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金农2优3号通过两年的区域试验和较大面积的示范表明,具有丰产性、稳产性好,米质优等特点.其高产栽培策略是在合理密植保证一定有效稳的基础上,主攻大穗,提高结实率.  相似文献   

2.
总结浦城县石陂镇引进金农2优3号作烟后稻示范的种植表现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新质源(CMS-FA)杂交稻育种技术探索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植物细胞质-细胞核多育性基因基础上的核质互作雄性不育”遗传学原理,通过系统探索研究,从野生稻中发掘一种与野败(CMS-WA)型、红莲(CMS-HL)型恢保关系不同的新型雄性不育细胞质,称为新质源(CMS-FA)。选育鉴定了系列新质源优质米不育系。育成首个新质源杂交稻金农2优3号参加福建省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2007-2008两年平均比对照增产9.07%,稻米品质符合三等食用籼稻品种品质规定要求。新质源杂交稻丰富了杂交稻细胞质遗传多样性,提高杂交稻稻米品质和产量潜力,实现杂交稻高产和优质统一,为继续推进杂交稻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利用金农2A为母本与生育期接近的5个父本进行配组,以汕优63作对照进行品比试验,考查金农2A配制组合的生育期、株高、穗长、穗粒结构等性状及产量表现,并对金农2A配制组合的产量相关性状与产量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金农2A配制组合产量高,杂种优势强,竞争优势为2.99%-14.36%,平均为7.96%,表明金农2A配合力好;配制组合的产量与株高、穗长、穗粒数和结实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穗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穗长、结实率和穗粒数。  相似文献   

5.
以新质源(CMS-FA)杂交稻遗传系统的5个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采用加性一显性遗传模型和MINQUE (1)法,对新质源(CMS-FA)杂交稻产量相关性状进行多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新质源(CMS-FA)杂交稻产量相关性状间的相关性为;株高与结实率,剑叶长与生育期、结实率,生育期与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与千粒重,千粒重与单株产量等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以基因的加性正相关为主;单株穗数与株高、剑叶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与每穗总粒数等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以基因的加性负相关为主.株高与穗长、剑叶长、每穗总粒数、千粒重,穗长与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单株产量等性状之间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显性相关.利用加性相关为主的性状进行间接选择可取得较好的育种效果.  相似文献   

6.
昌优1号(优Ⅰ120)系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采用优ⅠA与自选的新恢复系R120配组育成的高产优质新组合。该组合具有产量潜力大、稳产性能好、适应性广、抗性较强等特点,2005年3月通过江西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7.
介绍金农3优3号水稻的特征特性,从秧田选择、培育壮秧、合理密植、施肥、科学管水、综合防治病虫害和适时收割等方面总结其高产栽培技术,以为金农3优3号在蒲城县的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金农3优3号糙米红褐色,具有产量高、米质好、营养价值高的特点,适合在福建省稻瘟病轻发区种植.总结金农3优3号在上杭县引种表现,以及作烟后晚稻种植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水稻新质源(CMS-FA)不育系和恢复系的产量相关性状遗传效应和杂种优势水平,评价新型细胞质源杂交稻亲本的育种潜力。【方法】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以新质源(CMS-FA)杂交稻系统的5个不育系为母本,5个恢复系为父本配制25个杂交组合,种植亲本和F1获得产量相关性状的试验数据。利用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和MINQUE(1)法对10个产量相关性状遗传方差分量比率、遗传率、亲本加性效应和组合显性效应以及杂种优势进行剖析。【结果】新质源杂交稻产量相关性状同时受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的控制,单株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剑叶长和生育期等性状以加性效应占主导,单株产量、株高和穗长等性状则以显性效应控制为主;狭义遗传率以千粒重表现最高,生育期次之,单株产量最低;加性效应最好的不育系是金农2A,恢复系是金恢3号和金恢1号;显性效应最强的4个组合为金农2A×金恢5号、金农2A×金恢2号、金农4A×金恢5号和金农5A×金恢5号;单株产量、株高、穗长3个产量相关性状F1具有很强的群体平均优势(7.351%—16.330%)和群体超亲优势(4.233%—10.507%),强优势组合杂种优势可达10.307%—49.462%。【结论】供试不育系以金农2A较好,恢复系以金恢3号和金恢1号最好,金恢5号在配制生育期较短的杂交稻高产组合中是一个很好的亲本。  相似文献   

10.
节水抗旱杂交稻旱优3号试种试验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旱优3号是我国南方首批通过省(市)级审定的节水抗旱杂交稻之一。2005年,从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引进广西试种,探讨其生态适应性、产量潜力及节水高产栽培技术。结果表明:旱优3号耐旱耐寒,中抗稻瘟病,高产优质,适应性广;一般单产6000.0kg/hm2,在高产栽培条件下,具有7500.0kg/hm2潜力;全生育期与特优63相仿,可作早稻、晚稻及中稻种植,在广西水稻旱区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1.
利用4个CMS-FA胞质不育系、相应保持系和3个恢复系,研究不育细胞对11个产量相关性状的细胞质效应和核质互作效应.结果表明:CMS-FA胞质杂交稻不育细胞质对千粒重和生育期性状表现出显著正效应,对穗颈长性状表现出显著负效应,其他性状的不育细胞质效应不显著;单株穗数、千粒重、每穗总粒数、结实率、株高,穗长、穗颈长和生育期等性状的核质互作效应均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不育胞质与核基因的互作使杂种F1的平均基因型预测值、群体平均优势和群体超亲优势在株高和穗颈长上得到明显增加;CMS-FA胞质杂交稻不育细胞质无不良细胞质效应,不育系可恢复性好,可作为杂交稻育种的优良不育胞质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2.
花2优86是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育成的杂交稻新组合,具有高产、优质、适应性广等特点。该组合于2010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以花2优86为材料,Ⅱ优86为对照,研究了花2优86的分蘖动态、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花2优86株高104.45 cm,全生育期129.4 d,实割产量7520.65 kg·hm-2,比对照Ⅱ优86增产6.09%,增产达显著水平。本文还总结了花2优86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鲜食糯玉米杂交种津农3的选育过程,研究了该品种的产量性状、品种特性和适宜种植区域。结果表明,津农3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生态适应性好等特点,作为鲜食玉米可在国内多数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4.
2002年早造肇庆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利用常规稻品种粤香占和恢复系R229进行杂交,2002年晚造选取F1单株和常规稻品种锦超丝苗进行复合杂交,经过5代系谱选育袁选单株与华南植物园选育的不育系园A进行测交配组选育而成的籼型弱感光杂交稻新组合园优7148,具有稳产和抗稻瘟病的特点,于2012年1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介绍了园优7148的选育过程和稳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博优315是利用博A与自选恢复系测315配组而成的感光型晚籼新组合,全生育期122d左右,分蘖力较强,有效穗270~300万/hm2。每穗总粒数142粒,结实率79.8%左右,千粒重22.3g,耐肥抗倒,后期耐寒性中等,米质较优。一般产量7.5t/hm2,高产可达8.55t/hm2以上。截至2005年已在桂南稻作区累计推广种植3.3万hm2以上。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II优718品种两年国家区试资料,分析了6个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回归与通径关系,建立了回归方程:Y=-7.6423 0.0181X1 0.0085X2 0.0144X3-0.0375X4 0.0713X5 0.1954X6;明确了各性状对产量的贡献大小顺序:每穗实粒数>每亩有效穗数>千粒重>生育期>株高>每穗总粒数。  相似文献   

17.
杂交水稻为我国稻米生产和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杂交水稻育种队伍越来越壮大,全国各地每年育成的杂交水稻亲本和组合也越来越多。据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统计,当年种植面积在6666.7hm2以上的杂交稻组合,由1989年的39个增加到2005年的379个,增加了近8倍。我国主要杂交水稻省区,目前每年申请参加区试的杂交稻新组合都是数十上百,甚至数以百计。但是组合数的增多,并没有使杂交稻面积增加,每个组合的平均种植面积反而越来越少,新组合中有重大突破的也极少,组合的平均使用寿命也缩短许多,这说明目前我国杂交水稻育种和组合应用效率在下降。如何提高杂交水稻育种和组合应用效率,变得非常重要,因此,文章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I特优3381系福建省龙岩市农科所以I龙特甫A与新恢复系龙恢3381配组育成的晚籼杂交稻新组合。本文介绍了该组合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栽培和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9.
京福8优77(京福8A/明恢77)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与福建亚丰种业有限公司合作选育的早籼三系杂交水稻新品种,该品种具有株型适中、穗大粒多、熟期转色好、产量高、稻瘟病抗性较好以及适应性较广等特点,2014年6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稻2014003)。本文介绍京福8优77的选育经过、产量表现及品种特征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