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裂纹种蛋修补后用于孵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艾维菌裂纹400枚,均分为两组,Ⅰ组裂纹蛋未经处理,Ⅱ组用胶带粘贴裂纹,正常蛋200枚,为第Ⅲ组,同机孵化。结果表明:Ⅰ、Ⅱ组Ⅲ组孵化率分别为34.8%、84.72%和87.5%,Ⅱ、Ⅲ组孵化率明显高于Ⅰ组(P<0.01),Ⅱ、Ⅲ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
通过比较不同施温方法的孵化效果表明:恒温孵化的死胎率及残次雏率均高于变温孵化。恒温孵化的受精蛋孵化率为85.1%,变温孵化的受精蛋孵化率为88.4%。变温孵化比恒温孵化的孵化率提高3.3%,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AA+肉种鸡种蛋在长期存蛋的情况下,利用短时孵化操作规程看其对孵化成绩的影响。本研究选取36周龄父母代AA种鸡种蛋7560枚(45串),为同一批次种蛋,每组2520枚(15串)种蛋,分为3组。储存时间分别为第Ⅰ组3~4d;第Ⅱ组12~14d(进行短时孵化操作);第Ⅲ组12~14d,其他储存条件相同。孵化后对其捡雏时间、受精率、死胎率、毛蛋率、残死率、受精蛋孵化率、受精蛋A雏率、受精蛋健雏率(包括AB雏)等孵化指标进行两两分析,结果显示:(1)第Ⅰ、Ⅲ组比较可以看出,第Ⅲ在保存时间上的处理结果明显差于第Ⅰ组,即存放时间为12~14d种蛋的孵化结果明显差于存放时间3~4d的种蛋,具体表现为存放时间长的种蛋,捡雏时间长4h、死胎率升高1.9%、毛蛋率略高、残死率一致、受精蛋孵化率低3.7%、受精蛋A雏率低4.3%、受精率蛋健雏率低2.3%;(2)第Ⅱ、Ⅲ组比较可以看出,第Ⅱ组检雏时间短1h、死胎率低于第Ⅲ组1.9%、毛蛋率略低、残死率略高、受精蛋孵化率高于第Ⅲ组3%、受精蛋A雏率高于第Ⅲ组2.8%、受精率蛋健雏率高于第Ⅲ组2.4%;(3)第Ⅰ、Ⅱ组比较可以看出,第Ⅱ组捡雏时间长3h、受精蛋孵化率低于第Ⅰ组0.7%、受精蛋A雏率低于第Ⅰ组1.5%、受精率蛋健雏率高于第Ⅰ组0.1%、毛蛋率略低于第Ⅰ组,残死率略高于第Ⅰ组、死胎率一致。研究结果表明,对储存时间超过10d以上的种蛋进行短时孵化操作,可有效的保持种蛋的孵化成绩,对孵化场技术管理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高海拔地区矮小鸡供氧与不供氧孵化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农大褐矮小鸡的种蛋在两个孵化器内同时入孵(孵化所用温度、湿度相同)进行全期供氧与不供氧孵化对比试验,经过21d的孵化,试验结果用两样本百分数差异显著性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受精蛋孵化率供氧的为88.4%,不供氧的为57.4%。结果表明采用全期供氧与不供氧孵化的孵化率差异表现出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5.
高原条件下藏鸡人工孵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高原地区藏鸡种蛋进行了4组人工孵化试验,测定不同的孵化温度和相对湿度对胚胎发育、受精蛋孵化率及健雏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林芝地区藏鸡种蛋在不同的人工孵化温度、湿度条件下,受精蛋孵化率和健雏率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通过对比筛选出孵化的最佳条件:孵化温度在1~6d为37.68C,7~14d为37.65C,15~20d为37.56C,21d为37.48C;相对湿度1~6d为54%~56%,7~14d为61%~63%,15~20d为64%~65%,21d为63.8%。其受精蛋孵化率可达88.9%,健雏率达97.0%。  相似文献   

6.
14只2岁非洲黑舵鸟(4公10母)按公母比例1:2-3分成4个繁殖组合,对产蛋、受精、孵化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显示,每只母舵鸟年平均产蛋量为55.2枚,最高为73枚,最低为39枚。4个组合鸟群之间种蛋的受精率存在显著的差异(P<0.01),I组的受精率最高,为59.6%;Ⅳ组的受精率最低,仅8.9%。各组的受精蛋孵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平均受精蛋孵化率达到92.6%。受精率较低的原因为公鸟年龄小,没有完全达到性成熟。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拉萨白鸡种蛋蛋重和蛋形指数(纵径/横径)对孵化效果的影响,在相同孵化条件下,选用3世代47周龄拉萨白鸡种蛋,按蛋重分组进行孵化,Ⅰ组(≤45.0 g)蛋形指数为(1.27±0.05),Ⅱ组(45.1-50.0 g)蛋形指数为(1.27±0.05),Ⅲ组(50.1-55.0 g)蛋形指数为(1.27±0.05),Ⅳ组(55.1-60.0 g)蛋形指数为(1.28±0.05),Ⅴ组(〉60.0 g)蛋形指数为(1.31±0.05)。结果表明,种蛋的蛋重越大,其纵径均值、横径均值、蛋形指数均值、受精率、入孵蛋孵化率、受精蛋孵化率和雏鸡初生重越大,即Ⅴ组(〉60.0 g)种蛋的蛋重均值、纵径均值、横径均值、蛋形指数均值、受精率、入孵蛋孵化率、受精蛋孵化率和雏鸡初生重均最大,分别为(61.03±0.82)g、(58.13±1.68)mm、(44.59±0.79)mm、(1.31±0.05)、98.15%、85.19%、86.79%和(42.48±1.98)g;Ⅱ组(45.1-50.0 g)的健雏率最高,为96.09%;Ⅰ组(≤45.0 g)的雏鸡初生重占入孵蛋重的百分比最大,为(69.91±2.71)%;蛋重与纵径、横径、蛋形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因此,蛋重和蛋形指数对拉萨白鸡种蛋的孵化率影响较大,应选择较大种蛋(〉45.0 g),蛋形指数的范围则较宽,在≥1.27时即可以达到较理想的孵化效果。  相似文献   

8.
山鸡蛋形指数对孵化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将山鸡种蛋按蛋形指数分成a(≤1.19)、b(1.20~1.30)、C(≥1.31)三组进行孵化,结果表明,三组山鸡的受精蛋孵化率分别为55.6%,78.5%,48.8%,b组显著高于a、c两组(P<0.01)。孵化率、健雏率、孵化期长短等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蛋形指数为1.20~1.30的山鸡蛋孵化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乌蒙凤鸡种蛋孵化效果,提高养殖企业生产效益,试验收集43周龄乌蒙凤鸡种蛋18470枚分盘标记存放,按贮存时间分为5个试验组:Ⅰ组(贮存1~3 d)、Ⅱ组(贮存4~6 d)、Ⅲ组(贮存7~9 d)、Ⅳ组(贮存10~12 d)、Ⅴ组(贮存13~15 d),测定各组的孵化效果。结果:随着贮存时间延长,乌蒙凤鸡受精蛋孵化率、健雏率不断降低,死胚率不断增高。试验Ⅰ组、Ⅱ组受精蛋孵化率指标显著高于Ⅳ组(P<0.05),极显著高于Ⅴ组(P<0.01)。结论:乌蒙凤鸡种蛋贮存时间≤5 d孵化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鹅的人工孵化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鹅蛋大(相对鸡蛋和鸭蛋),壳厚,脂肪含量比较高,单位散热面积较小,孵化期较长,受精蛋孵化率低于鸡和鸭的受精蛋孵化率。所以,对鹅的孵化效果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孵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孵化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本次试验采用鸡蛋、鹅蛋同机孵化。在孵化过程中,关键抓好准确控温、看胚施温、眼皮感温三项技术措施,取得了较好的孵化效果。鸡蛋受精蛋孵化率94 .8 % ,鹅蛋受精蛋孵化率78 .6 % 。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平蛋重与蛋形指数对籽鹅种蛋孵化效果的影响,进而总结出种蛋筛选的最佳方案,为籽鹅个体、家系种蛋的选留及籽鹅的繁衍、孵化、生产提供科学参考。选取二年籽鹅种蛋2 469枚,蛋重为94.8~154.4 g,平均蛋重(123.3±9.5)g;蛋形指数为1.24~1.63,平均蛋形指数1.45±0.05。采用2因素4水平试验设计,将所有种蛋按蛋重与蛋形指数分成16个孵化组(蛋重与蛋形指数分别分为4个水平),测量每枚种蛋蛋重与蛋形指数,并在蛋壳上做好编号,在相同孵化条件、同一孵化设备中进行两次孵化试验。结果表明,①蛋重<118.0 g组种蛋受精率最高,>131.9 g组次之;>131.9 g组种蛋受精蛋孵化率最高,125.0~131.9 g组次之,且受精蛋孵化率随着蛋重增大升高;125.0~131.9 g组种蛋孵化健雏率最高,>131.9 g组次之;>131.9 g组种蛋孵出鹅雏出生重最大。②蛋形指数在1.47~1.51组种蛋受精率及种蛋孵化健雏率最高,>1.51组次之;1.47~1.51组种蛋受精蛋孵化率最高,1.42~1.46组次之。分析以上结果可得出:籽鹅种蛋蛋重对种蛋受精率、受精蛋孵化率、健雏率、鹅雏出生重有显著影响(P<0.05),以籽鹅蛋重在125.0~154.4 g为宜;蛋形指数对种蛋受精率、受精蛋孵化率、健雏率亦有显著影响(P<0.05),对种蛋孵出鹅雏出生重无影响(P>0.05),以蛋形指数在1.47~1.51为宜。籽鹅种蛋蛋重与蛋形指数对受精率、受精蛋孵化率、健雏率、鹅雏出生重的影响均存在交互作用。其中,蛋形指数对种蛋孵化健雏率的影响较蛋重强,其作为单一因素对鹅雏出生重无影响。以上结果表明,以蛋重或蛋形指数任一因素作为种蛋筛选的依据都不科学,应综合考虑以达到种蛋优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选取存放4d的皖西白鹅种蛋5866枚,随机分为3组,在其他孵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分别设定不同的孵化温度。结果表明:第1组受精蛋孵化率平均为75.30%,第2组平均为74.25%,第3组平均为62.85%,第1组与第2组受精蛋孵化率差异不显著,第3组受精蛋孵化率分别与第1组、第2组受精蛋孵化率均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4.
<正> 镇安县畜牧兽医工作站,用机器孵化罗斯鸡种蛋,1991年4月12日入孵上蛋2981枚,孵化结果为:受精率92.85%;出雏900只,入孵蛋孵化率30.19%,受精蛋孵化率32.51%。死精蛋790枚,占受精蛋28.54%;移盘后死于壳内的死胎蛋1074枚,占受精蛋38.8%。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探索了不同蛋重对汶上芦花鸡种蛋孵化效果的影响。将挑选的324枚健康种蛋按蛋重分为3组:Ⅰ组(39.65~44.82 g),Ⅱ组(45.07~49.44 g),Ⅲ组(50.18~56.78 g),测算种蛋3个胚龄的失重和失重率,并对孵化效果和雏鸡初生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Ⅲ组的受精率、受精蛋孵化率、入孵蛋孵化率最高;种蛋的失重随蛋重增加而显著增大(P0.05),但失重率无显著差异(P0.05);雏鸡初生重随着蛋重的增加而显著增大(P0.05)。汶上芦花鸡蛋重区间为50.18~56.78 g时孵化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仙湖肉鸭A系种蛋重与蛋形指数对孵化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仙湖肉鸭A系种蛋按蛋重分为7组、按蛋形指数大小分为6组,在相同条件下孵化,结果表明,蛋重不仅对孵化率、死胚率影响较大,而且对受精率亦有影响。当蛋重在95~99g(D组)时,孵化效果最好,种蛋受精率96.18%,受精蛋孵化率高达83.86%,入孵蛋孵化率达80.66%。当蛋重大于110g时,种蛋受精率下降至89.74%,受精蛋孵化率下降至71.43%,入孵蛋孵化率下降至64.10%;当蛋重小于85g时,受精蛋孵化率、入孵蛋孵化率分别下降至73.02%和71.88%。蛋形指数对孵化率、死胚率影响也较大,当蛋形指数为0.66~0.74时,受精蛋孵化率达80%以上,入孵蛋孵化率达76%以上,死胚率小于15%,孵化效果较好,且与其它各组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7.
1 孵化场管理原则1.1 孵化场生产成绩孵化场所孵的种蛋来源于不同周龄的种鸡,早至25~26周龄的开产种鸡,晚至65周龄或更大周龄的种鸡,而孵化场种蛋来源的平均种鸡周龄为40~52周龄.孵化器有两种:单阶段孵化器和多阶段孵化器.多阶段孵化器主要是为产蛋早期、中期和后期多日龄种蛋混合孵化而设计的,孵化器内部同时孵化不同日龄的胚胎.多阶段孵化器冷却方式为水冷或者气冷两种,不同的冷却方式决定了人孵蛋的落盘时间.单阶段孵化器所孵化的种蛋均为同1日龄,可以根据种鸡日龄和种蛋日龄设定特定参数.目前孵化场的平均孵化率为85%左右,受精蛋的孵化率为92%(受精蛋孵化率=孵化率÷受精率×100).计算受精蛋孵化率可以排除无法控制的受精率因素,因此它是孵化场衡量孵化效率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孵化场管理有几个关键点对于确保孵化率和雏鸡质量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关键点包括温度、湿度、通风、翻蛋、孵化时间、种蛋处理与储存及卫生与品质控制、孵化器的维护.  相似文献   

18.
为比较单阶段大箱体孵化器与多阶段巷道式孵化器对海兰褐父母代种蛋孵化性能的影响,将279 804个来源于37~45周龄海兰褐父母代的合格种蛋随机分成两组,单阶段组共入孵129024个、多阶段组共入孵150 780个。两组种蛋同一天入孵,出壳后分别统计两组各周龄的孵化率及1日龄健母雏的体重和体长等。结果显示:随着周龄的增加,单阶段组受精蛋孵化率和受精蛋健母雏率更高。在43和45周龄,单阶段组受精蛋孵化率极显著高于多阶段组(P0.01),受精蛋健母雏率显著高于多阶段组(P0.05);单阶段组1日龄健母雏的体重和体长极显著高于多阶段组(P0.01)。研究表明:不同孵化模式对海兰褐父母代种蛋孵化性能有影响;使用单阶段大箱体孵化来自43周龄后海兰褐父母代的种蛋,可同时获得更高的受精蛋孵化率和健母雏率及更优的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喹乙醇对鸡种蛋孵化率的影响,把192只体重、年龄相同的产蛋种鸡随机分成四组,每组3个重复。1、2、3、4组分别按每kg体重每天喂给20,30,40,0mg喹乙醇,连续3d。从停药即日起收集5d的种蛋进行孵化。试验结果表明,各组的种蛋受精率,孵化前期死胚率差异不显著(P>0.05)。孵化后期死胚率,毛蛋率和受精蛋孵化率三项指标1组与4组相比差异不显著,其它组间相比差异显著(P<0.05)和差异极显著(P<0.01),且随喹乙醇剂量的提高,致害作用明显加剧。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乌鸡养殖的生产效益,试验在常规孵化条件下研究了乌鸡种蛋蛋重、蛋壳厚度以及蛋形比例对其孵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蛋重≥54~57 g、蛋壳厚度0.20 mm,蛋形指数≥0.79~0.82时,受精蛋孵化性能最佳。蛋重45 g时孵化性能下降,与蛋重≥45 g时相比,受精蛋孵化率显著下降(P0.05);蛋壳厚度≥0.32 mm时,孵化率降低至25.00%,下降约56.50个百分点,差异显著(P0.05);蛋形指数0.73时,受精蛋孵化率比最佳受精蛋孵化率下降38.34个百分点,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