的生产工艺和安全性检测结果。AciNPV杀虫剂是以多角体制备物加光保护剂和其它助剂,在电动混合筛内混合制备而成。生测证明,丙酮—乳糖共沉样品与病毒杀虫剂对幼虫的致病力很高。其LC_(50)均为2.84×10~3PIB/ml;95%置信限分别为1.70×10~3—4.76×10~3 PIB/ml 或1.43×10~3—5.60×10~3 PIB/ml。 几种粉剂可直接用水和矿物油(如零号柴油)稀释,使用较方便。野外试验表明,防治效果在85%以上。 动物安全性试验表明,该制剂无致病性和致突变作用,对人畜安全。细菌学检测证明,未发现任何与人有关的致病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菌、弧菌和破伤风杆菌等。  相似文献   

11.
应用日本赤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以下简称JDS-CPV)对马尾松毛虫第一代3龄和5龄幼虫进行了生物测定。结果表明,JDS-CPV对3龄和5龄幼虫的LC_(50)分别为1.6×10~5CPB/ml和3.3×10~5CPB/ml。其回归直线方程分别为Y=2.44+0.49x和Y=1.83+0.57x。对一代3龄虫的LD_(50)为2.1×10~3CPB/ml,回归直线方程为Y=1.72+0.98x。以1×10~8CPB/ml浓度为例的LT_(50),3龄虫为8.5天,5龄虫为13天。证实JDS-CPV对我国马尾松毛虫有较好的毒力。  相似文献   

12.
银杏大蚕蛾的生物学和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银杏大蚕蛾在湖北一年发生一代。幼虫5龄;4、5龄幼虫有绿色型和黑色型。幼虫取食38种植物,天敌有53种。本文还叙述了该虫发生与环境的关系。防治试验表明:喷洒2.5%溴氰菊酯5000倍液、2×10~8孢子/ml白僵菌液、25%苏脲一号500倍液、1×10~8PIB/mlDjNPV虫尸液效果均很好。  相似文献   

13.
波纹杂毛虫核多角体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波纹杂毛虫(Cyclophragma undans Walker)幼虫感染波纹杂毛虫核多角体病毒(简称CuNPV)初期,行动呆滞,食欲不振,体色变为深褐色。死后内脏液化,体壁易破,流出茶色脓液,不臭。室内毒效测定,CuNPV0.4×10~8PIB/ml能使6—8龄波纹杂毛虫幼虫死亡率高达94.7%。 CuNPV的多角体呈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和不规则的多边形。大小为1.8—2.9μm,少数可达4.0μm。多粒包埋,多数为2—4个。病毒粒子杆状,大小为250—300×30—40nm。多角体蛋白质晶格为点线型,两点的中心距离约为4.4nm。晶格点的直径为2.5nm。病毒束外面有一层共同的疏松蛋白质膜包围,膜厚为15—20μm。病毒粒子经直接释放的DNA,在电镜下呈松弛的开环状分子和闭环状分子,平均长度为36.1μm。分子量为71.12×10~6道尔顿。经试验鉴定本病毒为CuNPV。 CuNPV的安全试验结果表明,对脊椎动物未发现不安全之处。  相似文献   

14.
柳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生产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柳毒蛾Stilpnotia salicis(Linnaeus)NPV的生产方法及林间防治试验结果,以天然饲料饲喂幼虫,到4龄时接毒感染,7天后开始逐日收集集病死虫,感染率86%以上。死虫含病毒量5.7×10^9PIB/g3年林间多点防治试验表明,无论室内及林间增殖的病毒防治柳毒蛾的效果均相当或估于常用化学农药。  相似文献   

15.
美国白蛾NPV大面积应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3年至1985年连续三年利用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进行了2311公顷的大面积试验,防治效果平均为91.9%。防治第一代美国白蛾使用头年第二代美国白蛾发生期生产的感病致死虫尸,其制剂浓度为2—3×10~7PIB/ml;防治第二代美国白蛾使用当年第一代生产的感病致死虫尸,其制剂浓度为1.5-2.0×10~7PIB/ml,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如使用粗提纯液防治,其制剂浓度为1.3×10~7PIB/ml,防治效果在95%以上。防治龄期为2—3龄。用感病致死虫尸稀释液防治美国白蛾其死亡高峰为13一15天,死亡结束时间为18—19天。  相似文献   

16.
1986年在陕西秦岭林区发现落叶松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其多角体呈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和不规则形,大小为0.83~1.63μ,病毒粒子杆状,两端钝圆,37.3±8.75×93.2±1.63nm,单粒包埋,紫外光光谱最大吸收值为269nm。室内毒力测定LD_(69)为1.66×10~4PIB/ml,利用2~6×10~3PTB/ml病毒悬液林间防治落叶松尺蠖,其死亡率为94.3~97.5%。  相似文献   

17.
经Bt 2× 10 7、 4× 10 7、 6× 10 7、 8× 10 7、 1× 10 8孢子 /mL5种浓度对 4龄文山松毛虫的室内生测 ,筛选出松毛虫死亡率达 70 %的最佳浓度为 2 0× 10 7孢子 /mL ;以此浓度的Bt与DCPV复配试验 ,选择残存虫DCPV感染率 5 0 %的DCPV最低浓度为 6 0× 10 5PIB/mL。林间应用最适的Bt +DCPV复配浓度是 6 0× 10 7孢子 /mL +4 0× 10 5PIB/mL ,其防治效果为 82 0 8%。  相似文献   

18.
枣尺蠖核多角体病毒活性及林间防治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了枣尺蠖( Chihuo zao Yang) 核多角体病毒(CzNPV) 活性的生物测定结果及在山西太谷枣树林间防治枣尺蠖的试验效果。以不同浓度该病毒悬液浸渍鲜枣树叶,饲喂感染3 龄初枣尺蠖幼虫,病毒浓度对数值与死亡机率的回归直线方程为^y = 0 .231 + 0 .859 x ;LC50 及95 % 的置信限分别为3-65 ×105 及4-04 ×104 ~3-13 ×106PIBs/m L。以2-5 ×105 、1-25 ×106 、2-5 ×106 、1-25 ×107 和2-5 ×107PIBs/m L5 种浓度病毒感染3 龄初幼虫,其LT50 值分别为10-01 、9-57、9-08 、7-94 和7-49 d 。同一浓度病毒(2-5 ×106 PIBs/mL) 对不同虫龄感染力不同。幼虫死亡率随虫龄增大而降低,从2 龄的96-7 % 降低到4 龄的30-0 % ;LT50 值随着虫龄增大而增大,从2 龄的5-97 d 增加到4 龄的12-57 d 。在山西太谷枣林枣尺蠖幼虫2 龄、3 龄占85 % 时喷洒浓度为2-5 ×107PIBs/ mL 的病毒悬液,虫口减退率高,成本较低,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文山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生物活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测定病毒制剂的毒力,常用已知含量的病毒对敏感昆虫进行毒力的生物测定。我们用4℃保存一年的文山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对6—7龄文山松毛虫进行生物活性测定的结果,LC_(50)为601.5×10~3PIB/ml,其95%置信限为354.1×10~3—102.2×10~4PIB/ml;1×10~8、1×10~7、1×10~6PIB/ml的LT_(50)分别为13.73,15.65,23.85天,其95%置信限分别为12.80—14.72,14.55—16.84,22.02—25.85天。  相似文献   

20.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是我国南方松林的主要害虫。其发生世代多,面积大,为害严重,造成损失大。在70年代初,我们获得了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 CPV)。多角体呈六边形的廿面体,大小为0. 5—6微米。病毒粒子廿面体,直径为42—56毫微米,在每个角上有一刺状物突起。经多年的研究,证实D. CPV致病力强,3~4龄幼虫半致死浓度(Lc50)为2.5×10~6PIB/毫升;已在林间试验四万余亩,杀虫率达70%以上,持效作用达5—6年。D. CPV可用松毛虫幼虫大量生产,成本低。对脊椎动物安全。应用D. CPV防治马尾松毛虫是一种有效而可行的生物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