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正>宋·赵佶《大观茶论》原名《茶论》,又称《圣宋茶论》。茶叶专著,古茶书。宋徽宗赵佶撰。约成书于宋·大观元年(1107年)。自《说郛》刻本始改今名。另有《古今图书集成》刊本。全书2800余字,首为绪言,次分地产、天时、采摘、蒸压、制造、鉴别、白茶、罗碾、盏、筅、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外焙20目。而对白茶特设一目,可见白茶的重要性。宋·赵佶《大观茶论·白茶》文字不多,抄 相似文献
2.
《大观茶论》这部由宋徽宗赵佶所撰写的茶典籍,反映了宋朝时期人们讲究茶道、乐于享受茶文化的精神面貌。本文首先以《大观茶论》为例对翻译学视角下我国古代茶典籍的主要特点进行阐述,并对古代茶典籍翻译的必然原则展开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古代茶典籍的英译方法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够有助于当前茶典籍翻译体系的完善。翻译学视角下我国古代茶典籍的主要特点在于语言语法结构的不完整性;语言表达的粗线条性;审美意象的特殊性。古代茶典籍翻译的几个必然原则是要把握住古代茶典籍的核心内涵;把握住古代茶典籍的知识脉络;把握住跨文化交际的节奏。古代茶典籍的英译方法建议可以尝试标准作业化翻译策略、互文性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人在散茶冲泡之前,一般都是煮茶吃。现今所谓泡茶,唐代就是煮茶。唐代以前无制茶法,往往是直接采生叶煮饮,唐以后则以干茶煮饮。晚唐的杨华在《膳夫经手录》写道: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唐代以后,制茶技术日益发展,饼茶(团茶、片茶)、散茶品种日渐增多。但仍以陆羽所说的煮茶为主。唐·陆羽《茶经·五之煮》中所说的煮茶,实际上包括烧水和煮茶两道工序。先说烧水。《茶经·五之煮》载:其沸,如鱼目, 相似文献
4.
陆廷灿,字秋昭,一字幔亭,清代江苏嘉定人。陆廷灿曾在主要产茶区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任过知县、候补主事。陆廷灿因有感于唐代陆羽《茶经》之后,茶法屡变,于今多异,检索不便,故依《茶经》目次,将历代茶书、茶文以及散落于笔记、史志、诗话和其他论著中的茶事资料汇编成《续茶经》(1734年)一书3卷,以成大观。此书草创于崇安任上,编定于归田后。 相似文献
5.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点》中开头就说:点茶不一,……古时,来客请饮茶,先在茶杯里放人茶末二钱,注入少许水,加以搅动,使茶膏像融胶那样有一定浓度和粘度,这叫调膏,此后才注入煎好的沸水。点,就是把茶瓶里煎好的水注入茶杯中。点茶,犹泡茶。宋·苏轼《送南屏禅师》: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蔡襄《茶录》:凡欲点茶,先须熁盏令热,冷则茶不浮。《水浒传》第二十四回:王婆一边自点茶来吃了。点茶是泡茶技艺之,与煎 相似文献
6.
<正>唐·陆羽《茶经·一之源》载: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精行俭德这个词,《辞海》和《现伐汉语词典》均没有这个词。俭德倒常见,宋·晁说之在《长句饷新茶》中也写到俭德:信美江山非我家,兴亡忍问后庭花。明时不见来求女,俭德唯闻罢供茶。所谓精行俭德之人,也就是指那些追求至道的贤德之士。精行是指行事而言,茶 相似文献