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沉重对抗沉重。这是夯对于农人来说最贴切的自述。夯,是农人内心的高原拔出的石鼓,敲打着空旷的大地、苍白的月色以及那遍地的蒿草。水瘦山寒的乡村,夯就是农人苍凉的一根肋骨,嫁接在村庄的深处。坚硬或者柔软,农人的一生都难以消化。夯,说白了就是笨重的石块,如乡间的石碾或者碌碡。凡是沉重的物什,都将构成石夯。农人的日子注定与沉重分不开。夯,一般是由4根扁担或木棍夹着碌碡或者石碾组成,重几百斤,其中一根扁担上面有一圆把,给领夯的人掌握,另外几根上分别绑着麻绳,俗称夯绳,由其他农人抓着。深入夯的内部,是一块纯粹的、  相似文献   

2.
<正>古镇溪水动情地唱着乡间古老的歌谣,二水环绕的上里以与众不同的乡间风情,让我感受到她独特的韵味。走进上里,溪边那一眼望不到头有序排开的茶座,人们坐在藤椅上,三三两两,或长牌,或麻将,或龙门阵,忙得不亦乐乎,人人旁边都摆放着一杯来自蒙顶的原味香茶,路旁飘荡着的是丝丝茶香,让人感到上里的安逸与闲适。  相似文献   

3.
陷落甚至坍塌.我越来越深陷于农具落寞的境地中.隔着纸醉金迷的灯火、颓废迷茫的面孔,我更加怀念起乡间土墙上挂着的犁.这木质与铁质的武器,怀揣着木的火焰和铁的利刃,裹挟着大地与生命的气息,在寂寥的乡野上,与泥土亲吻,与农人相依,没有山盟海誓,海枯石烂,却是一生的坚贞,直到灰飞烟灭. 今夜,犁让我沿着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土地,沿着锋利走回历史的阑珊处,身穿蓑衣,头戴斗笠,躬身劳作在乡野.  相似文献   

4.
正炙热的太阳烘烤着大地,田野里一丝风都没有,好多果树、庄稼的叶子都耷拉着,有气无力的样子……我和母亲在锄地,果树地刚灌溉完几天就要锄地,母亲说这叫"保墒",要不然,地表就裂了大口子。只见母亲弯着腰,两只脚交替着往前移动,汗水已经湿透了她的后背。六十多岁的人了,还要做庄稼活,只怕给自己的儿女添加麻烦。我身体肥胖,  相似文献   

5.
农民的伙伴     
牛 在土地的眸子里,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雪雨,牛总是踩实一个个季节,把歌声、丰收和爱情细播在每一个日子里。土地是牛的,牛的空间便是人类的空间。 扁担 不知走过多少岁月,也不知挑过多少风雨,一根普通的竹料或木料,压在农人的肩头后就不再简单和寻常。扁担的光滑,来自它与农人手掌及肩膀的磨擦,扁担的柔情是因为两头都  相似文献   

6.
随着改革大潮的推涌,《广东农机》杂志走过了22个春秋.在她创刊22周年的日子里,我望着书架上保存的《广东农机》杂志,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充满了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激之情,因为是她引导着我这个农机人在农机战线上走过10年的征程.  相似文献   

7.
一进冬天,村庄便闲下来。风跑进跑出,一刻不停地收集温暖……村庄需要休息,而风正是一个不错的借口……土地也该休息了。很少有人心疼土地。人天天走过田野,心疼的是地里的庄稼。哪片庄稼长高了,哪片庄稼生病了,人一清二楚。但哪块田老了,哪片地伤了,人根本不去过问。  相似文献   

8.
场上用具     
<正>每年夏收、秋收之际,农民们都会在打谷场上忙碌。场上作业,是农民种田辛苦一年的"收官"之战,亦是决定丰产后是否能丰收、好庄稼是否能变成好粮食的关键,是最马虎不得的事情。为此,每个庄户人家都会置办一套场上作业农具,除了碌碡、力钩等碾压锤打用具外,还有木叉子、木耙子、木锨、木推板、簸箕、扫帚、扇车、筛子、  相似文献   

9.
地处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三山之间的山西省沁水县,全县21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就有18万,这些农户分布在14个乡(镇)的239个建制村,耕种着38.6万亩土地.几年前,这里的农民靠种庄稼谋生,收入低而不稳,生活处在温饱线上.……  相似文献   

10.
收获后的农作物运到场圃上,接下来的工序就是脱粒。三晋地区的脱粒工具有碌碡、连枷、杈、木锨、刮板、平板、谷杷、扬扇车等。(1)碌碡(见图1)。碌碡是一种古老的农具,开始用于  相似文献   

11.
昔日:蓼儿洼;遍地白华华;春天播下种,夏天喂蛤蟆。今日:合作化,公社化,共产党领导改涝洼,满洼都是好庄稼,水蓼草儿搬了家,水浒遍地开幸福花,永不再见蓼儿洼。从济南乘黄河的客轮逆水西上,航行三百里,可以在汹涌澎湃的黄水南岸,看到一片莽莽苍苍荡漾着绿波的大水库。水库中间突起点点林木葱郁的山岗,早晨的太阳照映着山间和水面的薄雾,水库好似披着一片轻纱。在水库四周的湖滨田野里,遍布着纵横交错的沟洫畦田和灌溉渠。田里的庄稼正在茂密茁壮地生长着,碧绿遍野,一望无际,你道这是何处?这就是昔日传说中的梁山水泊地带。  相似文献   

12.
<正>去年6月的一个周末,因回家探望祖母的心切,天还没大亮我就起床了,简单吃了点东西,就急匆匆地赶往车站。当太阳刚从东山顶露脸的时候,车已行驶在乡间的公路上。透过车窗向外张望,无意间,广袤的田野里一条条色彩各异的庄稼吸引了我的注意。那蜡黄、淡黄、青绿相间的是小麦,墨绿、翠绿、黄绿参差的是玉米,在晨曦的映照下,整个大地像是村姑们穿梭织成的条状土布,又像是哪位艺术家创作的一幅套色版画。一路上我一边欣赏车窗外的景致,一边又在默默地想,这大概也是当前中国农村耕作制度表现出的一大特色吧。  相似文献   

13.
北塬渠旧事     
<正>北塬渠大约是在我没出生时就已建成了,现在还在,我时时想起。我家在陇西南的一块塬上,山清水秀,风光宜人,土地肥沃,庄稼茁壮。但这里原本是缺水的,老人们年轻时经常翻一座山去六七里外的杨家河挑泉眼里流下的水,泉水甘甜,日子却艰难而苦涩。后来北塬渠紧挨着村子流下,庄稼得以浇灌,人畜吃水也不用再到杨家河去挑了。每家门前或院里都挖有一眼井,北塬渠的水顺着村里的小渠沟流下来,储到井里,方言称之为"放井"。井水澄上一两天就清了,可以打上来用,一井水能用大半年。井因而在  相似文献   

14.
母亲的习惯     
<正>母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母亲眼里,世界就是眼前一座连着一座的大山。母亲想象不出除了延绵不绝的群山,世界还会是个什么样子。60多年来,母亲从未走出过大山,在她的意识里,村庄以及村庄上空的蓝天就是世界。她的一生都围着这几座山、几块庄稼地、几间土屋,还有几张饥饿的嘴。多少年过去了,母亲像一头套在老磨上的牛就这样把自己转老了。如今,母亲不会再为饿  相似文献   

15.
土壤耕作的目的与措施种庄稼的人,从远古的刀耕火种到今天的现代农业机械化技术应用,历经数千年始终在围绕着土壤耕作的手段和方法上不断地创新、演进变化.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上出现了取消铧式犁翻耕,以深松、免少耕为主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和机械化深松耕作,给土壤耕作增添了新的方式和内容.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农业基础条件改善的步伐加快和农业机械装备水平的提高,促使机械化深松技术步入了农田广泛应用的新阶段.为了让更多的庄稼人能从心底里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一技术的核心,最便捷地分享先进技术的成果,我们先从土壤耕作的基本任务谈起.  相似文献   

16.
在崇礼县红旗营乡白桦沟村一农户院中,一位40岁左右的妇女,拄着双拐,吃力地挪动着身子,嘴里不时发出痛苦地呻吟,此情此景人们见了无不落下同情的泪水。这位妇女姓刘,她本来勤劳能干。结婚以来,家中的一切都由她操劳,做饭,养猪,种地,收割,可以说是里里外外一把手,虽然苦了些,但小日子过得还算甜美。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6年9月的一天,她搭乘一台小四轮拖拉机到乡供销社买东西,拖拉机半路上翻了车,她被砸成残废,留下终身的遗恨。笔者采访时,她含着眼泪讲述了那场令她至今仍想起来心惊胆裂的一幕。那是去年9月26日,她吃过…  相似文献   

17.
拨开农具的森林,我突然惊觉,我是站在农具的肩膀上展开叙事或者回忆的。时间的流走或身体的重量被我忽视了。在视野之中,日益拔高的则是这些赤裸着胸膛的农具。每次从博物馆里看到昔日笨重的太平车,我总有一种窒息的感觉。在乡村,真正运载日子和炊烟的,就是那缓慢的、沉重的,碾压在乡村阡陌上的那辆大车。  相似文献   

18.
<正>2021年底,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表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江苏省溧阳市松林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林松榜上有名,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粮食生产者)”称号。王林松,一位乡间农人,这些年来声名鹊起,成为村镇市里的名人。熟知他的农友村民都知道,这位现任溧阳市松林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溧阳市岁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原来是位乡村医生,一直勤勉地服务于乡村卫生事业的岗位上。在与乡村农友相处、交流之中,王林松了解到由于种植业态与乡村就业状况的改变,  相似文献   

19.
平度市亭兰乡万家庄这个昔日贫穷落后的村庄,在党支部书记万里先的带领下,靠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走上了致富路。1994年,这个只有82户的小村,农业总收入135万元,人均纯收入1820元,村民们无不自豪地说:“多亏了我们的好支书万里先”。 万家村交通不便,没有一点工业基础,因而土地便成了全村人的“命根子”,全村有1200亩耕地,人均占有近4亩。1987年,万里先刚担任村支书时,村人均年收入只有800元。当时,周围的村庄上企业、做买卖,万家庄人眼睁  相似文献   

20.
我从今年 5月 15日起,用 20多天时间,行程 150多 km,考察了赞皇县阳泽乡 21个村的 428个浇地水点、12座水库。水源枯竭程度和由此引出的一些问题令人吃惊。在428个水点中,除石碑、位昌两个村庄外,个个几乎干杜见底;12 座水库只南平旺一座水库有点水,其余11个早已干枯后种上了庄稼。 一、历史的回顾和现状 阳泽乡原来水资源比较丰富,早在1954年以前的单干时期,由于提水工具落后,人口少,水浇地少,当时在阳泽乡地面上,沟沟有水,河水长流,树木成荫。1955年合作化后,提水工具有了发展,使用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