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了解和评估现有鸡马立克病(MD)疫苗的质量,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对2020—2021年市场销售的9家不同企业生产的11个批次MD疫苗产品进行病毒效价测定和对比分析,同时用ELISA试剂盒、胶体金试纸条或RT-PCR方法分别对禽白血病病毒(ALV)和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的污染状况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所检测的MD液氮苗中,3批进口或国产的CVI988单价液氮苗之间病毒效价无显著差异,2批不同品牌814单价液氮苗效价差异显著(P<0.05),2批不同品牌双价液氮苗(CVI988+HVT或814+HVT)病毒效价差异极显著(P<0.01),但上述全部类型液氮苗产品的病毒效价均大于5 500 PFU/羽份,达到国标规定值2倍以上。然而,4批不同品牌HVT冻干苗的病毒效价均远低于产品说明书标注的2 000 PFU/羽份,仅为83.90~109.50 PFU/羽份。全部MD疫苗产品的ALV和REV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表明这些产品洁净无污染。  相似文献   

2.
应用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对福州市9个养殖场鸡群进行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REV)抗体检测。共采集了鸡血清样品427份。结果表明,被检样品总的阳性率为29.51%(126/427),阳性的鸡场数占鸡场总数的77.78%(7/9),养殖场个体阳性率在0~98.36%之间。经比较不同品种REV抗体阳性率,发现肉鸡的感染率最高(61.18%),蛋鸡次之(15.48%),种鸡最低(6.60%)。不同日龄段不同品种的鸡群REV抗体阳性率呈散在分布。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致瘤性病毒REV、ALV-J单一感染和共感染肉鸡后血液和脾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与脾组织病理学的变化。【方法】用一定剂量的REV和ALV-J单一感染及共感染1日龄肉鸡,取感染后不同日龄鸡的血液和脾组织,无菌分离淋巴细胞,用3H-TdR掺入法和MTT法分别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和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的杀伤活性,并对脾脏进行组织切片、H.E染色检测组织病理学变化,通过免疫荧光抗体结合试验(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分析组织病毒感染量变化。【结果】感染REV和ALV-J的肉鸡血液和脾T淋巴细胞的增值活性和CTL杀伤活性在整个感染监测期出现降低,单一感染比,共感染两种病毒的肉鸡在某些阶段出现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抑制加重;检测感染后17 d和37 d的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表明感染病毒的脾脏组织出现间质稀疏,淋巴细胞数量减少,生发层被破坏或减少,17 d较37 d出现病理变化更为明显;同时采用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进行IFA检测发现脾内淋巴细胞含有大量病毒粒子,在共感染两种病毒的肉鸡脾细胞内均检测出两种病毒,且含有病毒数量明显多于单一感染一种病毒的肉鸡。【结论】REV和ALV-J共感染后肉鸡T淋巴细胞功能抑制更为严重,这可能与两种病毒在肉鸡体内数量积聚增加、互为促进有重要关系;同时这两种病毒感染后造成T免疫细胞增殖活性和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降低,可能是病毒持续感染、增殖及组织病变、产生肿瘤细胞的前提,本研究为家禽临床生产中防治REV和ALV-J感染提供免疫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鸡的马立克氏病(MD)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淋巴组织增生性肿瘤疾病,是严重危害世界养鸡业健康发展的疫病之一,给养鸡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国80年代初期,由于火鸡疱疹病毒(HVT)疫苗的广泛使用,使MD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在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随着养鸡业的迅速发展和马立克氏病病毒超强毒株(vvMDV)的出现,HVT疫苗免疫失败现象频频发生,随之新型的MD疫苗问世,如二价液氮苗(SB1 HVT、Z4 HVT、301B/1 HVT、CVI988 HVT)或三价液氮苗(CVI988 SB1 HVT、814 SB1 HVT),这些液氮苗的应用,对MD的进一步控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一些孵化厂和养鸡户使用几种MD疫苗,MD仍然得不到较好控制.本文就影响鸡马立克氏病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进行了简单分析,并对MD疫苗的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以及MD的综合防制提出了一些建议,供参考.   1 鸡马立克氏病免疫失败原因   1.1 母源抗体的影响   出壳后的雏鸡其母源抗体一般在4周龄消失,母源抗体对预防MD感染只有降低感染水平的作用,而不能消除感染.当用与接种种鸡血清型相同的病毒疫苗接种其子代雏鸡时,由于母源抗体的影响,可降低疫苗的免疫效果.由于HVT冻干苗为游离病毒,受母源抗体干扰作用强,使该苗免疫效力明显降低.试验表明,高母源抗体能使HVT冻干苗的免疫效力降低38.8%.细胞结合苗(HVT、CVI988、814单价苗和SB1 HVT、Z4 HVT、301B/1 HVT、CVI988 HVT二价苗以及CVI988 SB1 HVT、814 SB1 HVT三价苗等)即液氮苗,其病毒子在细胞内,因细胞膜屏障不能与母源抗体直接作用,所以,该苗免疫效力受母源抗体干扰作用小.因此,在生产实践中,为减少母源抗体的影响,提高疫苗免疫效力,建议选择和使用细胞结合苗进行免疫.   ……  相似文献   

5.
18周龄SPF种鸡在用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REV)弱毒疫苗免疫接种后,均在11d内产生REV特异性抗体。种鸡在免疫后1~15d内均未检出病毒血症。在开产后在5个月的产蛋期内,来自免疫种鸡的雏鸡100%REV母源抗体阳性。对3日龄雏鸡的攻毒试验表明,相对于无母源抗体的SPF鸡,REV母源抗体能有效地预防或减弱经接种REV低代毒造成的生长迟缓、中枢免疫器官萎缩及其对NDV和AIV灭活疫苗免疫后抗体反应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山东某鸡场饲养的10000只父母代海兰蛋种鸡于育成前期出现进行性消瘦、生长发育不良等症状;剖检以腺胃肿胀、淋巴器官萎缩为特征,至70日龄发病率达90%;经ELISA方法检测抗体及间接免疫荧光原位病原检测证明该病与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感染有关。取7只病鸡肝脏研磨处理后接种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用REV单抗11B118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均呈阳性;根据REV-HA株前病毒基因组DNA env囊膜糖蛋白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提取阳性CEF基因组DNA作为模版,PCR扩增后得到438 bp的目的片段;PCR产物测序结果比对显示,该毒株与其他中国野毒株的同源性高于与REV-HA株的同源性。综合诊断判定该病可能与鸡群早期感染致病力较强的REV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确定经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REV)细胞适应毒免疫的种鸡提供的母源抗体在雏鸡抗REV感染中的保护性免疫作用。【方法】分别对有母源抗体和无母源抗体的雏鸡人工感染REV野毒,比较它们的生长速度和对新城疫病毒(NDV)和禽流感病毒(AIV)灭活苗免疫后的抗体反应。【结果】在没有REV母源抗体的商品代肉鸡,1日龄感染REV不仅造成生长迟缓,还会显著抑制对NDV和AIV (H5和H9)疫苗的免疫反应。由致弱的REV疫苗免疫的父母代种鸡提供的母源抗体,不仅可预防REV野毒感染引起的生长迟缓,也可预防REV引起的对NDV和AIV灭活疫苗免疫反应的抑制作用。在1日龄攻毒REV后,有REV母源抗体组对所有三种灭活疫苗免疫后的抗体水平都显著高于无母源抗体组。免疫后4周,有母源抗体组和无母源抗体组对NDV、AIV-H9和AIV-H5的血凝抑制(HI)抗体滴度分别是3.36±2.04 vs 1.58±1.69(P<0.01),6.27±3.87 vs 0.71±1.60(P<0.01)和6.72±3.92 vs 0.54±1.44(P<0.01)。【结论】来自免疫种鸡的REV母源抗体不仅有效地预防雏鸡感染REV,而且有效地预防或减弱REV感染造成的生长迟缓及其对NDV和AIV灭活疫苗免疫后抗体反应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养殖场家禽中H5、H7、H9亚型禽流感病毒抗体水平,通过血清学调查,应用血凝抑制试验(HI)的方法,对四川内江、山东济南、河南鹤壁、江苏扬州4个定点实验观测站负责的养殖场的鸡血液样本进行禽流感病毒抗体分析,其中包含2个肉鸡场和3个蛋鸡场。研究发现蛋鸡场通常免疫了H5、H7、H9(或H5与H9)亚型禽流感疫苗,而肉鸡场只免疫了H9亚型禽流感疫苗;蛋鸡场和肉鸡场都存在免疫禽流感疫苗后抗体水平低和无抗体产生的情况,从而导致免疫不合格或免疫失败。以上结果表明,应加强家禽养殖场对不同亚型禽流感疫苗的免疫以及免疫后的禽流感病毒抗体水平监测,以防免疫失败,从而预防禽流感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9.
提纯的禽成骨髓细胞增生病病毒(AMV)经用吐温-80和乙醚裂解后免疫兔,能获得抗禽白血病病毒(ALV)群特异性(gs)抗原的高特异性抗体,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抗体能满意和有效地用于各种检测方法中。葡萄球菌 A 蛋白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PA-ELISA),酶联免疫吸附访验(ELISA),免疫酶组化法(IHCA)和琼脂扩散沉淀试验(AGP)四种方法的比较结果为:PPA-ELISA 的检出率最高,ELISA 的检出率为略低,其次为 IHCA 的检出率,AGP 的敏感性为最低。综合评定为ELISA 是一较为理想和经济的检测方法。广东省部分鸡场抽样检查的结果表明,各鸡场的 gs 抗原的阳性率是很高的,蛋清和胚胎中 gs 抗原的阳性率也很高,显然 ALV 的先天性传递在本病的流行病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以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灭活疫苗,对16个规模肉鸡养殖场、11个种禽场、6个放养鸡场,按7日龄首免0.3 mL,40日龄二免0.5 mL进行注射免疫,同时开展禽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REV)、白血病病毒(ALV)J亚型和传染性贫血病毒(CAV)3种免疫抑制病血清学调查。结果发现肉鸡场禽流感平均抗体滴度为5.90 log2,REV、ALV-J、CAV血清学阳性率分别为69.8%,20.1%和83.6%;种禽场禽流感平均抗体滴度为6.05 log2,REV、ALV-J、CAV血清学阳性率分别为54.3%,5.7%和82.8%;放养鸡场禽流感平均抗体滴度为6.86 log2,REV、ALV-J、CAV血清学阳性率分别为35.7%,3.6%和83.9%,表明3种免疫抑制病对禽流感抗体水平有协同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To determine if the maternal antibody from breeders vaccinated with cell culture-adapted 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 (REV) could protect chicks from early REV infection, one-day-old chicks with or without anti-REV maternal antibodies were inoculated with REV, and then their growth rates and antibody titers to Newcastle disease virus (NDV) and 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 after vaccination with inactivated vaccines, were compared.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REV infection could cause growth retardation and severely inhibit immune reactions to inactivated vaccines against NDV and 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 H9 and H5) in one-day-old broilers without maternal antibodies specific to REV. Maternal antibody from breeders vaccinated with an attenuated REV vaccine effectively protected REV-challenged birds from growth retardation and immunosuppression on antibody reactions to NDV and AIV vaccines. Four weeks after vaccination, the HI titers to NDV, AIV-H9, and AIV-H5 in maternal antibody positive and negative groups were 3.36 +- 2.04 versus 1.58± 1.69 (P〈0.01), 6.27±3.87 versus 0.71 ± 1.60 (P〈0.01), and 6.72±3.92 versus 0.54± 1.44 (P〈0.01). Maternal antibodies from breeders vaccinated with REV vaccine could successfully protect chicks from REV infection and effectively prevent REV-induced growth retardation and immunosuppression in antibody responses to NDV and AIV.  相似文献   

12.
江西省主要养鸡地区4种鸡免疫抑制病的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江西省11个地市主要养鸡地区的24个鸡群的460份血清样品用ELISA方法进行了鸡传染性贫血(CIA)、禽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RE)、禽呼肠孤病毒感染(ARV)血清抗体的检测,并对其中的368份血清样品用ELISA方法进行了J-亚型禽白血病(ALV-J)血清抗体的检测,结果CIAV、REV、ALV-J、ARV(ELISA)抗体总阳性率分别为80.65%、21.30%、6.52%、96.30%。结果表明目前江西省各地饲养的鸡群中这4种免疫抑制病的感染相当普遍,而且多为混合感染,感染一种及以上免疫抑制病的个体为99.13%,同时感染两种及以上免疫抑制病的个体为56.96%,同时感染3种及以上免疫抑制病的个体为20.43%,同时感染4种免疫抑制病的个体为2.17%。  相似文献   

13.
马立克氏病(MD)三价疫苗免疫雏鸡马立克氏病强毒(vMDV)攻击后,免疫保护指数(VPI)为73.30%,脾脏和胸腺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比vMDV感染雏鸡和HVT疫苗免疫后vMDV攻击雏鸡显著增强(P<0.01,P<0.01和P<0.01,P<0.05),外周血液T辅助细胞(TH)和单核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1,P<0.05和P<0.05,P<0.05).火鸡疱疹病毒(HVT)疫苗免疫雏鸡vMDV攻击后,VPI为56.7%,脾脏和胸腺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比rMDV感染雏鸡显著增强(P<0.05,P<0.05)和外周血液TH数量显著增加(P<0.05),单核细胞数量虽有增加但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4.
鸡马立克氏病疫苗免疫后的免疫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对1日龄雏鸡接种MD三价疫苗或HVT疫苗后的免疫应答变化进行了检测.发现MD疫苗免疫后:(1)脾脏、胸腺T细胞IL—2诱生活性和IL—2R表达明显增强或增多,表明IL—2的免疫调节作用增强;(2)胸腺、法氏囊和脾脏中T细胞和抗体生成细胞数量及T细胞增殖功能明显增高,表明中枢与外周免疫器官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显著增强;(3)盲肠扁桃体、哈德尔腺、支气管粘膜淋巴组织中T细胞和抗体生成细胞数量以及泪液、气管液、肠液、胆汁中IgA,IgG,IgM含量明显增多,表明呼吸道与消化道的局部免疫应答也显著增强;(4)MD三价疫苗免疫鸡的上述免疫应答变化比HVT疫苗免疫鸡明显.  相似文献   

15.
雏鸡HVT疫苗免疫后活性氧自由基代谢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以火鸡疱疹病毒(HVT)疫苗免疫1日龄AA肉用雏鸡,于免疫后7,14,28,42和56日龄分别检测雏鸡中枢、外周淋巴器官及主要内脏器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硒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Se-GSHPx)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物(LPO、O)含量,并首次采用化学发光(CL)法检测雏鸡中枢、外周淋巴器官淋巴细胞化学发光的动态变化。结果:(1)HVT疫苗免疫雏鸡各器官总SOD(T-SOD)和Mn-SOD活性在大部分检测时期均显著增强(P<0.05),Cu、Zn-SOD活性轻度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2)HVT疫苗免疫雏鸡各器官Se-GSHPx活性28、42和56日龄显著增强(P<0.05,P<0.01);(3)HVT疫苗免疫雏鸡多数器官LOP含量于7、28和56日龄降低和显著降低(P>0.05,P<0.05);(4)HVT疫苗免疫雏鸡胸腺、脾脏和法氏囊各免疫器官淋巴细胞CL值检测各时期增高和显著增高(P>0.05,P<0.05,P<0.01)。本实验结果表明,HVT疫苗免疫雏鸡活性氧自由基清除系统活性增强、淋巴细胞活性氧自由基生成增多,但脂质过氧化作用减弱,从而发挥HVT疫苗的免疫增强效应和免疫保?  相似文献   

16.
复方中药提取物对REV诱发的免疫抑制鸡的免疫增强作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复方中药提取物对REV诱发的免疫抑制鸡的免疫增强作用,建立测试某些中药制剂免疫增强作用的实验模型。【方法】分别在临床健康鸡和在1日龄感染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REV)诱发了免疫抑制状态的鸡测试了中药制剂对鸡的免疫增强作用。【结果】随饮水饲喂黄芪、党参、淫羊藿和甘草复方中药浸出物,在健康鸡对鸡新城疫病毒(NDV)和H5亚型禽流感病毒(H5-AIV)灭活疫苗免疫后的血凝抑制(HI)抗体滴度没有明显影响。但是在REV诱发了免疫抑制的鸡,该中药浸出物可显著提高对NDV和H5-AIV的HI抗体滴度(P<0.01),虽然仍显著低于未经REV感染的对照鸡。【结论】REV诱发的免疫抑制状态下的鸡,可作为测试某些中药制剂免疫增强作用的一种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安徽省优良地方品种鸡群中禽白血病病毒J-亚群(ALV-J)的感染状况。[方法]对安徽省8个鸡场、7个不同地方品种鸡开展了ALV-J感染的血清学调查。[结果]安徽省被检测鸡场均存在ALV-J感染,被检测鸡群个体阳性率高达49.9%,甚至部分鸡场鸡群个体阳性率高达86.2%。AHDF5品种鸡个体阳性率高达86.2%,其次为AHDF2、AHDF6、AHDF3、AHDF7、AHDF4和AHDF1品种鸡。4个周龄段的鸡群均有ALV-J抗体阳性鸡,但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12周龄以下鸡群ALV-J阳性感染率相对较低,为7.1%;随着周龄的增大,ALV-J阳性率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最高达50%。[结论]安徽省地方品种鸡中ALV-J的感染非常严重,应及早对ALV-J进行净化和采取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鸡志贺氏菌病和鸡白痢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腹泻病鸡群中鸡志贺氏菌病和鸡白痢的发生情况,利用鸡鲍氏型?鸡痢疾型志贺氏菌凝集抗原和鸡白痢鸡伤寒多价抗原对河南省6个县市52家鸡场的鸡血清进行血清抗体检测。结果显示:鸡鲍氏型、痢疾型志贺氏菌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1.5%和14.6%,鸡白痢为3.2%。所有县市的鸡鲍氏型志贺氏菌血清抗体阳性,4/5的县市鸡痢疾型和鸡白痢血清抗体阳性;78.8%的鸡场为鲍氏型血清抗体阳性,61.2%的鸡场为痢疾型血清抗体阳性,24.4%鸡场为鸡白痢血清抗体阳性。不同鸡群中,鸡鲍氏型血清抗体阳性率为4.4%~85.7%,鸡痢疾型为0.0~60.0%,鸡白痢为0.0~30.0%。不同品种鸡中,罗曼鸡鲍氏型?痢疾型血清抗体阳性率都较高,其次为固始鸡。不同日龄中,22~28日龄鸡的血清抗体阳性率最高,鸡鲍氏型为68.8%,鸡痢疾型为27.1%,而鸡白痢仅为6.5%。混合感染中,鸡鲍氏型和痢疾型混合感染占待检血清总数的10.1%。  相似文献   

19.
2,4日龄雏鸡接种非脂佐剂苗进行首免后,HI抗体滴度的升高不受母源抗体的干扰,注射该苗雏鸡的HI抗体滴度极显著地高于Ⅱ系苗接种组(p>0.01);HI抗体滴度下降至有效滴度以下的时间也优于Ⅱ系苗组。人工感染IBD造成免疫缺陷的雏鸡接种非脂佐剂苗,能够使其HI抗体滴度达到健康雏鸡单独应用Ⅱ系苗的水平(p>0.05)。非脂佐剂苗的保护力明显高于Ⅱ系苗(p>0.05),并且非脂佐剂苗具有Ⅱ系苗同样的安全性。当母源抗体降为零或给雏鸡二免时,非脂佐剂苗无明显提高HI滴度的作用,与Ⅱ系苗组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非脂佐剂苗免疫雏鸡和Ⅱ系苗免疫雏鸡具有相同的细胞免疫水平(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