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色度培养基(liquid medium supplemented with bromothymol blue and lactose,LBL)对10株桑黄菌株进行脱色能力评价及可见光谱分析,探究了菌株LBL法脱色率与液体发酵菌丝体生物量、菌丝体黄酮含量及菌丝体醇提物清除自由基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脱色率较低的菌株,在液体传代发酵过程中生物量呈下降的趋势;脱色率与菌丝体生物量(第一代)、菌丝体黄酮含量、醇提物清除超氧阴离子IC50值、醇提物清除过氧化氢IC50值相关系数分别为0.44,0.73,-0.83和-0.55.数据说明可以通过LBL法快速评价桑黄菌株活性并筛选出衰退菌株.  相似文献   

2.
黄酮是药用真菌桑黄最为重要的活性成分之一,为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桑黄液体发酵培养中黄酮产量的影响,以6-苄氨基腺嘌呤(6-BA)、激动素(KT)、吲哚丁酸(IBA)、水杨酸(SA)、2,4-二氯-苯氧乙酸(2,4-D)、萘乙酸(NAA)、赤霉素(GA3)和脱落酸(ABA)等8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作为外源添加物,测定不同处理桑黄液体发酵7 d、9 d、11 d的菌丝体生物量及胞内黄酮含量,并计算发酵11天时胞内黄酮总产量。结果表明,相比空白对照,6-BA、KT、IBA、SA、2,4-D能显著促进桑黄菌丝体生物量增加(P<0.05),但作用效果与发酵时间段有关,NAA无明显影响,GA3和ABA引起桑黄菌丝体生物量显著下降;KT、6-BA、IBA和SA能显著提高桑黄胞内黄酮产量,NAA和2,4-D无明显作用,而GA3和ABA则抑制桑黄黄酮代谢。综合比较,8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中以KT对桑黄菌丝体生物量和黄酮代谢的促进作用最明显,在桑黄液体发酵培养时添加KT有助提高黄酮产量。  相似文献   

3.
以采自四川和安徽的两株野生桑黄液体发酵所得的菌丝体和发酵液为比较分析对象,检测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发酵液和菌丝体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较强,表现出较高的抗氧化活性;黄酮含量与抗氧化活性基本呈正相关;安徽菌株A的抗氧化活性略优于四川菌株S。  相似文献   

4.
以清除超氧阴离子、H2O2和DPPH自由基的能力作为指标,对鲍姆木层孔菌PB-10子实体和发酵菌丝体的70%乙醇提取物进行抗氧化实验研究;利用反相C18柱,分析菌丝体和子实体中物质的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鲍姆木层孔菌(桑黄)PB-10子实体的粗黄酮含量和清除自由基活性均好于菌丝体。  相似文献   

5.
测定冬生多孔菌(Polyporus brumalis)液体培养过程中的菌丝体生物量,发酵液中乙醇沉淀物、多酚、黄酮及抗坏血酸含量,发酵液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总抗氧化能力、铁离子还原能力、亚铁离子螯合能力以及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力;分析代谢产物与抗氧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14 d的培养过程中,菌丝体生物量以及发酵液中的乙醇沉淀物、多酚、黄酮含量分别在第8、14、10、8天达到最大值(7.14±1.30)g·L~(-1)、(4.03±0.06)μg·mL~(-1)、(59.10±3.80)μg·mL~(-1)、(0.94±0.05)mg·mL~(-1);发酵液不具有铁离子还原能力和亚铁离子螯合能力,但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总抗氧化能力以及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力均较强;多酚含量与总抗氧化能力、羟自由基清除能力之间,黄酮含量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之间,抗坏血酸含量与ABTS自由基、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本研究表明冬生多孔菌发酵液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为其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利用燕麦作为基质对桑树桑黄菌丝进行固体发酵,测定固体发酵菌质中的多酚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分析固体发酵培养时间、通气培养条件与多酚含量及其抗氧化能力的关系。试验结果:固体发酵不同培养时间和满瓶后不同通气培养条件对菌质中的多酚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显著,桑黄固体发酵最佳条件为满瓶后开盖继续培养7~14 d。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桑黄(Phellinus baumii)黄酮生产能力,利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 room temperature plasma,ARTP)技术诱变桑黄菌株SH1(出发菌株)的原生质体,经过筛选获得了3株高产胞内黄酮的优势菌株A67、A130、A157,与出发菌株相比,菌株A67、A130、A157液体发酵胞内总黄酮产量分别提高了86.7%、20.0%和60.0%。拮抗实验和RAPD分析显示3株优势菌株与出发菌株间存在遗传差异。TEAC(Trolox equivalent antioxidant capacity)和FRAP(ferric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实验结果表明,A67菌丝体醇提物比出发菌株具有更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本研究为桑黄属菌株的选育提供了高效可行的诱变方法,并为桑黄黄酮相关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优良的新菌株。  相似文献   

8.
桑树桑黄子实体和发酵菌粉有效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桑树桑黄的子实体和发酵菌粉的氨基酸、矿物质元素以及多糖等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桑树桑黄子实体和发酵菌粉均含有17种氨基酸,均以谷氨酸含量最高,必须氨基酸中都以亮氨酸含量最高。桑树桑黄子实体和发酵菌粉中都含有人体必不可少的钙、铁、锌等8种矿物质元素。桑树桑黄发酵菌粉多糖、黄酮含量均高于子实体。桑树桑黄发酵菌粉黄酮含量为3.97%,多糖含量为12.8%;子实体黄酮含量为0.1%,多糖含量为4.76%。  相似文献   

9.
《食用菌》2020,(5)
为评估人工培养的桑黄菌丝体和蛹虫草子实体的保健及药用价值。测定桑黄菌丝体和蛹虫草子实体CO_2超临界萃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及其黄酮、三萜的含量。其中,用H_2O_2/Fe体系法测定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用DPPH法测定清除稳定自由基能力,用标准曲线法测定黄酮和三萜类化合物的含量。结果表明:蛹虫草子实体萃取物清除羟基自由基的能力较强,2.72 mg/mL的蛹虫草子实体萃取物清除率为69.17%,1.88 mg/mL的桑黄菌丝体萃取物的清除率为29.85%。桑黄菌丝体萃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较强,0.059 mg/mL的桑黄菌丝体萃取物的清除率为24.45%,而0.680 mg/mL的蛹虫草子实体萃取物的清除率为21.67%。桑黄菌丝体和蛹虫草子实体的CO_2超临界萃取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分别为4.67%、4.08%,三萜类化合物的含量分别为34.89%、19.25%。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沙巴’树葡萄植株不同部位醇提物抗氧化活性、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探讨生物活性与活性成分的相关性。【方法】以‘沙巴’树葡萄植株不同部位为试材,研究其70%(ω)乙醇提取物对DPPH·、·OH、ABTS+3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及其多酚和黄酮含量。【结果】树葡萄植株不同部位醇提物多酚与黄酮含量、抗氧化能力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存在明显差异;植株各部位多酚含量(ω,后同)介于1.51~274.72 mg·g~(-1),黄酮含量介于0.66~111.94 mg·g~(-1),嫩叶多酚及黄酮含量最高,果肉最低;3种抗氧化活性体系研究结果均表明,嫩叶醇提物的抗氧化活性最强,果皮次之,果肉最弱;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也以嫩叶醇提物最强,其次为根和茎,各部位抑制活性均远高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多酚含量与抗氧化能力、抑制α-葡萄糖苷酶能力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黄酮含量与抗氧化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树葡萄植株不同部位中,嫩叶醇提物多酚及黄酮含量最高,其抗氧化活性、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最强,可用于天然抗氧化剂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开发。  相似文献   

11.
以1.0%纤维素酶和0.5%蜗牛酶不同处理时间的桑黄菌丝为试材,采用0.1%秋水仙素诱变桑黄菌丝研究其诱变下桑黄菌丝再生菌株的生长速率以及多糖、黄酮和三萜等活性成分含量变化,以期获得生长快且活性成分含量高的菌种,以期为桑黄菌株选育、种质资源创新和应用奠定基础。结果表明:秋水仙素诱变后桑黄菌丝再生菌株的生长速率以及多糖、黄酮和三萜等活性成分含量基本呈增加趋势。其中,与对照相比,诱变酶解桑黄菌丝20 min获得的再生菌株20-1生长速率最快,增加了366.67%;三萜和多糖含量最高的再生菌株为10-5,分别增加了1069.73%和281.85%;多酚含量最高的再生菌株为5-1,增加了530.56%;黄酮含量最高的再生菌株为30-1,增加了3771.43%。  相似文献   

12.
以忍冬桑黄(Sanghuangporus lonicericola)、栎生桑黄(S.quercicola)液体培养菌丝体的无水乙醇、乙酸乙酯提取物和阳性试剂为对照,测定了冬生多孔菌(Polyporus brumalis)液体培养菌丝体的无水乙醇、乙酸乙酯提取物对DPPH、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菌丝体提取物对DPP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IC_(50)值表明: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冬生多孔菌、栎生桑黄菌丝体的无水乙醇、乙酸乙酯提取物差异不显著,但显著强于忍冬桑黄提取物和阳性对照试剂TBHQ、BHT;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冬生多孔菌无水乙醇提取物比两种桑黄提取物弱,其乙酸乙酯提取物比忍冬桑黄提取物弱,与栎生桑黄提取物差异不显著,但显著强于水溶性维生素E。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冬生多孔菌具有抗氧化活性,为其药用功能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测定棘托竹荪(Dictyophora echinovolvata)液体发酵菌丝体和发酵液水提物及不同浓度乙醇提取物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以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棘托竹荪菌丝体的20%、60%乙醇提取物,发酵液的20%、60%和95%乙醇提取物均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其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强于对照品芦丁,其中棘托竹荪发酵菌丝体的20%醇提物抗氧化活性最强,其清除DPPH自由基的IC50值为0.012mg/mL。利用中药材系统预实验方法鉴定了棘托竹荪发酵菌丝体和发酵液水提物及不同浓度乙醇提取物所含化学成分类型。结果表明:棘托竹荪发酵菌丝体和发酵液的水提物及不同浓度乙醇提取物中均可能含有糖类、氨基酸和蛋白、有机酸等物质,而黄酮体、生物碱、蒽醌和甾体等类物质在不同浓度乙醇提取物中的含量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4个不同品种树葡萄嫩/老叶片醇提物抗氧化活性、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以及功能活性与物质成分相关性。【方法】以‘沙巴’‘四季早生’‘福冈’‘阿根廷’4个树葡萄品种的嫩/老叶为试材,对清除DPPH·、·OH、ABTS+3种自由基的能力、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多酚及黄酮含量进行测定。【结果】4个品种树葡萄嫩/老叶片提取物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氧化能力和很强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且嫩叶提取物的活性明显高于同品种老叶提取物;3种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均表明‘沙巴’嫩叶醇提物的抗氧化活性最强,‘四季早生’嫩叶次之,‘福冈’老叶最弱;4个品种的新/老叶醇提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半抑制率(IC50)范围为1.99~38.71 mg·L-1,抑制活性均远高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IC50为3 133.47 mg·L-1);叶片中多酚与黄酮含量也表现出嫩叶极显著高于老叶(P0.01),多酚和黄酮质量分数分别介于53.92~274.72 mg·g-1、49.84~214.82 mg·g-1;抗氧化能力、α-葡萄糖苷酶抑制能力与叶片多酚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黄酮含量不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4个树葡萄品种中,‘沙巴’嫩叶提取物抗氧化活性、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及多酚含量最高,是开发天然抗氧化剂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良好来源。  相似文献   

15.
对桑黄菌丝体粉中总黄酮含量测定及方法学考察,为其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70%乙醇溶液对桑黄菌丝体粉中黄酮进行回流提取,采用NaNO2-Al3+-NaOH体系吸光光度法,对桑黄菌丝体粉中黄酮含量测定及方法学考察。结果:获得的芦丁标准曲线在0~0.04 mg/m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0.010x-0.016,线性相关系数R2=0.994;5批桑黄菌丝体粉中黄酮含量(mg/g)分别为:8.363、6.236、8.761、7.532、6.851,桑黄菌丝体粉中黄酮含量均在6.2 mg/g以上,平均含量为7.549 mg/g,相对标准差RSD为13.8%。结论:试验范围内,将桑黄菌丝体粉中黄酮含量的限度定为不少于6.0 mg/g;测定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回收率良好,专属性更强、精密度高的优点,可作为桑黄菌丝体粉中黄酮含量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以桑黄菌株为试材,采用航天诱变的方法,通过多代分离、纯化得到109株诱变菌株。对诱变菌株编号后培养,通过宏观菌落观察、微观菌丝比较和拮抗试验,初步筛选出47株桑黄诱变菌株,比较诱变菌株与出发菌株H0母种生长速度,发现9株诱变菌株的速度显著大于出发菌株。采用液体发酵培养方法比较菌丝生物量,优化桑黄液体发酵菌丝黄酮的提取工艺后比较诱变菌株的黄酮产量,以期为桑黄航天诱变育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诱变菌株H68具有生长速度快、长势好、菌丝黄酮产量显著高于出发菌株的特点。经鉴定,H68属于桑黄孔菌属,GenBank登陆号MN153566.1,同源性99.85%,判定为出发菌株H0的航天诱变株。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桑黄抗氧化作用的物质基础,进一步开发其药用功能,本试验测定了6种不同来源的桑黄样品中总黄酮含量及其体外总抗氧化活性、清除·OH能力和清除O2-·能力,分析其总黄酮含量与体外抗氧化活性的量效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桑黄总黄酮含量存在差异。各样品均具有较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其中野生桑黄SH-2最佳。桑黄体外总抗氧化活性、清除·OH能力和清除O2-·能力与总黄酮含量的相关性都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18.
测定香花枇杷和普通枇杷各萃取部的抗氧化活性,并测定具较强抗氧化活性的萃取部黄酮、总酚的含量,结果表明香花枇杷叶片的抗氧化活性高于普通枇杷.两种枇杷具有抗氧化活性萃取物中的黄酮和总酚含量均与FRAP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DPPH的IC50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即黄酮、总酚的含量与总还原能力及自由基清除能力成正相关.同时试验还表明大孔树脂AB-8具有较好的富集黄酮和多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综合评价荔枝种质资源功能性品质并为抗氧化活性种质筛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比较35个荔枝品种成熟果实果肉中多酚、黄酮、维生素C含量,从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DPPH)清除能力、氧化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三个方面分析各品种抗氧化能力差异,并采用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对各品种的抗氧化能力进行相关性比较和分类。【结果】(1)不同荔枝品种间多酚、黄酮、维生素C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 0.01),其酚类物质主要以游离态形式存在,游离酚、结合酚和总酚含量分别为64.92~173.64、2.01~23.45、69.74~186.22 mg·100 g~(-1),游离态酚含量占总酚含量的81.5%~97.76%;总黄酮含量介于73.44~331.52 mg·100 g~(-1);维生素C含量介于6.00~56.33mg·100 g~(-1);不同荔枝品种间DPPH清除能力介于71.78%~99.61%,FRAP介于1.18~10.10μmol·g~(-1),ORAC介于0.97~39.72μmol·g~(-1)。(2)荔枝果肉中游离多酚、总酚、总黄酮含量与FRAP、ORAC值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维生素C含量与FRAP呈显著正相关(p 0.05);依据相关系数大小排列:游离多酚总酚总黄酮ORACFRAP结合多酚维生素CDPPH清除能力;(3)聚类分析依据功能性物质含量及抗氧化活性高低将35个荔枝品种分为4大类。【结论】不同荔枝品种间抗氧化能力存在显著差异(p 0.01),多酚、黄酮类物质是荔枝果肉发挥抗氧化作用的重要物质‘;妃子笑‘’绿纱‘’红绣球‘’井冈红糯‘’岭丰糯‘’金包银‘’状元红’是一类多酚、黄酮物质含量高,抗氧化活性强的品种。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不同培养基对桑黄菌丝生长及黄酮含量的影响,通过在PDA、GPY、GPC、麦芽、麦麸以及胡萝卜培养基等6种基本培养基上接种桑黄进行发菌培养,并在不同生长时期对菌丝的生长速度、含水量、干湿重及黄酮含量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最优培养基。结果:6种基本培养基均能被桑黄利用,其中PDA培养基上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GPY和麦麸培养基的菌丝体黄酮含量整体较高,培养至第15天,胡萝卜培养基上的菌丝体黄酮含量增加显著,跃居第一,6种培养基上的菌丝体黄酮含量均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