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十几年来,漳州甘蔗种植面积不断下滑,由原来105万亩减少到现在25万亩左右,水田种植面积也在继续缩小,而旱地种植面积在逐年增加,目前达到总栽培面积80%以上。本文针对当前我省漳州蔗区的情况,通过与经验丰富的甘蔗种植专业户深入交流后,并认真的研究与实践,最后总结出一套适应漳州旱地甘蔗高产高糖的栽培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2.
红麻地膜栽培,就是红麻播种后,立即用地膜覆盖麻地表面,当麻苗出土时,及时将地膜剪开一个个小洞,让麻苗钻出膜外,以后一直盖到收剥。1982年,我县光明、新楼下等六个大队进行了地膜栽培试验,面积共6.69亩,平均亩产1106.6斤,比不盖膜亩产965.6斤,  相似文献   

3.
四川宿根蔗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蔗是一种可一年种植而连续多年收获的作物,因而宿根栽培是它的一种栽培制度。甘蔗在我省的年植蔗面积达40万亩以上。宿根蔗因其省工省种(节约种植成本约30%)少抢农时而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种好宿根蔗不仅有利于减轻种植投  相似文献   

4.
丘陵旱地甘蔗高产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丘陵旱地甘蔗高产栽培模式研究陈茂山,黄德发,郑亚宗(漳州市芗城区石亭镇农技站363002)石亭镇地处漳州芗城北郊,全镇共有丘陵旱地三万多亩,年生产甘蔗占漳州糖厂蔗源总量的30%左右.我们于1992—1994年连续三年进行丘陵旱地甘蔗亩产500—600...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双膜棉超高效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棉花双膜覆盖栽培,结合生产潜力大的品种和配套技术,创造皮棉产量1875~2250kg·hm ̄(-2),达到了高产、优质、高效,对获得早、全、齐、均、壮苗的综合指标、延长生长期、促进发育期、有效利用光温自然资源优势,较理想的结铃时空分布等,效果极为显著。因此,双膜棉比一般单膜棉增产20%~45%,比无膜棉增产40%~80%,值得大力开发推广。  相似文献   

6.
红麻地膜栽培,就是红麻播种后,立即用地膜覆盖麻地表面,当麻苗出土时,及时将地膜剪开一个个小洞,让麻苗钻出膜外,以后一直盖到收剥。1982年,我县光明、新楼下等六个大队进行了地膜栽培试验,面积共6.69亩,平均亩产1106.6斤,比不盖膜亩产965.6斤,  相似文献   

7.
甘蔗综合栽培技术群体中叶面积,光照度和产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在2水平上对甘蔗综合栽培各5个因素的组合群体的叶面积指(LAI),冠层相对光照度(RI)和蔗茎产量(Y)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处理组合间LAI,RI和Y都存在显著差异;LAI主要受盖膜,品种新台糖10和一次施肥的影响;RI主要受盖膜影响;Y主要受盖膜和品种新台糖10影响;最亿因素水平处理组合为M1T1A0V2B0;另外,根据LAI,RI和Y的相关分析,Y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群体叶面积较  相似文献   

8.
用甘蔗品种湖光1号,进行地膜覆盖、施用保水剂、覆盖地膜+保水剂和常规栽培(CK)4种保水措施的旱坡地甘蔗栽培试验,探究不同保水措施对土壤水分、温度及甘蔗生长、品质、产量的影响效应,为旱坡地甘蔗抗旱栽培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施用保水剂、盖膜+施加保水剂处理均能提高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地膜盖膜保墒效应显著,保水剂的保墒作用在降水量少时显著;与CK相比,3种保水措施处理均能显著提高甘蔗分蘖率、株高、茎径、单茎重、蔗茎产量与蔗糖产量;盖膜处理显著增加蔗茎产量,但制糖品质降低;施用保水剂的蔗茎产量显著高于CK,但显著低于盖膜处理,制糖品质显著提高;盖膜+施加保水剂处理蔗茎产量与制糖品质都显著提高,效益最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甘蔗是我省一项重要的经济作物,是制糖工业的原料。目前,全省甘蔗种植面积已超过三十万亩,总产甘蔗两千一百万担以上,年产食糖已突破六万吨。 我省栽培甘蔗的历史虽然悠久,但是大规模地发展作为制糖工业的原料生产则是近十几年的事。七十年代联以来,随着制糖工业的兴起,甘蔗生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70年全省甘蔗面积只有5.17万亩,总产甘蔗219.7万担,到1984年全省甘蔗面积达到29.36万亩,总产甘蔗2,158万担,其中机制糖厂原料基地面积23.35万亩,总产甘蔗93.1万吨(1,862万担),分别占全省甘蔗面积、总产的79.53%和86.24%,生产了机制食糖63,260吨。伴随糖厂的建  相似文献   

10.
贵州旱坡地甘蔗占全省种蔗面积的90%以上,这是贵州甘蔗平均单产长期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着重总结分析了甘蔗新品种的改良、耕作制度的变革、施肥与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改进等措施在推进贵州旱坡地甘蔗高产高糖栽培中的作用及效果,明确提出今后10年贵州旱坡地甘蔗栽培研究的指导思想及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湛江蔗区甘蔗栽培制度的演变和现状。甘蔗植期受气象因子的影响:指出春、秋、冬、夏植甘蔗的特点,建议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冬植蔗栽培制度。冬植蔗占有较大比例,占种植面积30%-40%;个别县(市)乡镇蔗区占50%-60%,成为一种主要的甘蔗栽培制度。冬植蔗是立冬至立春之间这段时间下种的甘蔗栽培制度冬植蔗在冬季低温干旱的气候条件下下种,又比春植蔗早植2-3个月。因此与春植蔗比较,具有萌芽长,出苗率低,分蘖早,分蘖苗较粗壮,伸长量较大,早期蔗糖分较高的特点。70年代又把冬植蔗改为秋植。秋植蔗是秋季种植到翌年冬季收获的一种甘蔗栽培制度。秋植蔗经过两个高温多湿期,具有成苗快,分蘖多,生长量大和成熟早四个生长特点。还具有高产、稳产、早熟高糖等优点。在推广延长生长期的同时,结合本区气候特点,从趋利避害,提高土地利用率出发,试验和示范推广夏植蔗。采取春育夏移的夏植蔗,既能达到两年三熟、短期高产栽培制度。夏植蔗栽培特点是春季先种一季夏收作物(花生、黄豆等),采用育苗移栽,把蔗苗套种在夏收作物行间,缩短甘蔗本田生长期。充分利用7.10月高温强光的有利气候条件精耕细作,加强肥水管理,促进甘蔗早生快发,夺取高产。夏植蔗的优点是提高土地利用率、避过春早,避过台风侵袭,有利于良种繁殖。但甘蔗成熟期较迟,糖份积累少。由于秋植蔗占土地时间长,一年半,种苗难解决等原因,目前,本蔗区秋植面积不大,占种蔗面积5%左右。大多数是采用春植秋采,秋植春采,一年两次繁殖良种之用。由于夏植蔗成熟期迟,一般糖分比春、冬植蔗较低,加上糖厂早收榨。还没有大面积种植推广,仅有零星种植。总的来说,湛江蔗区目前还是以冬植蔗占40%,春植蔗占15%至20%和宿根蔗占40%为主的甘蔗栽培制度。  相似文献   

12.
蒋德军  曹红林 《广西蔗糖》2003,(2):20-20,49
本文根据甘蔗生育特性,以提高蔗糖产量和蔗田综合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多年研究试验和生产实践,总结出甘蔗单产5.8吨,蔗糖分13.5%以上,亩产值1800元左右的“三高”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不同揭膜期对南宁春植蔗生长及蔗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覆膜甘蔗生长、产量及经济效益同步提高的最佳揭膜时期的栽培措施,本试验以桂糖03-2287甘蔗品种为材料,采用地膜覆盖栽培,设置齐苗期、分蘖末期和拔节伸长前期等3个不同生长时期揭膜处理,以不盖膜作对照,探讨不同时期揭膜对甘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比较不盖膜对照,地膜覆盖分蘖末期揭膜处理增产13.1%,差异极显著,齐苗期揭膜和拔节伸长前期揭膜分别增产6.4%和6.9%,差异显著;地膜覆盖处理间,分蘖末期揭膜比齐苗期揭膜和拔节伸长前期揭膜处理增产也达到极显著,而齐苗期揭膜与拔节伸长前期揭膜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各处理的经济效益与蔗茎产量的高低成正相关,即分蘖末期揭膜拔节伸长前期揭膜齐苗期揭膜对照。由此表明,南宁春植蔗覆膜栽培以分蘖末期揭膜增产效果较好,过早或过迟揭膜都不利于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4.
四川盆地甘蔗高产栽培的时空技术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引入时间和空间概念,从时间一维性和空间三维性角度讨论了四川盆地甘蔗最常用植期春植和宿根的时间技术问题及其净作条件下的空间技术问题.认为:四川盆地不是发展甘蔗生产的最佳区域,但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却比同为亚热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更适合发展甘蕨;采用一些时间和空间技术可有效提高甘蔗产量:采用厚盖土、盖植物健康残体、盖地膜和盖膜育...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决勐海县甘蔗螟虫和绵蚜危害严重问题,进行3.6%棵棵无损杀虫双6kg/亩+70%噻虫嗪可分散粉剂40g/亩盖膜(A)、不盖膜(B),当地常规农药毒死蜱1kg/亩、不盖膜(C),不施任何农药(CK),防治新宿甘蔗螟虫和绵蚜药效研究。结果表明:处理A防效最好,对新宿甘蔗螟虫苗期枯心率防效为70.12%~93.46%,比常规用药高12.57~38.52个百分点,对后期螟害节防效为49.42%~52.70%,比常规用药高9.38~41.93个百分点;对甘蔗绵蚜防效为100%,比常规用药高60.00~66.67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干旱问题,采用全膜覆盖与不盖膜、半盖膜综合配套技术在新植、宿根甘蔗上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甘蔗全膜覆盖综合配套技术在新植、宿根甘蔗上的出苗、分蘖率和有效茎数等性状较为突出,产量比半盖膜、不盖膜分别增加28.7%、20.9%~63.8%,含糖量比半盖膜、不盖膜分别增加12.9%、28.3%~29.0%;但蔗糖分却低于半盖膜和不盖膜。经济效益显著,可在全市大田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新疆地膜植棉已有40多年的发展历史,其产生的地膜污染对新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为彻底解决残膜污染问题、推广应用无膜栽培技术,于2018年选择4个棉花材料(早熟品种新陆早82号、Y21和早中熟品系17-7、863)和1膜6行宽窄行种植、1膜3行种植模式进行无膜棉品种和种植模式筛选,2019年和2020年连续2年以筛选出的品种和种植模式开展了棉花无膜栽培示范。2018年结果表明,在博乐无膜栽培应采用1膜6行宽窄行种植模式,选用生育期120 d左右的早熟品种(新陆早82号),以利于正常吐絮。从2019年和2020年示范的棉花整个生育期看,无膜栽培成功的关键在于保苗和苗期的促早熟管理措施,无膜条件下通过浅埋滴灌带干播湿出,可使保苗率在85%以上,且后期应适时早停水促早熟。新陆早82号在无膜栽培下的2年平均籽棉产量达到4 417.50 kg·hm-2,平均皮棉产量为1 852.57 kg·hm-2;无膜栽培的黄萎病发病率高于有膜栽培,表明无膜栽培时要选择抗病性较好的棉花品种;棉花纤维品质高于有膜栽培。综上,在博乐无膜栽培棉花是可以正常吐絮、采收的,且能保证一定的产量;但是产量比有膜栽培相对减少,因此须进一步完善技术体系。无膜栽培为提高博州棉花品质提供了新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8.
针对咸宁气候特点和市场需求,进行双膜小拱棚栽培和单膜覆盖栽培比较试验,比较其生育性状、冻害、发病率、块茎数量性状、产量、生产成本及效益。试验结果表明,双膜小拱棚栽培不仅能提早季节,抢占市场,增加效益,而且能有效地防止低温危害,减轻春季雨水多造成烂薯缺苗以及病害流行。  相似文献   

19.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设置3个以上处理和重复进行以饲用杂交甘蔗闽牧42为主要培养料栽培食用菌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闽牧42为主要培养料栽培的姬菇、杏鲍菇、鲍鱼菇、榆黄蘑、草菇五种食用菌,生物学效率分别可达114.23%、75.70%、85.57%、101.40%、40.56%;投入产出比分别为1:7.72、1:9.47、1:2.45、1:2.74、1:3.89。子实体产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以闽牧42培养料栽培的姬菇、杏鲍菇、鲍鱼菇、榆黄蘑均与稻草培养料栽培的同类食用菌均达极显著差异。子实体营养成分测定结果显示:以闽牧42培养料栽培的姬菇、鲍鱼菇、榆黄蘑粗蛋白含量分别为31.69%、18.22%、35.48%;E/T值分别为36.16%、42.63%、42.17%;E/N值分别为0.57、0.74、0.78,接近或超过FAO/WHO提出的40%的参考蛋白模式和E/N值应在0.6以上的标准。可见,饲用杂交甘蔗闽牧42是栽培多种食用菌的优质培养料。  相似文献   

20.
甘蔗除草膜防除蔗地杂草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更有效地防除蔗地杂草,在甘蔗下种后进行甘蔗除草膜防除蔗地杂草试验,结果表明:旱地蔗盖膜后60天内,除草膜对单双子叶杂草株防效达100%;水田蔗盖膜后90~110天,与普通地膜(CK1)比较,除草膜对单子叶杂草的株防效为:4.1%、2.7%和21.9%,对双子叶杂草的株防效为:83.5%、65.2%和52.5%。与露地模式(CK2)比较,除草膜对单子叶杂草的株防效为16.2%、-215%和-96.5%,对双子叶杂草的株防效分别为:97.4%、84.4%和89.2%。甘蔗除草膜在膜后90天内对杂草有较好的防除效果,但在长期连作、多年生恶性杂草种子库丰富的地块使用除草地膜,易造成杂草种类剧减而使杂草种群单一,诱发单一杂草的爆发,因此除草地膜的应用要有选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