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花期喷施亚硒酸钠对小麦生长特性及硒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外源硒对小麦生长的影响、籽粒中硒的存在形态及积累特性,探索小麦硒肥施用技术。[方法]于2017—2018年在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基地开展盆栽试验,在中麦175开花期喷施低(8mg·L~(-1))、中(16mg·L~(-1))、高(24mg·L~(-1))浓度的亚硒酸钠(以不喷硒为对照),测定对小麦生长特性、产量形成及硒元素积累的影响。[结果]花期喷施亚硒酸钠处理的小麦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重较CK增加,缓解了根系衰老,提高了根冠比、各器官硒含量及籽粒各形态硒的积累。喷施低、中浓度亚硒酸钠较对照显著提高了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及千粒重,产量增加显著,增幅达8.0%~17.0%,以低浓度效果最佳,而喷施高浓度则反之。各器官硒含量、茎和叶硒积累量所占比例、籽粒中硒酸盐含量及其积累量所占比例、硒代蛋氨酸含量均以低浓度最低,以高浓度最高,而籽粒硒积累量占植株总硒比例、籽粒中有机态硒积累量及其所占比例以低浓度最高,而高浓度最低。[结论]开花期喷施低浓度(8mg·L~(-1))亚硒酸钠可有效增加植株干物质积累,提高千粒重和产量,且更利于硒向籽粒中运转,增加有机态硒含量及其占比,降低无机态硒含量及其比例。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施用硒肥对小麦籽粒含硒量、小麦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探讨喷施不同亚硒酸钠溶液的施肥效果,在豫东潮土上进行了小麦喷施亚硒酸钠试验.结果表明,喷施亚硒酸钠对小麦产量、经济效益有显著的影响,喷施亚硒酸钠比对照喷清水可增产小麦1691.4~2443.2 kg/hm2,增产率13.6%~15.2%,每公顷净增收益2653.2~3820.8元.喷施亚硒酸钠溶液的处理小麦籽粒中硒的含量均比喷清水处理高,可提高硒含量0.07~0.14 μg/kg,提高幅度为124.1%~148.3%,其中喷亚硒酸钠溶液浓度达到15mg/kg时效果最好,表现为籽含硒量较高,增产幅度最大,净增经济收益最多. 相似文献
3.
4.
李秀启;尹国红;贾宝华;郝浩浩 《安徽农业科学》2020,(11):161-163
[目的]探讨小麦富硒性能和萌发特性。[方法]研究不同亚硒酸钠浓度对小麦种子萌发特性及硒富集量的影响,分析不同小麦品种的硒富集能力差异。[结果]高浓度亚硒酸钠胁迫小麦种子的萌发,降低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随着Na2SeO3浓度的升高,小麦的含硒量升高。综合考虑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及有机硒的转化比率等指标,以Na2SeO3浓度200 mg/L处理比较适合富硒麦芽的生产;不同品种小麦对硒的富集转化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以蛋白质含量高的品种更有利于硒的吸收和转化。[结论]该研究为硒营养强化小麦芽的应用和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6.
7.
采用大田小区试验法,以清水为对照,设置18.90、37.80 g/hm2和56.70 g/hm2亚硒酸钠浓度处理,选择在小麦灌浆第2天和第9天进行叶面喷施,研究灌浆后不同喷施时间点、不同硒水平对植株及籽粒硒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灌浆第9天喷施不同浓度的亚硒酸钠,喷后7天旗叶、叶鞘、穗轴、节和节间硒含量显著低于灌浆第2天喷施处理7天对应部位的硒含量,而高于灌浆第2天喷后14天的植株硒含量,成熟期均呈现灌浆第9天喷施植株硒含量显著高于灌浆第2天喷施植株对应部位硒含量。然而,无论在喷硒后7天还是成熟期,灌浆第9天喷施的籽粒硒含量均显著高于灌浆第2天喷施处理。因此,小麦灌浆第9天喷施亚硒酸钠更有利于提高籽粒硒含量。 相似文献
8.
9.
为降低紫色小麦籽粒对镉(Cd)的积累能力,确保食品安全,本研究采用大田试验分析叶面喷施3种浓度亚硒酸钠(Na2SeO3)溶液对4种紫色小麦Cd含量的影响,并通过分析Cd在小麦中的富集和亚细胞分布特征揭示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施硒(Se)后小麦各器官Cd含量呈下降趋势,富集系数均显著降低(P<0.05)。施Na2SeO3浓度为0.8 mmol·L-1时,小麦籽粒中Cd含量较对照(不施Se)降低47%~63%。4种小麦茎到籽粒和叶到籽粒的Cd转运系数均显著降低(P<0.05),降幅分别为22%~46%和34%~61%。小麦根和叶亚细胞中的Cd含量均表现为可溶性组分>细胞壁>细胞器,施Se降低了小麦亚细胞各组分中的Cd含量,提高了Cd在根和叶亚细胞可溶性组分中的占比。研究表明,叶面喷施Se能增强紫色小麦对Cd的区室化作用,抑制Cd向籽粒的转运,并使籽粒中Cd含量达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7)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11.
灌服亚硒酸钠对犊牛血硒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灌服亚硒酸钠对犊牛血硒水平的影响(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150030)翟全志,王振隆,康世良1前言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PX)的组分,该酶能使还原型谷胱甘肽转变为氧化型谷胱甘肽,这种反应有重要的保护作用,诸如消除体内代谢产生的过氧化物,防止过氧化...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黑小麦籽粒硒含量,达到富硒标准,于2017—2018年在天然富硒区山西省洪洞县马三村开展大田试验,以黑小麦为供试材料,依据研究区域黑小麦的籽粒硒含量范围,研究增补硒肥(开花期叶面喷施有机硒肥)对3个品种黑小麦植株硒积累、籽粒硒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富硒区黑小麦籽粒硒含量在159~175μg/kg之间,但仅达富硒标准的最低水平(150~300μg/kg)。开花期喷施有机硒肥后,黑小麦成熟期各营养器官的硒含量、硒积累量和干物质量均显著提高,茎秆硒积累量占比降低,籽粒硒代蛋氨酸、硒代胱氨酸含量显著提高,且‘冀紫496’和‘临黑131’2品种籽粒硒酸盐含量降低,最终黑小麦籽粒硒含量达246~258μg/kg,不超人体吸收籽粒硒含量的推荐量。富硒区开花期喷施有机硒肥较不喷施硒肥黑小麦产量提高6%~8%,主要通过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来提高产量,以‘冀紫496’表现较好。总之,富硒区开花期补有机硒肥有利于促进黑小麦植株吸收积累硒元素,促进茎秆硒运转,提高籽粒硒含量,同时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提高籽粒产量,以‘冀紫496’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3.
对6只健康犊牛按0.4mg·k^-1体重1次肌肉注射0.1%亚硒酸钠。在给药后576h内不同时间采集血样,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血硒浓度。结果表明,补给亚硒酸钠后对犊牛血硒水平有极显著影响;犊牛个体间血硒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对各时期血硒含量分析表明,牛体血硒含量变化有明显规律,硒在犊牛体内吸收与消除动力学符合开放一级吸收一室模型,在药代动力学参数中ka=15.8967、而T1/2ka=0.05h,说明肌注0.1%亚硒酸钠注射液吸收很快,即经过O,5h达吸收高峰;kel=0.0023,T1/2kel=322.62h,消除半衰期很长,同时体消除率(CIa)=0.0011L·kg^-1·h^-1进一步证实,硒在犊牛体内各种消除过程都很慢。 相似文献
14.
15.
为明确不同种类硒肥对小麦富硒能力的影响,本研究以山西中部大面积推广的优质小麦品种‘中麦175’为材料,在开花期叶面喷施3种不同种类硒肥(无机硒肥、有机硒肥、纳米硒肥),对小麦农艺性状、产量形成、籽粒硒积累、硒强化指数等进行测定计算。结果表明:小麦开花期叶面喷施硒肥较不喷硒植株干物质量显著增加,千粒重显著提高,产量显著提高,达5.7%~10%,且以喷施有机硒肥最高;成熟期各器官硒含量及其累积量显著提高,籽粒中硒含量达236~275μg/kg,均达到富硒稻谷标准。喷施有机硒肥较纳米硒肥和无机硒肥成熟期茎、颖壳+穗轴及籽粒硒含量及其积累量显著提高,叶硒含量及其积累量显著降低;籽粒中硒代蛋氨酸、甲基硒代半胱氨酸含量显著提高,硒酸盐降低。此外,喷施纳米硒肥和有机硒肥植株和籽粒硒强化指数均显著高于喷施无机硒肥,且籽粒及籽粒有机态硒强化指数均以喷施有机硒肥显著最高。综上所述,小麦开花期喷施有机硒肥有利于通过提高千粒重提高产量,有利于促进植株中硒素向到籽粒中运转,有利于减少籽粒中无机态硒积累,促进有机态硒积累。 相似文献
16.
17.
为探究不同质量浓度亚硒酸钠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设计0、2、4、6、8、10、20、40、60、80、100 mg/L共11个亚硒酸钠处理组,定期监测不同处理组小球藻细胞密度、吸光度值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小球藻初始细胞密度为1×106 cell... 相似文献
18.
亚硒酸钠对猴头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猴头菌(Hericiumerinaceus)菌丝发酵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Na2Se2O3,振荡培养7d后,测定菌丝生长量和发酵液中主要胞外酶的活性。研究发现:一定浓度的Na2Se2O3可影响猴头菌丝的生长及菌丝生长期间多种胞外酶的活性,0.05~2.00mmol.L-1的Na2Se2O3均可促进菌丝生长和菌丝生长期间胞外蛋白酶、纤维素酶、淀粉酶的活性,以0.75mmol.L-1和1.00mmol.L-1的Na2Se2O3促进作用最为明显,菌丝生长量和胞外纤维素酶、淀粉酶的活性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17.39%、134.78%,24.12%、77.39%,34.95%、52.43%;0.75mmol.L-1的Na2Se2O3显著提高了蛋白酶的活性,比对照高143.92%,而高浓度(≥1.5mmol.L-1)的Na2Se2O3对酶活的促进作用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9.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22,(6)
为探究不同质量浓度亚硒酸钠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设计0、2、4、6、8、10、20、40、60、80、100 mg/L共11个亚硒酸钠处理组,定期监测不同处理组小球藻细胞密度、吸光度值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小球藻初始细胞密度为1×106 cells/mL时,添加2、4 mg/L的亚硒酸钠对蛋白核小球藻细胞生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而6~100 mg/L亚硒酸钠对小球藻细胞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试验第7天时,6~10 mg/L亚硒酸钠处理组藻细胞恢复生长,至第13天时藻细胞生长速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20~100 mg/L亚硒酸钠处理组小球藻生长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前7 d为负值,第9天开始恢复为正值;蛋白核小球藻含硒量随亚硒酸钠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低质量浓度(2~4 mg/L)的亚硒酸钠能诱导小球藻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增加(P<0.05),而高质量浓度(20~100 mg/L)的亚硒酸钠则能够诱导藻细胞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增加(P<0.05);用40~100 mg/L亚硒酸钠处理蛋白核小球藻时,藻细胞出现三分裂、四分裂及细胞团的现象。研究表明,低质量浓度硒能促进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而高质量浓度硒具有抑制作用,不同抗氧化酶对硒的敏感性不同,小球藻富硒培养时亚硒酸钠的适宜添加质量浓度为2~4 mg/L,且培养时间应控制在一个月内,以免藻体中毒死亡。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亚硒酸钠对蛹虫草菌落形态、子座产量及子座硒含量的影响,旨在为富硒蛹虫草产业化开发提供依据。【方法】以蛹虫草菌株CM003为试材,采用平板培养基探讨不同质量浓度(0,50,100,150,200,250,300,350,400和450 mg/L)亚硒酸钠对蛹虫草菌落形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常规瓶栽法研究不同质量浓度(0,50,100,150,200和250 mg/L)亚硒酸钠对蛹虫草长势、子座产量及子座硒含量的影响,并拟合了栽培营养液中亚硒酸钠质量浓度与蛹虫草长势评分、子座产量、子座硒含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结果】在平板培养基上,当亚硒酸钠质量浓度≤100 mg/L 时,蛹虫草的菌落形态基本正常,菌落直径的变化幅度较小;当亚硒酸钠质量浓度为450 mg/L 时,蛹虫草菌丝仍能缓慢生长。采用常规瓶栽法栽培蛹虫草时,随着亚硒酸钠质量浓度的增加,蛹虫草的长势评分和子座产量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子座硒含量呈逐渐增加趋势。拟合方程显示,营养液中亚硒酸钠质量浓度为28.2 mg/L时,蛹虫草的长势最好;亚硒酸钠质量浓度为58.17 mg/L时,蛹虫草子座产量最高;亚硒酸钠质量浓度为200 mg/L时,子座硒含量最高达92.68 mg/kg。【结论】蛹虫草对亚硒酸钠不仅具有较强的耐受性,且具有较强的富硒能力,是人工生产富硒产品的优良载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